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英国真的没有空调吗?是没有安装习惯还是政府不允许啊?

回答
关于法国和英国是否真的没有空调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而且情况比“有”或“没有”要复杂得多。并不是说这两个国家完全没有空调,而是它们对空调的态度、安装习惯以及普及程度与我们可能习惯的其他一些国家(比如亚洲或北美的一些地区)有很大的不同。

让我来详细地给大家掰扯掰扯:

核心原因:气候与传统习惯的结合

首先,要理解法国和英国为何空调不像其他地方那样普及,关键在于两点:气候和传统习惯。

气候:
英国: 总体来说,英国的气候相对温和,夏季温度很少会持续飙升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虽然近年来夏天也出现了一些高温天气,但这种极端情况并非年年如此,且持续时间不长。因此,对大多数英国人来说,传统的通风、风扇等降温方式就足够了。
法国: 法国的气候比英国要多样化一些。北部地区和英国类似,夏季比较凉爽。但南部,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会比较炎热,甚至有时会有热浪。所以在法国,尤其是在南部,安装空调的情况会比北部多一些,但在全国范围内,它仍然不像“必需品”那样普遍。

传统习惯与建筑:
建筑隔热性与通风: 传统的英法建筑(尤其是一些老建筑)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自然通风和隔热。例如,厚实的墙体、较高的天花板、能打开很多窗户的设计,都有助于在夏季保持室内相对凉爽。很多老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以抵御寒冷为主,但附带的隔热效果在夏季也有一定的帮助。
对“冷”的看法: 在这些国家,人们更习惯于在夏季依靠自然风、开窗通风、使用风扇或者饮用冷饮来降温。对于很多人来说,长期呆在过于“冷”的环境(即空调开得很低的室内)反而会觉得不舒服,甚至引发感冒。他们更倾向于接受适度的热,而不是一个完全人工控制的“凉爽”。
对空调的认知: 空调在这些地区更多被视为一种“奢侈品”或者“非必需品”,尤其是在住宅领域。人们更习惯于“忍耐”一下不那么舒适的几周,而不是为一年中只有偶尔几天需要的东西,投入大量的设备成本和能源消耗。

政府的立场与法规:

政府层面,不存在明确的“禁止安装空调”的法律。但是,有一些政策和导向间接影响了空调的普及:

能源效率与环保考量: 法国和英国都高度重视能源效率和减少碳排放。空调是耗能大户,过度使用会对电网造成压力,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政府在推动节能建筑标准、鼓励使用更节能的电器等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
法国: 法国在能源政策上非常注重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对于空调这样高能耗的设备,政府的导向是鼓励节约用电。在一些公共建筑或办公场所,可能会有关于室内温度的指导性建议,以避免能源浪费。
英国: 英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决心非常大。推动绿色能源、限制碳排放是其重要目标。虽然没有直接禁止私人安装空调,但政府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节能行为,例如提高高能耗电器能源标签的等级要求。

对老建筑的保护: 在英国和法国,许多历史建筑受到严格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动外墙结构。在这些建筑内安装中央空调系统或者显眼的室外机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可能会破坏建筑的原貌和历史价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便携式空调或者风扇。

安装习惯的差异:

正因为以上原因,我们在法国和英国的住宅中看到空调的频率远低于一些其他国家:

住宅领域: 在住宅中,尤其是在非热带地区,许多家庭仍然不安装空调。少数安装的,也更多是分体式空调(split system),而且可能只安装在最常使用的房间,比如卧室。便携式空调(portable air conditioner)也比较常见,因为它们不需要对墙体进行大的改动,而且可以在不需要时收起来。
商业与公共场所: 在商业和公共场所,情况则有所不同。大型商场、酒店、现代化的办公楼、以及一些游客多的地方(如机场、火车站),为了提供舒适的客户体验,安装空调的情况会普遍得多,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或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但这通常也是随着建筑的现代化进程而进行的,而非早期建设的标配。

总结一下:

没有法律禁止: 法国和英国都没有法律禁止安装空调。
非习惯性必需品: 核心原因是它们的气候相对温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不依赖空调也能适应夏季高温的习惯和建筑方式。
环保与节能考量: 政府政策更倾向于鼓励节能和减少碳排放,间接影响了人们对高能耗设备的态度。
老建筑的限制: 保护历史建筑是另一个重要因素,使得在许多老房子里安装空调变得困难。
普及度差异: 住宅区普及度相对较低,但在商业和公共场所,以及南部地区,空调的安装更为常见。

