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条件也是不错的,几乎占了整个南方,那为何不是楚国统一中国?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乱世。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楚国无疑是实力雄厚、疆域辽阔的一方诸侯。地处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文化灿烂,似乎一切条件都指向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走向统一的却是偏居西北的秦国。那么,楚国究竟为何没能一统天下?这其中蕴含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话能道尽。

一、 先天不足:地理与文化上的隔阂

首先,从地理上看,楚国虽然疆域广大,但其地理位置并非处于统一战争的最有利位置。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即黄河流域,是孕育早期国家和文化的重要摇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如晋、齐、秦等,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上都与黄河流域紧密相连,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优势。

楚国则不然,它虽然早期就已强大,但其发源地却在汉水流域,逐渐向长江流域扩张。这意味着楚国与中原腹地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地理屏障,如淮河、大别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楚国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也使得它在统一战争中,需要跨越更大的距离,克服更大的后勤和战略挑战。

更重要的是,中原各国在文化上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周王朝虽然衰落,但其礼乐制度、宗法观念在中原地区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政治合法性的象征。楚国虽然在春秋时期已发展出独特的楚文化,但这种文化与中原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文化上的隔阂,使得楚国在争取中原诸侯支持、建立统一政权时,显得相对孤立。虽然楚国也曾多次北上争霸,但其核心影响力始终在南方,难以像秦国那样,以关中为基地,逐步蚕食中原。

二、 后天失调:政治体制与战略决策的失误

除了先天的地理和文化因素,楚国在政治体制和战略决策上的一系列失误,更是其未能统一的致命伤。

1. “蛮夷”标签与政治上的孤立:虽然楚国国力强大,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原各国常常以“南方蛮夷”的眼光看待楚国。这种观念不仅是地理上的隔阂,更是政治和文化上的歧视。楚国虽然几次称霸,如在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一度威震诸侯,但这种霸权更多是军事上的征服,而非政治上的整合。中原各国虽然慑于楚国武力,但内心深处并不真正认同楚国的统治,也难以形成真正稳固的联盟。相反,秦国作为后起之秀,虽然也曾被中原视为“戎狄”,但其通过变法图强,逐渐融入中原政治体系,并最终以“王”的身份挑战周天子,反而获得了更多中原诸侯的默认和部分支持。

2. 政治改革的迟缓与内耗:与秦国商鞅变法带来的强大改革活力相比,楚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显得较为迟缓。虽然楚国也有过变法图强的努力,如吴起变法,但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改革的深入程度和持久性不足。加上楚国后期政治腐败,君主昏聩,宗室争权,以及权臣专政等问题,导致国家内部消耗严重,无法集中力量应对外部挑战。例如,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国力空虚,但楚国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歼灭秦国,反而内耗严重,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

3. 战略上的失误与短视:春秋战国时期,战略眼光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楚国在战略上并非没有机会。例如,在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初期,楚国如果能够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御秦国的扩张,或许可以延缓甚至阻止秦国的统一进程。然而,楚国在关键时刻却往往选择观望,甚至与秦国勾结,试图以牺牲他国来换取自身的利益。这种短视的战略,不仅失去了联合其他力量的机会,反而让秦国得以各个击破。

更重要的是,楚国在统一战争中,未能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战略方向。它既有过北上争霸的雄心,也有过固守南方的想法,但始终未能像秦国那样,以清晰的战略目标,坚定的意志,持续不断地向统一迈进。例如,楚国在项羽时期,虽然一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西楚,但其领导者项羽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手段,与秦始皇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项羽更多是凭借勇武,而非深谋远虑的政治策略,最终在与刘邦的争夺中落败。

三、 竞争对手的强大:秦国的制度优势与地缘优势

最后,不能忽视的是,楚国未能统一,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其竞争对手——秦国的强大。秦国虽然起步较晚,且长期被视为“戎狄”,但其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一套高效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打破了旧有的贵族特权,实行了严酷的法律,以军功为核心,极大地激发了秦国国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作战勇气。

