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利茨之战,拿破仑利用联军的大意反击攻占普拉岑高地,将联军分割。法军很快就将大批火炮运上了普拉岑高地,炮兵居高临下开火,炮弹呼啸而下,法军顺势全线总攻,只用数个小时就彻底击溃了8万俄奥联军。这个战役表明拿破仑时代,炮兵的火力与机动力已是今非昔比。
鸦片战争中这种战法是英军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战,英军舰队正面开火吸引守军兵力,登陆部队与此同时在川鼻湾登岸,抄袭炮台侧后。由于清军守军大部集中在炮台及其周围,四周要隘和山顶兵力薄弱,因此,仅仅2个小时英军即占领了炮台各制高点,并安好了野战炮,俯击沙角炮台。
英军登陆部队随后在野战炮和海军舰炮掩护下对沙角炮台发动突击,在英军水陆夹击之下,清军士卒腹背受敌,伤亡甚众,陈连升父子相继阵亡,沙角炮台遂被英军占领。
鸦片战争很多其它战役中,英军也都使用了类似的战法,可谓屡试不爽。因为清军基本上没有抗登陆战斗的经验,尤其对英军用炮兵侧翼包抄,抢占制高点轰击的战术更是完全没有见过,所以对此疲于应付。有些战斗清军将领或许有所反应,但由于英军军舰的速度远远快于清军两条腿,大不了就换一个登陆点,所以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第二次鸦片战争,僧格林沁使用骑兵成功反击登陆部队,因此取得了大沽口之战的胜利。但是英法联军最终登陆进入华北平原之后(八里桥之战),相对开阔的地形却反而又有利于联军野战炮和排枪火力的全面发挥,结果僧格林沁很多部队”被联军的强压火力压倒,全体就地阵亡“,其余溃散。
总得来说,两次鸦片战争时的英法军火力水平已经有了在己方基本无损时,就能让清军遭受相当大伤亡的能力。即便不考虑当时绿营的腐败程度,古代军队承受伤亡的能力也有限,于是往往在英军需要付出较大伤亡的肉搏战之前,清军就已经溃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整个战争一共只阵亡69人,反倒在台湾因为舰船搁浅被俘虏了284人。
说到这个话题,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提供了一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段子。大角、沙角之战的清军其实打得非常英勇,甚至可以说悍不畏死,伤亡数字达到了744人(战死277人、重伤死5人、受伤462人)后才溃散,副将陈连升,佐领裕隆均战死,所以实在无法像很多古代历史故事那样说是因为将官贪生怕死、草包无能而导致大败。于是有些清朝官员文书中就说这些包抄过来的英军是收买了当地的乡勇打了个奇袭,尽管英方记录中这支部队是正宗的皇家海军陆战队。
——从这点看清朝官员的心理跟有些网民很接近,输了就怪官员将领卖国/无气节、内鬼酿祸, 比老老实实承认真打不过反而面子上要好看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