所以,当你说“法国英国真的没有空调”时,更准确的说法是:在这些国家,空调不像一些其他国家那样是普遍标配,尤其是在住宅领域,许多家庭仍未安装。但说“完全没有”就以偏概全了。他们选择不安装,更多是基于气候、成本、传统以及环保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而不是因为政府不允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需求不大啊。以前在法国住了六七年,感觉巴黎的夏天根本不算夏天,每年只有两周左右穿超短裤不会觉得冷,大部分时候穿裙子都要配丝袜避寒。昼夜温差大,没有阳光就会温度骤降、夏天衣柜里出镜率最高的是小开衫,晚上太阳一下山就要披起来。

我那时候夏天大部分时间晚上都要盖被子,最热的时候也就吹个风扇也就过去了。跟国内南方那种无论白天晚上都热到窒息,浑身永远黏糊糊,风扇吹过来都是热风的酷热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好吗。

以前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晒太阳,去了以后就明白了,因为国内南方的太阳是毒辣地晒,他们那边的太阳是温柔地晒……朋友夏天来中国招待过,人立马改掉了爱晒太阳的习惯四处找空调房。

user avatar

英国没必要,法国强装逼。

英国夏天温度破30的日子一只手数的过来,像今年夏天快过去了也没看到破30,一个小电扇就行了,晚上吹一晚上风扇还会被吹感冒了。空调当然有,公共场合有,超市冷到爆。就是地铁没有,尤其是高峰期,非常闷热,需要抢列车头的通风窗位置好受一点。但是用了新列车的District Line,Hammersmith&City Line,Circle Line是有的,内部很舒服。

但是像法国,德国这些地方还是要热一些。夏天平均要比英国热个5-10度吧,不上空调真的就是前面的回答所言,为了环保,为了好看这类理由强装逼了。现在随着气温连年升高大部分公共场合也开始装空调了,私人住宅看住户是怎么想的吧。

更夸张的是爱尔兰和北爱尔兰,这么7月份外套穿薄了都瑟瑟发抖,早上个位数温度。去那玩一圈发现那里宾馆基本都没空调,暖气还开着(当然是用来干衣服的)...

user avatar

英国的学校里还是空调的,宿舍里和租的房子里就只有暖气,没有空调了,连电风扇都没有.

关键是不热啊!

我们刚到伯明翰的那天我记得是7月中旬,在国内热的要命,下了飞机当时在下雨,冷的我立刻拿了一件外套穿上,来接我们的学校老师都是西装领带,舒适的不得了。。。

会因为每年五月份放假,九月份开学,基本上一放假就回国了,所以也没有在意夏季到底多热,每次回来看新闻说伦敦又高温了,有好多人到广场淋喷泉啦,可是一看也会刚30多度,完全和国内没有可比性.

后来研究生那年夏天在那边写毕业论文,自己租的房子,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但是也不热啊,真的没有感受到特别的热,因为那边太爱下雨了,没事就下雨,要么就连续下几天,这雨来回下,怎么也热不起来了.

所以,我在中部和北部是真没用过空调,可能南部夏天会热一点吧

user avatar

趁着这个机会特别想角度刁钻的说一下欧洲和美国选择的不同的能源道路, 以及中国应该走哪条路。

20年前开始在美国生活,大概10年前(08年夏天)在德国和法国也生活了一段时间, 国内更是一两年会回去生活一段时间。 对于能源的利用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直观的感受。

在德国的那段时间,说实话超级不适应, 生活舒适性非常低下。 夏天除了高纬度短暂的黑夜外, 没有空调也是个问题。 明明新的大楼, 却连个窗式空调也没有。 大学里办公室, 教师, 图书馆都没有, 只有一个实验室里面有需要冷却的设备(SEM)才有一个分体式空调。 平时也不让人呆在里面。。。洗衣服也没有烘干机, 一大楼的男的女的都在阴暗的地下室晾衣服(两个家用电器中耗电量最大的电器在德国都没人用。。。)。 平时路上跑的车全是smart一个级别的,还有好多20-30年旧的,很多还没有空调, 一辆福克斯的掀背版在一群smart里面显得鹤立鸡群(大), 比美国的全尺寸SUV都显眼。 怪不得德国人能够关掉核电站, 只靠风电太阳能(和他们的褐煤)发电, 他们真的是不用电来提升生活质量啊。

