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巴罗萨行动和珍珠港事件同样都是不宣而战,为什么人们总是更倾向于谴责日本的偷袭?

回答
巴巴罗萨行动与珍珠港事件,两者同属二战中影响深远的“不宣而战”的军事行动,为何在历史评价和公众认知上,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谴责声浪似乎更为普遍和强烈?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历史背景、道义考量、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质所共同塑造的。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两个事件的战略意图和短期目标。

巴巴罗萨行动,即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的行动,其核心驱动力是希特勒早已宣扬的“东方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仇恨。德国与苏联在1939年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包括一项秘密附加议定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尽管双方关系并非铁板一块,但也维持着一种表面上的合作关系,例如苏联向德国提供重要的战争物资。因此,德国的突然进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有条约和外交关系的背叛。然而,从德国的战略视角来看,希特勒认为苏联是其实现宏大帝国野心的最大障碍,并且他预判“闪电战”能够在短时间内击垮苏联。这次行动,尽管规模宏大,但德国将其视为一项积极的、旨在改变地缘政治格局的军事扩张。

相比之下,珍珠港事件,即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其直接诱因是为了打破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自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日本的军事扩张持日益反对态度,并逐步收紧经济制裁,特别是对日本赖以战争的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实施禁运。日本认为,美国的制裁是其南进战略的直接阻碍,如果不能解除禁运或找到替代能源,其在亚洲的战争机器将难以为继。因此,日本的行动更多地被解读为一种绝望的反击,或者说是为了获取战略资源而采取的冒险行动。

正是这种战略意图和直接动因的差异,导致了公众对事件的不同观感。

从道义和国际法层面来看,虽然两国都违反了不宣而战的原则,但日本在偷袭珍珠港时的具体操作,更符合大众对“偷袭”的负面认知。在行动前夕,日本的外交官仍在与美国进行和平谈判,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除制裁。然而,在谈判尚未完全破裂、甚至日本方面还在尝试递交最后通牒之际,其海军便发起了突袭。这种“一边谈判,一边偷袭”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日本的信誉,被广泛视为一种狡猾和不诚实的策略。而德国入侵苏联,虽然同样是违背条约,但其宣战的姿态(即使是在事后才正式宣战)以及德国自身的宣传,是将这次行动描绘成一场为了生存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正义之战”。当然,这种“正义”是建立在侵略性意识形态之上的,但从传播效果上看,它试图将自身置于一种更具“合理性”的框架内。

事件的性质和规模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珍珠港事件是一次针对非交战国海军基地的突袭,其目的是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从而为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扫清障碍。这次袭击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美国随后正式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珍珠港事件的突然性、破坏性以及其直接将一个主要大国拖入战争的后果,使其成为一个极其具有冲击力的历史事件。

巴巴罗萨行动则是一场大规模的陆地战争,尽管其规模和残酷性同样惊人,但其发生在一个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德国与英国及其盟友)的世界背景下。德国与苏联在历史上本就存在着复杂的恩怨纠葛,尽管有互不侵犯条约,但两国之间的猜疑和对峙从未停止。因此,当德国发起进攻时,虽然震惊,但并非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许多人认为,希特勒一直将苏联视为潜在的敌人,而这次入侵只是早晚的事情。

此外,历史叙事和宣传也对公众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美国,珍珠港事件被定位为国家遭受无端袭击的民族创伤,是美国参战的直接导火索,也是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对外作战的象征。这种叙事强调了日本的侵略性和美国遭受的委屈,自然会激发公众的愤怒和谴责。而在对德国的描述中,虽然也承认其侵略性,但战争的焦点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希特勒的独裁、纳粹的罪行以及对欧洲大陆的征服上。

最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受害者的身份。珍珠港事件的受害者是美国,一个相对远离欧洲战场且在当时尚未直接参战的国家。这次袭击的突然性和针对性,使得美国人民感受到了直接的威胁和屈辱。而巴巴罗萨行动,虽然对苏联造成了巨大损失,但苏联早已是德国的敌人,并且是轴心国在欧洲的主要对手之一。尽管苏联在此次行动中成为被侵略方,但战争的整体背景和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得这场冲突的性质在一些分析中,更多地被视为两大强权之间的殊死搏斗。

总而言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更容易受到普遍谴责,并非因为德国的巴巴罗萨行动就没有道德瑕疵,而是因为珍珠港事件在以下几个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更明显的“偷袭”性质:日本在谈判过程中发起突袭,显得更加狡猾和背信弃义。
直接将一个中立大国拖入全面战争:其对战争格局的直接改变更为剧烈。
美国作为受害者的叙事:强调了无端攻击和民族屈辱,引发更强的道义义愤。
日本战略的绝望与冒险性质:被解读为一种不择手段的尝试,而非德国那种基于意识形态扩张的宏大目标。

