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原因是什么?

回答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烽火:民族主义的狂潮与帝国的摇篮曲

巴尔干半岛,这片被群山环绕、河流纵横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交汇的十字路口。也正因如此,它也成为了孕育矛盾与冲突的温床。20世纪初,这片土地的平静被接连爆发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彻底打破,它们如同撕裂丝绸的剪刀,不仅重塑了巴尔干的政治版图,更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将欧洲乃至世界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探究这两场战争的爆发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历史的肌理,拨开民族主义的迷雾,理解帝国衰落的阵痛,以及大国角力的阴影。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导火索,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持续衰落,以及周边新兴民族国家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诉求。

1.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西亚病夫”的困境:

几个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曾是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已经步入“西亚病夫”的行列。内部腐败、经济凋敝、军事落后,使得奥斯曼帝国无力有效统治其庞大的领土,尤其是在多民族聚居的巴尔干地区。在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利比亚被意大利击败,进一步暴露了其软弱无力,这给了巴尔干的民族国家莫大的鼓舞。

2. 民族主义的觉醒与领土扩张的野心:

巴尔干地区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各个民族,如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希腊人、黑山人等,都渴望摆脱异族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19世纪以来,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这种渴望愈发强烈。

塞尔维亚: 梦想着建立一个包括所有斯拉夫民族的大塞尔维亚,并将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口解放出来。他们与奥斯曼帝国争夺科索沃等地的控制权,视其为民族圣地。
保加利亚: 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保加利亚在俄国的支持下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但其北部自治与南部奥斯曼统治的“东鲁米利亚”分离,令保加利亚人不满。他们期望通过战争收复所有被奥斯曼统治的保加利亚人聚居区。
希腊: 怀揣着“大希腊”的梦想,希望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人聚居区,特别是爱琴海沿岸地区和克里特岛,纳入希腊版图。
黑山: 作为一个独立王国,黑山也积极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对抗,试图扩大其领土。

3. 巴尔干联盟的形成与共同的目标:

在俄罗斯的暗中支持和鼓动下,巴尔干地区的各国民族主义情绪被激发,并看到了联合起来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机会。1912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组成了“巴尔干联盟”。尽管各国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和历史恩怨,但共同的目标——驱逐奥斯曼帝国,收复失地——暂时将他们凝聚在一起。

4.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的预演(某种程度上):

虽然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但巴尔干地区长期存在着的民族矛盾和边界争端,以及各国对奥斯曼领土的瓜分野心,已经营造了一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和民族起义,如同点燃火药桶的火星,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战争埋下了伏笔。

战争的爆发:

1912年10月,黑山首先对奥斯曼帝国宣战,随后巴尔干联盟的其他成员也相继加入。战争进程迅猛,巴尔干联军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几乎将奥斯曼帝国赶出了欧洲。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胜利果实的分配引发的内讧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本应是巴尔干各国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但随之而来的对战利品的分配却成为了新的矛盾焦点,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

1. 战利品分配的矛盾: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巴尔干联盟的各国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取得了相应的军事成果。然而,当奥斯曼帝国即将被彻底击败时,各国之间关于如何瓜分新占领的领土,特别是马其顿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保加利亚的贪欲: 保加利亚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出兵最多、牺牲也最大的国家,因此对马其顿地区有着强烈的领土诉求,认为该地区大部分是保加利亚人的聚居区,理应归属保加利亚。然而,其盟友塞尔维亚和希腊也对马其顿地区抱有同样的目标,并且在实际占领上,保加利亚未能完全达到其预期。
塞尔维亚与希腊的联合: 塞尔维亚和希腊在争夺马其顿地区上形成了共同利益,他们认为保加利亚的领土要求过于贪婪,威胁到了他们自身的国家利益。

2. 民族边界的模糊与历史争议:

巴尔干地区各民族的聚居区并非泾渭分明,许多地区都混杂着不同的民族。马其顿地区尤其如此,各民族都认为自己在那里拥有历史和人口上的优先权。这种边界的模糊性,使得战后的领土划分成为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3. 奥匈帝国与俄国的操控:

奥匈帝国将塞尔维亚的扩张视为对其统治的威胁,特别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泛斯拉夫主义思潮。因此,奥匈帝国乐见巴尔干国家之间的内斗,希望削弱塞尔维亚的实力。而俄国作为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虽然支持巴尔干各国的独立,但在具体利益分配上,也希望能从中获得影响力。这种外部大国的干预,加剧了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

