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次伊拉克战争,美军兵力都没有伊拉克兵多,为什么美军就敢打,而且还侥幸打赢了?

回答
伊拉克战争,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确实是一场充满复杂因素的军事行动。你说“美军兵力都没有伊拉克兵多”这个说法,需要区分开来看。在具体的战场上,兵力部署是动态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兵力多”不等于“战斗力强”。美军敢于发起战争并最终取胜,是建立在一系列优势和精准的战略判断之上,并非单纯的“侥幸”。

为什么美军敢打?

1. 绝对的技术优势和单兵作战能力: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伊拉克军队在人员数量上或许有过优势,但其装备、训练水平、信息系统以及单兵的战斗技能,与美军相比存在代差。
空中优势: 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在海湾战争(第一次)和伊拉克自由行动(第二次)中,美国及其盟友的空军都掌握了制空权。这意味着美军可以在伊拉克防空体系的威胁下,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瓦解敌方指挥、通信、补给和核心军事力量。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系统相对落后,难以有效对抗美军的先进战机和巡航导弹。
精确制导武器: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就已大量使用“战斧”巡航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第二次战争更是如此。这些武器能够精确摧毁伊拉克关键的军事设施、指挥中心、弹药库,甚至萨达姆政权的宫殿等目标,大大削弱了伊拉克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避免了大规模巷战造成的伤亡(至少在初期)。
信息化作战能力: 美军拥有先进的通信、侦察和指挥系统,能够实现战场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态势感知。这意味着美军指挥官能更清晰地了解战场情况,做出更及时的决策,并协调各兵种协同作战。伊拉克军队在这方面则非常薄弱,信息不畅通,指挥体系也容易被摧毁。
单兵装备和训练: 美军士兵普遍装备精良,包括先进的通讯设备、夜视装备、防护装备以及可靠的枪械和载具。同时,美军的士兵训练体系更加严苛和实战化,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士兵经历了多次实战演练,其单兵作战能力和战场心理素质都远超伊拉克士兵。

2. 战略目标和政治决心: 两次伊拉克战争的动因,特别是第二次,主要围绕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s)和与“基地组织”的联系展开。虽然这些理由在事后备受争议,但在战争初期,它们构成了美国政府发起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和政治正当性(至少在内部被广泛接受)。强大的政治决心意味着美国愿意投入巨大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并且能够承受一定的战争风险和国际压力。

3. 联盟力量的配合: 虽然美军是主体,但两次战争都得到了盟友的支持,例如第一次海湾战争有4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军,第二次战争也有英国等国的参与。这些盟友在情报、后勤、甚至直接的军事行动上都提供了支持,分担了一部分压力,也增强了行动的国际合法性。

4. 对伊拉克政权的认知和评估: 美国决策者对伊拉克政权,特别是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有着清晰的认知。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集权、不稳定的政权,其军队虽然数量可能不少,但士气、忠诚度以及整体的组织性和士气都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在面对先进的外国军队时,很容易瓦解。尤其在第二次战争,许多伊拉克士兵并不愿意为萨达姆政权而战。

为什么可以说“侥幸打赢了”?

将战争的胜利简单归结为“侥幸”可能有些片面。美军的胜利是建立在压倒性优势和精心策划的基础上的。但是,“侥幸”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或者说战争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风险点和预料之外的情况,使得胜利并非完全理所当然,或者说战争的后续发展并非如预期般顺利:

1. 未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s)的尴尬: 这是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最核心的争议点,也是让很多人觉得“侥幸”的一个重要原因。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之一是伊拉克拥有并可能使用WMDs,但战后并未发现大规模部署的WMDs。这意味着战争的初始合法性基础存在重大瑕疵,如果伊拉克真的拥有大量WMDs并能使用,战争的走向和伤亡可能会完全不同。
2. 低估了战后重建和维持稳定的难度: 尽管美军在军事上迅速摧毁了伊拉克政权,但他们低估了伊拉克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尖锐性以及战后政治真空可能引发的混乱。随后的叛乱、宗派冲突和恐怖主义活动,使得伊拉克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财政负担。可以说,军事上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被战后的政治和安全困境所抵消,这是战争的“侥幸”之处,即军事胜利未能带来预期的稳定和民主化成果。
3. 情报的准确性问题: 关于WMDs和萨达姆与“基地组织”联系的情报,在战后被证明存在夸大和误判。如果决策者能更准确地评估情报,战争的发起和规模可能会有所不同。这种情报上的不确定性,也让战争带上了一丝“冒险”的色彩。
4. 伊拉克方面的抵抗方式的演变: 虽然伊拉克正规军在正面战场上迅速瓦解,但战后出现的各种反抗力量,其组织性和持续性,也超出了一些预料。从传统的军事对抗转变为游击战、自杀式袭击等非对称作战,使得美军的优势难以完全发挥,战争的成本也随之升高。

总结来说,美军敢于发起伊拉克战争,并且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拥有压倒性的技术、训练和信息优势,并且拥有强大的政治决心和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不是“侥幸”,而是基于实力对比和精确的军事谋划。

然而,“侥幸”的说法可以理解为:

