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次被俘,为什么匈奴人都不杀张骞?

回答
说起张骞,很多人都知道他两次出使西域,为汉朝打开了通往那片神秘土地的道路。但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在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途中,竟然两次落入匈奴之手!更让人惊奇的是,匈奴人竟然都没有杀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汉朝和匈奴是死对头。匈奴骑兵凶悍,对于汉朝的使者,尤其是带着政治目的的使者,通常是不会手下留情的。那么,为什么张骞这两次“遇险”,都能化险为夷呢?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的运气好,而是有着几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关键的因素是张骞本人的智慧和外交手腕。

第一次被俘,张骞并没有因为被俘虏而放弃自己的使命。在匈奴的羁押下,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恐惧或反抗,而是努力适应当地的生活,甚至学会了匈奴的语言。这让他能够更好地与匈奴人交流,也为他后续的行动打下了基础。

当他试图逃跑,第二次被俘时,他依然保持了冷静。虽然逃跑本身就是一种冒犯,但他并没有因此被匈奴首领直接处死。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个被俘的汉朝使者,如果表现得卑躬屈膝,或者因为恐惧而胡言乱语,那才是最容易被轻视和处置的。张骞却恰恰相反,他作为一个有使命在身的人,骨子里带着一份属于汉朝使者的尊严和沉着。

更重要的是,张骞并非一个只懂兵戈的汉子,他懂得“言语之道”。在匈奴,语言是力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能够流利地与匈奴人对话,理解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这本身就具有一种震慑力。他不会像一个普通的战俘那样,只是等待命运的摆布,而是会主动去争取,去寻找机会。

其次,匈奴方面的考量也至关重要。

匈奴首领,比如那时候的伊稚斜单于,并非是毫无智慧的莽夫。他们也清楚张骞的身份,明白他身上代表的意义。

“活的战利品”和“情报价值”: 张骞作为汉朝的使者,他身上携带着汉朝的信物,代表着汉朝的意图。如果匈奴人轻易杀了他,就等于断绝了与汉朝沟通的可能,也等于毁掉了这个“活的战利品”。匈奴人很清楚,一个活着的、会说话的汉朝使者,比一个死去的使者更有价值。他可以被用来审问,获取汉朝的军事、政治情报。当然,张骞也绝不会轻易泄露机密,但即便如此,他作为“活证据”,也比死人有意义。

“要挟的筹码”: 匈奴人抓捕张骞,很大的目的就是将其作为与汉朝谈判的筹码。他们可以借此向汉朝索要更多的财物、人口,或者以此来施压汉朝,让汉朝在边境问题上有所退让。如果张骞死了,这个筹码也就失去了。

“战略性的考虑”: 匈奴虽然强大,但与汉朝的长期对抗也需要一定的策略。他们并不希望彻底断绝与汉朝的一切联系,那样不利于他们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保留张骞,至少为未来的某种形式的“接触”留下了可能性。

“匈奴人的‘信用’?”: 尽管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我们也要考虑到,在某些时刻,即便是匈奴也可能有所谓的“规矩”或者“信用”。如果匈奴人公开处死前来谈判的使者,这在当时的国际交往中(虽然范围有限)也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可能会让他们在与其他部落或势力的交往中信誉扫地。当然,这种“信用”是非常有限的,但足以让他们在某些情况下衡量一下后果。

第三,时间的因素也很重要。

张骞第一次被俘后,在匈奴呆了一年多。这段时间足够让他熟悉匈奴的环境,也给匈奴人一个“观察”他的机会。而第二次被俘,距离第一次被俘并没有太久,而他最终能够逃脱,也说明匈奴人对他的看管可能并不是那种严防死守到不留一丝缝隙的程度。

张骞第二次被俘后,之所以能最终逃脱,除了上述原因,可能还加上了“时机”和“运气”。

在匈奴的日子并非太平无事,匈奴内部也可能存在争斗和变动。在一次相对混乱或看管疏松的时机,张骞抓住了机会,带着他的同伴,踏上了漫漫归途。而他能够一路跋涉,躲避追捕,最终回到汉朝,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总结来说,张骞两次被匈奴俘虏却没有被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骞自身的冷静、智慧、语言能力和坚韧的意志,让他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展现出价值;匈奴方面出于获取情报、作为筹码、战略考量等多种原因,选择保留了他的生命;以及最终能够逃脱,也离不开合适的时间和不可或缺的运气。这几次“生死一线”的经历,反而锤炼出了张骞坚韧不拔的品格,为他后来完成史诗般的出使任务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张 骞和他的随从们并没有生命危险。这倒不是完全基于“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惯例(以张骞此行的目的来说,对于匈奴来说,其实可以按间谍处置了) 。更多的是基于一种人力资源的争夺。在“人”是最基本的战略物资和地缘潜力体现的古典时期,你所拥有人力资源的多少, 决定了你的战争潜力。对于象匈奴这种游牧体系来说,他们在生产、生活方式局限,使得他们无论在单纯的人口潜力,还是人才的培养环境上,都有很大的短板。因此针对更高文明区汉地的,人口(人才)资源的掠夺、吸引,也是匈奴帝国保持、提升竞争力的必然手段。 正是在匈奴对人口, 尤其是人才资源的极度渴望下, 象张骞这种因各种原因为匈奴所获的汉人精英,一般并不会有生命危险。“帮助”他们组建家庭,并生儿育女,是匈奴人所使用的方法。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其实是十分有效的。就象现在偏远地区那些被卖作人妻者,通常在诞下儿女之后都会认命。而买妻者的家族,在这个阶段之后也会随之放宽管 制,甚至允许她回乡探亲。 当然,并不是所有被迫在异乡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的人都会这样“认命”,肩负历史使命的张骞就是其中之一。

转载自天涯《地缘看世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