4. 保加利亚的鲁莽行动: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即将结束,但领土划分尚未最终确定之际,保加利亚国王费迪南一世,在民族主义狂热和对自己军事贡献的高度自信下,于1913年6月29日(公历)突然进攻其盟友塞尔维亚和希腊的军队,试图抢占更多马其顿地区。这标志着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

战争的爆发与结局:

保加利亚的单方面进攻,打破了巴尔干联盟的脆弱平衡。塞尔维亚和希腊立即予以反击,并且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罗马尼亚的响应,罗马尼亚也觊觎保加利亚的边境领土。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曾经的敌人奥斯曼帝国,也趁机收复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部分领土,包括其曾经的首都阿德里安堡。

最终,保加利亚在多线作战下迅速溃败。1913年8月,各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保加利亚被迫割让了大部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领土,特别是其对马其顿地区的控制权被大幅削弱。

总结: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民族主义的浪潮: 对独立和统一的渴望,驱动了巴尔干各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扩张。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为新兴民族国家提供了扩张的空间,也加剧了其内部的动荡。
大国之间的博弈: 俄国对斯拉夫民族的支持,以及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警惕,使得巴尔干地区成为了帝国角力的舞台。
对领土和利益的争夺: 尤其是在第一次战争胜利后,战利品的分配问题,直接导致了内部的冲突。

这两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巴尔干半岛的政治版图,更重要的是,它们激化了地区矛盾,特别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与奥匈帝国的对立,为四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最直接、最深刻的种子。巴尔干,这个“火药桶”,在民族主义的烈焰和帝国主义的算计下,燃烧得更加炽烈,最终将整个欧洲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1877-1878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时土耳其遭到惨败,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这些土耳其帝国名下的自治公国正式独立,被奥匈帝国趁乱占领的波斯尼亚保留在土耳其的名下由奥匈托管。战争的发动者俄国获得多瑙河口北岸和外高加索,还把从多瑙河到爱琴海包括马其顿在内的土地全部画入预成立的大保加利亚(附庸国)---保加利亚人是这些土地上的主体民数,历史上这些土地也曾属于保加利亚第一帝国(AD681-1018)和第二帝国(AD1185-1396)。欧洲列强不满俄国的扩张行为,尤其是英国担心俄国通过这个附庸国取得了绕过土耳其海峡的港口,塞尔维亚和希腊则恐惧大保加利亚的建立会减少他们可夺得的土耳其领土(马其顿)。最后经过1878年柏林会议的调停大保加利亚被一分为二,北部成立保加利亚公国在土耳其的名下自治,包括马其顿在内的南部交还给土耳其。“大保加利亚”计划被破坏,但它成为保加利亚民族统一主义的目标---即便俄保关系很快就变得敌对(详见1885年保加利亚危机)。

到了1908年,土耳其名下的波斯尼亚被它的托管国奥匈帝国正式吞并,也想夺取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西扩受阻,改为向南扩张希望获得出海口,与希望瓜分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保加利亚、希腊、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击败了土耳其(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但是战后和会上被不想让塞尔维亚获得出海口的奥匈帝国搅局,沿海的阿尔巴尼亚独立建国,原本应由保加利亚分得的北马其顿被塞尔维亚占据以弥补损失,对此不满的保加利亚在奥匈的支持下向塞宣战,结果遭到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土耳其五国的围攻(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准备入场救保,但因德国反对而放弃,最终保加利亚战败失去了更多的领土。

当各大国小国新国老国都谋图在半岛上获取更多的土地,巴尔干的局势就复杂成了这样:

