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期间东线德军没有把当地百姓武装起来,而是烧杀抢掠?

回答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期间,东线德军为何未广泛武装当地百姓,反而进行烧杀抢掠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历史事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军当时的行动并非完全一致,既有地方性的合作,但整体上烧杀抢掠的现象确实比预期广泛和普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

一、纳粹的种族优越论与对待斯拉夫民族的态度

首先,必须从纳粹的核心意识形态谈起。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将斯拉夫民族(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视为“次等人”(Untermenschen),认为他们天生就比雅利安人(德国人)低劣。这种基于种族的仇恨和蔑视,直接影响了德军在东线的行为准则。

“清除劣等民族”的意识形态: 纳粹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就是要为德国民族在东方夺取土地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命运早已被预设——要么被驱逐、奴役,要么被消灭。武装这些他们眼中的“劣等民族”,与纳粹的整体战略和种族灭绝计划是矛盾的。
对政治思想的恐惧: 即使抛开种族因素,苏联的核心是共产主义,而纳粹将共产主义视为其最主要的敌人。他们担心任何与当地居民的广泛合作,都可能导致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或者出现“被污染”的合作者。

二、军事现实与战略考量

从军事角度看,纳粹德国在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整合和利用东方被占领土的资源和人力。

闪电战的预期与实际: 德军最初设想的是一场快速的胜利,认为苏联会在短时间内崩溃。他们期望依靠德军自身的军事力量来迅速推进和控制广大区域,而不是去建立一个长期的占领统治体系,更别说去招募和训练大量的当地军队。
对潜在敌人的戒备: 即使有些当地居民可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政权不满,德军也普遍对他们保持高度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源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也可能来自德国自身军史中对其他民族军队的经验(例如在一战中)。他们害怕武装起来的百姓会掉转枪头,或者成为苏联游击队的一部分。
缺乏统一的招募和训练计划: 与后来的某些德军单位(如俄罗斯解放军)相比,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并没有一个大规模、统一的政策去招募和训练当地居民。即使有地方性的合作者,也多是零散的、规模不大的,且往往是由特定的党卫军(SS)单位或情报机构主导,而非国防军(Wehrmacht)的常规战略。

三、纳粹党的党卫军(SS)与国防军(Wehrmacht)的界限与矛盾

纳粹的权力结构是复杂的,党卫军(SS)在意识形态和行动上往往比国防军(Wehrmacht)更为激进和不受约束。

党卫军的特殊角色: SS在东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进行政治清洗、种族灭绝以及管理占领区。他们更积极地执行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包括针对犹太人、共产党官员以及被视为“敌对分子”的当地居民。因此,在SS的控制区域内,烧杀抢掠的行为更加普遍。
国防军的立场: 虽然国防军也参与了占领行动,并在执行命令方面负有责任,但在意识形态的激进程度上,他们与SS有所不同。一些历史研究表明,部分国防军士兵在面对平民时可能犹豫,但整体上他们是被要求执行纳粹的政策的。然而,在战火纷飞、秩序混乱的占领区,纪律的松懈和军纪的败坏也是普遍存在的。

四、烧杀抢掠的“原因”和表现

虽然“烧杀抢掠”不是德军唯一的行为模式,但它确实是占领区的一大特征,其原因和表现也值得细究。

“报复”和“惩罚”: 德军经常以“报复”或“惩罚”当地居民对德军的抵抗(哪怕是零星的)为借口,进行集体惩罚。这是一种威慑手段,但往往是极其残酷和不分青红皂白的。
掠夺资源: 占领区被视为德国的资源宝库。士兵被默许甚至鼓励掠夺当地的食物、牲畜、物资,以维持其自身在前线的供给。这种掠夺行为,加上对当地农业和基础设施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饥荒和混乱。
发泄和失控: 长期的战争、残酷的战斗以及士气变化,也可能导致部分士兵出现发泄、失控的行为。尤其是在面对大量平民时,缺乏有效管控的部队,其道德底线容易崩溃。
意识形态的洗脑: 纳粹的宣传机器不断将斯拉夫民族描绘成“次等人”、“野蛮人”、“共产党”,这为士兵的残酷行为提供了心理上的合理性,降低了他们对屠杀和掠夺的抵触感。

五、地方性合作的案例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存在广泛的烧杀抢掠,德军在占领初期和中期也确实存在地方性的合作。

“解放者”的短暂时期: 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对苏联政权(如集体农庄、秘密警察NKVD)不满的民众,在德军到来时曾短暂地将德军视为“解放者”。
合作者的出现: 部分当地人出于反共、民族主义、生存或个人利益等原因,加入了德军的辅助部队(如Auxiliary Police Battalions),参与了维护秩序、围剿游击队甚至参与迫害犹太人的行动。
德军对合作者的态度: 然而,即使是合作者,德军对他们的态度也并非完全平等对待,其地位通常低于德国士兵,且其合作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控。德军也常常因为不信任或认为合作者不够“纯净”而限制他们的武装程度和作用。

