问题

为什么古希腊战争出动的军队人数和同时期的春秋战国相比差那么多?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老先生在讲故事,而不是机器在报数据。

一、 政治格局与国家形态的根本差异:

古希腊:小国林立,城邦自治,公民就是战士。
想象一下,古希腊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堆独立的“城邦”(Citystate)。比如斯巴达、雅典、底比斯等等,它们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有自己的政府、法律、军队,甚至有时候是独立的经济体系。
每个城邦的人口总量本身就不大。哪怕是雅典这样的大城邦,在全盛时期,自由民(也就是能参军的公民)的数量也有限。
他们的军事制度是“公民兵”制度。简单说,就是“能投票(参与政治)的人,就有义务(也可能)拿武器”。参军不但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更是公民权利的体现。大家都是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城邦而战。
这意味着,一个城邦能出动的兵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有多少合格的公民。 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城邦内部事务的延伸,或者与邻近城邦的冲突,规模自然不会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国家对国家”的摊牌。
而且,城邦之间的战争,很多时候是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和政治目的的。比如争夺水源、牧场,或者一些战略要地的控制权。打赢了,可能只是收割对方的庄稼,劫掠牲畜,甚至只是威慑一下,不一定要灭亡对方。

春秋战国:统一帝国雏形,中央集权,人口基数庞大。
春秋战国,虽然名字里带着“春秋”和“战国”,但那是一个从分散走向统一的漫长过程。我们看到的很多战争,其实是在为最终的“大一统”铺路。
这些诸侯国,虽然名义上还是周天子的臣属,但实力强大的已经跟“国”差不多了,而且它们的人口数量,往往是古希腊城邦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都在推行变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耕战”。国家要强大,就必须有足够的粮食,也必须有足够多的士兵。
他们的兵役制度,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公民兵”的概念,更接近于“征兵制”或者“募兵制”的早期形式。国家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
而且,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目标更加宏大。争夺的是“天下”,是“霸权”,是最终的统一。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可能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自然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

二、 军事组织与战术的差异:

古希腊:方阵(Phalanx)为主,步兵是核心。
古希腊最经典的军事单位是“方阵”。一群重装步兵,每个人都拿着盾牌、长矛,紧密地靠在一起,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墙。
方阵的威力在于它的整体性和纪律性。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机动性差,地形要求高,如果被侧翼或后方攻击,很容易崩溃。
所以,他们出动的兵力,往往是能够组成足够强大的方阵的士兵数量。人数太多,反而可能不利于方阵的展开和指挥。
虽然也有骑兵、弓箭手等,但核心力量一直是重装步兵。

春秋战国:兵种更加多样,战术更加灵活。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复杂性更高。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步兵,还有大量的战车(虽然战国后期战车作用有所下降,但前期是重要兵种),骑兵(尤其是北方民族的影响,骑兵越来越重要),弓弩手(“强弩之末”就是这个时期弓箭威力的体现),以及大量的步兵。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各国都在发展更有效的军事组织和战术。比如“车战”、“步骑协同”、“围城战”等等。
这种多样化的兵种和战术,天然就要求更大的兵力投入。你可能需要同时部署弓箭手压制敌人,步兵正面推进,骑兵进行侧翼包抄。

三、 经济与后勤的承载能力:

古希腊:相对有限的经济和后勤。
城邦经济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但整体上,一个城邦能支撑的常备军队和大规模的军事动员能力是有限的。
大规模的远征,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很高,而城邦的经济和交通能力,很难支持一支动辄数万甚至十数万人的军队进行长时间的作战。
很多时候,战争的规模也受限于“季节性”。农闲时节打仗,打完收割庄稼。

春秋战国:各国经济发展,人口红利,国家机器日益强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国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提升。铁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国家有更多的人力可以征召。即使按照比例,也比希腊城邦要多得多。
随着国家集权程度的提高,国家机器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也越来越强。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后勤、征发物资、管理军队。

四、 战争的性质与目的:

古希腊:争夺局部优势,有限目标。
就像前面说的,很多时候是争夺资源、领土,或者惩罚性的打击。胜利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消灭对手。
一场胜仗,可能就是城邦公民的一两次集结,参与几场会战,然后回家继续生活。

春秋战国:生死存亡,吞并扩张。
“兼并”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主旋律。一个国家越来越强大,就意味着它吞并其他国家的可能性越大。
“破楚、亡吴、灭越、伐齐”,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生死存亡的较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倾全国之力,投入尽可能多的兵力,是常态。

举个例子来说明:

