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哪些诸侯最强大?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群雄逐鹿,要说最强大的诸侯,那几股势力是绕不开的。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春秋时期的“五霸”。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而是真正拥有强大实力,能够号令一方,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天下格局的诸侯。

齐桓公是不得不说的第一个,他借助管仲的辅佐,推行改革,励精图治,国力迅速膨胀。齐国地处东夷,却能兼容并蓄,发展经济,军事上更是屡次北伐山戎、南征淮夷,更在葵丘之盟上确立了霸主地位。他“尊王攘夷”的口号,一度将周天子的权威抬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宗法秩序,但也正是这种影响力,让他成为了中原诸侯的盟主。那时候,齐国是真正的“巨人”。

紧随其后,晋文公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晋国在经历了一段动荡之后,文公回国后,以德服人,重用贤臣,尤其是推行了“重耳之约”(也叫“骊姬之乱”后的政策),稳定了国内局势,还辅佐了周襄王复位。他的军事才能更是出类拔萃,在城濮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奠定了晋国在春秋中期的霸主地位。晋国地处中原腹地,四战之地,却能在此立足并强大起来,可见其实力之雄厚。

当然,楚国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虽然在春秋中期一度被晋国压制,但楚国从早期就开始崛起,疆域辽阔,兵力强盛。他们地处南方,文化发展也自成一格,并且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强大的骑兵和弩兵。虽然在与中原诸侯的几次大战中吃了亏,但楚国始终是区域性的霸主,拥有无可撼动的实力,在春秋后期,甚至一度重新崛起,与晋国抗衡。

进入战国时期,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曾经的强大诸侯有的已经衰落,有的则开始崭露头角,最终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秦国无疑是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存在。它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商鞅变法,这是一场彻底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变法废除了旧的贵族制度,奖励耕战,使得秦国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一个偏居西陲的小国,一步步吞并六国,直到最后统一天下,秦国的强大是全方位的,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做得相当到位。它的中央集权制度,严密的法律体系,以及对土地和人口的高度控制,都为它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楚国在战国时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在早期,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军事上依然有优势。虽然在与秦国的几次大战中损失惨重,但其整体实力依然不容小觑,是秦国统一的道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对手。

赵国在战国中期曾经一度非常强大,尤其是在军事上。特别是“胡服骑射”的改革,让赵国拥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战场上给其他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长平之战虽然让赵国损失惨重,但其整体实力在战国后期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魏国在战国初期可以说是领头羊。经过魏文侯的改革,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富强的国家,并且在军事上有着很强的实力,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也侧面说明了魏国军事力量的强盛。

除了这几个比较突出的,像燕国、齐国(战国时期的齐国,虽然不如春秋时期那般一枝独秀,但依然是强大的区域性力量)、韩国(虽然是“三晋”中最弱的,但依然是战国七雄之一,在特定时期也有过辉煌)也都各有其强大之处。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的强大更多体现在对周天子权威的继承和号令能力,以齐桓公和晋文公为代表。而战国时期的强大,则更多体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尤其是军事和政治改革的成效,以秦国最终的统一天下为最终体现。这些诸侯的强大,是他们各自领导者雄才大略、国家制度改革以及对时局把握的综合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左传》记载,哪些诸侯最强呢?先说最强的是晋国,下面看排名。


14 、曹国
姬姓,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菏泽、聊城市以河南东北部。西周时期,曹国与晋、鲁同为“十二诸侯”之一。
春秋时期,曹国成为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的战场,曹共公被晋国俘虏,此后成为晋国跟班。
春秋末期,曹国与宋国交恶,几代君王被宋国杀死,最终亡国。
13 、蔡国
姬姓,都城蔡(今河南上蔡县),疆域河南中南部,安微一部分。
春秋时,蔡国经常被楚国暴打,一度亡国,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公元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楚国不久复兴,蔡国有被迫迁都迁都下蔡(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
12、陈国
妫姓,虞舜后裔。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春秋时,陈国和蔡国一样被楚国欺负。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最终还是被楚国吞并。


