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十万人抗议油价上涨,巴黎陷入巷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法国十万人抗议油价上涨,巴黎陷入巷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油价上涨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颗压垮骆驼的稻草,点燃了民众长期以来积压在心底的各种不满和焦虑。

深层根源:经济困境与社会不公的集合炸弹

首先,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油价上涨。在法国,油价上涨的直接影响是购买力的下降,尤其是对于那些居住在郊区、依赖汽车通勤的普通民众和蓝领工人来说,这笔开销的增加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负担。很多家庭已经勉强维持生计,这点额外的支出足以让他们感到捉襟见肘。

但问题的核心远不止于此。法国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在近年来的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一直处于一个比较脆弱的境地。失业率虽然有所改善,但年轻人失业问题依然严峻。工资增长缓慢,而生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这使得许多法国民众的实际收入并没有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他们感到自己的辛勤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

更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压力被普遍认为与社会不公有关。法国社会对财富分配和税收制度的公平性一直存在广泛的讨论和不满。许多人认为,政府的政策倾向于富人和大企业,而中低收入阶层却承担了过重的税负,却未能从中获得足够的回报或支持。

这次油价上涨,尤其是针对取暖用油的税收增加,被很多民众视为政府“劫贫济富”的又一例证。他们认为,政府在推行环保政策的同时,并没有为受影响的群体提供足够的可替代方案或经济援助,反而将成本转嫁给了最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的政策导向,激起了强烈的反弹。

导火索:环保政策的代价与“黄马甲”的幽灵

引发此次大规模抗议的直接导火索是政府推出的“黄色背心”运动,以及其针对燃油税和取暖用油税的提高。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黄色背心是法国驾驶员强制配备的警示服,意味着这些政策直接影响到了最依赖汽车出行的人群。

然而,这场抗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燃油税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对政府施政方式、社会公平和经济政策的全面质疑。这与几年前的“黄背心”运动有着深刻的联系。当时,“黄背心”运动也是因为燃油税上涨而爆发,但很快就演变成了对 Macron 政府经济政策、社会福利和社会不公的广泛抗议。虽然那场运动最终平息,但它所暴露出的社会裂痕和民众的不满情绪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反而被这次油价上涨重新点燃了。

可以说,政府在处理环保政策时,缺乏足够的民意沟通和配套措施,将原本出发点可能是好的政策,变成了压垮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

“巷战”的发生:情绪宣泄与失控的暴力

巴黎陷入“巷战”,并非所有抗议者都采取暴力行为。大部分的抗议是和平的,但少数极端的暴力分子混入其中,或者说,长期的压抑情绪在某个节点突然爆发,导致了冲突。

这种冲突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抗议者对政府的愤怒和绝望情绪达到了顶点,他们感到自己的声音被忽视,只能通过更激烈的手段来引起关注。另一方面,城市的复杂环境,尤其是一些狭窄的街道和历史悠久的街区,为破坏和冲突提供了“舞台”。

警察在面对大规模、情绪激动的抗议人群时,也面临巨大的压力。维持秩序的必要行动,有时会加剧紧张气氛,而抗议者中的一些人则利用这种紧张局势,进行破坏和攻击。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抗议者表达不满,警方试图控制局面,而控制措施又可能激化矛盾。

可能带来的影响:

这次抗议以及随之而来的“巷战”,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可能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政治层面:
政府信誉受损: 政府在处理民众诉求和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其执政的合法性和信誉将受到严重打击。总统 Macron 的民意支持率可能进一步下滑,对其未来的执政将带来更大的挑战。
政策调整压力: 政府可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燃油税和环保政策,并可能被迫做出调整,例如暂缓或取消税收增加,或者推出更具体的经济援助计划。但这也会面临两难,调整可能引发环保主义者的批评,不调整则可能导致社会动荡持续。
社会分裂加剧: 抗议可能加剧社会内部的分裂,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会更加强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可能进一步加深,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

