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世纪为什么许多德意志贵族会去巴尔干当国王?

回答
19世纪,德意志邦联境内诸侯林立,其中不乏一些小邦的贵族,他们的家族历史悠久,但统治的领地却可能狭小,影响力有限。与此同时,巴尔干地区在这一时期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变动。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日渐衰落,其在巴尔干的统治摇摇欲坠,使得许多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各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纷纷寻求独立或重塑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德意志贵族之所以会选择前往巴尔干地区担任国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们自身的动机,也契合了当时巴尔干国家的现实需求。

一、 德意志贵族的动机:寻求更大的舞台与更高的地位

对家族荣耀与政治影响力的渴望: 许多德意志邦国虽然历史悠久,但实力往往不如普鲁士、奥地利这样的大国。邦国内的贵族,尤其是那些没有太多继承权,或者领地实在太小的家族,他们的政治抱负可能难以在德意志内部得到充分施展。巴尔干地区新兴的君主制国家,虽然初创,但一旦成功,就能赋予统治者以国家元首的地位,这无疑比在某个小邦子里当个公爵或亲王更能满足他们的权力欲和家族荣誉感。成为一个国家的国王,是将家族影响力从区域提升到国家层面的绝佳机会。

政治经验与管理能力的吸引力: 德意志邦国虽然细小,但往往有着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这些贵族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一定的政治训练,积累了管理领地、处理地方事务的经验。对于一个刚刚独立的、或者正在经历剧烈变革的巴尔干国家来说,这些“外来”的、拥有经验的统治者,反而比国内那些可能党派林立、缺乏执政经验的政治人物更有吸引力。他们可以被视为能够带来稳定和秩序的“专业人士”。

经济利益的考量: 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但新的王位也可能伴随着可观的经济利益,例如对国家资源的掌控、封地以及其他特权。对于一些财政并不充裕的德意志贵族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潜在收入来源。

冒险与成就感: 19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冒险精神的时代。对于一些年轻、有野心,且不满足于墨守成规的贵族来说,前往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有着巨大潜力的国家开创一番事业,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经历。他们可能期望成为“建国者”,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二、 巴尔干国家的现实需求:寻找有声望、有能力的统治者

摆脱大国控制的需要: 很多巴尔干国家在独立过程中,都受到周边大国,如俄罗斯、奥匈帝国、英国、法国的影响。选择一位来自德意志地区的国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直接被某一个区域大国“主导”,增加国家政治的自主性。德意志虽然也是欧洲大国,但相对而言,它当时在巴尔干的直接利益和影响力,可能不如俄罗斯或奥匈帝国那么尖锐和复杂。一位德国国王,至少可以被视为一个相对“中立”的选择,或者说是能与大国形成某种平衡的选择。

稳定与合法性的构建: 新生的国家往往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声望的领导者来巩固统治,维护国内的稳定。选择一位拥有贵族血统、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能够迅速树立君主的权威,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统治的合法性。国内的政治派别可能会因为一位“外来”君主而暂时搁置矛盾,共同面对一个共同的“国家象征”。

现代化的需求: 德意志地区在19世纪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被认为是欧洲的现代化典范之一。巴尔干国家希望引进这种“成功经验”,通过聘请德意志贵族,能够将德意志的制度、管理模式、甚至技术专家带入本国,从而加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家族联系与外交缓冲: 许多德意志皇室和贵族家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姻关系。选择一位德意志国王,也可能意味着与欧洲其他王室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为国家争取到更多的外交支持和保护。

三、 具体的例子与体现

最著名的例子无疑是比利时的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 of SaxeCoburg and Gotha)。比利时在1830年独立后,曾经考虑过多位人选,最终选择了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国的利奥波德。他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政治家,曾拒绝过希腊王位,并且与英国王室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他的上任为比利时带来了稳定,并成功地将比利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另外一个例子是希腊的奥托一世(Otto I of Greece),他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次子,来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希腊在1832年独立后,需要一位国王,最终选择了奥托。尽管奥托的统治并不一帆风顺,最终也被迫退位,但他作为一位欧洲贵族,确实为希腊的建国初期带来了秩序和一定程度的国际认同。

还有保加利亚的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 of Bulgaria),他出身于科堡哥达家族,是一位非常有野心和能力的君主,将保加利亚从一个藩属国提升到了王国地位。