11、燕国
姬姓,建都蓟(今北京市),最初就在北京附近。
春秋时,燕国命运坎坷,经常被山戎暴打,好在齐国出头,总算没亡国。论及实力其实还比不过曹国、蔡国、陈国,看在后来七雄的份上,勉强排名11位。
10、越国
姒姓,夏朝后裔。国都绍兴,本是浙江东部小国。
越国地处偏僻,当地百越族发展落后,直到春秋末期,才逐渐发展。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9、鲁国
姬姓,都城曲阜,山东省泰山以西,济宁市、泰安南部、菏泽东部、临沂平邑等地区。
周公的封地,又是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春秋时期,鲁国敢于齐国、楚国、晋国叫板。


8、卫国
姬姓,建都商朝都城朝歌,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
虽然是强国,却没有趁机扩张,后期实力一直在减弱。
7、吴国
姬姓,建都梅里(今无锡)和吴(今苏州),是江苏南部的诸侯国。
春秋中后期,在晋国支援下,技术和军事迅速提高,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成为东南霸主。


6、宋国
子姓 ,建都商丘(商丘市睢阳区),疆域河南南部,江苏北部,,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宋国爵位高,春秋时国力也强。此后国力几经兴衰,宋景公时期灭曹国。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宋国国力能与齐国、楚国、魏国对抗。
5、郑国
姬姓,建都新郑(郑州新郑县),立国晚在河南中部与周天子为邻。
周天子刚东迁的时候,郑庄公利用当天子卿士的身份,发展壮大,号称“天下诸侯,莫非郑党”。
4、秦国
嬴姓,建都咸阳(咸阳市),在陕西羌戎混杂的地域。
春秋时期,秦国忙于对西戎作战,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成为西方霸主。
3、齐国
姜姓,建都临淄(山东省淄博市),疆域在山东泰山以东。
从西周时就是地方大国,春秋时征讨东夷,疆域扩展到海边,成为东方霸主。


2、楚国
芈姓,国都郢都(湖北襄阳,荆州一带) ,疆域最初在江汉平原。
像个贪吃蛇,楚国不断扩张,扩展到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成为南方霸主。
1、晋国
姬姓,国都绛(山西翼城县),疆域最初在山西南部。
经过不断扩张,向北扩展到晋阳(太原),又向南扩展到河南北部,向东扩展到河北西部,成为北方霸主。