经济层面:
经济活动受阻: 暴力冲突和抗议活动必然会对巴黎乃至法国的经济活动造成干扰,例如商店关门、旅游业受到影响、交通受阻等。
投资和信心下降: 持续的社会动荡可能会打击国内外投资者对法国经济的信心,影响外国投资的流入,甚至导致资本外逃。
通胀压力: 如果政府为了平息民愤而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社会层面:
民众不满情绪的长期化: 如果根本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得不到解决,这次抗议可能只是更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序曲,民众的不满情绪可能会以其他形式长期存在。
安全问题凸显: 街头暴力和破坏行为将引发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担忧,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维护公共安全。
社会对话的必要性: 这次事件也迫使法国社会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社会对话机制,如何让政府的政策更能反映民意,并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法国十万人抗议油价上涨并引发巴黎“巷战”,是经济困境、社会不公、环保政策执行不当以及长期以来积压的民众不满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对政府政策的直接挑战,更是对法国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的深刻拷问,其影响将是多维度且深远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原因是失业率高的时候,朝廷连呼吸都是错的。

其次,证明了让无产阶级买不起车,保持燃油税的中产税性质是事关国家稳定的大事,很有必要。。。。。。

反正中产顶破天不过发两句牢骚罢了。。。

这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利空消息。

user avatar

我只是看了一下最近的新闻,实在没有时间去做细致的调研,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错漏难免,只为抛砖引玉。

可疑油价上涨的理由似乎是为了环保,节能,减排。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个长远目标。一件事情一旦成为长远目标就会变得可疑。“譬如年化率25%,但必须十年后才能取钱。”怎么看都透露着骗钱的味道。

所以非常显然,民众对这个环保大计划是不信任的。而事实上,法国加税的实质也许真的没有政府宣传得那么高尚,究其本质无非是缺钱了。

先看欧盟的公约

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和1997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又称《阿姆斯特丹条约》,简称《公约》),规定了欧盟财政政策的基本规则。《马约》对成员国财政政策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即从1994年起,欧盟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即赤字率)不能超过3%,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即债务率)不能超过60%。《公约》在进一步明确《马约》规定的财政政策原则基础上,确定了欧盟财政政策协调的规则、过度财政赤字的惩罚程序,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

由于德、法两国赤字率都将连续三年超过3%的界限,按照《公约》规定,欧盟应该对德、法实施惩罚。但德、法是欧盟最主要成员国,在德、法两国的游说下,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最终妥协,决定暂停启动惩罚程序。

但现在欧盟里面的德国

新华社柏林9月11日电(记者乔继红 朱晟)德国财政部11日向联邦议会提交2019年财政预算案,继续维持赤字为零的平衡财政预算。

同时法国的情况也开始好转

2017年,法国财政赤字比例从3.4%回落到2.6%,下降了0.8个百分点,自2007年以来首次达标。

然而随着黄背心运动,2019年法国财政赤字极有可能将不达标

路透社引述相关政府来源表示,政府的退让将会使收入减少20亿欧元(约176.9亿港元),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1%,这无疑使正在努力削减赤字以达到欧盟标准的法国处境更加艰难。而若新燃油税法预期颁布的话,法国2019年的赤字原本预计在2.8%左右,达到欧盟规定的3%的标准。

法国之所以那么急匆匆地把财政赤字降低下来,其根本是不想让德国在欧盟一家独大。尽管《公约》在过去没有很好的执行过,可是如果继续让德国赤字在3%以下而让法国不达标,那么法国在欧盟里面的影响力就会进一步下降。这是法国不能忍的!在法国政府眼里,没有英国的欧洲应该由法国来领导!至于赤字达标之后,法国和德国还有什么大计划,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赤字达标看起来是这届法国政府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背后肯定有更大的利益。然而这个利益既可能是现在不能明说,也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根本听不懂。所以加税打出的旗号是环保。

当然,无论你的借口是什么,老百姓的口袋空了是实实在在的。那么大家当然会不爽,找个机会就要发泄不满了。

其实这是每个走下坡路的国家都会面对的问题。

缺钱,有钱人的钱一分都弄不到,只好刮穷鬼的钱。

穷鬼闹事儿,动摇了政府的信誉和权威。

政府丧失权威,更加赚不到富人的钱,同时执行相关政策更加困难,耗费更大,于是更加缺钱。

然后,有钱人的钱还是一分都刮不到,接着刮穷鬼的钱。

....