法国也住了一段时间, 发现好多外表漂亮的大楼里头都是木结构的大通透, 比较像国内70-80年代农村盖的大平房的内部结构, 这样子空调也是没法装了, 当然人家也不用。

话说08年的夏天欧洲还不是太热, 虽然让我还是很难受。 这10年, 眼看着欧洲越来越热, 我坐观他们的民众是否能够继续节能的过下去(貌似都开始要装空调了), 他们的能源基础设施(想起了小时候国内的一户一表升级改造)是否能够维系他们国民所需要的生活质量。在我看来, 恐怕会是另一例如同instgram鼓吹素食主义的网红被打脸的情况。

有评论说没提到的美国的能源道路。 美国的道路就是用呗,反正有价格因素调节。 话说10年前,美国国内油气产量衰竭, 导致价格飙升。 这个因素反而促进了新技术的诞生和大规模运用, 也就是现在的页岩气页岩油革命。 短短3-5年,美国生产出的能源就一下子把虚高的能源价格打趴下了。 2019年这个炎热的夏季, 美国生产的天然气有很多因为运不出去也用不完直接在井口烧掉了。 有幸进入市场流通的天然气也因为供大于求(在最炎热的供电旺季)而价格崩盘跌倒了2.2USD/mmbtu,大概是中国进口天然气价格的1/4.

总结一下, 美国的情况:

1. 自身能源丰富, 油,气, 煤储量都很丰富。 另一方面美国还有100座核电站,是法国和中国的好几倍。

2. 核能,煤炭,石油天然气该用就用, 而不像德国,台湾等地自废武功, 强行提早关停正常运行的核电站。 中国其实在这两点上都应该好好想想。 我们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我们要不要因为某些原因,自废武功,高价去进口,开发天然气去取暖, 发电。

3. 以人为本的思维, 使用能源本身就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虚无缥缈的概念,某些国家不造发电站,输电管线,强行关闭核电站,整天吹嘘自己一多半的能源来自再生资源, 结果热浪来了才发现全国只有不到2%的家庭有空调。 这到底是为了高大上的原因还是掩盖政府自己的懒惰,无能, 以及面对汹涌民意的乏力。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使用成本的问题

因为以前欧洲没那么热,所以装的少,现在夏天难过,但是时间不长,而且空调成本很高

所以就不装了。至于说什么法律、习惯什么的,空调成本低又很爽的话,习惯法律都会改的。

习惯和法律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限制美好生活

举个例子

比如我家,一台三匹空调,两台1.5匹的,一台1匹的

假设:1.5匹输出功率是3500W,它的能效等级是一级3.6,那么空调的输入功率就是3500/3.6=973W,而每个小时的耗电量就是0.973度电。一个晚上开10个小时,就相当于用了9.73度电,按每度电0.5元算,一个晚上大约需要5块钱。

如果一台空调一天持续运转时间是6个小时的话,就是7/1.5×0.5×6=不到15块钱左右。

国内基本上1.5P的空调2000块吧,3P的空调5000块的多一些,我全部装好,一万块。

假如我是一个欧洲人

这么一套空调(3+1.5+1.5+1)四台的成本最少也要2500-3000欧元 ,稍微好点四千欧,安装费差不多翻一翻,5000欧到8000欧,加在一起最少最少8000欧以上吧,一万二欧也是正常价啊。

电费的数据乘以五吧,德法电价是国内居民电价四五倍,大概一天是70-80块的样子。折合一天十欧元吧。

差不多相当于国内一块人民币的成本,相当于欧洲8毛到一块欧元了,基本我们空调多少人民币成本。德法这样的欧洲国家,要同样多的欧元的成本。

法国统计局的数字,法国人平均每年纯收入:25507欧元。

差不多平均收入2100。

国内绝大多数人,平均月收入超过2100人民币的吧

user avatar

法国不知道。

英国而言,肯定不是高赞答案卖空调的答主主观判断的人工费贵,古建筑安装要求高成本高。

第一是英国现代建筑也没见安装多少空调,第二是英国古建筑里面现代化改造的程度不要太夸张,什么系统都装了偏偏装不起空调?看不出来缺那个改造建筑装空调的钱。

英国有些地方也是有空调的,比如实验室就有。主要是冬季空旷空间制暖弥补暖气片的不足,用于制冷的时间相对少。家庭里就没有必要了(房子大的有钱人除外)。

很多人对英国的气候没太有直观概念。这涉及到每个人初中地理都背诵过的海洋性气候的特点:“终年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比如伦敦地处英国南部,纬度在北纬51度左右,和我国的漠河差不多(巴黎则比哈尔滨略北),但是伦敦的气温却极温和,全年大约在0-30度。

