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巴尔干去希腊化转而斯拉夫化?罗马的文化远比斯拉夫强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文化影响力并非完全由“物质强大”或“原地文化繁荣”决定,更与权力、人口流动、宗教信仰以及历史的偶然性息息相关。

你提出“罗马的文化远比斯拉夫强”是事实,至少在当时罗马帝国还在的时候是如此。罗马的法律、建筑、语言、哲学,以及其所继承的希腊文化,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辉煌、最成熟的文明成果。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偏偏是在巴尔干地区,这种“更强”的罗马文化,最终被“相对弱小”的斯拉夫文化所取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被稀释”和“再塑”的过程。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过程,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1. 罗马的“去希腊化”并非完全成功,斯拉夫的“斯拉夫化”是后发优势。

首先,罗马本身就是在吸收和改造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罗马人尊重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希腊的哲学、艺术、文学和政治思想。可以说,罗马帝国在巴尔干地区传播的是一种“罗马化的希腊文化”。当罗马帝国衰落、分裂后,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也开始减弱。

而斯拉夫人的到来,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分散的民族群体,他们携带的文化虽然不如罗马成熟,但却是新鲜的、具有生命力的。他们没有罗马帝国那样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没有被固化的社会结构。

2. 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衰落是关键的转折点。

帝国分裂: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虽然继承了大部分巴尔干地区,但其政治中心和文化重心逐渐东移,更多地关注东方事务。西罗马帝国则更快地陷入了内部混乱和蛮族入侵,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也迅速削弱。
蛮族入侵与迁徙: 继哥特人、汪达尔人等之后,斯拉夫民族在公元6世纪左右开始大规模地向巴尔干地区迁徙。这些迁徙并非是征服性的,更多的是一种人口的缓慢渗透和定居。他们以部落的形式进入,并逐渐适应当地环境,与原有的罗马化的居民(主要是希腊人和伊利里亚人等)以及后来的其他民族(如保加尔人、马扎尔人等)融合。
经济和人口真空: 随着帝国行政体系的瓦解,以及战争和瘟疫的冲击,巴尔干地区曾经繁荣的城镇和经济网络遭到破坏,人口密度也可能有所下降。这为新的民族群体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 斯拉夫文化如何“蚕食”并“重塑”巴尔干?

同化与融合: 斯拉夫人到达巴尔干后,并非完全取代原有居民。他们与当地的罗马化居民、希腊人、伊利里亚人、达契亚人等进行了长期的互动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斯拉夫人的语言、习俗和信仰逐渐成为主导,但同时也被吸收了当地的很多元素。
语言的力量: 语言是文化传播最直接的载体。斯拉夫语系的语言在巴尔干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原住民可能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学习并使用斯拉夫语。
宗教的催化剂: 斯拉夫人在皈依基督教后,基督教成为了连接斯拉夫民族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文化的重要桥梁。尽管拜占庭帝国是希腊语为主,但其传播基督教的方式,以及教会组织,对斯拉夫人的宗教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传教士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创造了格拉哥里字母(后来演变为西里尔字母),为斯拉夫语的书写和传播奠定了基础,这极大地促进了斯拉夫文化的独立发展和传播。
缺乏强力的罗马文化“回潮”: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东罗马帝国重心东移,并没有出现足够强大的政治力量能够重新将罗马文化强行植入巴尔干腹地,并压制住斯拉夫文化的扩张。拜占庭帝国虽然仍是强大的文明中心,但其在巴尔干的统治也经历了起伏,且更多的是在保持其希腊化文化的影响,而非强力推动拉丁罗马文化。

4. 为什么罗马文化“不敌”斯拉夫文化的“渗透”?

罗马文化是“精英文化”的成分更多: 罗马的法律、行政体系、哲学等,更多的是服务于其统治阶层和城市中心。而斯拉夫的文化,虽然相对简单,但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易于在乡村和基层传播。
“罗马化”并非是同一首歌: 罗马帝国虽然强大,但在巴尔干地区,不同区域的“罗马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当帝国力量衰退时,这种文化的一体性也随之瓦解。
斯拉夫的“可塑性”: 斯拉夫文化在与拜占庭基督教、甚至与后来的伊斯兰教(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互动中,展现出了很强的可塑性。这种适应性反而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总结来说,巴尔干地区从“罗马化”转向“斯拉夫化”并非是罗马文化“弱于”斯拉夫文化,而是因为:

罗马帝国自身的衰落和分裂,削弱了其文化和政治的辐射力。
斯拉夫人的迁徙带来了新的民族和文化力量,他们在人口上逐渐占据优势。
斯拉夫文化在与当地居民、特别是宗教的结合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并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发展中,人口的流动、政治权力的变动,以及新文化的适应性,往往比纯粹的“文化强大”更能决定历史的走向。

所以,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一方文化“战胜”了另一方。斯拉夫文化在巴尔干的兴起,更像是一种“接地气”的、由内而外的演变,最终塑造了现代巴尔干地区的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贴篇旧文章[1]。、