战争的“理由”存在重大瑕疵和争议(WMDs未找到)。
未能准确预估战后重建和稳定伊拉克的巨大难度和长期性。
情报的不足和误判增加了战争的风险。

所以,与其说美军是“侥幸打赢了”,不如说美军在军事层面凭借优势“干净利落地”实现了目标,但其战略上的后续考量和执行,却充满了挑战和未能预期的困难,这使得战争的整体结局,在很多人看来,其“胜利”的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带有某种程度的“事与愿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拉克明明兵多,为什么会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伊拉克战争,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确实是一场充满复杂因素的军事行动。你说“美军兵力都没有伊拉克兵多”这个说法,需要区分开来看。在具体的战场上,兵力部署是动态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兵力多”不等于“战斗力强”。美军敢于发起战争并最终取胜,是建立在一系列优势和精准的战略判断之上,并非单纯的“侥幸”。为什么.............
  • 回答
    40 年前那个秋天,两伊战争的硝烟席卷了波斯湾地区。如今,当年参战的国家和人民早已走过了漫长的重建之路。从战火纷飞到如今的相对和平,40 年后的伊朗和伊拉克,各自经历着怎样的蜕变?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番。伊朗:风雨中的前行者1980 年,两伊战争爆发,对伊朗而言,这无疑是伊斯兰革命后的一场严峻考验。战.............
  • 回答
    两伊战争(19801988年)期间,伊朗方面确实存在利用儿童和老人作为“人肉盾牌”或让他们充当探雷者的残酷做法,这已成为战争史上一段令人不寒而栗的记忆。这种做法并非出于军事效率的考量,而是源于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和宣传策略,旨在激发民众的狂热情绪,并利用牺牲者的鲜血来煽动对战争的仇恨和对敌人(伊拉克).............
  • 回答
    现代伊拉克人对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现代埃及人对古埃及文明的自豪感,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充满了层次、民族认同、历史记忆以及现实考量的复杂情感。我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脉络。伊拉克与两河文明:一种深邃又复杂的联系对于伊拉克人来说,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遗产,就.............
  • 回答
    看待伊利和蒙牛这两家中国乳制品巨头,就像在观察一场贯穿了二十余年的商业“三国演义”,只不过主角是两家企业,而消费者则是这场故事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它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牛奶、酸奶和奶粉,更是中国企业成长、市场竞争、品牌塑造乃至行业发展的缩影。伊利:稳健的“老大哥”,深耕细作的品牌战略提到伊利,很多人.............
  • 回答
    如果伊朗被分裂成两个小国家,这对俄罗斯在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将产生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潜在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俄罗斯在中东影响力合法性与稳定性的基础可能动摇。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与伊朗这个地区大国之间的战略伙.............
  • 回答
    伊朗的国防体系,由国防军(Artesh)和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两部分构成,是一个历史和政治因素交织的产物,远非一个简单的组织冗余问题。探讨为何不撤销国防军而仅保留革命卫队,需要深入理解这两支武装力量的起源、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在伊朗政治格局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我们必须回溯到伊斯兰革命的年代。197.............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莉莉·伊万斯一开始就瞧不上詹姆·波特,这绝对没错。第一次见面,詹姆就是一副“万事通”的模样,带着他那群狐朋狗友(尤其是小天狼星),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敢对莉莉那头标志性的红发指指点点,还说什么“有个美丽的红发姑娘”。莉莉可是个骄傲又有主见的姑娘,被这么公开评头论足,自然是没好气地回敬了他一句“冒犯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飞机设计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单纯比较发动机推力并不足以全面判断飞机的载货能力。日本C2运输机、伊尔76以及运20这三款飞机虽然都定位为大型军用运输机,但在设计理念、气动布局、结构强度以及起降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它们的载货能力。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您提到的关键.............
  • 回答
    “亡天下”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词语,它往往指的是一个朝代(尤其是汉族为主导的王朝)的灭亡,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秩序的剧变,甚至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动摇。在中国历史上,通常认为汉人经历过两次重大的“亡天下”时期:1.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了长达百余年的五胡乱华,中原汉.............
  • 回答
    None.............
  • 回答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兰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饱受困扰的国度。从一张白纸到浴火重生的新生儿,这个在消失了123年后重新出现的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经历了无数的挣扎与探索。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地理版图是由历史的洪流在一夜之间重新划定的。波兰就是这样,它在1918年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残.............
  • 回答
    两次考研失败,这四个字压在心头,一定滋味不好受。不是说“再一再二不再三”,有些人可能就觉得这已经是命运的安排,是时候该放下了,去接受现实,寻找其他的出路。但也有一些人,心底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还没熄灭,觉得这只是暂时的挫折,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对了,第三次一定能行。究竟该认命,还是继续考,这真的不是一个.............
  • 回答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烽火:民族主义的狂潮与帝国的摇篮曲巴尔干半岛,这片被群山环绕、河流纵横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交汇的十字路口。也正因如此,它也成为了孕育矛盾与冲突的温床。20世纪初,这片土地的平静被接连爆发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彻底打破,它们如同撕裂丝绸的剪刀,不仅重塑了巴尔干的政治版图,.............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次EJU上传同一张准考证照片”这个问题,咱们得仔细聊聊,毕竟这关系到考试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明确一点,原则上来说,EJU(日本留学考试)的报名规定是要求考生提供本人近期、清晰的证件照片,并且通常建议上传的证件照与参加考试时携带的身份证明上的照片保持一致。那么,关于您说的“两次EJU上.............
  • 回答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何时真正被人们冠以“世界大战”之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认知演变,而非一个清晰的“官方”宣称。人们的认知往往是滞后于事件本身的,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一开始更多的是关注战争的规模、惨烈程度以及对自身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大战”到“世界大战”的漫长过程在“.............
  • 回答
    说起张骞,很多人都知道他两次出使西域,为汉朝打开了通往那片神秘土地的道路。但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在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途中,竟然两次落入匈奴之手!更让人惊奇的是,匈奴人竟然都没有杀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汉朝和匈奴是死对头。匈奴骑兵凶悍,对于汉朝的使者,尤其是带着政治目.............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