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周代分为西周、春秋、战国三段看的话,你会发现这么个特点:
西周的历史记录很少,但比较完整,不过内容很多像童话;
春秋的历史记录比较全,可以说十分完整,大部分内容起码看上去很可信;
战国的历史记录确实多,不过非常碎,甚至完全拼不完整。
为什么呢?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这些历史记录的载体。
当时,历史记录的载体有三种:
王室、公室的档案,这些档案截止至秦末战争都全部被摧毁了,被摧毁的原因包括动乱、灭国、统治者为变法而自行消除、秦灭六国时系统性消灭、项羽的报复性摧毁等;
历史成书,典型的是《春秋》、《左传》,由于存世相对较多,因此是无法被彻底摧毁的;
其他书籍的引用,典型的是《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也包括《战国策》、《战国纵横书》这类记录策士事件的书籍。
从上述内容看,原因非常明确:
1.西周的内容少,原因当在于周室的档案可能因多次动荡而减少,秦昭襄王灭西周国时,相关的档案可能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尤其面对当时魏楚联盟的压力,秦廷方面应该没有什么精力清点史料内容。因此,西周的内容主要保存在《尚书》一类儒家书籍内,其内容出现儒家观点的高度理想化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2.春秋由于有《春秋》、《左传》两本历史著作,因此整体内容完整也相对完善。
3.战国的内容主要都是散落在诸子百家和纵横家的书籍里,内容也就主要集中在列国纵横活动最为频繁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材料自秦孝公以前的内容非常少,燕国整体较少(黄金台为伪作,乐毅伐齐的相关记录有一部分内容是伪作)。
尤其在战国最后的20年,可能没有时间积累,相关内容在很多著作里引用的太少了,出现了记录上魏国晚期惊人的沉默,直到现代考古发现《战国纵横书》、《秦简》等才找到一点点内容。
说到这里,有关《竹书》关于商代历史和考古发现的青铜器对不上,其中可能的原因也就出来了:
如果《竹书》出自魏安釐王的墓而非魏襄王的墓,那么当时魏国可能掌握了保留在宋国的原商朝的原始档案,因此其中有一些商王朝不公开乃至被改写以前的原始内容——是的,古人真的会这么干,比如西周末期的双王事件被改为烽火戏诸侯。
这个问题其实与西周时期的档案制度有关。
西周实质上是我国首个归档制度完备的时期这个王朝在政治制度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宗法系统上的等级和政治上的等级是一致的。
所以西周这个国家宛如一个奴隶制大家族的放大器,宗法制度发展到后期,政治从属关系已经大于血缘关系。为了维持这种宗法制度的神圣性,西周统治者在宗庙设计上花费了很大心思。
西周的宗庙收藏机构被称为天府。1976年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就发现了西周宗庙的遗址,根据考古研究,西周宗庙的祖宗收藏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王氏权力象征的镇国宝器,如青铜器玉器和其他传世宝物。另外一个则就是各种王室权力的凭证文书。
包括记录全国户口的户籍,山川形势的地图,群臣百官的功书,以及维系诸侯国关系的盟书等重要档案,无论是正副本,均需要上呈天府,以祭告神灵,让祖宗考察。
除了上呈天府之外,西周的一些重要档案还会藏于金匮。《尚书》里记载灭商之后的第二年,武王生了病,周公曾向先王祈祷,愿以身代兄死,史官就把周公的祷告词写在典册上,藏于金匮中。
这种上呈天府,深藏金匮的归档方式,配合太史内史小史等史官的贵族世袭,保证了西周贵族对于档案和知识的垄断,保证了王室统治的神圣性。
但是这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操作,注定了这种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完全依赖于国家的绝对控制力。
然而,从西周后期一直到战国时代。整个中国经历了长年的战乱,仅春秋时期240年,列国之间的军事行动有483次,盟会450次,总计933次,衰微的周王室根本无力挽回档案的散失。
据记载,一个国家亡国之后,诸侯公卿士大夫都不能幸免,不仅要“杀其民人,去其牛马”,还要“毁宗庙,迁重器”,宗庙就是集中保存档案的地方,重器本身就是流传后世永志纪念的档案。
以春秋为例。这本鲁国的史书应该是从伯禽封鲁开始记载。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一个距伯禽已经七代的第14位国君鲁隐公开始的。(实际上隐公以后的档案也毁坏了不少)
而且跟我们想象的不同。西周时期的主要文书实际上是以简牍为主。
我们现在见到比较多的金文,钟鼎文实际上是奴隶主贵族的重要的记事档案,不是国家机关办理事务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王朝的政务文书,仅仅只是王和各级奴隶主贵族的传家宝。
并且,金文和钟鼎文在春秋后期逐渐流于装饰化,主要记录统治阶级的册命,赏赐,征伐,诉讼等事件,缺乏记载上的连贯性。
因此,虽然青铜器保存较为完好,出土数量相对之下也较为丰富,但对于了解连贯性的周朝历史帮助有限,而本应该是周朝史料重点的简牍文件,却因为材料或政治的原因大量散失,以至于我们只能从后世的传作,抄作,甚至伪作之中去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