从地缘上看,秦国占据了易守难攻的关中平原,这为它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基地。关中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相对集中,能够为秦国的长期战争提供坚实的物质和人力支持。秦国能够利用其地缘优势,先稳定国内,再逐步东出,一步一步地蚕食中原,最终实现了统一。

相比之下,楚国虽然疆域广大,但其内部治理相对松散,加之政治上的保守和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它难以与秦国这样经过彻底改革、拥有强大动员能力的国家抗衡。

总结

楚国未能统一中国,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先天的地理和文化隔阂,后天的政治体制迟缓、改革不力、战略失误,以及强大的竞争对手秦国的制度优势和地缘优势,共同决定了它最终未能成为统一天下的主导力量。尽管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辉煌的文化,但历史的进程往往是残酷而现实的,只有最适应时代变革、最能集中力量、最能克服自身弱点的国家,才能最终走向统一的巅峰。楚国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抹令人扼腕叹息的亮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过汉书的数据在换算先秦和汉代的人口比例,来大致估算楚国的人口(理论国力)

南郡,户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

江夏郡,户五万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八。

庐江郡,户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三十三。

九江郡,户十五万五十二,口七十八万五百二十五。

山阳郡,户十七万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万一千二百八十八。

汝南郡,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

沛郡,户四十万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万四百八十。

东海郡,户三十五万八千四百一十四,口百五十五万九千三百五十七。

临淮郡,户二十六万八千二百八十三,口百二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四。

丹扬郡,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一。

豫章郡,户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二,口三十五万一千九百六十五。

桂阳郡,户二万八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五万六千四百八十八。

武陵郡,户三万四千一百七十七,口十八万五千七百五十八。

零陵郡,户二万一千九十二,口十三万九千三百七十八。

由此估算战国末期楚国人口为700万左右,秦楚围绕南郡拉锯的人口损失和尽收泗上带来的人口进账大概也算进去了(丢失南郡+获得部分琅琊郡和鲁郡),四个汉代人口破百万的大郡都在淮河一带,是楚国毫无争议的人口核心,而淮河流域领土的真正稳固要到楚倾襄王弃郢奔陈,尽收泗上之后……这也就是为什么楚国后期看似丢了很大一块地但实际上厉害了不少的原因……因为人口更为集中了,而且新占领土上并没有那么多旧领土上乱的一批的地方势力。

由此可知,楚国的人口在战国末期占比接近四分之一,这并不像他的领土那么可怕,低人口密度就会带来行政效率低下,地方离心等各种问题,地方大族是最顽固的守旧势力,但反过来说,他们也是遭受入侵时最坚定的抵抗者,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楚国经常打不出去,但也打不死的原因吧……

PS:被很多人diss为弱小的韩魏人口(东郡陈留济阴魏郡河内河南颍川)加起来和秦楚差不多,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user avatar

2019.12.9补充:

纠正一下评论区的误区——战国时期的封君制与春秋前中期的封建制有很大区别,楚国及战国时期任何一个诸侯国均非“分封制国家”或“联邦”或“邦联”。

有关“楚国在战国时期为分封制”之说主要来源于小说《大秦帝国》,与史料及历史研究成果有严重违背。

楚国在战国时期的集权制度属于基础历史常识。本人的各类观点欢迎各类合理的反对意见,但请在不违背基础历史常识的前提下进行反驳。

—————


前面的朋友已经说到了,楚国的地理环境并没有我们初步看上去的那么美好。

在先秦时期,楚国所在的南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未开发地带,耕地被称为“淤泥”。

在当时,楚廷所在的江汉平原要经过18个世纪以上才能到达“湖广熟,天下足”的地步。在楚怀王时期占领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江南地区——需要经过14个世纪左右才能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盛况。

前面也有朋友说过,当时人口集中的地区主要在接近中原平原的地区,主要有宛(今河南南阳)、陈(今河南淮阳)、淮泗(今山东省南部)地区,尤其在楚顷襄王迁都郢陈以后,本质上来说,楚国已经是一个中原诸侯国。