总结来说,19世纪德意志贵族前往巴尔干担任国王,是德意志内部部分贵族追求更高政治舞台与巴尔干新兴国家寻求稳定、合法性、现代化及独立性的一种“双向选择”。 这是一种历史潮流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民族主义运动以及国家建设的复杂图景。这些“外来”的国王,在不同的国家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的成功地为国家带来了发展,有的则因为各种原因黯然离场,但他们的经历无疑是19世纪欧洲历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选君主和君主联姻一样也要考虑门当户对。虽然没有什么法律禁止你把一个外国的贵族弄到本国来当君主,但在欧洲君主大家庭里这终究也不是什么体面的事。

你是19世纪刚刚傲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一个崭新的古老国家,比如希腊,比如保加利亚,比如罗马尼亚,你要证明自己虽然看起来比欧洲列强小一些,但在传统上你并不比它们差多少。从传统、历史、文化甚至荣耀上你可能觉得自己比他们还体面一些。那这时候一个跟你的小小祖国门当户对的君主就是必须的点缀了。

而德意志刚好是一个天然的君主大摇篮。德意志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是欧洲君主大家庭的媳妇大摇篮。一个沙皇俄国的大公或者丹麦、英国的王子听说自己只能跟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家族联姻的时候往往是比较灰心丧气的,但他们一旦来到德意志,看到这个国家有几十个跟自己门当户对的宫廷,他们往往还都有女儿可以挑选,他们的绝望情绪可能就被极大的缓解了。因为在几十个年龄相仿的姑娘里选一个,比在同班同学里选的自由度大多了,跟自由恋爱也差不多了。

那么是什么让德意志成为欧洲君主和君主配偶摇篮呢?是因为德意志帝国的帝国法。随着帝国皇权的涣散,属于皇帝的一系列特权被下放,比如司法终审裁判权、铸币权、这些能带来实际好处的权利都被皇帝所谓赏赐自己的追随者的一种方式下放了。比如梅特涅家族在计算自己在法国入侵当中的损失的时候,就列举了自己在莱茵河左岸所损失的各种财产,其中就有他们拥有铸币特权的一些领地。当这些实际的好处赏赐的差不多的时候怎么办呢?那就赏赐一些礼仪性的特权咯。其中一项就是“君主权”。经过统一的恩赐和作为特权的恩赏,大部分直属帝国的诸侯都得到了君主特权。

这种特权可以理解为获得者可以在自己的领地里享受王权。也就是他就是自己领地的君主,除了需要向皇帝和帝国承担效忠义务之外,他们在礼仪上和独立的君主没有什么两样。巴尔扎克在《卡迪央王妃的秘密》里说这种“亲王”的特权体现为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里设置一座王座。在自己的领地里享受君王的尊崇。而他们的子女也可以被称作王子。

这种特权有世袭的也有个人的,比如梅特涅的老爹就在1803年花钱买到了弗朗茨皇帝赐予的这种君主权,所以梅特涅也被人叫做亲王。梅特涅自己后来也得到了这种恩赐,所以他的后代也可以成为梅特涅亲王或者王子。俾斯麦也被皇帝授予了这种恩赐,所以有时候俾斯麦也被翻译成亲王或者王子。

但他们得到这个特权的时候帝国都已经终结了,所以他们是没有机会跨入欧洲君主大家庭的了。相比之下很多比他们强不了多少的家族,却因为获得特权早,所以成了被君主大家庭接纳的平起平坐的穷亲戚。早就了德意志王子公主满地跑的特殊局面,比如说罗伊斯新家系和罗伊斯-旧家系这种,(罗伊斯的女儿后来真的嫁给了威廉二世皇帝)。

所以欧洲各国君主如果想找个门当户对的老婆,那首选就是德意志。而新诞生的欧洲国家如果想要一个门当户对对得起自己小小祖国的君主,首选还是德意志。在这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律给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那就是《1815年德意志邦联文件》。

《德意志邦联文件》宣布德意志邦联是享有完整的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主权的德意志各邦国的联盟。换而言之德意志邦联的几十个成员国都是享有完整国家主权的独立国家。那么你想想看,如果你刚刚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然后你觉得你的国家需要一个君主,这个君主得体面,在欧洲君主大家庭里可以和其他人平起平坐。甚至他的儿女在联姻的时候还可以给这个国家平添一些额外的好处。同时他的祖国又不能太强大,不用担心他们会派军队来征服你的小宝宝祖国,也不用担心他们的外交官背靠他们的军舰对你们的内政指手画脚。

