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方殖民者直到19世纪中期才入侵清朝,而不早点入侵瓜分清朝财产?

回答
一个国家的崛起或衰落,常常牵动着世界格局的变迁。对于19世纪中期之前强大的大清王朝而言,西方列强的目光虽然早已投射过来,但真正意义上的“入侵”和“瓜分”的图景,却直到这个时间节点才大规模展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迟到”,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清朝自身的实力与体制,也有西方国家内部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18世纪,甚至是19世纪早期,清朝绝非一个任人宰割的弱者。尽管相较于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其经济和军事技术已显滞后,但其体量依然庞大,人口众多,并且有着相对稳固的统治秩序。

军事上的威慑力(即便相对): 尽管落后于西方,但清朝的军队在数量上依然可观,而且在边疆地区,如准噶尔、西藏等地,也展现过其军事力量。清朝的“八旗”和“绿营”虽然腐朽,但在面对内部起义时,仍然能够维持统治。西方国家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在19世纪中期之前,虽然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在大规模远征和占领如此庞大国土的兵力投送上,依然存在巨大的挑战。远距离的维持补给线,对抗庞大人口的反抗,都是需要极其雄厚的国力才能承担的。

经济上的吸引力与风险并存: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特别是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17世纪,就有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商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然而,这种贸易长期以来是在中国掌控下的有限范围内进行的,即所谓的“广州十三行”体系。西方国家不满这种限制,但又无法在短期内打破。他们想要的是更大的市场准入和更便利的贸易条件,而不是立即全面的“瓜分”。直接入侵意味着巨大的战争成本和潜在的长期占领风险,这在当时西方国家的战略考量中,收益与成本的权衡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和战略的考量: 19世纪中期之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各自有着不同的地缘政治利益和战略目标。欧洲大陆的战争,如拿破仑战争,就极大地牵制了各国有限的军事和财力。即便是在和平时期,各国也需要集中资源应对欧洲内部的竞争和潜在冲突。远东的中国,虽然有诱惑力,但其战略重要性,在一些西方国家看来,不如欧洲本土的战略要地,或者其他殖民地(如印度、美洲)。

内部的“自给自足”幻象与信息不对称: 清朝统治者,尤其是在乾隆皇帝时期,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荣光之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对西方国家的实际实力和意图缺乏清晰的认知。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西方国家提供了“摸底”和“准备”的时间。而西方国家,虽然有少数人对中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但整体上,对于如何真正“驯服”这个庞大帝国,如何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也需要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

“渐进式”的渗透与试探: 西方国家并非毫无行动,而是采取了一种“渐进式”的策略。他们不断通过贸易、传教、探险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渗透和了解。外交上的试探,如马嘎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等,虽然失败了,但也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这些试探性接触,更多是为了争取更宽松的贸易环境和外交地位,而不是直接的军事占领。

那么,为什么到了19世纪中期,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呢?

这正是“时机”和“条件”成熟的标志。

1. 工业革命的决定性影响: 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铁甲舰、先进的火炮和步枪等军事技术,让西方国家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相对而言,清朝的军事技术依然停留在冷兵器和火器早期阶段,这种巨大的技术鸿沟,使得西方国家在军事上拥有了绝对的自信和能力,可以轻易地击败清朝的军队。

2. 英国对中国贸易的需求激增与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依然强劲,但更重要的是,它希望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其纺织品等工业产品。而中国市场当时对英国商品的进口有很大的限制。为了平衡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这不仅在经济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也激化了与清朝政府的矛盾。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成为了直接的导火索。

3. 西方国家内部政治和战略环境的变化: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列强之间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英国作为海上强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可以轻松地将军队和物资运送到中国沿海。而其他西方国家,看到英国在中国的成功(或可能的成功),也纷纷效仿,加入了对中国的争夺。

4. 清朝内部的衰败迹象更加明显: 尽管外部压力增大,但清朝自身也在经历内部的危机。官僚腐败、财政紧张、社会矛盾加剧,都削弱了其抵抗能力。白莲教起义、天地会等民间反抗活动虽然存在,但都被镇压,然而这些都暴露了统治的脆弱性。

