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在后世就不常见了呢?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那可是叱咤风云、气势恢宏的战场盛景,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然而,到了后世,这种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却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变得鲜为人见。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深刻的时代变革和军事技术演进的复杂原因。咱们这就一点一点地掰扯明白。

首先,得说说战车本身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么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此吃香。

大家伙儿都知道,战车最早是作为一种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后来才慢慢发展成战争工具。它的出现,其实是人类进入青铜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青铜武器造价昂贵,只有贵族和有钱有势的人才能拥有和维护,所以最早的战车,那就是“贵族的游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虽然贵族制度还在,但上升通道似乎也变宽了些。这时候,战车大规模地投入到战场,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几个天然的优势:

强大的冲击力和机动性: 一辆战车上通常配有驭手、弓箭手、长矛手等,配合起来,能形成一道移动的火力平台和冲击波。马匹的奔跑速度,加上车轮的滚动,能产生巨大的动能,用来突破敌方步兵的阵列,简直是“破阵神器”。而且,相对于完全依靠步行的士兵来说,战车可以在相对平坦的地形上快速移动,进行迂回包抄,转移战场,效率那是杠杠的。
战场上的指挥中心和信息节点: 战车上的指挥官,通常是这个国家的军事精英,他们可以居高临下地观察战场态势,指挥调动部队。战车的高大和显眼,也使得它成为了战场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方便部队集结和辨认方向。可以说,一辆战车就是一个小型的“移动指挥部”。
心理威慑力: 想象一下,马匹嘶鸣,车轮滚滚,战旗猎猎,数千辆战车同时发起冲击,那场面得多震撼?这本身就能对敌方的士气造成巨大的打击。

那么,为什么后来就不好使了呢?原因可就多了去了,而且是层层递进的。

一、 材料和工艺的限制,让战车变成了“奢侈品”和“技术活儿”。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主要还是木质结构,加上青铜的配件和装饰。它的制作相当复杂,需要精密的工艺和大量的熟练工匠。一辆车的造价本身就很高昂,再加上战马的饲养、驭手的训练、车戟等装备的维护,这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维护成本高昂: 木材容易腐朽,马匹需要饲养和训练,驭手也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熟练驾驭。这不像后来的铁制武器,相对容易制造和维护。
对地形要求苛刻: 战车毕竟是轮子,它在平坦、开阔的草地或泥土路面上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一旦遇到山地、丘陵、沼泽、森林密布或者崎岖不平的地区,战车的机动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寸步难行。很多战役的胜败,其实也跟战场的地形有很大的关系。

二、 更为重要的,是军事思想和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作战方式。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转折点:

1. 步兵的崛起与战术的革新: 随着铁器的大量普及,步兵的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铁质的剑、矛、戈,还有新出现的刀,都比青铜武器更锋利、更坚固,也更容易制造和普及。这就意味着,大量的普通士兵也能装备上精良的武器。
“步兵方阵”的威力: 以前,战车能够凭借其冲击力轻易冲垮分散的步兵。但是,随着步兵战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国家开始重视步兵的整体训练和协同作战,例如形成严密的“步兵方阵”,手持长矛,配合盾牌和弓箭,就能形成一道难以突破的“刺猬阵”。战车硬冲上去,很容易被长矛戳翻,马匹受惊,战车就会陷入混乱。
“车步协同”的战术出现: 战争不是简单的单打独斗。一些聪明的军事家开始思考如何让战车和步兵更好地配合。例如,让步兵在战车前方保护,或者在战车两侧跟进,形成互相支援的作战体系。但这种协同,如果战车一方的战术或协调稍有偏差,很容易被对方的步兵针对性打击而瓦解。