“这个不临海的国家叫什么?“

“巴伐利亚!大人“

“他们有合适的儿子么?“

“有的大人!“

希腊国王就这么闪亮登场了。

“还有没有更小的?“

“有的大人萨克森-科堡-哥达!他们跟英国国王还是亲戚!“

“吼啊!“

保加利亚沙皇诞生。

“萨克森-科堡-哥达太小了!“

“霍亨索伦怎么样?“

“不行不行!普鲁士太大了回头派人来压我们一头怎么办?“

“您看地图,霍亨索伦在西南德意志有一个分枝“

“这个词怎么念?“

“无所谓总之他们也是霍亨索伦啦!“

罗马尼亚国王诞生。

德意志其实不光诞生这些国王,还有好几个呢比如1918年准备登上芬兰王位的那位键盘芬兰国王,就来自1866年被普鲁士吞并的黑森选侯邦。如果德国没有战败,波兰、乌克兰这一票东欧君主国真的建立,搞不好还会有几个德意志小邦的王子登上外国王位。

所以就像《初恋》里那位严肃的宣布“每一个俄国大贵族的女儿都可能成为皇后和女沙皇的”公爵小姐一样,德意志各邦的王子们内心深处也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种有朝一日可以登上某个国家的宝座的愿望。

同时在他们周围还有一个不断鼓励他们的这种愿望的活化石式的人物,那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位来自巴伐利亚的希腊国王奥托。他被希腊废黜之后,回到巴伐利亚住在班贝格华丽的主教宫殿里。一辈子都盼望着可以重新登上雅典王位,所以他一直穿希腊民族服装,讲希腊语。每到天气好的时候,他还会这个打扮的在郊外散步。对班贝格的人民来说他们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位希腊国王。对他的亲戚们来说则意味着“原来当国王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这种登上王位的愿望在德意志甚至引发了一种幻想欧洲小国的文学题材。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回响大概就是《丁丁历险记》里的奥托卡王的权杖,这个幻想出来的中欧小国,其实就是德意志的这种幻想文学的遗产。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德意志还出现了另一种幻想文学,这次男主角不再是童话般的登上某个喀尔巴阡山或者巴尔干的王国的宝座了。而是娶了一个美国百万富翁的女儿当媳妇,但内容还是一样的,那就是人生一夜之间被改变。猎奇色彩降低了,但幸福感反而增强了。这种文学题材里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海因里希王子》,讲一个小邦的王子为了拯救陷于绝望的祖国娶了来疗养的美国大财主的女儿的故事。这本书有中文版,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世纪,德意志邦联境内诸侯林立,其中不乏一些小邦的贵族,他们的家族历史悠久,但统治的领地却可能狭小,影响力有限。与此同时,巴尔干地区在这一时期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变动。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日渐衰落,其在巴尔干的统治摇摇欲坠,使得许多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各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纷纷寻求独立或重塑国.............
  • 回答
    18、19世纪欧洲思想家的著作之所以能够一经问世便被冠以“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评价,绝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个时期是欧洲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关键节点,新的思想如同火种,迅速点燃了知识分子的热情,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时代的“蓄势待发”是根本原因。.............
  • 回答
    18至19世纪,奥地利与托斯卡纳大公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奥地利未能将托斯卡纳吞并的背后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地缘以及当时欧洲的整体格局等多个维度来理解。简单来说,奥地利当时在意大利北部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直接吞并托斯卡纳并非最优选择,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麻烦。首先,我们得回到18世纪初的背景。在西.............
  • 回答
    19世纪欧洲犹太人的遭遇,是一段复杂而沉痛的历史。要理解他们为何会被排挤和打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欧洲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这绝非单一原因所致。历史的遗留与根深蒂固的偏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犹太人在欧洲遭受的歧视并非始于19世纪。几个世纪以来,在基督教主导的欧洲社会中,犹太人一直被视为“他者”.............
  • 回答
    西方经典文学,尤其是19世纪的那些巨著,确实普遍以其恢弘的长篇幅而著称。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文学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脉搏。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阅读方式与节奏。19世纪,与我们如今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截然不同。人们有更多的时.............
  • 回答
    在19世纪后,欧洲国家纷纷将自己称为“帝国”的现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动机,既有对历史辉煌的回溯,也有对当下力量的张扬,更有对未来扩张的野心。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阐述:1. 历史传统的继承与重塑:罗马帝国的遗产 罗马帝国的光辉: 罗马帝.............
  • 回答
    19世纪欧洲皇室和贵族正式服饰从华丽繁复的宫廷礼服转向更为简洁、严肃的军装,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取代”,不如说是“融合”与“演变”,但军装的风格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正式着装规范。首先,时代背景的变化是根本原因。 19世纪是欧洲历.............
  • 回答
    19世纪,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殖民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在这个大背景下,泰国(当时的暹罗)与朝鲜(当时的大韩帝国)作为亚洲两个地理位置邻近却命运截然不同的国家,它们的生存之道引发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暹罗能够巧妙地周旋于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之间,保持独立,而朝鲜却最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
