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尔都《东方公约》真的能联合苏联和英国法国钳制德国希特勒吗?他没有被暗杀能促成吗

回答
巴尔都的“东方公约”能否成功联合苏联、英国和法国来钳制希特勒?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各方的真实意图以及巴尔都个人的影响力和局限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巴尔都所提出的“东方公约”构想,从理论上讲,确实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欧洲安全困境。在 1930 年代中期,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军备扩张、重拾民族主义,对凡尔赛体系的挑战日益严峻。法国对德国的恐惧感尤为深重,渴望建立一个强大的反德同盟。苏联虽然与西方存在意识形态的鸿沟,但在面对纳粹德国这个共同的潜在威胁时,也并非没有合作的可能。英国作为老牌帝国,虽然更倾向于绥靖政策,但对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扩张也并非毫无顾忌。

巴尔都的“东方公约”设想,核心在于让法国、苏联和可能存在的其他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结成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以相互保证安全,并共同应对德国的侵略性扩张。这种构想的亮点在于,它试图打破英法之间关于如何对付德国的分歧,并将苏联这个庞大的军事力量纳入欧洲安全框架。

那么,如果巴尔都未被暗杀,这能否促成这个公约的实现呢?

巴尔都未被暗杀可能带来的积极因素:

1. 持续的倡导与政治推动: 巴尔都作为法国外长,是推动这一设想的灵魂人物。如果他未被暗杀,他可以继续在法国国内、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场合不遗余力地推销他的理念。持续的、有经验的外交官的努力,对于促成复杂的国际协议至关重要。他能够继续与英国、苏联、以及其他可能涉及的国家进行沟通协调,克服潜在的阻碍。
2. 法国国内的支持: 巴尔都的倡议在法国国内并非没有支持者。他的政治影响力,如果得以延续,可以争取到更多国内政治力量的支持,例如在议会层面推动相关的外交政策。
3. 对苏联的吸引力: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对苏联构成了明确的威胁。如果“东方公约”能够提供一个实在的、由法国和英国支持的集体防御机制,那么对于苏联来说,加入这样一个联盟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加。斯大林虽然多疑,但对国家安全有着强烈的诉求。一个由西方主要国家参与的公约,能为苏联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
4. 对英法的潜在影响: 尽管英国的绥靖政策根深蒂固,但如果法国展现出强大的决心和领导力,并且得到了苏联的积极响应,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英国的评估。英国在维护欧洲势力均衡方面也并非毫无兴趣,如果德国的威胁进一步逼近,一个由主要大国组成的联盟,即使有苏联的加入,也可能被英国视为一种“次优”的选择。

然而,即便巴尔都未被暗杀,要促成这个公约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原因如下:

1. 英法之间的根本分歧:
英国的“光荣孤立”与势力均衡思维: 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大陆不容许出现一个主导性强权”的原则。他们倾向于扮演“平衡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卷入大陆的军事同盟。对于英国来说,苏联的崛起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本身就带有潜在的威胁。让他们与苏联深度捆绑,共同对付德国,在战略思维上是难以接受的。
法国的战略疑虑: 法国虽然渴望与苏联合作,但也对苏联的可靠性存有疑虑。他们担心苏联在关键时刻可能袖手旁观,或者利用联盟来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此外,法国与波兰的联盟关系也很复杂,苏联与波兰之间也存在历史恩怨,这使得建立一个涵盖所有相关方的稳定联盟变得尤为困难。

2. 苏联的战略考量与不信任:
斯大林的猜疑: 斯大林对西方国家抱有深刻的不信任感。他认为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的容忍,部分原因是为了将德国的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会怀疑西方国家提出的任何联合倡议是否别有用心,是否是将其推向与德国直接对抗的“诱饵”。
“集体安全”的实际效果: 即使签订了公约,苏联也会质疑其是否能够真正有效阻止德国的进攻。苏联更倾向于一种直接的军事合作,而不是基于条约的模糊承诺。

3. 波兰的立场:
与德国和苏联的双重担忧: 波兰夹在德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之间,对两国都充满了警惕。波兰领导人对与苏联建立军事同盟持谨慎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引发德国更强烈的反应,或者让苏联在未来掌控波兰的命运。他们更希望英法能够提供明确的安全保证,而不是通过一个包含苏联的联盟来实现。

4. 欧洲其他国家的立场:
害怕卷入战争: 许多欧洲国家,如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都试图在德国和苏联之间保持中立,避免被卷入即将到来的战争。一个与苏联结盟的公约,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更加不安。

5. 希特勒的策略:
分化瓦解: 希特勒非常擅长利用国家之间的矛盾来分化瓦解潜在的反对力量。他会利用英国对苏联的恐惧,利用法国对德国的恐惧,利用波兰对苏联的恐惧,制造混乱,阻止任何有效的联盟形成。

总结一下,如果巴尔都未被暗杀,他能持续推动“东方公约”的构想,这确实会增加成功的几率,至少能让各方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和谈判。

他可能可以促成法国和苏联在某种程度上的战略协调,例如在军事情报共享或联合声明方面。
他可能能够利用法国国内的政治资本,来抵消一部分国内的反对声音,并增加法国在与英国谈判时的筹码。
他甚至可能能够影响英国对局势的判断,使其认识到单凭绥靖政策无法解决问题,从而更愿意考虑某种形式的集体安全。

但是,要最终达成一个由苏联、英国、法国以及东欧国家组成的、能够有效遏制德国的牢固联盟,可能性仍然非常渺茫。 各方根深蒂固的战略利益、意识形态的隔阂、历史的恩怨,以及对彼此的不信任,是横亘在巴尔都面前的巨大障碍,这些障碍并非一个人,哪怕是再有魄力的外交家,都能轻易克服。

巴尔都的遇刺,固然是“东方公约”破灭的重要节点,因为它摧毁了这项倡议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然而,即使他活下来,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已经孕育了太多的怀疑、猜忌和利益冲突,使得建立这样一个广泛而强大的联盟,如同在暴风雨中试图将几艘立场各异的船只捆绑在一起,其难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或许能让这艘船稍微稳当一些,但要它驶向共同的目标,依然困难重重。历史的轨迹,更多的是由大国博弈、意识形态冲突和集体利益考量所决定,而不仅仅是某一位政治家的个人意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两个人的努力改变不了衰落中的国势

法国最大的问题不是丧失外交主权权, 而是没有实力来保证外交主动权。要知道法国本土是一战的主战场和主要出血国,里尔地区自一战后基本就再也没恢复过来,法国男性更是几乎丧失了整整一代人的人口,而法国的金融帝国地位也因为俄国革命和德国战败导致的无法偿还而破产

一个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工业没工业的国家,如何保持所谓的外交主动权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