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经典文学尤其是19世纪经典为什么篇幅都很长?

回答
西方经典文学,尤其是19世纪的那些巨著,确实普遍以其恢弘的长篇幅而著称。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文学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脉搏。

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阅读方式与节奏。19世纪,与我们如今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截然不同。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书籍之中,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消遣方式,甚至是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一本长篇小说,可以成为家庭聚会、朋友间讨论的焦点,其展开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物刻画,都需要时间去品味和消化。想象一下,在煤油灯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轮流朗读一本厚重的书,那种沉浸感和共享感是现代社会难以比拟的。

其次,文学创作的目标与手法。19世纪的许多作家,比如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他们不仅是讲故事的人,更是时代的记录者和社会的观察家。他们的长篇小说,往往像一部百科全书,力图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的生活景象、阶级间的矛盾、政治的风云变幻、人性的复杂幽深,甚至是当时的科学思想、哲学观念。

社会全景的描绘: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或《远大前程》中,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更是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民窟、富人区、学校、工厂、监狱等等,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社会风俗画。要呈现如此广阔的社会图景,需要大量的篇幅来铺垫背景、刻画环境、引入众多人物。
人物的深度塑造:19世纪的文学,特别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性格的细腻描摹。作家们需要花费大量笔墨去展现人物的成长轨迹、情感变化、思想斗争,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活动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深入剖析,每一次的挣扎、每一次的自省,都细致入微,这自然需要相当的空间来支撑。
情节的复杂性和多线叙事:很多19世纪的长篇小说,情节往往错综复杂,包含多条相互交织的叙事线。作者需要花费大量笔墨来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发展人物关系,并最终将它们巧妙地汇合。比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不仅仅讲述了冉·阿让的苦难一生,还穿插了芳汀、珂赛特、马吕斯、葛朗泰等众多人物的故事,以及巴黎街头的革命场景,这些线索繁多,结构宏大,自然需要长篇幅来容纳。

第三,出版方式的影响。在19世纪,许多长篇小说并非一次性出版,而是以连载的形式出现在杂志或报纸上。这种出版模式,一方面为作家提供了持续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读者追读的习惯。为了留住读者,作者需要在每期连载的结尾处制造悬念,吸引他们期待下一期。这种“吊胃口”的写作方式,自然会使得故事的展开更加缓慢,人物的塑造更加循序渐进,从而导致整体篇幅的增加。想想看,像狄更斯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要连载一年半载甚至更久。

第四,文学传统与技艺的传承。19世纪的作家们,在继承了前代文学的创作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叙事技法。他们追求文学的“史诗感”和“宏大叙事”,试图通过文学来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这种追求,使得他们倾向于创作那些能够容纳更广阔内容、更深刻思想的作品。他们相信,只有足够长的篇幅,才能充分展现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生的况味。

最后,作为“时代的镜子”。19世纪,是欧洲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政治革命的余波,以及科学思想的冲击。作家们肩负着记录和反思这个时代的使命。他们将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思考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注入到作品中。一部长篇巨著,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让后人能够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因此,长篇幅也成为了反映时代广度和深度的必要手段。

总而言之,19世纪西方经典文学的长篇幅,是时代精神、创作追求、出版形式以及文学传统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人生的全景图,是对人性深度探索的尝试,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正是这些“厚重”的作品,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学经典,它们用冗长的笔触,勾勒出人类经验的广阔与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世纪写小说不算是赚钱的买卖,尤其是非专业小说作家,比如班甲曼-贡斯当今天他以一个伟大的自由主义理论家著名,1815他是以一个政治家出名,更早的十八世纪末则是一个才子兼社交红人著名,他写过一本小说叫《阿道尔夫》,大革命时期写的这一小本书,绝对是一小本,看过的人都知道,(中文版也出过袖珍版上课看尤其合适),大革命时期卖给书店老板,老板给了他一万法郎,但不是一次付清而是五千法郎金币和五千法郎期票,印了三千本,然后1830年以后才卖完。如果你看过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小帅哥兼诗人吕西安拿着他的小说《查理九世的弓箭手》去找巴黎的书店老板的时候,老板就拿这个来震慑他,然后压价。

