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你觉得有趣的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回答
春秋战国,那可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涌现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故事。要说有趣又印象深刻的,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就是那几个关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君主,还有那些智谋过人、令人叹为观止的谋士。

先说说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虽然他属于战国末期,但他的出现,简直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那个混乱的天空。他的故事,怎么一个“酷”字了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统一六国之后的那些事儿。你能想象吗?一个刚刚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习俗各不相同的庞大帝国,被一个人强行捏合成了一个整体。这得是何等的魄力?

我记得《史记》里写到,他统一六国后,嫌弃之前的“王”这个称呼不够威风,于是就给自己加上了个“始皇帝”,意思是“开国皇帝,第一位皇帝”。这名字一改,整个天下好像都得跟着他的调子走了。

然后他做的那些事,件件都带着“大”和“狠”。修长城,那可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动用了多少民力,流了多少血汗,后世人看着都心惊。修驰道,连接全国,这是方便了交通,但也耗费巨大。焚书坑儒,这个争议就更大了,虽然是为了统一思想,但那些书卷里的智慧,那些知识分子的血,想想都让人扼腕。

最让我觉得“牛”的是,他第一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这在当时简直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你想啊,之前各个国家用的都不一样,就跟现在你去不同国家,钱币、语言都不通一样。他硬是把这些东西都统一了,这对于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承,简直是奠定了基石。

我还特别喜欢他那份“自信”。据说他每次巡游,都要写碑文,炫耀自己的功绩。什么“功盖三王,德兼五帝”,我看到的时候,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个人站在高山之巅,指着整个天下,大声宣告:“朕,才是这个时代的主宰!”那种感觉,真是又霸气又有点……让人忍不住想笑。

当然,秦始皇的故事里也有不少令人唏嘘的地方。他晚年追求长生不老,派人东渡寻找仙药,最后自己也驾崩在途中。这不就像是在说,即使是如此强大的人物,也逃不过生老病死,也一样有自己的局限和无奈吗?他的故事,就像是一幅壮阔的画卷,上面有雷霆万钧的统一,也有细微之处的凡人情感,让人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除了秦始皇,还有一个故事,我每次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有趣,那就是“完璧归赵”。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赵国的名相蔺相如。当时秦国看上了赵国一块稀世的宝玉——和氏璧,就派人来赵国索要。秦王的意思很明确,要么赵国把和氏璧送过来,要么就开战。这简直就是明晃晃的“鸿门宴”的翻版,只不过这次的“刘邦”变成了赵王,而“项羽”变成了秦王。

赵王当时也是头疼得不行,和氏璧是赵国的国宝,送出去肯定心疼;不送,秦国那么强大,赵国根本不是对手。这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说:“臣愿奉璧往秦。”

你别小看这几个字,这可不是去送礼,这是去“送死”啊!当时秦国都知道赵国手里有和氏璧,这消息传到秦国,秦王肯定认为赵国是求着他,到时候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见到他,压根就没把和氏璧当回事,而是当着蔺相如的面,把玉璧在地上蹭来蹭去,好像在检查是不是真的。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但蔺相如没有发作,他保持着冷静,说:“秦王,这块璧上有细小的瑕疵,臣能给您指出来,您看了之后,或许更能看出它的价值。”

秦王一听,果然就递给了他。蔺相如拿到玉璧,立刻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一边把玉璧紧紧地抱在怀里,一边对秦王说:“璧上有瑕疵,臣已经找到了,请您看。”说着,他指着玉璧上的一个小点。

秦王一看,这是什么意思?蔺相如又说:“现在秦国兵强马壮,而赵国兵弱,秦王索要此璧,无非是想欺负赵国。赵国献璧,是希望两国交好,而不是为了让秦王轻易侮辱。臣今日奉璧,是为了保全赵国的尊严,如果强行要璧,臣宁可头破血流,也绝不让秦王得此璧。”

说着,他举起玉璧,作势就要往柱子上撞!

这一下,可把秦王吓坏了。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可不希望就这么毁了。秦王急忙制止,还连声保证,绝不会欺辱赵国,并且愿意给蔺相如一个交待。

结果,蔺相如并没有直接把玉璧给他,而是要求秦王斋戒五日,然后以隆重的仪式迎接玉璧。秦王没办法,只好答应了。等到了第五天,秦王果然斋戒沐浴,在朝堂上隆重地迎接和氏璧。

就在这个时候,蔺相如又一次站了出来,他把玉璧放在案几上,然后对秦王说:“璧在我手中之时,我还能让秦王安心。现在璧到了这里,又离您这么远,我怕有人趁机偷盗,所以不如让我拿回去,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秦王一听,这蔺相如简直是个人精!但他也不能再说什么了,只好让蔺相如把玉璧拿回去。蔺相如拿到玉璧,立刻就找了个机会,骑着快马,连夜逃回了赵国。

这整个过程,蔺相如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把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从秦国的虎口拔牙中抢了回来,而且还保全了赵国的颜面。他那种冷静、机智、临危不乱的气质,简直是太令人佩服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让我看到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智慧和勇气同样可以发挥出惊人的作用。