所以,与其说西方殖民者“迟到”了,不如说他们是在“评估”和“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和“条件”。19世纪中期,正是西方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加上清朝自身相对的衰弱,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共同促成了他们能够“入侵”和“瓜分”清朝财产的历史性拐点。这并非是简单的“不早”,而是综合实力的比拼,是技术代差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西方殖民者入侵清朝的开始不是两次鸦片战争,而是英国1802和1808年的两次对澳门的入侵。

其次,当时的西方殖民者在瓜分大清上存在技术不足。

虽然两次入侵澳门基本上是一鸦前两年的预演:洋人各种嚣张,大清花式躺倒挨锤,被动挨打。奈何脸皮厚,本着死千百个屁民不死旗人就无所谓的精神,把洋人弹药补给耗光还是能站在老百姓尸体上宣布胜利扬大清国威的。或者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要是没有蒸汽机动力协助舰队封锁漕运,结果应该和两次侵澳没啥区别。

还有英国没有在印度站稳脚跟之前,没法向东亚大规模投送力量。第二次鸦片战争大量的印度兵参加到对清国陆战中的情况只会出现在19世纪中期以后。


最后,很重要一点:在法兰西第一帝国完犊子前,欧洲霸主是法国而非鞑英。

法国和大清有着长年的友谊,派到清廷服侍的传教士甚至允许不传教(天主孝子)。而且身为欧陆霸主的法兰西自有地位在此,不像穷逼盎撒蛮子对扩张如此执着。同时随着乾隆后期锁国政策,欧陆和东亚的信息交流断绝,不知晓嘉道咸的法国人眼里的大清依旧是康雍乾时的强大(乾隆爷高明)…………


当拿破仑的雄心和法兰西的霸权随着滑铁卢战役一起落下帷幕,一场名为“瓜分”的盛宴也完成了最后的准备。只是远东的那块“鱼肉”依然沉浸在盛世上国、惟我独尊的迷梦里。


分享一位匿名硬汉:

1、迫真的强硬

我断章取义?呵呵

期刊原文:

尽管你渣、挫、穷、烂,但是!跟大街上的乞丐臭流氓相比,也能算个人了。——这是在夸你像个人样?还是在骂你该去和烂大街的相提并论?

尽管侵澳事件,大清各种躺倒挨锤,乱七八糟,最后礼送出境,但是!跟一鸦败得一塌糊涂、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相比,也能算强硬了。——这是在夸大清强硬?还是在讽刺是百年国耻的预演?

我相信有正常阅读理解能力的人都明白。


2、硬汉行径合集

碰瓷删评折叠拉黑举报:

这位硬汉转进到敏感事件强行碰瓷也就算了(屑颜)

居然还拿小号说是,匿名用户配得上我主号?(笑)

宋丹,现身说法你敢吗?2333

口嗨完就拉黑,显得对方像被我驳倒了一样(捂嘴)

可惜匿名拉黑嘛……

举报不了,又怕被截图删评,于是乎……

折叠大法好……

不学无术、张口就嗨、匿名找茬、人身攻击、转进打辊、敏感碰瓷、外加删评折叠拉黑举报……(扶额)