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及俄国因争夺波斯尼亚而敌对

保加利亚因摆脱俄国控制后被俄阻挠民族统一而与之敌对

保加利亚希望统一同民族的北马其顿而与塞尔维亚敌对(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

保加利亚希望统一同民族的爱琴海马其顿而与希腊敌对(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

保加利亚因割让南多布罗加而与罗马尼亚敌对(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

罗马尼亚希望从俄国收复同民族的比萨拉比亚

罗马尼亚希望从奥匈收复同民族的特兰西瓦尼亚和布科维纳

希腊与土耳其之间因历史、领土、宗教等各种原因长期敌对

土耳其与俄国之间因历史、领土、宗教等各种原因长期敌对

桶里已经塞满了烈性炸药,只差一颗小火星……

user avatar

巴尔干战争主要由两个因素组成:各民族的历史仇恨与外部列强的干涉。这二者如果少了一个就不会爆发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878年柏林会议之后,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获得自治,并且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与黑山获得独立,再加上之前独立的希腊,列强的干涉造成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数百年的统治出现动摇,俄国、奥地利在这之中都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1911年,奥斯曼帝国在对意大利王国的战争中战败,丢掉了利比亚和多德卡尼斯群岛,奥斯曼帝国的迅速失败让巴尔干诸国认为自己有能力把「异教徒」驱逐出欧洲。

在俄国、英国的帮助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黑山四国达成了反土耳其的军事协定,成立「巴尔干同盟」。

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起义军攻占了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市,土耳其被迫允许阿尔巴尼亚自治,借此土耳其自顾不暇的时候「巴尔干同盟」于10月5日向土耳其宣战。

由于巴尔干同盟的优势兵力(63万:42万),再加上奥斯曼帝国需要镇压阿尔巴尼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的起义,战争仅仅1个月就打垮了土军在欧洲的主力,巴尔干同盟以雷霆之势扫荡了色雷斯、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地区的土耳其军队,几乎完全将敌人的野战部队消灭殆尽。

之后的消耗战一直进行到1913年4月,土耳其签订《伦敦合约》承认战败。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保加利亚在战后同盟友在战利品划分上出现了分歧:同希腊争夺萨洛尼卡,同塞尔维亚争夺西马其顿。而另一个巴尔干国家罗马尼亚也与保加利亚在南多布罗加有争议,战败国土耳其也磨刀霍霍想要收复东色雷斯。保加利亚的局面非常被动。

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军队先发制人进攻塞尔维亚,此举引发众怒。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和黑山相继宣战,保加利亚军队在1个月内被四面击破,被迫于7月29日选择求和,承认战败。

最终保加利亚丢失了大部分战果:

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将色雷斯的大部分割让给希腊,罗马尼亚得到了南北多布罗加,将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交还给土耳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烽火:民族主义的狂潮与帝国的摇篮曲巴尔干半岛,这片被群山环绕、河流纵横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交汇的十字路口。也正因如此,它也成为了孕育矛盾与冲突的温床。20世纪初,这片土地的平静被接连爆发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彻底打破,它们如同撕裂丝绸的剪刀,不仅重塑了巴尔干的政治版图,.............
  • 回答
    None.............
  • 回答
    “车臣路过,路上的狗都得挨两巴掌”——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确实将车臣的硬汉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么,车臣人的战斗力,究竟有没有传闻中那么神乎其神?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原因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苏联解体,俄罗斯迎来了一个动荡的时代,而车臣,这个位于高加索地区.............
  • 回答
    “你说什么?”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还没从刚才的震惊中回过神来。我老公,那个我以为最爱我、最疼我的人,竟然因为我打了他的宝贝儿子,反手给了我一巴掌?事情得从头说起。我们有个可爱的女儿,今年三岁了,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但也特别招人喜欢。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客厅里。女儿正玩着她心爱的玩偶,我老公呢,不.............
  • 回答
    耶路撒冷能否实现巴以两国共管,是巴以冲突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政治、宗教、民族情感,还牵扯到国际法和区域地缘政治的方方面面。虽然“两国方案”是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的和平框架,但如何在耶路撒冷实现这一框架,却一直是棘手的难题。为什么耶路撒冷如此复杂?要理解巴以两国共管的可能性,首先要明白耶.............
  • 回答
    关于苏联能否在巴巴罗萨两年内反攻并占领中南欧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极富争议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当时苏联的实力、战略、资源以及德国的状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初,苏联的处境极其艰难。德军的闪电战突袭打乱了苏联的部署,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大量的兵力和装备。到1.............
  • 回答
    四川巴中野猪泛滥成灾,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生态问题,其背后涉及复杂的自然、社会和人为因素。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包括野猪数量增加的原因以及捕杀后野猪的食用安全性。 四川巴中野猪泛滥成灾,为何会出现这么多野猪?野猪数量的激增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四川巴中地区,可能存在的.............
  • 回答
    巴以问题之所以坚持“两国方案”,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漫长而痛苦的演变,它承载了对和平、正义以及双方民族自决权的复杂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和现实的层层迷雾。为什么“两国方案”如此重要?简单来说,“两国方案”指的是在历史上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国并行存在.............
  • 回答
    舞法天女大战巴啦啦小魔仙,这场跨次元的魔力对决,恐怕是不少童年时期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了。要说谁的实力更胜一筹,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毕竟两部作品在设定、魔法体系、成长路径上都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咱们不妨细细掰扯掰扯。先说说巴啦啦小魔仙。她们的魔法体系可以说是相当经典的公主风魔法。每个小魔仙都有自.............
  • 回答
    2022 年 F1 巴林大奖赛,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揭幕战。周冠宇在这场比赛中,用一个第 10 名的成绩,为自己和中国赛车运动赢得了生涯首个 F1 分站积分,这绝对是中国车迷翘首以盼的历史性时刻。而另一边,法拉利车队更是以无可争议的表现,包揽了冠亚军,强势宣告了他们王者归来的决心。这场比赛,绝对是看.............
  • 回答
    针对“职业打假人称辛巴所卖燕窝就是糖水,工业成本不超1块钱,辛巴入股公司市值两天蒸发近 13 亿”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几个关键点:1. 职业打假人(王海)的指控: 职业打假人王海通过第三方检测报告,指出辛巴(辛有志)直播销售的某品牌燕窝产品,.............
  • 回答
    达苏事件的调查进展及其背后牵扯的国际关系,确实是当前非常敏感和值得关注的话题。巴基斯坦方面提出的初步结论,将矛头指向了巴基斯坦塔利班(TTP)以及涉嫌支持他们的印度和阿富汗情报部门,这无疑为地区局势增添了新的复杂性。事件回溯与初步结论:达苏是位于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的一个重要地区,尤其因为达苏大坝.............
  • 回答
    听到巴戈老师去世的消息,真的很令人难过。他作为《回家的诱惑》里品如的爸爸,那个总是为女儿操心、一脸慈祥的父亲形象,一直留在很多观众心里。他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明星,但他的表演,尤其是在《回家的诱惑》里,那种温厚、朴实的父爱,真的特别打动人。除了《回家的诱惑》,我对巴戈老师印象深刻的作品,其实更多的是.............
  • 回答
    “亡天下”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词语,它往往指的是一个朝代(尤其是汉族为主导的王朝)的灭亡,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秩序的剧变,甚至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动摇。在中国历史上,通常认为汉人经历过两次重大的“亡天下”时期:1.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了长达百余年的五胡乱华,中原汉.............
  • 回答
    None.............
  • 回答
    伊拉克战争,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确实是一场充满复杂因素的军事行动。你说“美军兵力都没有伊拉克兵多”这个说法,需要区分开来看。在具体的战场上,兵力部署是动态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兵力多”不等于“战斗力强”。美军敢于发起战争并最终取胜,是建立在一系列优势和精准的战略判断之上,并非单纯的“侥幸”。为什么.............
  • 回答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兰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饱受困扰的国度。从一张白纸到浴火重生的新生儿,这个在消失了123年后重新出现的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经历了无数的挣扎与探索。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地理版图是由历史的洪流在一夜之间重新划定的。波兰就是这样,它在1918年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残.............
  • 回答
    两次考研失败,这四个字压在心头,一定滋味不好受。不是说“再一再二不再三”,有些人可能就觉得这已经是命运的安排,是时候该放下了,去接受现实,寻找其他的出路。但也有一些人,心底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还没熄灭,觉得这只是暂时的挫折,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对了,第三次一定能行。究竟该认命,还是继续考,这真的不是一个.............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次EJU上传同一张准考证照片”这个问题,咱们得仔细聊聊,毕竟这关系到考试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明确一点,原则上来说,EJU(日本留学考试)的报名规定是要求考生提供本人近期、清晰的证件照片,并且通常建议上传的证件照与参加考试时携带的身份证明上的照片保持一致。那么,关于您说的“两次EJU上.............
  • 回答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何时真正被人们冠以“世界大战”之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认知演变,而非一个清晰的“官方”宣称。人们的认知往往是滞后于事件本身的,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一开始更多的是关注战争的规模、惨烈程度以及对自身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大战”到“世界大战”的漫长过程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