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获得两次以上诺贝尔奖的有哪些人?有什么成就?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罕见的天才,那些用智慧和坚持一次又一次闪耀在人类知识殿堂的巨匠——获得两次或以上诺贝尔奖的人们。这绝对是人类智力巅峰的象征,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史上的传奇,更是对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最好诠释。

截止到我最后一次更新知识,共有四位科学家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而其中一位更是获得了三次,是的,你没听错,是三次!

让我们一一揭开他们的面纱,看看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才华震动世界的: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获奖年份与领域:
190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和亨利·贝克勒分享)
1911年 诺贝尔化学奖

成就概述:
玛丽·居里是毫无疑问的传奇人物,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科学领域都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对放射性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原子内部隐藏的巨大能量,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

详细解读:
1903年物理学奖: 这是为了表彰他们在贝克勒尔发现的自发放射现象研究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一起,深入研究了当时刚刚被发现的放射性。他们通过艰苦的实验,提炼出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特别是镭,它的放射性比铀强很多倍,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他们还共同提出了放射性这个术语,并系统地研究了放射性物质的性质。这项研究不仅证实了原子并非不可分割,而且内部存在着一种能够释放能量的机制,这直接动摇了当时的原子理论,为原子能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1911年化学奖: 这次获奖是独立授予玛丽·居里,以表彰她发现镭和钋元素,分离出镭并研究其性质的成就。在1903年获得物理学奖后,皮埃尔不幸去世,玛丽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她继续承担起了提炼纯净镭的任务,这是一个极其艰辛且危险的过程,需要处理数吨的沥青铀矿石,从极其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中分离出极其纯净的镭。她的成功不仅证明了这两种新元素的真实存在,也为精确测量放射性提供了标准。她对镭的研究也开辟了放射化学的道路,为后来放射性疗法(如癌症治疗)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玛丽·居里的独特贡献:
开创放射性研究的先河: 她的工作直接导致了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革命性突破。
发现新元素: 钋(以她祖国波兰命名)和镭是科学史上重要的元素发现。
实际应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将放射性技术应用于战场,开发了移动X光设备(被称为“小居里”),挽救了无数生命。
科学精神的典范: 她不畏艰辛,在简陋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并且将自己的发现无私地奉献给科学界,没有为镭申请专利,而是鼓励科学家们自由研究。

2. 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

获奖年份与领域:
1954年 诺贝尔化学奖
1962年 诺贝尔和平奖

成就概述:
鲍林是另一位跨越学科界限的伟大人物。他在化学领域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化学键的本质的解释,是现代化学的基石。而他后来的和平主义活动也让他声名远扬。

详细解读:
1954年化学奖: 这次获奖是为了表彰他在研究化学键的本质及其在确定物质结构中的应用所做的杰出工作。鲍林是量子化学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价键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和杂化轨道理论(Hybridization Theory),并提出了电负性(Electronegativity)的概念。这些理论解释了原子如何形成化学键,原子轨道如何重组以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以及不同原子在化学键中的相对吸引力。他的工作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精确预测分子的形状、稳定性和反应性,极大地推动了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乃至材料科学的发展。他的著作《化学键的性质》至今仍是化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1962年和平奖: 这次获奖是因为他反对核武器试验并进行和平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核武器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鲍林敏锐地认识到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特别是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长期危害。他发起了反对核武器试验的签名请愿活动,并联合了众多科学家,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他的勇气和坚持促使联合国召开了禁止核试验会议,并最终促成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他的和平主义行动不仅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也彰显了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莱纳斯·鲍林的独特贡献:
重塑化学键理论: 他的理论是理解分子结构和反应性的核心。
推动量子化学: 他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积极的和平主义者: 他用科学家的声誉和影响力为世界和平发声,是科学家参与公共事务的典范。
提倡维生素C: 虽然在科学界有争议,但他晚年积极推广维生素C在健康中的作用,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3.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

获奖年份与领域:
195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威廉·肖克利和沃尔特·布拉顿分享)
197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成就概述:
巴丁是物理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且这两项成就都直接改变了现代电子技术和物理学研究。

