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低下?

回答
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的表现确实让人扼腕叹息。要说为何战斗力如此低下,这绝非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清朝自乾隆盛世后期以来,一系列制度、思想、技术上的弊病日积月累,到了鸦片战争的年代,这些弊端如同老旧的木船,遇上风浪,早已不堪一击。

首先,我们得从军事思想和组织结构上讲。在乾隆皇帝的时代,清朝确实拥有强大的八旗和绿营军队,他们凭借着骑射的优势,一度纵横沙场。然而,随着天下渐趋太平,尤其是在嘉庆、道光年间,军队逐渐变成了养尊处优的官僚机构。军队的训练日益松懈,许多八旗子弟早已不习武艺,更别提什么骑射了,他们更多的是靠着祖宗的荫庇,靠着“旗人”的身份吃饭。绿营兵则更是腐朽不堪,吃空饷、克扣军饷的事情屡见不鲜,士兵本身也多是些老弱病残,战斗意志自然不高。

更致命的是,清朝的军事思想停滞不前。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军事技术突飞猛进。他们的步兵已经普遍装备了线膛枪,射程远、精度高,火力也比清军的火铳和滑膛枪强大得多。战术上也更加灵活,不再是那种摆开阵势对射的模式,而是能够利用地形,协同作战。然而,清军的将领们,特别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很多思想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思维定势里。他们不理解火器的重要性,更不了解西方军队的战术革新。即使是在战场上吃了亏,他们往往也归结于“天时地利人和”不齐,而不是反思自身的落后。

其次,武器装备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前面提到了火器,清军的火器虽然也有,但很多是火绳枪,射速慢,精度差,而且缺乏有效的后勤保障和维护。相比之下,英法联军装备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滑膛枪、前膛装弹的线膛枪,甚至开始出现后膛装弹的枪械,射程和威力都远超清军。海军更是如此,清朝的海军几乎可以用“不存在”来形容,无论是战船的吨位、航速,还是舰载火炮的威力,都远远落后于西方海军。结果就是,在海战中,清军的战船几乎成了靶子,任人宰割。

再者,指挥系统和人才凋零也是重要原因。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以及他的朝廷官员,对战争的性质和敌人的实力都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低估了西方国家的实力,更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前线的将领们,许多是靠资历而不是能力上位,缺乏实际作战经验,遇到强敌,往往惊慌失措,指挥混乱。更令人扼腕的是,即使在一些战役中,清军也并非没有涌现出一些英勇的将士,比如在镇江战役中,一品顶戴、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就曾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但他个人的英勇,终究无法挽救整个军队的溃败。而像这样有能力、有胆识的将领,在整个清朝军队中,实在太过稀少。

最后,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动摇也不容忽视。鸦片战争爆发的时代,清朝的社会经济已经开始显露出疲态。连年的内耗,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以及腐朽的官僚体制,都极大地削弱了国家的整体实力。虽然在战前,清政府也尝试进行一些改革,比如林则徐在广州禁烟,也展现出一定的决心,但这种局部的努力,很难扭转整个国家在军事、经济、技术上的全面落后。士兵的军饷得不到保障,训练也难以持续,这进一步加剧了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所以,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战斗力低下,并非简单的“临阵脱逃”或“士气不高”就能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由军事思想、组织结构、武器装备、人才培养、乃至国家整体实力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系统性衰败。当这些陈年的痼疾,遭遇拥有先进技术和更强国力的外部侵略者时,其结果自然是悲剧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奥斯特利茨之战,拿破仑利用联军的大意反击攻占普拉岑高地,将联军分割。法军很快就将大批火炮运上了普拉岑高地,炮兵居高临下开火,炮弹呼啸而下,法军顺势全线总攻,只用数个小时就彻底击溃了8万俄奥联军。这个战役表明拿破仑时代,炮兵的火力与机动力已是今非昔比。