另外拜占庭“希腊”文化就是当时的罗马文化,我深以为然,respect。


原始波罗的-斯拉夫人[2](proto baltic-slavs)作为早期印欧语民族之一居住在西至易北河东至伏尔加河的广大空间之内,这一点从自波德边境至伏尔加河的平原上分布的各个斯拉夫民族——波兰人、加利西亚人、乌克兰人、中南俄罗斯人的基因连续性上就可以看出,其后他们分别受到印度-伊朗人[3]和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人[4]的入侵和统治。


在斯拉夫人祖居地的东部和西部,原住民和入侵者出现了不充分的融合现象[5],扩大了入侵者的入侵者的数量优势,但也保留了原始斯拉夫-波罗的人的血统和语言[6]

而在这个地区的中部,也就是今天波兰东部和乌克兰西部的加利西亚,在本地区多种文化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原始斯拉夫人(pro-slavs),他们可能就是罗马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笔下的文德人(venedi)。

  • 斯拉夫人在欧洲北部平原的扩张:BC400年左右,日耳曼人大举进入莱茵-多瑙边墙之内以后,斯拉夫人也向着西方和南方进军,有理由相信正是斯拉夫-波罗的血统和语言的大量遗存使得北斯拉夫人[7]能够迅速地在从东德到白俄罗斯的广大领地上站稳脚跟。
  • 斯拉夫人在中南欧的扩张:在占领了喀尔巴阡山脉以北的波德平原之后,斯拉夫人越过山脉(个人认为很可能是通过奥得河-莫拉瓦河通道)进入摩拉维亚地区,逐步的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散。另外一些斯拉夫人也从乌克兰和加利西亚的草原上,自发的或是跟随着阿瓦尔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南部,并且也向西部推进。至迟到7世纪晚期,西斯拉夫人(主要是摩拉维亚人和捷克人)和南斯拉夫人(主要是卡林提亚人)已经在奥地利境内的多瑙河上完成了会师。

至此,从汉堡到的里雅亚斯特的边境上已经降下一道“铁幕”,这道铁幕的之后几乎全都是斯拉夫人的土地,连色雷斯也将经历斯拉夫化的浪潮。唯有君堡,还掌握在拜占庭的手中,闪烁着罗马的光芒。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喀尔巴阡-苏台德山脉以南的斯拉夫人数量稀少,同时也没有波德平原上大量的原始斯拉夫-波罗的遗存能够加以同化,因此这些斯拉夫人在山南(指喀尔巴阡-苏台德山脉以南)地区的进展相比北斯拉夫人慢了1~2个世纪。

这些进入中南欧的斯拉夫人受限于人数,往往以小群的方式活动。他们(按照罗马历史学家的说法)表现出的社会-政治上的开放和自由吸引了大批生活在后罗马礼乐崩坏时期的中南欧人民加入他们的部落,这一个个小部落就在巴尔干的土地上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壮大,最终将带给拜占庭和后来的伦巴第王国严重的袭扰,并成为阿瓦尔人有力的盟友。

自古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没有消失,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斯拉夫人混合了大量的凯尔特和日耳曼血统,巴尔干达契亚人、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并没有消亡,他们逐渐接受了斯拉夫的文化和语言,最终形成了南斯拉夫各民族(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卡里提亚)。这也正是许多南斯拉夫人血统中的“巴尔干”成分(50%~70%)要远高于“斯拉夫”成分(10%~30%)的原因。