春秋战国的故事,太多了,每一个都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喜欢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精彩,更是因为它们里面蕴含的智慧、勇气、人性,到今天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春秋时期发生的故事非常地吸引人,不知各位有没有故事可以讲一讲?有趣的,荒唐的,可笑的,可歌可泣的,引人深思的故事等等。拜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春秋战国,那可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涌现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故事。要说有趣又印象深刻的,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就是那几个关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君主,还有那些智谋过人、令人叹为观止的谋士。先说说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虽然他属于战国末期,但他的出现,简直就像一.............
  • 回答
    春秋战国,那真是一个什么奇葩事都敢往外冒的时代。就说那会儿的人,脑回路,那叫一个清奇,让你看了不禁两眼一翻,然后捂着肚子哈哈大笑,笑完又得摇头叹气:“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你想想,那会儿的士人,地位高不高?挺高。可这高地位,有时候也成了某些奇葩事的催化剂。比如,有一个叫“负荆请罪”的故事,听着挺像那么.............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群雄逐鹿,要说最强大的诸侯,那几股势力是绕不开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春秋时期的“五霸”。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而是真正拥有强大实力,能够号令一方,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天下格局的诸侯。齐桓公是不得不说的第一个,他借助管仲的辅佐,推行改革,励精图治,国力迅速膨胀。齐国地处东夷,却能兼容.............
  • 回答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史料记载数量和丰富程度的巨大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和记录方式演进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结构、文化重心和记录技术的限制,史料的产生和保存都相对有限;而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思想的活跃以及记录载体的普及,史料的生产和流传便呈现出爆炸式的增.............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名字听起来“奇怪”,甚至像外文音译,这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并不是简单的“外文音译”,而是古代中国姓名文化、民族融合、礼仪制度以及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名、氏、字、号的演变与复杂性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理.............
  • 回答
    在春秋战国时期,要说当时的人们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如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民族认同”感,答案是相当模糊且复杂,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明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现在谈论的“民族”概念,是近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它通常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记忆,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明确的、共享的政治实体或国家归.............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君主名字里“桓公”、“庄公”这样的称谓非常普遍。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AI痕迹”,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且影响深远的命名和谥号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桓公”、“庄公”这些不是他.............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的称号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并非完全固定,而是随着时代发展、霸主身份以及其宣扬的政治目标而有所演变。总的来说,这些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过程:一、 上古传承与宗法认同: “天子”的衍生物: 在周朝早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的地位是分封而来的。因此,早期的.............
  • 回答
    春秋战国那会儿,别说国家之间了,就是同一国家内部,语言的差异也相当明显。你可以想象一下,秦国人在战场上喊“撤退”,可能用的词和楚国人在集市上讨价还价用的词,听起来就完全不一样。当时,“国”的概念跟现在不太一样,更像是大家族或者势力范围。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统治中心,周边地区又被不同的封建贵族瓜分,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对都城建设的描述时,常常会听到“规制”、“方正”、“中轴”这些词汇,似乎古代都城就应该是横平竖直、严谨对称的。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却常常呈现出一种“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明是否比大一统之后的秦汉时期更有活力和战斗力?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问题,也引人深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首先,从“活力”这个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无疑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这是因为,那个时代,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共主,但实际统治力早已衰微,各诸侯国凭借.............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那春秋战国无疑是绕不开的。这段长达近六百年的时间,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战争史诗。如果要用“频繁”来形容,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的脉络: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纷纷争霸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说到“虢国”,那可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俩! 这俩虢国,虽然都姓“虢”,但血缘关系可不一般,一个是宗主国,另一个是后来迁徙过去的,可以说是“同名异姓”的亲戚。咱们先说那位相传已久的宗主国虢国,一般史书上提到的、大家都知道的那个虢国,是周朝初年分封的。它的封地主要在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一带,.............
  • 回答
    将西方希腊城邦时期与中国西周时期(包含春秋早期)在国家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上进行比较,确实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共鸣之处,尽管它们各自独立发展,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简单地说,“很大的共同点”可能有些夸张,但“显著的相似性”则更为贴切。一、 国家政权形式:分布式权力与有限的中央集权 希腊城邦: 希腊城邦的.............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周王)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直至名存实亡,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分封制度的根基松动:宗法制与血缘关系的衰落周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是所有诸侯的宗主,诸.............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那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城市”那么简单。它是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庞大实体,是那个时代权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最直接的依托。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城,首先是坚固的军事堡垒。城墙是主角,那可不是随便堆点土的土坡。各国都在卯足了劲儿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主要材料嘛,.............
  • 回答
    要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拍成《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电视剧,那可真是太有得拍了!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晋国的历史本身就自带了《权力的游戏》式的戏剧张力和残酷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看看究竟有多么适合搬上荧屏。首先,得有人物!而且是那种让你又爱又恨,让你猜不透下一步会做什么的人。《权力的游戏.............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其地位名义上尊崇,但实权早已旁落。在这种权力真空之下,周天子众多庶子的去向,也变得五花八门,不像他们的同父异母兄弟(嫡子)那样,拥有相对明确的继承权和政治前途。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周天子有嫡子和庶子之分。 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是王位继承的首要人选。.............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能跻身七雄之列,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演变、政治军事改革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与秦、楚等国相比,韩国显得相对弱小,但其能够独立发展并与强国抗衡,其生存之道和发展策略同样值得深入探讨。一、 韩国的起源与地理优势韩国的形成是晋国分裂的直接产物。春秋时期,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