上图为楚怀王中期的楚国疆域图。其中:

黄圈是宛城所在的方城地区,此处之后被秦国占据;

红圈两处分别是楚怀王后期占领的吴越地区、楚顷襄王后期占领的淮泗地区(包括齐五都之一的莒)。可以看出,楚国在东迁以后实力其实是有所回升的;

白圈的江汉平原情况较为复杂,在鄢郢之战以后,此处被秦军占领,是为南郡。但在之后楚国的反击过程中,楚军又夺回了黑圈所在的“江南”十五邑,也就是巴东,即今重庆地区东部。

至于当时楚国如何隔着南郡而夺回巴东的,确实不好解释,但偏偏这件事秦楚双方都有记载,不太可能是记错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此战以后,南郡所在的战区一直陷入沉寂。其间,楚考烈王有2次在中原击败秦国,秦始皇则有1次隔着魏国攻楚,还有最终的灭楚战争,南郡、巴东、蜀郡都是风平浪静,从未有任何战事。

那么,为什么秦军不从南郡出发顺江而下钳制楚国呢?楚军为什么不在两次击败秦军的时候夺回江汉故地呢?

这个问题我们此处并不涉及。但可以确定的是——楚国在西部丧失的领土,并未对秦楚对抗的天平构成十分的影响。

现在回到地理环境这个话题:

单从领土质量上讲,楚国的领土不能算十分好,也不能算十分差。只是相比较其他诸侯国而言,它确实拥有某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1、其领土广袤,自然资源丰富, 产出有战国时期最重要的盐、铁、铜这三类大宗商品,还产出象牙、犀角、犀甲、翡翠、玛瑙等奢侈品;

2、北部领土有广大的产粮地带,尤其水资源丰富,一些地区可实现小麦、水稻一年两熟,且制铁工艺发达,可产出大量铁质农具反哺农业;

3、领土之间有水道相连,可便于大宗商品及战争资源的转运,并可从西南进口泊来商品;

4、境内多山且多水,主要领土被大巴山、凌霄山、长江等天然屏障分割,会给敌国入侵造成巨大的麻烦。

总结起来优点是:地大、物博、纵深广、人口多且分散。

尽管楚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多缺点,但相比于魏国领土的七零八碎、齐国领土的一马平川、秦国领土的一穷二白、赵国领土的又七零八碎又一马平川又一穷二白,楚国的先天优势确实是比较明显的。

这里单独要提一下秦国:

在先秦时期,我国西北也和现在有很大区别,当时关中的渭河流域有天下最为肥沃的土地,也是最传统的农耕地区之一。

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用了“一穷二白”,这是因为即使在先秦时期,单纯农业生产对财富积累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且关中本土缺铜、缺铁、缺盐,商品流通受制于列国,因此经济条件并不太理想。

那么,最终统一天下的为什么又是秦国而非楚国呢?

前面也有很多朋友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制度。

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论调,认为秦国代表着中央集权,楚国代表着地方分封,秦灭楚的战争应当是集权制度对分封制度的胜利。

这显然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有关秦国代表中央集权的误读,可能来自于片面联系了秦献公时期的大规模置县、秦始皇时期的偏执执行郡县制,于是就想当然地把秦国想象成了一个从始至终的郡县制诸侯国。

但从战国整体的历史事件看,秦国一直是国内封君和地方势力最为强劲的诸侯国,其封君和地方叛乱或挑战王权是从始至终的,而且其频率之高让人瞠目结舌。

自秦孝公开始,秦国的封君/地方叛乱或越权事件包括:

1、商君公孙鞅叛逃未遂,于封地举兵叛乱;

2、蜀侯至少3次以上叛乱,其中多次勾结秦廷用于监视的蜀相;

3、严君樗里疾“挟韩自重”,甚至出现了丹阳蓝田之战期间,楚军直逼咸阳,樗里疾却不进行回援,率领秦军长期围攻并勒索魏境东部的卫国;

4、穰侯魏冉、泾阳君公子巿、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公子悝,富于王室,“出使不报”,“击断无讳”,“进退不请”;