鸦片战争中这种战法是英军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战,英军舰队正面开火吸引守军兵力,登陆部队与此同时在川鼻湾登岸,抄袭炮台侧后。由于清军守军大部集中在炮台及其周围,四周要隘和山顶兵力薄弱,因此,仅仅2个小时英军即占领了炮台各制高点,并安好了野战炮,俯击沙角炮台。

英军登陆部队随后在野战炮和海军舰炮掩护下对沙角炮台发动突击,在英军水陆夹击之下,清军士卒腹背受敌,伤亡甚众,陈连升父子相继阵亡,沙角炮台遂被英军占领。

鸦片战争很多其它战役中,英军也都使用了类似的战法,可谓屡试不爽。因为清军基本上没有抗登陆战斗的经验,尤其对英军用炮兵侧翼包抄,抢占制高点轰击的战术更是完全没有见过,所以对此疲于应付。有些战斗清军将领或许有所反应,但由于英军军舰的速度远远快于清军两条腿,大不了就换一个登陆点,所以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第二次鸦片战争,僧格林沁使用骑兵成功反击登陆部队,因此取得了大沽口之战的胜利。但是英法联军最终登陆进入华北平原之后(八里桥之战),相对开阔的地形却反而又有利于联军野战炮和排枪火力的全面发挥,结果僧格林沁很多部队”被联军的强压火力压倒,全体就地阵亡“,其余溃散。


总得来说,两次鸦片战争时的英法军火力水平已经有了在己方基本无损时,就能让清军遭受相当大伤亡的能力。即便不考虑当时绿营的腐败程度,古代军队承受伤亡的能力也有限,于是往往在英军需要付出较大伤亡的肉搏战之前,清军就已经溃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整个战争一共只阵亡69人,反倒在台湾因为舰船搁浅被俘虏了284人。

说到这个话题,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提供了一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段子。大角、沙角之战的清军其实打得非常英勇,甚至可以说悍不畏死,伤亡数字达到了744人(战死277人、重伤死5人、受伤462人)后才溃散,副将陈连升,佐领裕隆均战死,所以实在无法像很多古代历史故事那样说是因为将官贪生怕死、草包无能而导致大败。于是有些清朝官员文书中就说这些包抄过来的英军是收买了当地的乡勇打了个奇袭,尽管英方记录中这支部队是正宗的皇家海军陆战队。