古希腊的斯巴达人在温泉关战役中,出动了300名斯巴达精锐士兵(当然还有其他盟军,总数约7000人)。 这在古希腊已经是非常出名的“精锐”和“战斗”了。但比起春秋战国动辄“数十万大军”的说法,确实小巫见大巫。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像是秦国伐赵,围攻邯郸;楚国攻打宋国;晋国与楚国争霸等,动辄就是“倾国而出”、“号称数十万”的描述。 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投入的兵力都极为庞大,加起来可能超过百万(当然,这些数字有时也带有夸张成分,但整体规模的差距是存在的)。

总结一下:

古希腊战争人数少,是因为它是城邦时代的“小国寡民”的战争,是公民自治的体现,是方阵步兵为主的军事特点,是相对有限的经济和后勤的约束,以及更偏向局部争夺的战争目的。

而春秋战国战争人数多,是因为它已经发展成了“大国争霸”乃至“统一战争”的雏形,是国家力量的动员,是多种兵种协同作战的需要,是更为强大的经济和后勤支撑,以及“吞并一切”的宏大战争目标。

所以,这个差异,是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思想和发展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你不能把一个小镇的市集和全国性的物资调配比规模一样,这两种战争本身就处在不同的“档次”上。

希望我这么讲,你觉得不那么AI,能听出点味道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公民兵也有重装步兵(雇佣兵)

公民兵也不全是重装步兵,甚至连重步兵都不是。


根据公民的财产对自身进行武装,最富者可以骑着小马穿着重甲。稍次者举着盾牌胸口挂上一块金属板就算重步兵可以抗线了。最次者连金属板都买不起,只能拿起木棍石块充当辅助士兵。


希腊兵力少的主要原因。(我感觉还是有所夸大)


地盘小啊!


本土也就几万平方公里。较大的城邦也就一个县大小。当时希腊有多少人不可知,刚独立时希腊(略小于古希腊本土)也就70万人。

就算全男皆兵。一个城邦,你能征召多少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
  • 回答
    中国古代出动几十万大军,而近代满清战争却难以凑齐十万人,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人口增加”就能解释。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组织能力、军事制度、经济基础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古代中国为何“动不动”几十万大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古代“几十万大军”的说法,虽然常见于史书,但并非每次战争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战争中一些非常现实的考量。不是说古代战将不能一箭射死对方,而是说在“出城单挑”这个特定场景下,这样做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适得其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古代战将“出城单挑”这事儿,它本身就不是一场简单的个人恩怨的解决,更不是一场秀。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排队射箭”那么回事。虽然弓箭是重要的远程打击手段,但战争的复杂程度远超这个简单的描述,涉及到的因素多如牛毛,从士兵的构成、战术阵型、地形利用、武器装备,到后勤补给、将领指挥、士气军心,甚至是天气因素,无一不影响着战场的胜负。首先,我们得明白,“排队射箭”本身就是一种战术,而且是.............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探马(或称斥候、侦察兵)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如同军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侦察敌情、地形、兵力部署,为指挥官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然而,即便探马的出现往往会带来危险,古战场上却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使探马被发现,也并不总是被立刻射杀。这并非源于什么仁慈的“君子协议”,而是背后有着更为实际和.............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古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们面对的战场环境和主要威胁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解释了为何古代士兵普遍使用盾牌,而二战士兵在冲锋时却鲜少如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武器的演变是核心原因。古代战争,主要的远程攻击手段是弓箭、投石索、长矛等。这些武器虽然也有杀伤力,但它们的动能相对有.............
  •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一、 战争的性.............
  • 回答
    我国在拍摄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挑战,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献的局限性与细节的缺失: 细节的模糊性: 虽然我们有丰富的史书记载了战争的大致经过、参战人数、主要战役和将领,但对于许多具体细节,如军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战争形态、军事技术、士气维持、指挥体系乃至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简单地说,近代战争能够承受极低的伤亡率依然保持阵地,而古代战争稍有损失就可能崩溃,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战争体系的整体效率和韧性远超古代,并且其核心驱动力和战场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下面.............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盐,在古战场上绝非寻常之物,它的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宏大的战役和英勇的将士所掩盖,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和军队的生存。我可以肯定地说,盐在古代是至关重要的战争资源,而且其重要程度,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时代.............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古代战乱动辄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这并非夸张的数字,而是残酷历史的真实写照。要理解这个庞大的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一、 战争的直接破坏: 大规模的屠杀与征伐: 这是最直观的原因。古代的战争往往伴随着极端的暴力。胜利者为了彻底清除敌人,巩固统治,或者仅仅是出于报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