在出版业还没有形成今天这个规模,读者也仅限于上流社会的时代,写小说更多的是为了名垂史册,让后代的人能够记住自己而不是为了赚钱,因为想靠小说赚钱实在太难了。雨果流亡比利时的时候为了给家人留下足够的财产,决定写《悲惨世界》他要价两百万法郎还是一百万法郎,这笔钱不算多,即使是两百万法郎,按照当时的利率也无非就是10万法郎的年金,那已经是巨资呆滞的第二帝国末期了。

而在雨果年轻时代,他因为悼念贝里公爵的诗一炮打响称为夏多布里昂力挺的文坛小霸王的时代,他写一本小说能赚多少钱呢?《巴黎圣母院》可以作为一个标本,雨果有一天在熟悉的出版商店里闲聊,说“我写了一本小说,在中世纪、有大教堂、大学生、美女、怪人、腐败的贵族,你觉得值多少钱?”书店老板当即给了他五千法郎法郎现金还开了一张一万法郎的期票,然后表示拿到书之后再给另一半,也就是说《巴黎圣母院》大概值三万法郎。三万法郎在复辟王朝时代是什么概念呢?一个时髦单身汉一年大概需要两万法郎来应付各种开支,但是雨果拿到的是期票,贴现要打折扣,雨果还是已婚男人,所以他如果没有财产纯靠写作想让一家人过上体面日子,他需要一年写两本《巴黎圣母院》,这还是在他已经一炮打响的情况下。

在19世纪你呕心沥血的写了一本小说,然后你拿去书店卖给有出版权的老板,一辈子就写了一本书的人比比皆是,他是给不了你多少钱的,除了你们有长期的合作,你的书好卖,销量够高,同时你还能不断的供货,源源不断的写出新书来,你的收入才能稳步提高,你看看破产的瓦尔特-司各特,就是这样不断的写小说不断的写小说,然后真的靠写小说还清了债,为此我们应该感谢有限责任法晚通过了几十年,否则我们就看不到这么多有意思的小说了。

巴尔扎克也是一样,他也负债累累,然后真的就是如同写书机器一样疯狂的写小说,当然他也以同样的热情疯狂的参与各种投机勾当只不过都失败了而已。他吃在印刷机边上睡在印刷机边上,而且其实很少睡,写一段排字工排一段,巴尔扎克拿到清样之后就在清样上改写,然后再排他再改最后印刷,拿日报的精神来写小说,最后如雨果的话说“结婚了、发财了、差不多死了!”

每当巴尔扎克扛不下去的时候他就到他的好基友梅里美家里去,到那用奶酪、沙丁鱼放在一起捣碎呈糊状跟面包一起吃,吃完跟梅里美说过一会儿叫醒我,然后倒头就睡,梅里美则让他睡到自然醒,醒了的巴尔扎克照例破口大骂,说梅里美背叛了他,让他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错过了去会有钱的贵妇人或者错过了作大生意的约会,总之梅里美是毒蛇、恶棍、骗子手,然后愤怒的离去,过些天再来重演一遍。

巴尔扎克也是个讲义气的人,法国人在交谈中思考,而巴尔扎克思考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发财了,比如有一次巴尔扎克跟梅里美讲我有个发财的主义,梅里美说你说说,巴尔扎克说你看热带水果贵吧,尤其是菠萝嗷嗷贵,我们在巴黎修一个温室种菠萝,然后靠文人哥们一吹,按照艺术品的价格卖,我们肯定能发财,梅里美听了深以为然,于是跟不少有钱哥们讲,大家都觉得靠谱,于是准备选址搞温室,结果梅里美去找巴尔扎克的时候,巴尔扎克消失了,等梅里美带着有钱人找到巴尔扎克讨论盖温室的时候,巴尔扎克说“你们怎么会有这种愚蠢的想法”