5、河东郡守王稽,通敌,即“与诸侯通”,可能为冤案,也可能确有通敌;

6、应侯范雎,与王稽通敌有牵连,可能为冤案,也可能确有通敌;

7、长安君成跤叛乱,投敌;

8、长信侯嫪毐,武装叛乱;

9、文信侯吕不韦,与嫪毐叛乱有牵连,可能为政治迫害,但在雒阳地方上确有巨大势力;

10、新郑地方叛乱,发起者不详;

11、昌平君熊启,武装叛乱;

12、秦末大范围叛乱。

而相比于秦国而言,楚国在地方上就显得老实很多,具体为:

1、春秋末期,白公胜叛乱(距离秦孝公约有1个世纪);

2、楚肃王初期,一批重臣刺杀吴起,后有70家重臣遭到政治清算。其中,阳城君完全无力与楚廷抗衡,仅将封国交给墨者防守,自己弃城而逃;

3、楚怀王时期,楚将庄蹻地方叛乱,后疑为楚廷诏安;

4、楚顷襄王前期,楚将庄蹻攻至滇,后因郢都失陷,庄蹻在失去与楚廷的联系后自立。

此外,楚廷的动荡主要发生于中央,地方上整体是安定的。

有关楚国是分封制度的说法,个人猜想可能是片面理解了吴起曾经提到的“封君过众”,又片面理解了楚肃王继位时“废除”了新法,因此就盲目以为楚国一直在用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但这里需要专门说明,从分封制到集权制的改革是从春秋中期就开始的,并非战国中前期的变法内容。

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史》中也提到,楚国在春秋时期是集权程度较高的诸侯国。

再从楚宣王时期楚令尹的“狐假虎威”,到楚考烈王时期楚相的“实为楚王”,可以明确看出楚国权力向国相集中的过程。

所以,真正的情况是——楚国在中央上的集权是远超过秦国。

那么,如果不是集权制度的话,那么会不会是其他的制度呢?比如军爵?

显然不可能是。

在一些现代读物中,作者会用《韩非子·初见秦》中的政治语言想当然地认为军爵制度给了秦国的老百姓巨大的好处,仿佛秦灭六国是一场人民战争的巨大胜利。

但血粼粼的事实是——天下苦秦久矣——所谓的军爵永远是封建主争权夺势的游戏,公孙鞅、公孙衍、张仪、魏章、甘茂、司马错、樗里疾、魏冉、白起、蒙骜、李信、王翦,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斩首数字背后,是魏国士人、楚国士人、齐国士人和勾结外戚的秦公子们之间的觥筹交错,留给秦国百姓的只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血与泪。

当沛公的大旗飞扬在咸阳宫时,秦国的百姓无比热情地匍匐泗水亭长的脚下,没有任何一个人为那个阵上斩首回来换田宅的年代而感到惋惜。

那么,“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究竟为什么最终的胜利者是秦国而非楚国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需要抛开现代社会给我们脑子里灌输的太多的“主义”,回到历史事件本身去找。


通常,战国后期开始的时间节点在五国伐齐。

单就这个历史事件来说,我们必须要问一个问题:

临淄方面的齐廷倾覆以后,齐国的地方官下场如何?

高唐大夫怎么样了?

阿大夫怎么样了?

平陆大夫怎么样了?

即墨大夫怎么样了?

莒大夫怎么样了?

在宋国的新占领地,那些新上任的地方官——也就是齐灭宋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怎么样了?