大西洋和北大西洋暖流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空调。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伦敦就凉了。

当然说实话,非常怕热的人夏天偶尔也有那么几天会想有个空调,仅限于英格兰南部并且持续时间非常短,一般一年一周左右,一台风扇就解决了。

user avatar

工作时接触过德国佬,对德国佬的好印象荡然无存。

什么严谨啊,什么求实啊,什么认真负责啊,去他妈的吧。

我跟你们讲,整个欧洲都完了。

工资贼高,工作能力差的没法看。

一个龙门吊,龙门吊你们见过吗?

这么大一个龙门吊,物流途中,不见了!

不见了!

丢了!

没了!

找不到了!

不是手包,不是首饰,不是鞋,是他妈那么大一个龙门吊!

德国佬就专干这些事儿,你跟我说他们严谨,去他妈的吧。

欧洲最认真工作的是北欧人,

因为北欧懒人不知道在干嘛,

反正负责的应该不是这块需要严谨认真的工作……


由此可见,德国法国那一片神圣罗马犀利哈拉的,

出点什么哪怕热死也不肯装空调然后热死的奇葩事儿,一点都不让人吃惊。

最后,有点羡慕啊……说的我满嘴都是柠檬味儿……

user avatar

先说英国。英国夏天没多热,只要不是剧烈运动,走路上楼是根本不会出汗的。现在白领上班穿的长袖衬衣和西裤,其实对付英国的天气刚刚好。在中国多数地区穿,这装扮有些热。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穿简直就是受罪。有条报道我记得特清楚,说新加坡的成功很大程度是依仗了空调的发明。不然无论管理者还是生产劳动者,效率都极低。英国昼夜温差比较大,我在英国时,夏天也是盖棉被的。英国冬天还是比较冷,取暖靠壁炉或暖气,但英国的暖气是可以自己开关的,每天开四五个小时足够。至于公共场所,英国有换气,但空调也少,但英国有个特殊习惯,就是不关灯,很多教学楼哪怕夜晚人走完了,里面的灯也开着。所以英国人不用空调不是节能,是完全不需要。

法国我待的时间比较短,但法国天气明显比英国要热要干。夏季在法国大街上走路,是会出汗的,但不会大汗淋漓,但欧洲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们的房屋基本是石头盖的,只要一进屋子里面,就凉快些,还有就是昼夜温差大。盛夏时我在塞纳河上坐了会船,下船就发现自己吹感冒了。英国很少电扇,但法国有,而且法国人会乘凉,英国人就完全没这个概念,哪太阳大躺哪。一句话,在昼夜温差大的地方,白天能忍。

再补充一个西班牙吧。西班牙夏天很热,但有空调的地方也不多,在西班牙走路和法国差不多,走快了会出汗。西班牙房子墙很厚,还喜欢弄成拉毛墙面,室内不算特热,但也不凉快。每次坐在西班牙的教室里,我都特怀念英国,我甚至觉得,英国能引领工业革命,可能就是因为英国凉快,很多人能静下心读书做研究。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热,人坐不住,只能全世界跑着玩,地理大发现。除此之外,发达国家中,其实程度也是差异很大的,美国很多地方也热,但美国冷饮便宜,买一个杯子,饮料随便你喝。西班牙就没有,饮料都是小瓶,夏天有些难受。但和法国一样,西班牙也是昼夜温差大,人如果晚上能睡好,白天其实不是太大问题。