送给这位硬汉一个友善的手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国家的崛起或衰落,常常牵动着世界格局的变迁。对于19世纪中期之前强大的大清王朝而言,西方列强的目光虽然早已投射过来,但真正意义上的“入侵”和“瓜分”的图景,却直到这个时间节点才大规模展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迟到”,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清朝自身的实力与体制,也有西方国家内部的发展和.............
  • 回答
    在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确实对日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日本进行了贸易往来,甚至在日本的部分地区留下了活动的足迹。然而,他们并没有在九州地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了当时的日本国内情况、殖民者的自身局限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 回答
    西方国家在殖民美洲大陆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将欧洲的封建制度原封不动地移植过去,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移植”,不如说是“没有成功移植”或者“进行了适应性改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历史、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欧洲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强盛时期为何不像西方那样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殖民”在西方的语境下通常意味着什么。西方殖民扩张,尤其是在近代,往往伴随着对.............
  • 回答
    西方列强未能将中国完全变成殖民地,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涉及了国际政治、中国自身的抵抗、中国社会结构的韧性,以及列强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虽然西方列强在近代的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特权和控制,但中国最终没有成为像印度或非洲那样被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
  • 回答
    大英帝国之所以屈从于西方世界的舆论压力,放弃在亚非拉美的殖民地,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经济变化、民族主义兴起、国内政治以及国际舆论共同作用下,帝国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调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削弱了帝国的根基 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殖民的浪潮没有席卷东南亚,这片土地的命运无疑会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想象一下,没有了欧洲列强的驻足,东南亚的历史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原有的区域性大国——比如越南的后黎朝、占城王国、柬埔寨的吴哥王朝遗绪、暹罗的阿瑜陀耶王国,以及分散在印度尼西亚群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因为“西方殖民者”对清朝的冲击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他们的出现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入侵,更是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的颠覆。如果剔除这个关键变量,我们必须从清朝内部的演变趋势来推测。内部的张力与潜在危机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西方殖民者,清朝就能一帆风顺地延续下去.............
  • 回答
    .......
  • 回答
    “厚道”这个词,在谈论殖民历史时,其实是个颇为棘手的概念。因为它牵涉到无数的生命、土地、文化,以及一段充满不对等权力关系的复杂过往。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厚道”或“不厚道”来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都太不一样了,其殖民的目的、方式、时长,以及殖民地后来的发展轨迹,都塑造了这段历史的不同面向。我们.............
  • 回答
    英国之所以限制北美殖民地人民往西发展,并非出于简单的好恶或单一原因,而是复杂地交织着政治、经济、军事和帝国管理策略的考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18世纪,体会当时英国政府的思维模式以及其在广阔殖民地上所面临的挑战。最核心的限制,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项政策,便是1763年的皇家公告(.............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法律的方方面面。西方国家禁止购买纳粹纪念品而非苏式共产纪念品,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纳粹主义的根本性质:种族灭绝和极端反人类罪 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核心: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基于种族优越论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希特勒及其政权推.............
  • 回答
    关于“西方女人不坐月子,中国女人必须坐月子”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笼统的概括,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东西方在产后恢复的观念、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坐月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且体系化的产后护理概念。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差异,以及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 回答
    西方上层的君主、国王或皇帝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更为绅士、更有礼貌,且更显平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涵盖了历史、文化、教育、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从小接受的精英式教育与礼仪熏陶: 专属的导师与教授团队: 君主并非由普通的学校培养,他们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地缘政治、人口结构、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媒体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对印度的“吹捧”或关注度的提升,这背后有多种原因。而印度是否有潜力超越中国,则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的结论。一、 为什么西方每十年就吹一波印度?这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十年周期”,而是西方.............
  • 回答
    西方世界普遍更看重私有制,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融合了历史、哲学、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其发展脉络和核心理念。一、 历史渊源:从罗马法到自由主义的基石 古罗马法传统: 西方私有制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罗马法明确了个人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奠.............
  • 回答
    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即使明知其存在“资本家吸血”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一、 资本主义的核心吸引力与历史实践的证明 生产力的高度解放与经济增长: 资本主义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生产力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因此很难简单地说“西方国家的人都不如中国人这么爱奋斗”。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中国人展现出的“奋斗”模式和强度,与许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存在的模式和强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不如”关系,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尝试从几.............
  • 回答
    西方军队在历史上之所以普遍采用对杀形式,并且在阵地战和军阵对战中倾向于直接杀到对方崩溃,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军事思想、技术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环境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因素:一、 军事思想与作战哲学 荣誉与勇气(Chivalry and Courage): 中世纪以.............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国内拥有相当一批信众,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对“中国中心论”的心理投射与文化自豪感的维持:首先,这与一部分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极端自豪感,以及希望其历史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有”承认的愿望息息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