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8-19世纪为什么奥地利没有吞并托斯卡纳大公国?

回答
18至19世纪,奥地利与托斯卡纳大公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奥地利未能将托斯卡纳吞并的背后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地缘以及当时欧洲的整体格局等多个维度来理解。简单来说,奥地利当时在意大利北部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直接吞并托斯卡纳并非最优选择,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麻烦。

首先,我们得回到18世纪初的背景。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欧洲的势力版图发生了重大调整。哈布斯堡王朝,也就是奥地利皇室,为了补偿失去西班牙王位,获得了包括意大利北部一些重要领土在内的补偿。其中,托斯卡纳大公国在1737年因美第奇家族绝嗣,根据欧洲大国之间的条约,被转给了洛林公爵弗朗西斯·斯蒂芬,而弗朗西斯·斯蒂芬恰好是奥地利大公玛丽亚·特蕾莎的丈夫。

所以,从血缘和政治联姻的角度看,奥地利皇室与托斯卡纳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弗朗西斯·斯蒂芬本人后来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他的家族,也就是洛林王朝,成为了托斯卡纳的统治者。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洛林王朝”在名义上仍然是独立的,只是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关系极度密切。这种安排,与其说是奥地利直接统治,不如说是一种“附属国”或者“势力范围”的模式。

那么,为什么奥地利不直接吞并呢?有几个关键因素:

1. 政治和外交的考量:

欧洲势力均势原则: 18世纪的欧洲政治,最核心的原则之一就是“势力均势”。直接吞并托斯卡纳,意味着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土扩张将更加显著。这会打破当时欧洲主要大国(法国、英国、普鲁士等)之间维持的微妙平衡。任何一方的领土扩张过快或过大,都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警惕和联合反对。奥地利当时在欧洲已经拥有庞大的领土和影响力,如果再吞并一个意大利的邦国,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招致反奥同盟的形成。
法国的制衡: 法国一直将意大利视为其势力范围,并且常常是奥地利在意大利扩张的最大阻碍。如果奥地利公然吞并托斯卡纳,法国很可能会以此为借口,联合其他对奥地利不满的国家,直接干预甚至发动战争。维持托斯卡纳作为奥地利的影响力范围内的独立邦国,相比于直接吞并,在外交上更为稳妥,也更容易被其他大国接受。
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复杂性: 虽然弗朗西斯一世是皇帝,但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复杂的封建联合体,各个邦国都有自己的主权和地位。直接吞并托斯卡纳,可能会触及帝国宪法和传统,引发内部的政治动荡,甚至影响奥地利皇帝在帝国其他地区统治的合法性。维持托斯卡纳的独立地位,可以避免这些内部摩擦。

2. 经济和管理上的难度:

融入的成本: 托斯卡纳虽然在意大利不算小,但其经济结构、社会习俗、法律体系都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核心领土(如奥地利、波西米亚等)存在差异。直接吞并意味着要承担整合这些差异的巨大成本和风险。如何管理一个新纳入的领土,如何处理当地贵族和民众的情绪,如何统一税收和行政体系,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保持影响力的更优方式: 奥地利通过其家族成员担任大公,并且通过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支持,就已经能够有效控制托斯卡纳的对外政策和大部分内部事务。这种“间接统治”的方式,既能让奥地利获得实际利益,又可以避免直接吞并带来的管理负担和国际压力。例如,他们可以影响托斯卡纳的婚姻政策,确保其政治上与哈布斯堡王朝保持一致。

3. 拿破仑战争时期及其后的变化:

拿破仑时代的到来,对整个欧洲的政治版图进行了彻底的洗牌。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托斯卡纳的政治地位经历了多次变动:

它曾被拿破仑征服,一度成为波旁帕尔马家族的统治地,后来又被直接并入法国。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根据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欧洲的秩序被重建。在这次会议上,奥地利确实大大加强了在意大利的影响力。维也纳会议的决定基本上恢复了战前意大利的邦国格局,其中托斯卡纳大公国也得以恢复,并再次由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成员统治。