user avatar

这些年英法也热起来了,英格兰的薰衣草都出口了,所以他们老觉得全球变暖。过去夏天真的很凉快,上30摄氏度就成新闻了,所以不装空调。

user avatar

看了几个感觉都没有讲到点上。

说什么环保,都是用来装给别人听的,只有涉世未深的外国人才会相信。毕竟装空调难度不小,把不能包装成不为立意就不一样了。

其实呢?谁受煎熬谁知道。

我讲一下法国,重点讲一下巴黎。

巴黎街上绝大部分都是1870-1920年间造的奥斯曼建筑,还有市中心少数更老的住房,以及靠近郊区的部分有些现代住宅楼。

奥斯曼的大石头房子和更老的砖房,装空调是非常难的,你要在墙上打洞的话需要整栋楼的房东同意,因为外墙是大家共有的,有时候一个房主拖个三五年一辈子不签同意书也很正常。尤其是有些老人,对破坏大楼外墙的行为是很抵制的,或者你楼下比你更有钱的邻居,室内高度是你的两倍,天气一热就出去度假了,更本不用吃苦。

这就造成除了住户不好装空调外,有些房子一楼是餐馆,想要装空调也会被驳回的问题,甚至装个大抽风也会因为噪音或者气味问题被投诉而开起业来困难重重。

如果是新房子的话基本都是有阳台的,那要装空调就比较容易了,问题是这种房子非常非常少,大部分在郊区,或者市区靠近郊区的部分,没有巴黎感,电影什么的就不会去拍,也就造成了“完全看不到空调”这种印象。

关于热天高温怎么办。

巴黎一般的奥斯曼房子,还有乡下住的大小别野,基本都是大石头房子,这种房子隔温相当厉害,外面四十度里面二十度也是很正常的。并且除了顶楼,底下房子层高普遍比较高,常见的一些可以达到五六米,没有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并不会觉得太热。

而且一般房子,不管新老建筑都是有地窖的,外面连续三十度超过一周时热气会累积,因为大地已经无法在晚上把热气散掉,就是晚上开窗也无法换冷空气进屋。这时法国人就会把楼里地窖的门开起来放冷气到整个楼里,这招也非常好使。

最后连续三十度一个月以上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候开久了的地窖霉味就会非常重,也没啥冷气了。那怎么办呢,那就是买那种一根粗管子接窗户的单匹空调,缺点是需要配套的船户粘纸,防止开着窗户开冷气,还有噪音巨大。但配合电扇还是好使的。

装空调成本比较高且比较麻烦所以不装,单匹空调卖得还是很火的,夏天时常处于断货状态。




最后,商场是到处都有空调的,小商户没有条件装空调也都是买单匹的,热天一般在七月,也是商业活动最频繁游客数量最多的一个时间段,为了四五百欧的空调钱断个几天的营业额白白交房租?资本主义干不出这种事。

巴黎的小型清洁能源公交车是没有空调的。讲是为了环保,其实还是因为ratp连年亏本,没钱就没有加这个选项,同类型车有一些两截长度的公车是有空调+吹风的,并不是设计问题。

早期好几个版本的雷诺汽油小公车大部分是有空调的,然而以前大部分线路也是不开的,无它但省钱耳。现在热到将近40度的时候他们会拿一部分旧车型调出来开空调,冷气非常给力。