几轮循环下来,再历史悠久的帝国,再繁荣的国度,再伟大的文明也都承受不住。

很多人谈“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罪恶”其实看看历史,国家败亡,朝代更迭恰恰都是政府权力名存实亡的时候。盗匪横行,兵祸不休恰恰是中央集权无法制衡地方的时候。

现在,法国正在这个循环里面,缺钱--》闹事--》丧失权威。下一步,更加缺钱的情况会继续出现,而后估计还是没有什么好办法。

民主制度下,人民可以用选票宣泄对政府的不满,不过选票无法改变国运。国家的运作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涨落。而普通人只能接受涨却不能接受落。当潮落的时候,普通人想的不是如何止损,而是鼓动大家拒绝撤退,最后被晒成了鱼干。

我必须要夸一句某国,一句“新常态”就能整个国家接受10%的GDP增长变成6.5%的事实。一个可进可退的政府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腾挪。而教育民众理解自身的历史状态,国际环境,也是政府的职能之一。对比法国有一半都不知道北京在哪里,某国做得实在太好。

至于法国人民,从把马克龙选上台就已经表达了其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黄背心运动不过是这种情绪的延续。这种运动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接下来上台的新总统将会更加专注于短期利益,譬如退出欧盟什么的也不是不可能。可以想见,更加极端的法国总统已经在路上了。

其实法国人民的毛病,中国人现在也有。

其逻辑为:我拥有的都是理所应当!谁让我损失一点利益谁就是王八蛋。至于我为什么可以在世界60亿人当中理所应当地在前30%,国际局势如何,国家状态怎样,子孙后代如何,我统统不管。我要的就是谁都不能动我已有的利益。

失掉了200年先发优势以后,大家平等地对比政治制度,也许才能说明问题。我对法国的未来总体不怎么看好。黄背心运动总让我想到一千多年前中国流行的那句话:“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下一个甲子年,2044.看看我这个大神跳得准不准吧!

user avatar

梯也尔先生的巴黎并不是“贱民”的真正巴黎,而是幽灵的巴黎,francs-fileurg的巴黎,闲逛男女的巴黎,富人的、资本家的、花花公子的、游手好闲者的巴黎。这个巴黎带着它的奴仆、骗子、文丐、荡妇目前正麕集在凡尔赛、圣丹尼、吕埃伊和圣热尔门;这个巴黎认为内战不过是惬意消遣,它从望远镜中欣赏战斗的进行,计算放炮的次数,用自己的以及自己娼妇的名誉赌咒发誓说,这里演的戏要比圣马丁门剧场中的好得多。被打死者真的被打死了,伤者的呼声也不是假装的,而且在他们面前演着的这场戏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这就是梯也尔先生的巴黎,正像科布伦茨城的亡命之徒是卡龙先生的法国一样。

BY 卡尔·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

2018年10月,我在巴黎,走访拉雪兹神甫公墓,拍摄的巴黎公社社员墙。

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最后两百名社员在这堵墙前被屠杀。

法国诗人让-巴蒂斯塔·克莱芒之墓,就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对面,墓碑下面的LE TEMPS DES CERISES译为樱桃时节,为了纪念诗人在巴黎公社最后一天邂逅的一名女护士。

如果你看过宫崎骏的《红猪》,必定会记得这首歌。

宫崎骏《红猪》插曲さくらんぼの実る頃

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我用手机播放了《红猪》里的这首法语歌,带我走访公墓的法国老汉学家立刻唱出这首歌。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user avatar

此处应有bgm:


原作者链接:tieba.baidu.com/p/59670

user avatar

这仅仅是因为油价和学费造成的事件么?这只是导火索而已:在整个国家的危机面前,不涨油价不涨学费,也总有另一个可以引爆的点,也总是会有引爆矛盾的时候。

法国是旧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缩影,碰巧它还有着“悠久的”上街传统、能力不足根基不牢的领导人和相对不好的经济形势,于是它第一个爆发。危机是什么?国内的是政治极化周期来临,国外的是两个大国正在全面挤压其他国家的生存空间且各种麻烦不断。

资产阶级民主有个特点,总是会有一个温和-极化的周期。不同国家历史、环境以及出现的突出人物站哪边的情况不同,所以具体到各国不完全一致。

当倾向于温和时,主要政党和政客的政见都会趋向中间,以吸引中间选民,这就是我们熟悉的90年代-2010左右的“选民中值定理”。但伴随这一进程的是这些政党越发远离最传统的左右翼选民,不满从极左极右时逐渐涵盖左右越来越的人,直到因为内外原因引爆矛盾开启新的极化周期。等到极化折腾过头,就可以重回温和了。欧美国家现在大多处在这个极化开启,开始侵蚀传统左右翼的时期。

法国最为典型,大选中传统左右翼政党一败涂地,极右翼勒庞异军突起,只得靠缺乏经验和能力的中间派马克龙(其实他是个右翼,总理菲利普更是,不看广告看疗效)勉强击退勒庞。但马克龙能力确实有限,而且作为一个脱离社会党的政客其威信和班底也存在诸多不足。在这个连资深政客默克尔都自身难保,梅姨狼狈不堪的时代,法国选上了马克龙无疑是国之不幸。他上任以来,除了驱逐非法移民和尚在雏形的欧洲防务整合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政绩,同时极右翼和激进左翼都在蓬勃发展。马克龙不是不想改革,他的很多改革方向都是确实有意义的——在法国这个老牌发达国家改革的难度本来就很大,加上他自身并无大才,改革难免落得这种结果。下次大选也许可以看极右翼大战激进左翼。

只怪罪于法国和马克龙也很不公平。因为国际环境对马克龙太不友好了。欧盟外是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快速拉开差距的中国美国,美国还有个极其不可靠的总统,外交政策越发积极的俄罗斯,已经造成极大麻烦的中东;欧盟内英国和东欧离心离德,经济和话语权落后于德国,意大利再次选出了右翼民粹政府并且激烈反对法国力推的防务整合,连中国都在把东盟成功的分化经验试图在欧洲重现。

这意味着什么?早就放弃世界帝国地位的法国,在欧洲地位都岌岌可危,在与其他主要国家几乎所有的竞争中法国都落了下风。这次规模巨大的抗议,宣泄的其实是法国民众对今天的法国一百万个不满意,抱怨今天的法国全方位地落后于他们认知中骄傲的法国。领导人马克龙成为了最显而易见的突破口。

法国的游行示威并不少见,砸个车烧个垃圾桶根本不是啥新闻,但这次的规模和秩序失控程度已经远远超出法国正常的范畴:大范围的抢劫商店,破坏文物都已经突破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底线。为什么?因为问题严重到已经让人信念崩塌,法国在欧盟都有沦为二流国家的现实危险,法国低迷且裹足不前的现状让人,尤其是生活在成本高昂的巴黎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顾不得体面,暴徒才更有可乘之机,更能煽动本来只是满腹怨气但没有“贼胆”的普通人。这次暴徒中,极左极右都有。巴黎是世界意识形态展览馆,只要你想找你能找到任何千奇百怪的意识形态团体,这更让巴黎成为一个很适合“革命”的地方。

有人拿这次跟1968年对比,我倒觉得暂时还没1968年那么严重,因为目前还只是个孤立事件,虽然波及比利时但很快被平息,其他国家周期还不如法国来的这么迅速。但如果马克龙除了不加税这个表面问题外继续无所作为,那超过1968的暴动指日可待。