齐、秦、楚、晋分布在东西南北,各称霸一方,是当时的最强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群雄逐鹿,要说最强大的诸侯,那几股势力是绕不开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春秋时期的“五霸”。这可不是随便封的,而是真正拥有强大实力,能够号令一方,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天下格局的诸侯。齐桓公是不得不说的第一个,他借助管仲的辅佐,推行改革,励精图治,国力迅速膨胀。齐国地处东夷,却能兼容.............
  • 回答
    春秋战国,那可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涌现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故事。要说有趣又印象深刻的,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就是那几个关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君主,还有那些智谋过人、令人叹为观止的谋士。先说说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虽然他属于战国末期,但他的出现,简直就像一.............
  • 回答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史料记载数量和丰富程度的巨大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和记录方式演进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结构、文化重心和记录技术的限制,史料的产生和保存都相对有限;而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思想的活跃以及记录载体的普及,史料的生产和流传便呈现出爆炸式的增.............
  • 回答
    春秋战国,那真是一个什么奇葩事都敢往外冒的时代。就说那会儿的人,脑回路,那叫一个清奇,让你看了不禁两眼一翻,然后捂着肚子哈哈大笑,笑完又得摇头叹气:“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你想想,那会儿的士人,地位高不高?挺高。可这高地位,有时候也成了某些奇葩事的催化剂。比如,有一个叫“负荆请罪”的故事,听着挺像那么.............
  • 回答
    教育部关于“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具体安排”的答复,可以说是给“春假”、“秋假”的落地打开了一扇重要的门。这背后反映了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视。如何看待这个答复?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答复具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 政策的灵活性与地方自主性: “各高校可结.............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周王)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直至名存实亡,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分封制度的根基松动:宗法制与血缘关系的衰落周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是所有诸侯的宗主,诸.............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的称号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并非完全固定,而是随着时代发展、霸主身份以及其宣扬的政治目标而有所演变。总的来说,这些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过程:一、 上古传承与宗法认同: “天子”的衍生物: 在周朝早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的地位是分封而来的。因此,早期的.............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那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城市”那么简单。它是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庞大实体,是那个时代权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最直接的依托。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城,首先是坚固的军事堡垒。城墙是主角,那可不是随便堆点土的土坡。各国都在卯足了劲儿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主要材料嘛,.............
  • 回答
    要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拍成《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电视剧,那可真是太有得拍了!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晋国的历史本身就自带了《权力的游戏》式的戏剧张力和残酷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看看究竟有多么适合搬上荧屏。首先,得有人物!而且是那种让你又爱又恨,让你猜不透下一步会做什么的人。《权力的游戏.............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其地位名义上尊崇,但实权早已旁落。在这种权力真空之下,周天子众多庶子的去向,也变得五花八门,不像他们的同父异母兄弟(嫡子)那样,拥有相对明确的继承权和政治前途。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周天子有嫡子和庶子之分。 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是王位继承的首要人选。.............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能跻身七雄之列,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演变、政治军事改革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与秦、楚等国相比,韩国显得相对弱小,但其能够独立发展并与强国抗衡,其生存之道和发展策略同样值得深入探讨。一、 韩国的起源与地理优势韩国的形成是晋国分裂的直接产物。春秋时期,晋.............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像伍子胥、吴起、商鞅、张仪这些风云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文化交流的方式,以及他们个人的经历,都决定了他们“跨国就业”时,不太会像我们今天一样,身边带着专门的“翻译官”。 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把时间往前拨,回到那个连文字都不完全统一,沟通更多依赖口语和经验的时代。首先,咱们得.............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仍,但人才的流动却是一个普遍且重要的现象。我们今天将其视为“人才流动”,而在当时,之所以不被称为“X奸”,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其中牵涉到当时的政治格局、观念认知以及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1. 缺乏明确的国家概念与忠诚对象首先,要理解当时的“国家”与现代概.............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与嫡子相对)能够继承爵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先于嫡子继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比例不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权力斗争以及爵位继承的实际运作。一、 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并非铁板一块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以来确.............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股“一言不合就自杀”的风气确实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极端,也并非“一言不合”就立刻寻死。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政治生态。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士阶层的特殊地位与困境:首先得明白,春秋战国时期能留名史册,或者说有能力、有.............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乱世。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楚国无疑是实力雄厚、疆域辽阔的一方诸侯。地处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文化灿烂,似乎一切条件都指向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走向统一的却是偏居西北的秦国。那么,楚国究竟为何没能一统.............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那春秋战国无疑是绕不开的。这段长达近六百年的时间,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战争史诗。如果要用“频繁”来形容,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的脉络: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纷纷争霸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
  • 回答
    春秋战国,那是一个思想的熔炉,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孕育了后来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每当我们谈论起儒家,总会冠以“主流”、“正统”的头衔,仿佛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是那个时代最优越的哲学体系。但仔细审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再回溯儒家一路走来的痕迹,我们会发现,说儒家“最优越”,恐怕过于简化,也忽.............
  • 回答
    在春秋战国时期,要说当时的人们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如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民族认同”感,答案是相当模糊且复杂,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明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现在谈论的“民族”概念,是近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它通常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记忆,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明确的、共享的政治实体或国家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