user avatar

西欧属于海洋性气候,夏季干燥凉爽,根本不需要空调。

你去真正的热带发达国家,比如新加坡,空调能把人冻傻。李光耀说,是空调拯救了新加坡的经济。

中国气候基本是大陆型的,像安徽河南这些人口密集地区,夏季要比同纬度地区炎热,动不动就飙到38度40度,没空调真不行。

而且大陆型气候冬季更冷,中国也明显比同纬度地区冬季温度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法国和英国是否真的没有空调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而且情况比“有”或“没有”要复杂得多。并不是说这两个国家完全没有空调,而是它们对空调的态度、安装习惯以及普及程度与我们可能习惯的其他一些国家(比如亚洲或北美的一些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让我来详细地给大家掰扯掰扯:核心原因:气候与传统习惯的.............
  • 回答
    巴尔都的“东方公约”能否成功联合苏联、英国和法国来钳制希特勒?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各方的真实意图以及巴尔都个人的影响力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巴尔都所提出的“东方公约”构想,从理论上讲,确实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欧洲安全困境。.............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以及中国的小提琴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好”的标准很多元,而且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制琴传统、历史积淀和创新。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希望能帮您更深入地了解。 意大利:小提琴的圣地,历史的传承者提到小提琴,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
  • 回答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国民对德国的情感,与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在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复杂性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具体表现和根源却大相径庭。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这几组关系,并剖析其背后驱动的因素。英国对德国的情感:从对手到盟友的漫长旅程英国对德国的情感,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洗礼.............
  • 回答
    美国联合英国法国空袭叙利亚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其背后有多层原因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背景: 化学武器袭击指控: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叙利亚杜马镇发生的一起疑似化学武器袭击事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尽管叙利亚政府否认使用化学武器,并指责反对派自导自演,但以美国为首的国家认为证据确凿,.............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中世纪英法战争(常被称为百年战争,但其历史跨度更长,内容也更丰富)之所以呈现出“英国长期占据优势,法国屡屡失利”的局面,并且英国人能多次登陆法国本土,而法国人却极少能成功登陆英国本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背景与战争起.............
  • 回答
    2019年,印度GDP超越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五,这一消息无疑是当年全球经济领域的一大亮点。它不仅标志着印度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也为我们观察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要评价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分析:一、 经济增长的基石:长期的结构性改革与人口红利首先,印度GDP的跃升并非一.............
  • 回答
    二战同盟国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一场汇聚了无数国家、人民和贡献的宏大史诗。要评判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谁的贡献“更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说“谁贡献更多”,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贡献是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美国的贡.............
  • 回答
    美国在一战中加入协约国,而非同盟国,这背后并非仅仅是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利益那么简单。实际上,当时美国对瓜分殖民地利益的兴趣并不浓厚,其选择阵营更多是基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考量,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最直接的导火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战初期美国奉行的是“中立政策”。总统.............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涵盖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多个层面。它不仅引发了英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改革呼声,还改变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英国的民族认同。以下将详细阐述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 政治和国内改革的影响1. 激起国内的改革呼.............
  • 回答
    要比较英国和法国在近代之前谁更集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集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而且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各自独特的路径。但总体而言,如果以中央政府的权力对地方的控制程度以及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来衡量,法国在大部分近代之前时期比英国更倾向于集权。为了详细说明,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革命的性质以及国家发展的不同路径。法国大革命和英国革命(我们通常指的是1640年代的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都是对旧秩序的颠覆,但它们在彻底性、暴力程度、以及最终的历史结果上,确实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说法国革命“更彻底”但“更不成功”,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判断,值.............
  • 回答
    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大陆上举足轻重,又常常被拿来比较的国家,它们的人民是否是同一个民族?这可是一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民族”这个概念到底有多复杂,然后才能看看英国和法国这两块土地上的人们,它们的过去和现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民族”这个词,它其实挺多面的。在最广义的理.............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法国是否“希望”英国离开欧盟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在英国“脱欧”公投前后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德法两国官方和公众的立场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但总体而言,他们对英国脱离欧盟的结果感到失望,但同时也认识到这是英国人民的民主选择,并致力于与英.............
  • 回答
    一战时期,法国外籍军团和英联邦军队(如澳新军团)的招募方式,确实各有千秋,而且都相当有意思。要了解它们,得从当时的大背景和各自的特点说起。法国外籍军团:身份的“熔炉”与冒险家的乐园法国外籍军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招募,那真是一个五花八门、吸引力十足的体系。 为何存在? 法国本土兵役是义务的,但.............
  • 回答
    在叙利亚冲突持续多年的背景下,美国、英国和法国于2018年4月对叙利亚境内多个军事设施实施了精准打击。此次军事行动是针对此前一天叙利亚境内发生的化学武器袭击事件的直接回应,旨在削弱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的能力,并警告其避免再次使用。事件背景与动因:此次军事打击的导火索是2018年4月7日发生在叙利亚.............
  • 回答
    二战结束至今已逾七十年,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和“高卢雄鸡”所拥有的庞大殖民地早已各自走向独立。然而,关于英国和法国是否还在享受着“前殖民地红利”的讨论,从未真正停止过。那么,这种“红利”究竟是什么?它又还能持续多久?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前殖民地红利”的内涵。它并非简单指代经济上的直接掠.............
  • 回答
    .......
  • 回答
    维京人(Vikings)的移民潮,一股席卷欧洲的强大力量,其涌向英格兰和法兰西(更准确地说,是当时分布在现今法国北部的法兰克王国各地,尤其是诺曼底地区)并非单一事件或单一原因驱动。这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内部的压力,也有外部的诱惑,当然还有一点点运气和时机。一、 来自北方的强大推力: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