更新:

这两天法国的事火起来,到处都觉得法国要亡国一样,段子一大堆。我是不赞成的。

法国情况很糟糕,但距离英法百年最危急时刻,法国大革命后,普法战争后这些绝境还远得很。一定类比的话可能更像1983年密特朗实验失败时的法国,国家陷入改革缺乏成效,前景迷茫的困境。马克龙暂时下不了台。

唯一问题是法国下一波估计没有90年代红利吃,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得住。

user avatar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切·格瓦拉

user avatar

谢邀,什么“革命”之类的陈词滥调就不用说了,现在发生的一切跟革命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是美国人说得非常清楚,这是整个西方世界在迷茫剧痛当中的又一次痉挛,之前有,之后还是会有。


马克龙上台之前,被支持者们寄予了太多希望,很多人似乎都以为他就是一剂灵丹妙药,能够解决目前很明显已经积重难返的法国社会问题,但是当马克龙真的开始下重手来试图解决的时候,很多往日的支持者们又觉得他做得太过头了,因而起来反对他——这绝对不是法国第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马克龙是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是带着使命感上台的,一心想要大展宏图,但是年轻的另一面就是资历浅经验少,所以他的根基不稳,他的支持者们可以快速聚集到他的身边,自然也可以快速离开,所以他的支持率下滑的速度是历届总统以来最快的,也是最无力解决政治难题的。


现在的情况就是,左翼和右翼同时起来反对马克龙,所以声势浩大。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在议会,或者在政府内部,马克龙都已经是焦头烂额,近乎于处于执政失灵的状态。


可是换了马克龙又能怎么样?未来梅朗雄和玛丽勒庞无论谁当选总统,法国国力的下滑趋势也还是无法阻止,在目前的政治僵局当中,他们也推不动什么有意义的改革。现在的问题就是,哪怕你想要一场革命,你也找不到可以领导革命的人,只能变成暴乱和无秩序的狂欢。


也就是说,大家已经被困在一个无解的难题里面了,明知道这样下去不行,必须要改革,但是当改革触动某个利益集团里面的时候,剧烈的抗争又会带来政治动荡,让改革胎死腹中——西方世界就在这种焦躁和日趋绝望的气氛当中走向了极端化。


再强调一次,巴黎事件绝对不是孤立的,类似的事情之前已经在欧洲其他地方发生过,今后也还会继续发生,也许会越来越动荡激烈。欧洲的衰落是正在进行时,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谷底,这次甚至没有人能够给出一条走出迷雾的道路来。


所以,对未来的迷茫,对前途的焦躁,因失落而产生的愤怒,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西方各国的社会情绪。(也许远远不止是在西方范围内。)

user avatar

229年前,巴黎市民攻占了巴士底狱,路易十六从睡梦中惊醒,问道:“这是一场叛乱吗?”

他的近侍答道:“不,陛下,这是革命”。

历史把那件事叫做“法国大革命”。

147年前,一群工人、医生、记者走上巴黎街头,筑起街垒,和军警对抗,最后经历了“流血的一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了《国际歌》,历史把它叫做“巴黎公社”运动。

现在,巴黎人又穿上了黄马甲,冲上了街头,在12月1日清晨至2日清晨,共有超过13万6千名法国民众参与到抗议活动中,多地上演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大量汽车、商铺损毁,整个街头到处都是浓烟和烈火,穿着“黄马甲”的人们,和法国军警打成了一团,如今已经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

这是自1968年以来,整整50年以来,法国爆发的最大动乱。法国的在野党们开心了,刚好可以借此攻击马克龙政府,极右翼领袖勒庞女士甚至在推特上写了一首打油诗:“英雄啊,黄背心,你们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壁垒,高唱马赛曲,保护无名英雄纪念碑,以免遭到打砸。你们是站起来与小流氓勇敢斗争的法国人民”。