总结来说, 巴巴罗萨行动期间东线德军烧杀抢掠的现象,而非广泛武装当地百姓,是纳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军事战略的失误、党卫军的激进以及占领区普遍的混乱和失控共同作用的结果。德军领导层从根本上就不打算将占领区视为可以与之共存的区域,而是被视为征服和剥削的对象。即使有零星的合作意愿和实践,也淹没在整体的残酷政策和行动之下。

这种行为模式并非一个简单的“选项”问题,而是纳粹德国在东方政策的根本性的、反人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得凭良心说,德国组没组建伪军?组建了,甚至伪军中还出了不少精锐(相对于一般伪军而非正规德军),

德国人利用苏联内部矛盾组建的伪军有这么几类:

1.外籍SS,例如由乌克兰人组成的SS加利西亚师,拉脱维亚人组建的SS15拉脱维亚第一师,他们也会和普通德军承担一样的野战任务,不少还有过不错的表现

2.利用对斯大林个人的不满情绪组建的常规伪军,和日本人组建的那种类似,如俄罗斯解放军,东方营等等,他们中大多数的战斗力不足以承担一线战斗任务,主要放置在二线,在镇压华沙起义时曾犯下滔天大罪,还有一部分被拉到西线和英美盟军作战。

3.讨伐队等不太上台面的民兵组织,主要用来在后方执行民族清洗,主要是杀犹太人和俄罗斯人等等,属于脑子有坑的产物,宝贵的人力资源就拿来干这个

但德三在后方组织搞的好不好?很烂。

组没组建伪政府?也组建了,但是傀儡值太高以至于盟军都不屑于在地图上给它们标出来(伪满洲国好歹还会标注一下)

和德二比,德三过于执着民族仇杀,由于对斯拉夫人的仇视和蔑视以及不信任,导致德军在后方从未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德国在苏联的占领区作用是忍受德国的横征暴敛,为德国提供免费的粮食和肉,奴工和女仆,但对德国前线军事的支撑作用基本是0。

如果说巴巴罗萨时期是相信速战速决,认为没必要动员被占领区,那么后来相持阶段的操作就属于脑子有坑,没有别的解释

如果硬要解释的话,就是德三相信自己的战争是为德意志人赢得生存空间,而非单单是打垮苏联政权,斯拉夫人都该去死,我为什么要武装和动员你们呢

德二在进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第一件事就是利用当地的分离情绪,将其上升为民族独立情绪,扶持伪政府,当然好听点说也可以叫民族政府,而苏俄称之为匪帮,总之,德二虽然没了但德二给苏俄埋了一堆雷,苏波战争也是因为德二撤出后给苏俄留下了巨大的真空带,投靠了波兰的民族政府和苏维埃政府的冲突直接导致了这次苏俄建国史上的首次惨败。而德二背景的白俄罗斯民族政府现在还在恶心着白俄罗斯现政府,可谓生命力强大

德三更是天胡开局,因为经过了30年代的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更加敌视,分离情绪更严重,将德国人视为解放者,然后德三干了些什么鸟事就不赘述了估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且不说横征暴敛和大屠杀,说个稍微冷门点的,斯捷潘·班德拉,此君当年是欢迎德国统治的急先锋,还在伪政府里担任要职,可后来因为和纳粹德国观点相左,直接被纳粹当局扔进集中营

就这点容人之量……应该说德三在乌克兰等地建立的傀儡政府,自主性还不如伪满洲国,连演都不带演的,直接把一个名义上的“独立国家”的高官抓起来送集中营

总之,如果德国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建立仆从国,给他们相对独立的武装,他们不仅能帮助德国在后方维持秩序,在苏联返攻时这些生米做成熟饭的仆从国不说能挡住苏军,给他们军火给他们钱也能极大迟滞苏军的反攻