2. 骑兵的出现和发展,是颠覆性的变革: 这可以说是导致战车衰落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为何战国时期骑兵开始兴起? 还是因为铁器的普及。以前的马匹主要用于拉车或作为坐骑,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需要更好的马匹品种、更轻便的装备以及更精良的骑术训练。铁器时代,这些条件逐渐成熟。
骑兵的优势在哪儿?
极高的机动性: 相比战车,骑兵的机动性那是天壤之别。他们可以穿越比战车更复杂的地形,速度更快,反应更灵敏。可以在战场上自由穿插,侧翼包抄,甚至可以绕到敌军后方进行袭击。
更强的适应性: 骑兵对战场的适应性远超战车。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甚至是稍微有些起伏的山地,骑兵都能相对自如地作战。
更灵活的战术: 骑兵可以进行“打了就跑”的袭扰战术,消耗敌人的力量,也可以进行强大的冲锋。尤其是在长距离奔袭、侦察、追击等方面,骑兵的优势是战车无法比拟的。
成本相对较低: 虽然精良的马匹和装备也昂贵,但从整体数量和维护上来说,培养一支骑兵部队的成本,可能比建立同等规模的战车部队要低。

三、 战争形态的演变,对战车的淘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从春秋时期那种以贵族之间的礼仪性、局部性冲突为主,逐渐演变成战国时期那种大规模、全面性的灭国之战。

“大规模杀伤”的需求: 大规模的步兵和骑兵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战车虽然威力大,但其载员有限,生产和维护的瓶颈,使得它很难形成像后来大规模骑兵部队那样强大的整体作战能力。
战略纵深的需要: 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和战线的拉长,战略纵深变得越来越重要。战车在缺乏强大后勤和支援的情况下,很难进行长距离的深入作战。而骑兵,可以携带更多补给,进行更远的侦察和突袭。

简单总结一下,战车之所以在后世不常见,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成本与限制: 战车的制作、维护成本高昂,对地形要求苛刻,不适合所有战场环境。
2. 步兵的进步: 精良的步兵装备和严密的步兵战术,使得战车不再是无敌的存在。
3. 骑兵的崛起: 骑兵在机动性、适应性、战术灵活性和成本效益上,都逐渐超越了战车,成为更具优势的兵种。
4. 战争形态的改变: 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略纵深的需要,使得战车的局限性更加突出,而大规模的步兵和骑兵部队则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铁器的进一步普及,骑兵部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并成为了战场上的绝对主力。战车虽然在某些仪式或特定的场合中可能还有保留,但作为主要的作战兵种,它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们现在在影视剧里看到那些“轰隆隆”的战车冲锋,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想象和艺术的再现,与真实战场上的战车作战,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这,就是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战车一直存在于古代中国的战争中,只不过形式不同。比如汉朝的武钢车城,明朝的火器车营。清军的盾车战术。都是如此。