还有一次巴尔扎克在一个晚会上遇到梅里美,神神秘秘的把梅里美叫到一边说哥们这次可能真的要发财了,梅里美表示你说说,巴尔扎克说我最近在研究凯瑟琳-德-美第契的历史,梅里美说这能发什么财?巴尔扎克说关键在于我发现王室应该有一批财宝被埋藏起来了,凯瑟琳王太后的财宝。梅里美表示“卧槽”。巴尔扎克说你看哈……******,我们一定得找个时间实地去挖挖看,根据我的判断这批财宝就在******。说完巴尔扎克又消失了。梅里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最后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卧槽!”。于是梅里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带了俩兄弟,真的去挖了,然后就被本家追打,梅里美等人抱头鼠窜,日后见到巴尔扎克也不敢提。

俗话说再一再二不能再三,但是你懂得巴尔扎克就是这样直爽的人,于是某一天巴尔扎克跟梅里美还有一个俄国公子哥一起喝茶的时候一脸诚恳的对梅里美说“说兄弟发财了一定忘不了你”,梅里美表示“哦!”

巴尔扎克说我告诉你做学问的人总归能发财,

梅里美表示“哦”,

巴尔扎克说历史里边就是有无数的财富,

梅里美表示“哦”。

巴尔扎克说“你看罗马人就开采撒丁岛的银矿对吧”,

梅里美表示“后来呢?”

巴尔扎克说“罗马人就表示他们已经把撒丁的银矿开采尽了对吧”

梅里美说“对啊”

“但是你想想罗马人那技术和其原始啊!”

梅里美表示“卧槽对啊”

“罗马人认为银矿没了其实呢!”

“其实还能tm大干一票啊”梅里美表示

之后巴尔扎克走了,梅里美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想我还是等等看吧

之后过了一两年,那天一起喝茶的一个俄国公子哥回到巴黎请梅里美和巴尔扎克吃饭,然后感谢他们的好主意,他说他听了他们俩的话就立刻托在意大利的朋友找技术人员去看了撒丁的罗马银矿,然后用非常低的价格买下来,然后也不管到底真的有没有银子,反正用他们俩这套词高价卖掉赚了一笔,然后巴尔扎克和梅里美表示“卧槽”

这时候我们就应该说财产是艺术的大敌,梅里美这个家伙就是太有钱,其实他自己也不算太富,但是他门路太多,本来是跟一帮郁郁不得志的学者文人有交情,没想到1830年革命之后这帮人集体咸鱼翻身,基佐当上了大臣甚至首相,梅里美是他们的贫贱之交好哥们。就被招到部里负责勘查法国的文物古迹优哉游哉,工作清闲地位体面收入还高,巴尔扎克有本小说叫《公务员》,里边那个一年来不了部里几次却收入最高的花花公子秘书,原型十有八九就是梅里美。1852年帝国建立梅里美的好哥们们都倒了台,雨果淘到比利时,梯也尔成了官方反对派,天天在立法团吐酸水,梅里美本该跟着倒霉,结果!梅里美惊奇的发现他的一个西班牙流亡者好哥们的闺女,就是他经常抱在腿上讲故事的那个欧仁妮,现在是欧仁妮皇后了。于是伟大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群体,雨果跑了、拉马丁是跟皇帝竞选过总统的敌人,只剩下梅里美可以为体制所用了,于是他又进了参议院,辩论不公开还给一年四万法郎薪水。

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梅里美全集,中文版是三卷,但是第三卷全靠书信撑门面。唯一的长篇小说《查理九世时代轶事》还没写完。不过客观的说虽然梅里美全集中文版非常糟糕,书信连索引都没做,但还是值得一看的,因为里边有大批他作为文化和国民教育大臣的秘书到处考察法国文物和古建筑时写给大臣和同僚的信。