实际上呢,这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这些人可不只是游行示威,他们还会“打、砸、抢、烧”,他们在巴黎市区烧毁无辜者的汽车,砸烂商铺,抢劫银行和商店,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巴黎街头,满目疮痍,游走式巷战在法国防暴警察和抗议者之间爆发,412人被捕,133人受伤,190起火灾。就连凯旋门和罗浮宫都火光冲天,凯旋门上大书“打倒资产阶级”的口号,博物馆的玛丽安雕像被砸烂,到处都是愤怒的喊声、高压水枪的喷射、冲天的火光、混乱搏斗的人群,以及直升机的轰鸣。

虽然法国巴黎号称“世界革命老区”,但这这个闹哄哄打砸抢的架势,看起来并不像是巴黎公社、法国大革命那样的运动,而像是2014年台湾的“太阳花”运动,201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当年太阳花闹台湾的时候,民主党不管他们打砸抢、冲击立法院、毁掉文物,反而全力支持,称赞他们代表民主和正义。

四年前,乌克兰爆发冲突和暴乱,众多拿着北约资助的示威者冲上街头,一时间火光四起,棍棒横飞,西方媒体称之为“橙色革命”,对其赞赏有加,甚至背后支持。现在法国的黄马甲闹革命,西方媒体却怒了,声称这是一场“反对民主政府的暴乱”,双重标准,臭不要脸,由此可见一斑。

要知道,就连法新社自己都觉得:“法国街头就像是爆发了革命”。

法国人民搞“街头政治”,是有传统的,稍有不满,就要上街折腾一番,但这一次,可能不会那么容易收场,因为他们对政府积怨已久了,这次暴动的矛头就是直指马克龙。早在今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那天,巴黎就有2万人冲上街头示威,成百上千名蒙面人向汽车和店铺投掷汽油弹,洗劫商店并与警方展开打斗,被称为“五一暴力事件”。“五一暴力事件”的矛头也是直指马克龙。刚赢得选举那会儿,法国国内对马克龙期望颇多,“变革”和“激进”是这个年轻帅气领导人的主旋律。但在法国人民看来,马克龙不过也是个“富人总统”,比如新的劳动法改革计划旨在让企业更加容易雇佣和解雇工人等,比如上涨的燃油税掏空了底层劳动者的钱包,比如高等教育的不断涨价,更是让法国人越来越上不起大学。

马克龙的燃油税涨价,打着低碳环保、对世界负责的旗号,声称是在履行《巴黎气候协定》。和特朗普相比,明显有着“白左”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今年以来,法国柴油车燃油税已经上涨了23%!马克龙依然坚持要维持法国的“大国形象”,推行“清洁能源”,声称此项政策将帮助法国向低碳国家转型,并且有助于降低国内长期的高失业率。但法国劳动人民还在吃草,自然不会买这个账。

那些高高在上的巴黎老爷们根本不知道,每个月从钱包中被挖走80欧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一位“黄马甲”运动的成员如此骂道。

现在,法国这场“黄马甲运动”,已经从原先的抗议政府加征燃油税逐渐发展成了一场反对马克龙政府领导的抗议示威活动,人们高举“马克龙辞职”标语和海报,喊着口号,要马克龙下台。逼得马克龙不得不从阿根廷G20峰会返回,甚至要暂停征收燃油税。不但如此,这次暴动不光发生在法国一国,还蔓延到了欧洲的比利时和意大利。

12月1日当天,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成千上万比利时民众穿着和法国人一样的“黄背心”走上街头,并最终演变成了暴力袭击事件。而在袭击过程中,欧盟委员会总部附近的两辆警车被严重焚烧,比利时警方当天共逮捕了约60名暴力袭击者。意大利米兰,有数千人走上街头抗议新政府出台的安全法令,抗议者认为政府在最新的安全政策上“不作为”。