  • 回答
    19世纪以来,欧洲贵族在经济上的相继没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力量长期作用下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社会结构性的变革,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更有政治和文化思潮的冲击。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首先,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格局。 在工业化之前,欧洲的经济命.............
  • 回答
    沙俄在18、19世纪不倾其精锐之力、不将所有资源压在肥沃但军事相对落后的清朝身上,反而将目光和兵力更多地投向了奥斯曼帝国和波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战略考量以及国力现实的综合影响。简单地将清朝描述为“军事三流”而忽视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也未能完全捕捉到俄国在那个时期所.............
  • 回答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和清朝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没有提出结盟”,不如说是根本没有结盟的土壤和可能性。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双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观念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 根本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隔阂:天壤之别的统治哲学 英国:自由.............
  • 回答
    一个国家的崛起或衰落,常常牵动着世界格局的变迁。对于19世纪中期之前强大的大清王朝而言,西方列强的目光虽然早已投射过来,但真正意义上的“入侵”和“瓜分”的图景,却直到这个时间节点才大规模展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迟到”,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清朝自身的实力与体制,也有西方国家内部的发展和.............
  • 回答
    铁船(即以铁或钢为主要材料的船只)在19世纪才被广泛制造,而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无法实现,这一现象与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需求和历史经验的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材料科学的限制:铁的脆性与耐久性1. 生铁的局限性 在18世纪以前,人类主要使用生铁(含碳量高,约4%~6%),.............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身份认同的核心。你之所以觉得自己更像一个19世纪的欧洲人,而不是21世纪的人,我想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你内心深处对某些时代特质的强烈共鸣,以及对当下时代某些方面的疏离感。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世纪欧洲人”这个标签背后所包含.............
  • 回答
    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涌现出大量全才,而如今教育发达却专业人才辈出,全才稀少,这背后是社会结构、知识体系、经济模式乃至人类认知方式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教育“不发达”,而是教育的逻辑和目标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一、文艺复兴至19世纪:时代的呼唤与全才的土壤那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黎.............
  • 回答
    林丹19岁的时候,世界排名已经登顶第一,这在羽毛球界绝对是现象级的表现。当时他身上那种横空出世的霸气,以及打球时那种“开了挂”一样的流畅和统治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时候看他比赛,感觉他就是为羽毛球而生的,球技精湛,动作赏心悦目,而且关键时刻还能打出那种“一锤定音”的球,让人惊叹。但是,如果要说他.............
  • 回答
    中国在19世纪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过程,绝非单一原因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回溯到18世纪,甚至是更早的时期,去审视中国在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优势与潜在的隐患。而19世纪,则是一个集中爆发的转折点,将中国推入了与其他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巨大落差之中。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相当.............
  • 回答
    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尤其是在淘金热和铁路建设的时代,他们形成“唐人”这个特殊的自我认同,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在异国他乡,面对生存挑战、文化隔阂和歧视时,为了凝聚力量、维护权益、保留文化而自然产生的集体认同。1. 历史渊源的召唤:“唐”的象征意义“唐人.............
  • 回答
    19世纪德国的崛起,从一个分散的邦国联合体,蜕变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和军事强权,其过程曲折而深刻,对我们观察当下中国的发展,有着相当多的值得玩味和借鉴之处。这并非简单的“复刻”或“模仿”,而是在理解历史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审慎的思考与引申。首先,国家统一与强盛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石。 德国的统一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19世纪,越南阮朝在对柬埔寨推行“改土归流”和“以夏变夷”政策的过程中,确实对当地统治者施加了汉化压力。在此背景下,阮朝强迫当时的柬埔寨国王接受的汉姓,是阮姓(Nguyễn)。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赐予一个姓氏,而是阮朝试图将柬埔寨纳入其影响范围,并将其越南化(或者说汉化,因为越南的姓氏很多都源自汉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