所以硬生生的扯回一开始的问题,那时候的小说主要有俩用途,第一是敲门砖一炮打响用的,比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让整个上流社会介绍你的时候可以当名片,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也是这个意思,呕心沥血的写完不为了靠卖书稿挣钱,而是靠他在上流社会取得一席之地,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了,你自己又会做人,如果你还长得帅会玩忧郁,那别的就都好说了,夏多布里昂那么别扭的一个人都红了,红了之后法兰西学院院士头衔入手,自然就饿不死了,还勾搭上大票的贵妇人给自己撑腰,从此向外交大臣迈进了。

另一个用途就是名垂后世,人过留名雁过留声,17世纪法国首相下台回家去写拉丁语诗,贡斯当伯爵写《阿道尔夫》也差不多。那个时代的文人出名的捷径是写剧本,那个时代的剧本相当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中央台黄金时间电视剧、起点热门小说三位一体,谁要是在法兰西剧院一炮打响,谁就彻底红了,然后功成名就,拿勋章敕选贵族院议员都是顺理成章的时,雨果也一样。

雨果作为新一代文学黑社会老大必须在法兰西剧院一炮打响,于是他写了《欧纳尼》,上演之前被法兰西剧院的演员各种欺负就不用说了,反对他的人直接靠听写把他的剧本泄露出去,然后写了一个丑化欧纳尼的剧本在对门上演,法兰西剧院老板于是建议雨果花钱请人捧场,雨果则表示他找人捧场不用花钱,于是向各路弟兄发出召唤,然后首演当天雨果的各路打手云集法兰西剧院,排队等着进场,反对派则从他们排队的侧门附近的楼上往下倒垃圾,其中一个白菜根击中了巴尔扎克骑士。

真正把小说变成捞钱买卖的是报纸的兴起,之前的连载小说都是在刊物上,比如俄国文学的霸王的《现代人》,上边登短篇、登节选和评论,但是那样的刊物发行量并不大,考虑到穿越和公共场合陈列,阅读量是发行量的十倍,读者也并不多,但是到19世纪中期以后报纸蓬勃发展,尤其是有个广告收入,报纸价格不断下降,连载小说的稿费就水涨船高尤其是像大仲马这样的红人。

报纸按行给钱,所以就写一些非常简短的句子也算一行。尤其是对话最适合用来凑行。

“真的么?”

“真的”

“您确定?”

“确定!”

“就是这么不要脸的骗稿费么?”

“是的!”