——从这点看清朝官员的心理跟有些网民很接近,输了就怪官员将领卖国/无气节、内鬼酿祸, 比老老实实承认真打不过反而面子上要好看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的表现确实让人扼腕叹息。要说为何战斗力如此低下,这绝非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清朝自乾隆盛世后期以来,一系列制度、思想、技术上的弊病日积月累,到了鸦片战争的年代,这些弊端如同老旧的木船,遇上风浪,早已不堪一击。首先,我们得从军事思想和组织结构上讲。在乾隆皇帝的时代,清朝确实拥有强.............
  • 回答
    “亡天下”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词语,它往往指的是一个朝代(尤其是汉族为主导的王朝)的灭亡,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秩序的剧变,甚至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动摇。在中国历史上,通常认为汉人经历过两次重大的“亡天下”时期:1.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了长达百余年的五胡乱华,中原汉.............
  • 回答
    None.............
  • 回答
    伊拉克战争,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确实是一场充满复杂因素的军事行动。你说“美军兵力都没有伊拉克兵多”这个说法,需要区分开来看。在具体的战场上,兵力部署是动态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兵力多”不等于“战斗力强”。美军敢于发起战争并最终取胜,是建立在一系列优势和精准的战略判断之上,并非单纯的“侥幸”。为什么.............
  • 回答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兰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饱受困扰的国度。从一张白纸到浴火重生的新生儿,这个在消失了123年后重新出现的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经历了无数的挣扎与探索。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地理版图是由历史的洪流在一夜之间重新划定的。波兰就是这样,它在1918年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残.............
  • 回答
    两次考研失败,这四个字压在心头,一定滋味不好受。不是说“再一再二不再三”,有些人可能就觉得这已经是命运的安排,是时候该放下了,去接受现实,寻找其他的出路。但也有一些人,心底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还没熄灭,觉得这只是暂时的挫折,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对了,第三次一定能行。究竟该认命,还是继续考,这真的不是一个.............
  • 回答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烽火:民族主义的狂潮与帝国的摇篮曲巴尔干半岛,这片被群山环绕、河流纵横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交汇的十字路口。也正因如此,它也成为了孕育矛盾与冲突的温床。20世纪初,这片土地的平静被接连爆发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彻底打破,它们如同撕裂丝绸的剪刀,不仅重塑了巴尔干的政治版图,.............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次EJU上传同一张准考证照片”这个问题,咱们得仔细聊聊,毕竟这关系到考试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明确一点,原则上来说,EJU(日本留学考试)的报名规定是要求考生提供本人近期、清晰的证件照片,并且通常建议上传的证件照与参加考试时携带的身份证明上的照片保持一致。那么,关于您说的“两次EJU上.............
  • 回答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何时真正被人们冠以“世界大战”之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认知演变,而非一个清晰的“官方”宣称。人们的认知往往是滞后于事件本身的,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一开始更多的是关注战争的规模、惨烈程度以及对自身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大战”到“世界大战”的漫长过程在“.............
  • 回答
    说起张骞,很多人都知道他两次出使西域,为汉朝打开了通往那片神秘土地的道路。但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在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途中,竟然两次落入匈奴之手!更让人惊奇的是,匈奴人竟然都没有杀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汉朝和匈奴是死对头。匈奴骑兵凶悍,对于汉朝的使者,尤其是带着政治目.............
  • 回答
    .......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确实都与德国及其在其中的角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将这两场战争的起因完全归咎于“德国发起”的说法过于简化,也忽略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次世界大战的成因,并探讨德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 回答
    明朝两次未遂的南迁,虽然结果相似,但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过程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使得这两次事件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第一次:崇祯年间的北方风雨飘摇与无奈撤退第一次相对明确的“南迁意图”可以追溯到明末崇祯皇帝时期。彼时的大明王朝,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帝国,而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涉及到很多方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尽量给你捋一捋,也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有个更全面的思考。首先,咱们得承认,经历过两次婚姻的男人,有孩子,这本身就意味着他的人生轨迹和经历跟那些头婚、没孩子的人不一样。这既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以及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 回答
    关于“两次疫情爆发都发生在海鲜市场”的说法,我们需要区分清楚具体指的是哪两次疫情,以及这个说法的准确性。首先,关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起源和早期传播,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指向的是武汉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 这个市场因其经营生鲜和野生动物的特点,成为了早期病毒传播的焦点区域。许多早期确诊病例都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和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核心的逻辑。简单来说,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之所以没有被战胜国完全吞并,不是因为战胜国心慈手软,而是出于一系列现实主义的考量,包括:一、现实主义的政治和经济考量: 吞并的巨大成本与风险: 设想一下,如果战胜国真的要吞并一个拥有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罕见的天才,那些用智慧和坚持一次又一次闪耀在人类知识殿堂的巨匠——获得两次或以上诺贝尔奖的人们。这绝对是人类智力巅峰的象征,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史上的传奇,更是对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最好诠释。截止到我最后一次更新知识,共有四位科学家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而其中一位更是获得了三次,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扎心,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毕竟,在咱们这个社会,“一步到位”似乎才是王道,尤其是考大学这件事,总觉得应该是一蹴而就。但说到“失败”,这俩字儿未免也太重了点。你问一个人复读两次才考上985是不是很失败,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失败”。从普遍的社会期待来看,复读两次确实会让人觉得“不够顺遂.............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您提到的“两次疫情都在运会后”的说法,如果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并且与公共卫生事件紧密相关,那么最常被提及的可能就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以及 2020年东京奥运会(实际于2021年举办)前后爆发的新冠疫情。不过,这两者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也并非完全是“疫情”这个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