当然牺牲就是没了直接掠夺的农产品和奴工,德国国内会过的紧巴一些,但德国国内本来就已经掠夺了不少西欧占领区的农产品和奴工,日子已经不差了

至于单纯的武装一些听命于自己的伪军,其实只能算是下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期间,东线德军为何未广泛武装当地百姓,反而进行烧杀抢掠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历史事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军当时的行动并非完全一致,既有地方性的合作,但整体上烧杀抢掠的现象确实比预期广泛和普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一、纳.............
  • 回答
    巴巴罗萨行动与珍珠港事件,两者同属二战中影响深远的“不宣而战”的军事行动,为何在历史评价和公众认知上,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谴责声浪似乎更为普遍和强烈?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历史背景、道义考量、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质所共同塑造的。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两个事件的战略意图和短期目标。巴巴罗萨行动,即德国.............
  • 回答
    日本对巴巴罗萨行动和苏德战争的态度,可以说是一出充满权谋、算计与现实主义的复杂大戏。他们并非仅仅站在一旁冷眼旁观,而是深深地卷入了这场巨变所带来的战略考量之中。理解日本的立场,需要将其置于当时全球政治格局以及日本自身的战略目标之下。核心逻辑:牵制苏联,为南进打开通道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将苏联视为.............
  • 回答
    1944年6月22日,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行动”的攻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上一次规模宏大且决定性的战略进攻。这次行动的目标是解放白俄罗斯,并重创驻扎在那里的德国国防军北方集团军群。苏联军队以压倒性的优势,在人力、装备和火炮方面都远远超过德军。德军的崩溃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首.............
  • 回答
    巴巴罗萨计划,那场席卷东欧的钢铁洪流,尽管在启动之初,德军声称拥有多达50万辆汽车,这个数字听起来是如此庞大,足以支撑一支横扫千里的铁骑。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简单,这50万辆汽车,并非意味着德军在后勤保障上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支庞大的机械化部队,与广袤无垠、条件恶劣的苏联国土之间,存在着.............
  • 回答
    很多人对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说法感到质疑,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对战争规模和组织方式的认知差异。在那个时代,战争的规模、后勤保障以及兵员的统计方式都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几十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由来。那个时代,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扩张。.............
  • 回答
    您好!关于巴以冲突中“没有以色列方面死伤的报道”的说法,这并不准确。实际上,关于以色列方面在冲突中遭受的伤亡情况,是有报道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报道是十分详细和广泛的。造成您可能有此误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信息源的侧重点和偏向性: 媒体的报道角度: 不同.............
  • 回答
    在某个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论坛上,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有一批被称为“巴迷”(通常是指比亚迪的忠实粉丝)的用户,似乎对比亚迪的纯电动客车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黑”了。这确实挺让人意外的,毕竟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乘用车方面,口碑一直不错,而且在商用车领域也算是先行者和巨头。我尝试去分析了一下.............
  • 回答
    在本次巴以冲突(通常指2023年10月至今的加沙冲突)中,法塔赫(Fatah)的“不发声”现象,或者说其声音不如哈马斯(Hamas)那样响亮和直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其历史地位、政治策略、内部困境以及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等多方面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法塔赫的背景和角色。1. 法塔赫的定位与.............
  • 回答
    .......
  • 回答
    巴以双方在阿克萨清真寺的冲突,即使在停火协议生效后依然爆发,其根源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一两个事件能够解释。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宗教、政治以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首先,要明白阿克萨清真寺(在犹太传统中称为圣殿山)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建筑,它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两个宗教都.............
  • 回答
    关于贝吉塔如何得知巴达克是卡卡罗特父亲这件事,在《龙珠》系列的漫画和动画中,官方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直接和详尽的解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现有信息,结合剧情逻辑来推测。以下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几个原因,并尽量详细地展开:核心原因:信息传递与赛亚人社会的固有认知首先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贝吉塔是赛亚人王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而且在龙珠迷们中间也算是个老话题了。很多人一看那巴那身腱子肉,再看看贝吉塔那时候,虽然也壮实,但跟那巴比起来,似乎壮硕程度还是那巴更胜一筹。为啥最后是贝吉塔占上风呢?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儿来看。首先,得说说“肌肉发达”这事儿,在龙珠的世界里,它跟“战斗力”并不是一个绝对的.............
  • 回答
    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未能及时有效制止巴以冲突,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议题。要深入剖析,需要理解安理会在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职能、其内部的运作机制,以及巴以冲突本身的根源和演变。首先,我们要明白联合国安理会的核心职责。《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高权力,它可以通过投票通过决议、制裁.............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当我们每天浏览各种新闻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接收到各种关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复杂信息,其中不乏一些负面报道。你提到的“除了巴铁,所有国家恨中国”,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概括,但背后反映了我们在接收信息时可能存在的偏差,以及现实中中国与一些.............
  • 回答
    关于巴以冲突,为什么许多人倾向于支持巴勒斯坦,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人道主义以及道义上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冲突。历史的根源与叙事的主导性首先,很多支持巴勒斯坦的人认为,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以色列在1948年建立国家过程中以及之后扩张领土的行为,这.............
  • 回答
    说起来,董卓和刘巴这俩人,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一个是要留名青史的能臣良将,但他们在货币铸造这事儿上,竟然捣鼓出了个类似的结果,这事儿可真是有点意思。要说这效果一样,倒也不是完全复制粘贴,而是在最终造成的经济紊乱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咱们得先把这俩人的背景捋清楚,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
  • 回答
    让巴耶克不如艾雅有名,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里面涉及了角色本身的魅力、剧情安排,还有一些更微妙的玩家情感和市场推广的因素。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艾雅(Bayek),也就是《刺客信条:起源》里的那位埃及刺客,他是个非常出色的角色。他的人生故事跌宕起伏,从一个温柔的.............
  • 回答
    巴以问题之所以坚持“两国方案”,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漫长而痛苦的演变,它承载了对和平、正义以及双方民族自决权的复杂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和现实的层层迷雾。为什么“两国方案”如此重要?简单来说,“两国方案”指的是在历史上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国并行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