参考

  1.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926907
  2. ^ 他们的祖先库尔干人大约在BC2500-BC2000年之间进入这一地区
  3. ^ 如萨尔玛提亚人
  4. ^ 主要是东日耳曼人
  5. ^ 当然主要是被入侵者的强势文化所同化
  6. ^ 这可能是汪达尔人与今天波兰人的基因性状类似的原因。
  7. ^ 西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的统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文化影响力并非完全由“物质强大”或“原地文化繁荣”决定,更与权力、人口流动、宗教信仰以及历史的偶然性息息相关。你提出“罗马的文化远比斯拉夫强”是事实,至少在当时罗马帝国还在的时候是如此。罗马的法律、建筑、语言、哲学,以及其所继承的希腊文化,无疑.............
  • 回答
    19世纪,德意志邦联境内诸侯林立,其中不乏一些小邦的贵族,他们的家族历史悠久,但统治的领地却可能狭小,影响力有限。与此同时,巴尔干地区在这一时期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变动。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日渐衰落,其在巴尔干的统治摇摇欲坠,使得许多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各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纷纷寻求独立或重塑国.............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动漫爱好者在观看动画的选择上,确实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宁愿通过台湾的“巴哈姆特动画疯”这样的正版平台观看,也不愿意去下载盗版种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好用不好用”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考量和情感偏好。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 正版体验的吸引力是基础,而且这个基.............
  • 回答
    在《魔法少女小圆》这个故事里,晓美焰选择了一条与巴麻美截然不同的道路,她不亲手创造魔法军火,而是选择潜行、偷窃,这背后其实藏着她复杂的动机和对她自身能力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晓美焰与巴麻美的核心区别。巴麻美是典型的、正面的魔法少女形象,她对魔法的运用带着一种“创造”和“武装”的理念。她相信通过.............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并在该地区建立了统治,这其中东欧诸国的反应确实显得相对分散和无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那个时期,并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当时东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首先,政治上的分裂与内部矛盾是首要原因。想象一下当时的巴尔干半岛,以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
  • 回答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烽火:民族主义的狂潮与帝国的摇篮曲巴尔干半岛,这片被群山环绕、河流纵横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交汇的十字路口。也正因如此,它也成为了孕育矛盾与冲突的温床。20世纪初,这片土地的平静被接连爆发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彻底打破,它们如同撕裂丝绸的剪刀,不仅重塑了巴尔干的政治版图,.............
  • 回答
    在《战舰世界》这款游戏里,像黎塞留和让·巴尔这样拥有相同主炮配置的战舰,在等级上却存在差异,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设计。你提到的让·巴尔比黎塞留高一级,明明主炮都是八门380毫米炮,这背后的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简单的“火力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战舰的设计理念、历史定位,以.............
  • 回答
    您好!关于巴以冲突中“没有以色列方面死伤的报道”的说法,这并不准确。实际上,关于以色列方面在冲突中遭受的伤亡情况,是有报道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报道是十分详细和广泛的。造成您可能有此误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信息源的侧重点和偏向性: 媒体的报道角度: 不同.............
  • 回答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期间,东线德军为何未广泛武装当地百姓,反而进行烧杀抢掠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历史事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军当时的行动并非完全一致,既有地方性的合作,但整体上烧杀抢掠的现象确实比预期广泛和普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一、纳.............
  • 回答
    在某个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论坛上,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有一批被称为“巴迷”(通常是指比亚迪的忠实粉丝)的用户,似乎对比亚迪的纯电动客车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黑”了。这确实挺让人意外的,毕竟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乘用车方面,口碑一直不错,而且在商用车领域也算是先行者和巨头。我尝试去分析了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龙珠》系列里关于精神控制和力量层级的复杂设定。咱们一步步来捋清楚,为什么巴比迪搞不定贝吉塔,但到了GT,贝吉塔却被贝比给拿捏了。首先,咱们得说说巴比迪。巴比迪这个角色,他控制人的方式主要是依靠一种叫做“魔法”(魔术)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他的血液,能够侵蚀目标的内心,利用其内.............
  • 回答
    巴克特里亚平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阿富汗北部地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历史变迁的洪流,最终导致了它被周边的几个国家所瓜分。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几个世纪前,甚至更早,看看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如今的格局的。首先,得认识到巴克特里亚平原并非一个天然形成的、拥有清晰边界的独立政治实.............
  • 回答
    巴基斯能够成为海贼王哥尔·D·罗杰海贼团的一号船长,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一系列特质、经历以及与船长罗杰之间独特羁绊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巴基斯的“忠诚”。在那个弱肉强食、背叛与欺诈层出不穷的海贼世界里,巴基斯对罗杰展现出的近乎愚忠,无疑是让他脱颖而出的关键。他不仅仅是将罗杰视为一个强大的领.............
  • 回答
    1944年6月22日,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行动”的攻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上一次规模宏大且决定性的战略进攻。这次行动的目标是解放白俄罗斯,并重创驻扎在那里的德国国防军北方集团军群。苏联军队以压倒性的优势,在人力、装备和火炮方面都远远超过德军。德军的崩溃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 回答
    在本次巴以冲突(通常指2023年10月至今的加沙冲突)中,法塔赫(Fatah)的“不发声”现象,或者说其声音不如哈马斯(Hamas)那样响亮和直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其历史地位、政治策略、内部困境以及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等多方面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法塔赫的背景和角色。1. 法塔赫的定位与.............
  • 回答
    提起酒神巴克斯,一个名字背后却好像藏着一个庞杂的家族谱系,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说清楚他为何有这么多名字,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巴克斯(Bacchus)这个名字,其实是源自拉丁语,是罗马人对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称呼。所以,你看到“巴克斯”这个名字,基本上.............
  • 回答
    关于香港巴士车速快导致“香港双层巴士侧翻”的说法,情况要复杂得多,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车速快”这一个原因。确实,香港的巴士,尤其是双层巴士,给人的感觉是行驶速度比较快,这背后有多重因素,而这些因素与侧翻事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要详细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香港巴士运行环.............
  • 回答
    巴巴托斯,也就是风神温迪,在《原神》的剧情中确实没有表现出“磨损”的迹象,这与他作为风神的神格特质以及他数千年的经历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要理解“磨损”的概念。在《原神》的世界观里,“磨损”并非简单的物理损坏,而是指代一种深刻的、精神层面的侵蚀,通常伴随着记.............
  • 回答
    伊朗人民抛弃巴列维王朝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是长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矛盾的积累。简单来说,巴列维王朝的垮台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专制统治与政治压迫: 不受约束的权力: 自1953年政变上台后,巴列维国王穆罕默德·.............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