然而,即便在维也纳会议之后,奥地利也选择不直接吞并托斯卡纳。原因依然是维护欧洲的势力均势。维也纳会议的目标是“恢复旧秩序”,而非进一步的领土扩张,尤其是避免引发新的冲突。奥地利成为了意大利北部“保护者”的角色,对意大利的独立邦国施加影响,比如伦巴第威尼斯王国直接归奥地利统治,摩德纳和帕尔马公国也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的旁支或姻亲统治,而托斯卡纳更是被奥地利视为“天然的势力范围”。

总结来看,奥地利之所以在1819世纪没有吞并托斯卡纳大公国,并非因为缺乏能力或意愿,而是出于更深远的政治、外交和管理上的考量。

直接吞并会打破欧洲的势力均势,招致其他大国的反对和联合制裁。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力量,会积极阻挠奥地利的扩张。
维持托斯卡纳的独立地位,但将其纳入奥地利的势力范围,是一种更经济、更稳妥、也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接受的管理方式,能够让奥地利获得实际控制权,同时避免承担直接吞并带来的巨大成本和风险。
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强调恢复和稳定,而非大规模的吞并,也强化了奥地利采取间接影响力的策略。

可以说,奥地利通过家族联姻、政治支持和经济渗透等手段,就已经牢牢地掌握了托斯卡纳的控制权,这种“半独立半控制”的状态,比直接吞并更符合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奥地利的国家利益。直到19世纪后期意大利统一运动兴起,托斯卡纳才最终在本土民族主义的浪潮中与奥地利的分离,并加入了统一的意大利王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哈布斯堡皇朝次子继承地的托斯卡纳