答案是没怎么样。

大致有70多个城邑的地方官归顺了燕国,其中一部分甚至在燕国本土还有了封地。

阿大夫和高唐大夫可能归顺了赵国,由此让廉颇能够顺利地攻占阳晋。

平陆大夫可能在燕、魏两国之间骑墙观望,致使齐闵王自卫至莒时甚至不敢途径平陆;

即墨大夫在胶东半岛死守,但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勤王的意思;

莒大夫用年仅14周岁的公孙贾作挡箭牌杀死了飞扬跋扈的楚将淖齿,又一直和楚国方面眉来眼去;

至于在宋国的地方官,当魏军以宋康王的名义进入宋境时,这些人迅速投入了魏相孟尝君的怀抱,由此解释了失去半壁江山的魏国为何能一口气吞掉五千乘之劲宋的锦绣河山。

在齐国的悲喜剧中,只有齐闵王一个受害者,其余所有人都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他们围着齐闵王的尸骸开宴,在田单举着齐襄王的大旗回到临淄之时,群臣们赶走了燕人,以拥立之功再开宴席。

我们不知道五国灭齐的狂喜是否引起了列国君王的警惕。但在公元前266年,也就是五国伐齐的18年以后,秦人在国相范雎的命令下向韩国发起了总攻。

秦攻韩的战争一共持续了5年。在这5年间,战国中后期持续不断的纵横活动在秦廷中忽然消失。秦人无视了赵、魏、楚三国的全部小动作,一门心思撕咬着离它最近的韩国。

公元前262年,韩国用水平极其低劣的“壁虎甩尾巴”,把秦兵引向了赵国。是年秋季,秦国发生饥荒,攻势暂缓。

至公元前261年,秦国在刚收完一季冬小麦以后就转头攻向了赵国,无数壮丁在王龁的率领下涌向了长平的战场。

当是时,燕、齐宣布救赵,魏、楚不作表态,但谁都知道他们究竟想干什么。

但是,秦廷却像偏执狂一般把全部战争资源投入长平。

“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缺)。”

秦廷的疯狂举动还在继续。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被召回,司马梗北上攻击太原,王龁在翻过太行山占领武安以后,谜一般地回头攻打皮牢。

上图为长平之战后,秦军兵分三路的大致路线。

黑箭头是白起所部回国,紫箭头是司马梗攻击太原,红箭头是王龁攻击武安、皮牢。

其中,王龁的行进路线最为诡异。我看地名的时候曾无数次怀疑过是不是皮牢写错了,但是——很多地方的记录是只有皮牢,没有武安,可见皮牢才是秦军的重点攻击目标。

现在有一个问题:

当秦国以一国之力耗尽一切攻取上党和三川时,它真的没有考虑过列国的反扑吗?

当秦国扔着全军覆没的赵国不管不顾,偏要在上党南辕北辙地攻打边城时,它真的没有考虑过魏、齐、燕可能瓜分严重失血的赵国吗?

不可能没有考虑过。但毫无疑问,没有人在乎。

群臣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当上那些地方的官,等到列国反扑,那大不了给列国当官。

只是上党太穷,晋阳太偏,这里只是我们的开胃菜。列国怎么样我们不管,只要分干净上党,我们下一步就要瓜分邯郸。

所以,在白起被召回、王龁在皮牢瞎溜达的时候,那个误作“苏代”的说客为什么会向范雎说出那段莫名其妙的政治语言:

“武安君禽马服子乎?”
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
曰:“然。”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其中,“武安君必为三公”只是给范雎一个遮羞布,因为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就被召回了,后面的事与之本就没有关系。

真正的重点在占领地,“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秦国把一批地方官派到新占领地,这些人接下来不过是又换了个主子,到底肥的不过是那些地方官罢。

然而,秦廷的疯狂绝不会因为这一时的消停而结束。

公元前259年或公元前258年,秦廷攻击邯郸,从之后郑安平所部投降的人数看,秦军全军至少在8万人以上,围攻时间长达一年。

是年,王稽任河东守——该郡有盐池和铜矿,几乎是天底下最肥的差事。

公元前257年,魏、楚联军在邯郸城下击破秦军,又占据河东北部的汾城,最终止步于河东治所安邑旁的虞山。

大致在这段时间,王稽“与诸侯通”。

也许,王稽是冤枉的,因为他和下层官吏的关系不太好,可能是受到诬告的影响。

但是,魏军就驻扎在虞山,往前一步就是动荡下的安邑。王稽究竟做了什么,不知道。但你觉得他究竟做了什么?你认为秦廷和天下人又觉得他想做什么?