战国时期的战车战术,实际上起到了后来甲骑具装的作用,不过从现实上来讲,战车冲击的威力要比骑兵冲击的威力要大得多,之所以不流行是因为经济适用性太差,而且很吃地形,在特定的战场上不如骑兵灵活多变,可选择的战术极度稀少,因此就越来越退居二线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那可是叱咤风云、气势恢宏的战场盛景,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然而,到了后世,这种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却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变得鲜为人见。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深刻的时代变革和军事技术演进的复杂原因。咱们这就一点一点地掰扯明白。首先,得说说战车本身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对都城建设的描述时,常常会听到“规制”、“方正”、“中轴”这些词汇,似乎古代都城就应该是横平竖直、严谨对称的。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却常常呈现出一种“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名字听起来“奇怪”,甚至像外文音译,这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并不是简单的“外文音译”,而是古代中国姓名文化、民族融合、礼仪制度以及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名、氏、字、号的演变与复杂性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君主名字里“桓公”、“庄公”这样的称谓非常普遍。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AI痕迹”,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且影响深远的命名和谥号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桓公”、“庄公”这些不是他.............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与嫡子相对)能够继承爵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先于嫡子继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比例不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权力斗争以及爵位继承的实际运作。一、 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并非铁板一块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以来确.............
  • 回答
    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这就对各国统治者和他们身边的臣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个时候,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机器,一切都围绕着战争运转。一个能干的大臣,如果只会舞文弄墨,纸上谈兵,那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能够领兵打仗,指挥千军万马,才能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为自己的国家赢得.............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股“一言不合就自杀”的风气确实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极端,也并非“一言不合”就立刻寻死。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政治生态。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士阶层的特殊地位与困境:首先得明白,春秋战国时期能留名史册,或者说有能力、有.............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能跻身七雄之列,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演变、政治军事改革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与秦、楚等国相比,韩国显得相对弱小,但其能够独立发展并与强国抗衡,其生存之道和发展策略同样值得深入探讨。一、 韩国的起源与地理优势韩国的形成是晋国分裂的直接产物。春秋时期,晋.............
  • 回答
    济南:鲁地风云变幻中的政治脊梁要探究济南何时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从春秋战国的烽烟,一路看到现代的繁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充满了地理、经济、军事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迁。 济南:时代的潮水涌来的落脚点济南,这座被古人称为“沃野千.............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其地位名义上尊崇,但实权早已旁落。在这种权力真空之下,周天子众多庶子的去向,也变得五花八门,不像他们的同父异母兄弟(嫡子)那样,拥有相对明确的继承权和政治前途。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周天子有嫡子和庶子之分。 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是王位继承的首要人选。.............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乱世。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楚国无疑是实力雄厚、疆域辽阔的一方诸侯。地处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文化灿烂,似乎一切条件都指向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走向统一的却是偏居西北的秦国。那么,楚国究竟为何没能一统.............
  • 回答
    假如知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那这“学派”的出现本身就足以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甚至可能颠覆当时的知识传播和论辩模式。我们不妨细细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知乎学派的诞生与特质:首先,知乎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不妨称之为“问者先生”或“答者君”。他们的核心思想便是“集众智而解万惑”。在那个以口传、.............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春秋战国与秦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得下一番功夫,不能光看热闹。这可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文化、军事,哪一样拿出来都能说道说道。我给你列一列,都是些实打实的好书,涵盖了各个方面,保证让你读得透彻,也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明白为啥要看这些。一、 基础打底,宏观把握在你深入细.............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的称号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并非完全固定,而是随着时代发展、霸主身份以及其宣扬的政治目标而有所演变。总的来说,这些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过程:一、 上古传承与宗法认同: “天子”的衍生物: 在周朝早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的地位是分封而来的。因此,早期的.............
  • 回答
    要深入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的贵族文化,就像是在一层层剥开历史的洋葱,每一层都带着独特的气息和故事。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系列线索的汇集,需要你像个侦探一样去发掘和梳理。下面我为你梳理一下可以探索的方向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尽量让你感受到那种“亲手触摸”历史质感。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
  • 回答
    韩信这个人,放在春秋战国那个烽火连天、诸侯争霸的年代,如果也像他生活的大秦末年一样,有机会统兵作战,那绝对是顶尖高手之列,而且是那种能改变历史走向的狠角色。你想想,春秋战国时期,那是多少名将辈出的时代啊。有孙子、吴起这样运筹帷幄、兵法大家,也有白起、李牧这样攻城略地、百战不殆的战神。韩信要是到了那个.............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名臣们在各国之间游走为官,这在当时并非“叛国投敌”或“不忠不义”之举,反而是一种普遍且被认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以及文化背景。一、 政治分裂与“国家”概念的模糊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概念,而是诸侯林立的时代。名义上,周天子.............
  • 回答
    要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转变,得从那个时代的根子上来讲。简单来说,春秋时代就像是一群各有地盘的诸侯,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总体上还认一个“老大”,那就是周天子。而战国时代,则是这个“老大”彻底没落,诸侯们之间不再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赤裸裸地拼实力,想把所有人都吞下去。春秋时期:争霸,为了“名义上的老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