作者:Martin Mutschlechner

多亏了玛丽亚·特蕾莎子孙繁茂,哈布斯堡皇朝不缺继承人了。现在必须找机会,让那些后来出生的皇朝子嗣得到与身份相称的地位。
托斯卡纳大公国于1737年划入哈布斯堡的势力范围,当时,列强迫使玛丽亚·特蕾莎的丈夫弗朗茨·斯蒂芬·冯·洛林放弃他的祖传领地——洛林公国,以交换作为补偿的托斯卡纳大公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让佛罗伦萨成为文化中心,他们后来却因为家族衰败,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1765年,弗朗茨·斯蒂芬驾崩后,托斯卡纳成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次子继承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皇帝的次子能够统治一个主权国家。因此,托斯卡纳成为了哈布斯堡君主国的一个卫星国。另一目的是创造一个皇朝基因库。如果哈布斯堡皇帝驾崩时没有留下子嗣,那么托斯卡纳分支的皇族就可以继承皇位。
有先见之明的约瑟夫二世召见了他的侄子弗朗茨,也就是他弟弟托斯卡纳大公利奥波德的长子,弗朗茨来到了维也纳,作为约瑟夫的继承人被培养着。但是,当约瑟夫二世于1790年驾崩时,弗朗茨被认为过于年幼,不够成熟,无法继承大统,因此约瑟夫的弟弟,托斯卡纳大公利奥波德继承帝位,称为利奥波德二世。然而,在执政仅两年后,他便于1792年突然驾崩。
利奥波德的次子,22岁的斐迪南(1769年至1824年)开始统治佛罗伦萨。他被卷入了拿破仑战争中的一系列事件,这场战争是拿破仑想以自己的意志去重塑欧洲而发动的。1799年,哈布斯堡势力被赶出了托斯卡纳,直到1814年,维也纳和会建立起一个尽可能削除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统治痕迹的欧洲新秩序后,哈布斯堡才得以重返托斯卡纳。
但是,和会并没有取得完全胜利。在大众脑中的,是民族国家的思想和对公民自由的追求,而不是至高无上的封建权利。在由教宗和数个中小型王朝国家统治的意大利半岛其他地方,自由主义中产阶级开始支持统一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斐迪南大公在托斯卡纳延续着哈布斯堡皇朝。他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是那不勒斯-西西里波旁王朝的玛丽亚·路易斯(1773年至1802年),他们有6个孩子。1790年,斐迪南和玛丽亚·路易斯在维也纳的婚礼是一场盛会中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是同日结婚的三对新人之一:三位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皇族将与三位来自那不勒斯波旁家族的王族结婚。斐迪南的哥哥弗朗茨娶了玛丽亚·路易斯的姐姐——玛丽亚·特蕾莎,两位哈布斯堡大公,弗朗茨和斐迪南的妹妹——玛丽亚·克莱门蒂娜则嫁给了两位那不勒斯波旁王朝公主的弟弟,当时只有13岁的弗朗西斯科。这种大规模皇朝婚礼让后人记忆犹新,因为双方的(血缘)关系是如此的紧密。那不勒斯新娘的父母也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和波旁王朝的结合。这种极端的近亲繁殖是罕见的,就算是在旧欧洲封建贵族的世界也可以这么说。
斐迪南的第二任妻子是萨克森的玛丽亚(1795年至1865年),没有留下后代。这次婚姻的情况也是不同寻常。玛丽亚的妹妹玛丽亚·安娜已经与斐迪南的儿子——后来的托斯卡纳大公利奥波德二世结婚了,这对夫妇也没有留下后代。为了防止皇朝绝嗣,52岁的斐迪南于1821年再婚,新娘是他儿媳的妹妹,比他小25岁。然而这个结合没有诞下子嗣,三年后,斐迪南便逝世了。他年轻的妻子比他多活了41年。
1824年6月16日,大公斐迪南三世逝于佛罗伦萨,被安葬在圣洛伦佐大教堂(Basilica of San Lorenzo)的洛林礼拜堂(Lorraine chapel),这里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出身的托斯卡纳统治者的墓地。
斐迪南的继承者是利奥波德二世(1797年至1870年),在他父亲于1824年逝世后开始统治。作为君主,他实施了重要的经济改革。虽然他的统治可以说是良政,但是这被意大利民族主义革命浪潮掩盖了,这一潮流要求终结亚平宁半岛上泛滥的封建小国,并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1847/1848年革命时,在利奥波德同意建立宪政君主国并拓展公民自由权利后,他的亲奥地利立场却被托斯卡纳政府否定了。托斯卡纳随后在北意大利参加了反奥地利统治的独立战争。
为了夺回王位,利奥波德向奥地利的年轻新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求援,弗朗茨·约瑟夫用严厉姿态和残酷手段镇压了他的帝国里的革命。托斯卡纳被奥地利军队占领了。奥地利的军事占领(延续到1855年)和1848年后利奥波德实施的诸如中止宪法等反动措施,彻底丧失了当地民心。利奥波德一度曾是位受人爱戴的统治者,但到了1859年意大利统一时,他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最终被赶出托斯卡纳。利奥波德大公和他的家人于波希米亚流亡。1870年1月29日,利奥波德访问罗马时于当地逝世。他被安葬在维也纳嘉布遣会教堂(Church of the Capuchin Friars / Kapuzinerkirche)的皇室墓穴(Kaisergruft)里。
利奥波德的长子斐迪南四世(1835年至1908年)是最后一个拥有托斯卡纳大公头衔的哈布斯堡皇朝成员。为了避免意大利统一后被剥夺这一头衔,他的父亲于1859年退位,得以让斐迪南继承这一头衔。但是斐迪南没法统治托斯卡纳。他只是有个托斯卡纳大公爵的名号,在萨尔茨堡度过余生。然而,到了1870年时,在渴望改善对意大利关系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敦促下,他正式放弃了这个头衔。


拓展,关于奥地利与意大利的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