是的,给秦国当官,和给魏国当官,有很大区别吗?

有一天秦国攻回来的时候,王稽大不了再投靠秦廷——河东郡地广多山,你们不保留我的班子,想要消化掉整块土地需要多长时间?

只是魏军并未再往前一步。也许在魏国眼里,这块怎么也守不住的领地,吞下去了反倒会让变节者搅乱了魏廷。

公元前255年,王稽因通敌罪被诛杀,具考古发现,范雎也可能一并被诛杀。

现在,问题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

秦国对楚国的胜利并不是集权对分封的胜利,而是分权对高度集权的胜利。

正因为秦国的政党分权、地方分权,所以有那么多魏国人愿意给秦国建设间谍网,那么多齐国人、魏国人、赵国人愿意给秦国当将军,甚至整个韩廷和齐廷都出现了投降主义。

现在回看永久陷入沉积的南郡——那是屈、景、昭三氏繁衍了数个世纪的土地——秦廷当然清楚自己不可能不依靠当地望族就能建立有效的基层统治,既然如此,何不放权呢?

而江汉的屈、景、昭三氏遇到了如此慷慨的君王,何不在秦楚之间左右逢源呢?

也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统一天下时极力避免封君立国镇守四方,他宁愿累死在巡视的路上也绝不愿再向地方放权。

只是大一统的13年远不能消磨2个世纪的贪欲。

公元前209年,“公子扶苏”在大泽乡发出了惊天的呐喊。

整片整片的地方官附逆。南方的将军自立。北方的将军拥兵自重。西方的将军在一番耀眼的胜利后,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的帝国,由此换得了一方诸侯的尊位。

至于咸阳宫的主人,寄希望与靠讨价还价也给自己换来一片江山,这个王朝的死活也与他没有一丁点关系。

帝国的忠臣和逆贼共同围着二世皇帝的尸骸开宴。

杯盘狼藉之后,楚王掀翻了餐桌,宣布新一轮的盛宴开始。

在万千苍生的悲鸣中,汉王向齐、楚、韩、魏敞开了胸怀。

大团圆。


战国时期秦廷的演化,可参考我的文章:

评论区有一些拿《大秦帝国》当历史的朋友,请自行查阅《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user avatar

你不能那现在的气候去推当时的情况,春秋时的气温比现在高1-2℃,这导致当时的湖北是一片被称为云梦泽的大湖,长江以南可开发的土地基本上没有。

你别看楚国大的吓人,国土开发程度也低的吓人,楚国精华全在长江北岸的一小条上,后期夺取淮河流域后,楚国才有了连片的可开发区域,这也是为什么楚国被赶出郢都之后不弱反强的原因。