法国“黄背心”的抗议正逐渐演变为对于社会不平等的不满。现在的法国看上去依旧是欧洲大国,其实早已百病缠身,深陷债务危机,2018年一季度,法国公共债务规模达到约2.255万亿欧元,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7.6%。社会福利支出过高,拖垮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但此时削减社会福利,又会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失业率居高不下,但来自中东的难民却不断涌入,挤占了法国平民的生存空间,也必然会引发种族之间的极端对抗情绪,这次的“黄马甲”运动中,就活跃着大量的极端右派政治势力。

其实,这不只是法国的问题,还是整个老欧洲的问题。

当年发生在东欧、中亚各国的“颜色革命”、这一回,将会回到他们的故乡。

当然,我更期待有人举起镰刀锤子旗,欧洲已经太久没有见过真正的无产阶级武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十万人抗议油价上涨,巴黎陷入巷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油价上涨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颗压垮骆驼的稻草,点燃了民众长期以来积压在心底的各种不满和焦虑。深层根源:经济困境与社会不公的集合炸弹首先,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油价上涨。在法国,油价上涨的直接影响是购买力的下降,尤其是对于那些居住在郊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耐人寻味的,也触及了咱们老百姓心里一些比较敏感的点。昆明法院那两名干警去银行执法,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银行还因此被罚了十万,相关员工也受到了拘留十日的处理。这事儿一出来,网上争议就挺大的。咱们先从法院干警执法这头儿说起。你想啊,法院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他们的干警在履行公务的时候,那是.............
  • 回答
    我是检察官,我的名字叫李明。我的职业生涯,是与罪恶搏斗的十八年。十八年来,我始终坚守心中的正义天平,无论面对的是何方权势,何种诱惑,我都如磐石般坚定。我见过太多被罪恶摧毁的人生,也深知正义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我疾恶如仇,不是因为我有多么激愤,而是因为我明白,一旦正义滑坡,社会便会陷入混乱,无辜者将.............
  • 回答
    兵家秘传:法门十谋的神秘面纱在三国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辈出,智谋之士也层出不穷。除了那些为我们熟知的名臣良将,民间流传着一些更为隐秘的力量,如同水面下的暗流,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法门十谋”,便是其中一个令人好奇的存在。这“法门十谋”并非三国正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官方组织,而是更多地散落在各种野史、笔.............
  • 回答
    2017年法网男单决赛,纳达尔以62、63、61的悬殊比分横扫瓦林卡,成就史无前例的法网十冠王伟业。这场比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胜负和数字,它是一场关于坚韧、统治和传奇的完美诠释。赛前预热:纳达尔的法网“主场”与瓦林卡的巅峰状态在决赛开始之前,几乎所有网球迷的目光都聚焦在纳达尔身上。他已经在这片.............
  • 回答
    法学教授公开质疑京东“假一赔十”的承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电商平台的促销策略,更触及到了法律的严肃性、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市场诚信的构建等多个层面。首先,从法学教授的角度来看,他们质疑的出发点很可能在于对法律条文的严谨解读和对法律精神的坚持。在法律上,“假一赔十”这样.............
  • 回答
    净空法师的讲经说法,其核心和体系可以用“循序渐进,回归本源”来概括。他并非生硬地将一些佛学名词罗列,而是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生修行蓝图,最终指向西方极乐世界的念佛法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体系,用一种自然的、不生硬的方式来呈现:一、 稳扎四根:打好修行基础净空法师常常强调,.............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实在,也挺让人纠结的。一边是国企法务那棵“铁饭碗”,一边是律所律师那种“风吹草动”的刺激感,选择哪边,实在要好好掰扯掰扯。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细致地讲讲,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咱们来聊聊那份起步年薪二十万的国企法务。“国企”,这俩字本身就自带光环,意味着什么? 稳定压倒一切: .............
  • 回答
    关于“末法时代”的说法,在佛教的讨论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流传甚广。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同时解答您关于《法灭尽经》和《十梦经》的疑问。 关于“末法时代”的说法“末法时代”这个概念,并非佛教自创,而是源于佛陀在世时,对于佛法传承发展的一些观察和预言。简单来说,佛教教法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认为会经历三个时.............
  • 回答