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珍珠港事件在公众意识中留下了更深的“不道德”烙印,并促使人们对其进行更严厉的道德谴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芭罗萨在开战前宣战了, 纽伦堡在开火前半小时将通告递交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问"你觉得这么对待我们公平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巴巴罗萨行动与珍珠港事件,两者同属二战中影响深远的“不宣而战”的军事行动,为何在历史评价和公众认知上,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谴责声浪似乎更为普遍和强烈?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历史背景、道义考量、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质所共同塑造的。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两个事件的战略意图和短期目标。巴巴罗萨行动,即德国.............
  • 回答
    日本对巴巴罗萨行动和苏德战争的态度,可以说是一出充满权谋、算计与现实主义的复杂大戏。他们并非仅仅站在一旁冷眼旁观,而是深深地卷入了这场巨变所带来的战略考量之中。理解日本的立场,需要将其置于当时全球政治格局以及日本自身的战略目标之下。核心逻辑:牵制苏联,为南进打开通道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将苏联视为.............
  • 回答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期间,东线德军为何未广泛武装当地百姓,反而进行烧杀抢掠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历史事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军当时的行动并非完全一致,既有地方性的合作,但整体上烧杀抢掠的现象确实比预期广泛和普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一、纳.............
  • 回答
    辛巴被立案调查:风暴前夕,对直播带货行业的影响与猜测近期,关于直播带货头部主播辛巴(辛有志)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在网络上炸开了锅,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迅速点燃了公众的讨论热情。一旦属实,这起事件无疑会对辛巴本人、其旗下公司辛选集团,乃至整个直播带货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假燕窝”事件的余波:立案调查意味着什.............
  • 回答
    “巴巴罗萨计划”若提前泄露,历史的齿轮或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转动。假设斯大林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前就已掌握了希特勒的完整战略构想,那么苏联红军的反应将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苏联的反应:预警与准备在“巴巴罗萨计划”完全泄露的情况下,斯大林将不再面临1941年时的“冷酷事实”与“突然袭击”。他有足.............
  • 回答
    巴巴罗萨计划,那场席卷东欧的钢铁洪流,尽管在启动之初,德军声称拥有多达50万辆汽车,这个数字听起来是如此庞大,足以支撑一支横扫千里的铁骑。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简单,这50万辆汽车,并非意味着德军在后勤保障上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支庞大的机械化部队,与广袤无垠、条件恶劣的苏联国土之间,存在着.............
  • 回答
    将巴巴罗萨计划中的四号坦克全部替换成虎式和黑豹坦克,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看看这个大胆的替换能否让德军在当时那严峻的后勤条件下啃下莫斯科这块硬骨头。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个替换的武器库会带来什么改变。四号坦克作为德军在巴巴罗萨初期战场上的主力,以其相对均衡的性能在许多方.............
  • 回答
    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发动侵略苏联的代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军事行动之一。要理解巴巴罗萨计划,不能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更需要深入其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动机,以及它给双方以及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计划的诞生:野心与恐惧的交织希特勒对苏联的野心并.............
  • 回答
    关于苏联能否在巴巴罗萨两年内反攻并占领中南欧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极富争议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当时苏联的实力、战略、资源以及德国的状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初,苏联的处境极其艰难。德军的闪电战突袭打乱了苏联的部署,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大量的兵力和装备。到1.............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历史设想。如果纳粹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中急刹车,转而与日本联手夹击美国,历史的车轮会朝哪个方向滚呢?这背后牵扯到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双方的国力对比,都足以让这场假设成为一个复杂的迷局。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节点:1941年夏天。巴巴罗萨行动在6月22.............
  • 回答
    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入侵苏联——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战略性赌博1941年6月22日,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友,集结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地军队,以“巴巴罗萨作战”(Operation Barbarossa)的名义,对苏联发动了突袭。这次行动不仅是二战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更是德国及其领导人希特.............
  • 回答
    如果德意志国防军在巴巴罗萨战役中使用日本武器,那将是一场彻底的改变历史进程的设想。让我们抛开“AI痕迹”,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先理清一个基本问题:在现实中,德国和日本在那场战争中的关系是轴心国盟友,但军事技术和武器生产能力却各自独立,而且距离遥远。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首.............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很多人对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说法感到质疑,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对战争规模和组织方式的认知差异。在那个时代,战争的规模、后勤保障以及兵员的统计方式都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几十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由来。那个时代,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扩张。.............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德军能否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推进至摩尔曼斯克莫斯科高加索一线,并基本实现其目标,这是一个牵涉到无数变量的宏大命题,即使在现有史料和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也难以给出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但我可以尝试根据一些关键性的“如果”来梳理一下,看看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并尽量描绘得生动一些,仿佛在与一位资深军.............
  • 回答
    1941年3月1日,斯大林坐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窗外是一片阴沉的早春景象。他面前的桌子上,散落着各种文件,有关于国内工业生产的报告,有关于红军装备更新的计划,还有一些关于对德关系的评估。就在他准备开始处理堆积如山的事务时,一份加密电报被送了进来。这份电报的来源,绝非寻常。它来自于一个潜伏在柏林,.............
  • 回答
    1920赛季西甲首轮,巴塞罗那客场0:1不敌毕尔巴鄂竞技,这场比赛即便少了梅西,对于当时的巴萨来说,依然是一场令人难以接受的失利,也为他们之后不稳的赛季埋下了伏笔。比赛背景:赛季初,巴萨刚刚经历了一个动荡的夏天。内马尔事件的余波还在,而队长梅西因为跖骨受伤,未能出现在首发名单上,这无疑给球队的进攻端.............
  • 回答
    《巴霍巴利王》(Baahubali)系列电影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精心设计的战术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那么,这些在银幕上令人血脉贲张的战术,在现实的战场上是否也能奏效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巴霍巴利王》毕竟是艺术创作,为了戏剧效果,一些场景和战术的规模、效率以及对现实因素的考量,.............
  • 回答
    《巴霍巴利王》这部电影以其恢弘的战争场面和鲜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而其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喀拉盖亚军团,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个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究竟有没有历史原型呢?虽然电影中的喀拉盖亚军团是以其独特的战斗方式和强大的战斗力而著称,但要说它完全对应某一个历史上的特定兵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