就算到了东汉,对长江以南的开发也仅限于长江,湘江,赣江和浙江沿线,也就是长沙国、豫章郡和会稽郡还有点人口,其他地方摞起来估计都没有颍川南阳一个郡多;下面是西汉和明朝的人口分布图,为啥楚国大而不强是很显而易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乱世。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楚国无疑是实力雄厚、疆域辽阔的一方诸侯。地处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文化灿烂,似乎一切条件都指向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走向统一的却是偏居西北的秦国。那么,楚国究竟为何没能一统.............
  • 回答
    春秋时期,楚国以“王”自居,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举动,因为“王”的称谓在周朝体系中是周天子独享的最高封号。然而,在实际的外交场合,楚国的称谓会根据其交往对象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而有所不同,并非一成不变。面对周天子:当楚国君主与周天子会面时,即使楚国自称“王”,在名义上,他们仍旧是周天子的臣属。因此.............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周王)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直至名存实亡,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分封制度的根基松动:宗法制与血缘关系的衰落周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是所有诸侯的宗主,诸.............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的称号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并非完全固定,而是随着时代发展、霸主身份以及其宣扬的政治目标而有所演变。总的来说,这些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过程:一、 上古传承与宗法认同: “天子”的衍生物: 在周朝早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的地位是分封而来的。因此,早期的.............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那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城市”那么简单。它是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庞大实体,是那个时代权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最直接的依托。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城,首先是坚固的军事堡垒。城墙是主角,那可不是随便堆点土的土坡。各国都在卯足了劲儿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主要材料嘛,.............
  • 回答
    要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拍成《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电视剧,那可真是太有得拍了!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晋国的历史本身就自带了《权力的游戏》式的戏剧张力和残酷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看看究竟有多么适合搬上荧屏。首先,得有人物!而且是那种让你又爱又恨,让你猜不透下一步会做什么的人。《权力的游戏.............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其地位名义上尊崇,但实权早已旁落。在这种权力真空之下,周天子众多庶子的去向,也变得五花八门,不像他们的同父异母兄弟(嫡子)那样,拥有相对明确的继承权和政治前途。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周天子有嫡子和庶子之分。 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是王位继承的首要人选。.............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能跻身七雄之列,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演变、政治军事改革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与秦、楚等国相比,韩国显得相对弱小,但其能够独立发展并与强国抗衡,其生存之道和发展策略同样值得深入探讨。一、 韩国的起源与地理优势韩国的形成是晋国分裂的直接产物。春秋时期,晋.............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像伍子胥、吴起、商鞅、张仪这些风云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文化交流的方式,以及他们个人的经历,都决定了他们“跨国就业”时,不太会像我们今天一样,身边带着专门的“翻译官”。 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把时间往前拨,回到那个连文字都不完全统一,沟通更多依赖口语和经验的时代。首先,咱们得.............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仍,但人才的流动却是一个普遍且重要的现象。我们今天将其视为“人才流动”,而在当时,之所以不被称为“X奸”,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其中牵涉到当时的政治格局、观念认知以及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1. 缺乏明确的国家概念与忠诚对象首先,要理解当时的“国家”与现代概.............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与嫡子相对)能够继承爵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先于嫡子继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比例不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权力斗争以及爵位继承的实际运作。一、 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并非铁板一块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以来确.............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群雄逐鹿,要说最强大的诸侯,那几股势力是绕不开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春秋时期的“五霸”。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而是真正拥有强大实力,能够号令一方,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天下格局的诸侯。齐桓公是不得不说的第一个,他借助管仲的辅佐,推行改革,励精图治,国力迅速膨胀。齐国地处东夷,却能兼容.............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股“一言不合就自杀”的风气确实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极端,也并非“一言不合”就立刻寻死。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政治生态。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士阶层的特殊地位与困境:首先得明白,春秋战国时期能留名史册,或者说有能力、有.............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那春秋战国无疑是绕不开的。这段长达近六百年的时间,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战争史诗。如果要用“频繁”来形容,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的脉络: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纷纷争霸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
  • 回答
    春秋战国,那是一个思想的熔炉,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孕育了后来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每当我们谈论起儒家,总会冠以“主流”、“正统”的头衔,仿佛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是那个时代最优越的哲学体系。但仔细审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再回溯儒家一路走来的痕迹,我们会发现,说儒家“最优越”,恐怕过于简化,也忽.............
  • 回答
    在春秋战国时期,要说当时的人们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如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民族认同”感,答案是相当模糊且复杂,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明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现在谈论的“民族”概念,是近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它通常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记忆,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明确的、共享的政治实体或国家归.............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征战,血雨腥风。这场看似残酷的权力争夺,究竟在当时诸侯和民众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否有着“华夏内战”的自觉?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国之间征伐不断,但“华夏”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悄然成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这种影响并非.............
  • 回答
    春秋战国,那可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涌现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故事。要说有趣又印象深刻的,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就是那几个关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君主,还有那些智谋过人、令人叹为观止的谋士。先说说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虽然他属于战国末期,但他的出现,简直就像一.............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从根本上讲,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和后来中华大一统帝国的重要力量。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血缘与宗族渊源:秦国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室。秦国的第一位国君——秦嬴(即非子)是周孝王时期被封于秦地(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一个诸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