还有就是掺水,也就是题主说的不相干的问题为什么写这么长?因为更新太困难,不如把别人写的段落或者自己构思过的其他小说的内容改改然后拿来用啊。

大仲马原本是写剧本的,成名靠的是《亨利三世及其宫廷》,这个剧本在中文的《浪漫主义文选》里有,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但是雨果决定走戏剧路线之后,大仲马磊落的表示那我去写小说好了,其实是看到了报刊连载的前景,跟他一样走这条路的是欧仁苏,这俩宝贝都是连载小说的大咖,书的厚度也差不多,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或者《基督山伯爵》都要么是四小本,要么是两大本,欧仁苏的书中文版不多,但是《巴黎的秘密》从厚度到装帧都一股大仲马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经典文学,尤其是19世纪的那些巨著,确实普遍以其恢弘的长篇幅而著称。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文学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脉搏。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阅读方式与节奏。19世纪,与我们如今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截然不同。人们有更多的时.............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关于东亚能否在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领域取代当今西方的霸权,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话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东亚各国的潜力、面临的挑战,以及西方世界自身的变化。一、 经济层面:潜力巨大,但挑战犹存从经济体量和增长潜力来看,东亚无疑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以.............
  • 回答
    谈到“国学经典不如西方经典”这个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深入地探讨它,首先要明确一点:“不如”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比较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共同塑造的。 简单地说,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并非经典本身优劣的绝对判断,而是多种因素.............
  • 回答
    你在看西方人物传记时遇到的,人名前面那些大写字母,其实在英语里有很多不同的用法,它们并不是直接和人名本身有什么固定含义上的联系,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或者是用于指代特定群体、组织、头衔等等。就像我们中文里有时候会简称一些机构,或者用特定的称谓来表达敬意一样,英语里也有类似的用法。为了让你更.............
  • 回答
    在西方文学和艺术的长河中,“弑父”主题确实如同一条暗流,贯穿了许多经典作品。这并非偶然,也并非仅仅是一种猎奇的叙事手法,而是深刻地触及了西方文化中一些核心的心理、哲学和社会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心理层面的根源:俄狄浦斯情结与权力继承最直接的解释,自然要追溯到弗洛伊德提出的.............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1981年,并且亲身经历了西方81军演,那么要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会解体,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难以置信、甚至是近乎科幻的预测。原因有很多,而且都非常具体和深刻:1. 极强的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与自信: 西方81军演的冲击波: 当时西方81军演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苏联强大的军事力.............
  • 回答
    康熙皇帝的博学和对西方科技的兴趣,确实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他能够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历法、绘画等知识,这在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中是相当罕见的。然而,尽管康熙本人如此,清朝整体上却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并最终走向衰落,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君主个人好恶所能左右。首先,.............
  • 回答
    西方主流经济学能为解读现代中国经济提供什么视角?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可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来理解现代中国经济,但它本身并非万能钥匙,也无法完全涵盖和解释中国经济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西方主流经济学”.............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西南交通大学推出的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在高校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无疑是一项积极且具有意义的举措。要评价这份书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选书的广度与深度、思想的启蒙性与前沿性、实践的指导性与价值、以及在实际推行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一、 选书的广度与深度:力求全面,兼顾学科与.............
  • 回答
    要说日本媒体是否“经常”夸大中西方对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并且“夸大”的程度如何界定也非常主观。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日本媒体在报道中日关系以及中西方关系时所呈现出的特点,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日本媒体的报道,和所有国家媒体一样,都是在特定社会背景、政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且“糟糕”这个词带有主观判断,需要审慎分析。拉丁文化圈国家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和与其他西方国家(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和日耳曼文化圈)相比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领域都表现得“糟糕”。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面临着独特的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如果你问身边的朋友,或者看看网上的讨论,会发现“西方社会好像不太重视经济发展了”的论调并不罕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经济发展”在西方社会中,它的定义和优先级的确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背后有很多深层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中医和现代医学(常被概括为“西医”)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误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推崇中医的人都“把现代医学的功劳归到西医上”。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一部分支持中医的人,在论述中医的价值时,会借助现代医学的科学验证和理论框架来佐证,或者在对比中医的优势时,会引用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 回答
    这个问题,绝对是中国人餐桌上,乃至朋友圈里,最容易引发“战争”的话题之一。一边是“中医没科学依据,都是骗人的”,另一边是“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才能救命”。到底谁说了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观察、理解和治疗疾病的出发点和方式都.............
  • 回答
    关于青蒿素的分类,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青蒿素既不是纯粹的传统中药,也不是纯粹的西药。它更像是连接了两种医学体系的桥梁,一个典型的“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其诞生过程和应用方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科学探索的痕迹。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和科学背景。青蒿素.............
  • 回答
    说起《白马啸西风》,那可真是金庸老先生笔下一颗黯淡却又璀璨的明珠。它不像《射雕》那样家喻户晓,也不像《笑傲江湖》那样荡气回肠,但它的独特韵味,却能深深地刻在少数人的心里,成为他们反复咀嚼的珍藏。《白马啸西风》:西域的孤寂与情深初读《白马啸西风》,很容易被它与金庸其他作品的画风差异所吸引。没有波澜壮阔.............
  • 回答
    关于新冠疫情比作世界大战,以及疫后西方老龄化社会将变年轻、经济将腾飞的观点,这是一种颇具争议且充满复杂性的论断。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分别审视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新冠疫情如同世界大战:一场全球性的重塑与阵痛将新冠疫情比作世界大战,并非说它是一场军事冲突,而是强调其对全球.............
  • 回答
    节日大涨价,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也牵扯到经济学里的一些基本道理。要说它对生产和经济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节日大涨价对生产及经济的影响: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咱们先从“正激励”这个角度看。 刺激生产和供给: 节日期间,人们的消费意愿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