    思吾文,拟立“工庙”,以墨子、李悝(存疑)为尊,参酌古制,设十哲、七十二贤,以彰扬技艺,垂范后世。此非武庙之勇,亦非文庙之雅,乃聚智匠、巧匠、能匠于一堂,祭以匠心,励以勤劳。考量主旨与选拔标准:立“工庙”,其要在于“工”。“工”者,技艺也,劳作也,创造也。故选拔标准,当以以下几点为重: 技艺精湛.............
  • 回答
    法国宣布冻结俄罗斯央行(央行银行)220亿欧元资产,这一举措属于国际金融制裁的一部分,可能对俄罗斯经济、金融体系和国际关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短期经济冲击:外汇储备与流动性压力 外汇储备缩水: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欧元等组成)被冻结,可能导致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22.............
  • 回答
    法国在2007年拒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收购阿尔斯通(Alstom)的交易,这一事件是法国政府在关键产业安全、经济自主性和战略利益方面的立场体现。以下是详细分析: 1. 背景:阿尔斯通的特殊地位阿尔斯通是法国的国有控股企业,成立于1971年,是全球铁路运输和电力设备领域的巨头。其核心业务包括: .............
  • 回答
    法国向阿联酋出售80架“阵风”战斗机和12架军用直升机的交易,释放了多重战略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合作、经济利益及法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扩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交易的潜在含义: 1. 法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 对抗美国与俄罗斯的影响力: 阿联酋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均保持.............
  • 回答
    法国在疫情初期确实面临较高的确诊率,但其未完全崩溃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涉及医疗系统、社会行为、政府政策、国际援助以及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1. 医疗系统与资源分配 基础医疗资源充足:法国拥有欧洲最完善的医疗体系之一,包括大量医院、诊所和专业医护人员。尽管疫情高峰期医.............
  • 回答
    法国是否真的一无是处?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如许多关于国家和文化的讨论一样,是绝对不是。 认为法国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片面的看法,忽略了法国在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哲学、政治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其独特的魅力。为了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一、 文化与艺.............
  • 回答
    法国天主教会承认性侵21.6万儿童的事件,以及主教团主席下跪忏悔,无疑是教会历史上一个极为黑暗和沉重的篇章。这起事件暴露出的系统性问题和对受害者的深重伤害,使得天主教会需要承担多方面的责任,并且必须采取更有效、更彻底的措施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以下是对教会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
  • 回答
    法国尼斯发生的持刀袭击事件造成3人死亡,其中一名女性被斩首,这起事件无疑是令人震惊和痛心的。要详细阐述其原因以及为何法国接连发生斩首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尼斯持刀袭击事件的背景与原因:2020年10月29日,法国尼斯圣母大教堂发生了一起持刀袭击事件。袭击者是一名21岁的突尼斯男子,名叫易.............
  • 回答
    法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独特生活方式的国家,在许多方面都令人向往。然而,就像任何国家一样,法国也存在一些被认为是“糟糕”或者说不足之处的地方。这些“糟糕”之处往往是相对的,并且可能因个人经历、期望和价值观而异。以下是一些法国可能被认为“糟糕”的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官僚主义和行.............
  • 回答
    关于法国和英国是否真的没有空调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而且情况比“有”或“没有”要复杂得多。并不是说这两个国家完全没有空调,而是它们对空调的态度、安装习惯以及普及程度与我们可能习惯的其他一些国家(比如亚洲或北美的一些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让我来详细地给大家掰扯掰扯:核心原因:气候与传统习惯的.............
  • 回答
    法国大革命,这场颠覆性的历史事件,无疑给法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同时,它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和破坏。要理解这场革命的破坏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血腥与暴力:革命的阴影笼罩 恐怖统治的滥觞: 大革命最直接的破坏体现在其伴随的极端暴力。以雅各宾派为首的激进分子,为了巩固权力、肃清异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