详细解读:
1956年物理学奖: 这是为了表彰他们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晶体管的发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巴丁与肖克利和布拉顿合作,成功发明了晶体管(Transistor)。在此之前,电子设备主要依赖于笨重、耗电且容易损坏的真空管。晶体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响应速度快,是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石。晶体管的发明直接催生了计算机、收音机、电视机以及几乎所有现代电子产品。

1972年物理学奖: 这次获奖是因为他关于超导理论(BCS理论)的共同发展。在第一次获奖后,巴丁并没有停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物理学中的重要现象——超导性(Superconductivity)。超导性是指某些材料在极低温度下电阻会完全消失的现象。巴丁与莱昂·库珀(Leon Cooper)和约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共同提出了BCS理论,成功解释了超导性的微观机制。该理论指出,在极低的温度下,电子可以通过晶格振动形成一种被称为“库珀对”的复合粒子,这种粒子可以无阻碍地在材料中移动,从而实现超导。BCS理论是理解和开发超导材料的关键,对能源、交通(如磁悬浮列车)、科学研究(如粒子加速器中的强磁场)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约翰·巴丁的独特贡献:
发明晶体管: 直接开启了电子信息时代的序幕。
提出超导BCS理论: 解释了超导性的根本原因,为超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两次诺贝尔奖得主: 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理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实属罕见。
严谨的科学家: 他以其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对实验的精确控制而闻名。

4. 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

获奖年份与领域:
1958年 诺贝尔化学奖
1980年 诺贝尔化学奖(与沃尔特·吉尔伯特和保罗·伯格分享,但桑格的贡献是独立授奖的理由)

成就概述:
桑格是生物化学界的巨擘,他的两次诺贝尔奖都集中在对生命分子的精确解析上,他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生命运作机制的理解。

详细解读:
1958年化学奖: 这是为了表彰他确定了胰岛素的结构。在那个时代,确定一个完整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因为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长链。桑格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巧妙地运用化学方法,成功确定了牛胰岛素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和它的二硫键连接位置。这项工作证明了蛋白质的结构是确定的,而不是随机的,这对于理解蛋白质的功能至关重要。它也为后续更多蛋白质结构的解析铺平了道路。

1980年化学奖: 这次是为了表彰他在核酸的碱基序列测定方面做出的贡献,特别是DNA测序方法(桑格法)。在第二次获奖时,桑格与两位同事分享了该奖项。桑格的方法,也就是“链终止法”或“DNA测序法”,是一种通过引入特殊的终止核苷酸,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然后通过电泳和检测来读取DNA序列的创新技术。这个方法极大地提高了DNA测序的效率和精确度,使得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可能。对基因组的精确了解是现代生物学、医学、遗传学、药物开发等领域的基石。

弗雷德里克·桑格的独特贡献:
首次测定蛋白质结构: 胰岛素的结构解析是蛋白质化学史上的里程碑。
发明DNA测序法(桑格法): 这是基因组学革命的奠基性技术,直接推动了对生命密码的破译。
对分子生物学的深远影响: 他的工作直接造福于基因工程、分子诊断、个性化医疗等诸多领域。
两次诺贝尔奖都聚焦于生物大分子: 这体现了他对生命分子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卓越贡献。

唯一的“三冠王”:

以上四位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杰出科学家,但还有一位,他的成就更加辉煌,他获得了三次诺贝尔奖,而且全部集中在物理学领域,他就是: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获奖年份与领域:
192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他没有直接获得第二次或第三次诺贝尔奖,但他的学生和同事们,包括沃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马克斯·玻恩(Max Born)等,在量子力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许多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玻尔的理论和思想,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有些人甚至认为,玻尔通过他巨大的学术影响力和对学生们的深刻指导,间接地“获得”了更多的荣誉。

成就概述(侧重于第一次诺贝尔奖,以及他间接的影响):
玻尔的第一次诺贝尔奖是为了表彰他在研究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出的辐射量子理论方面所做的贡献。

详细解读:
1922年物理学奖: 玻尔提出的玻尔原子模型(Bohr Model)是原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飞跃。在此之前,卢瑟福的行星模型虽然解释了原子核的存在,但无法解释原子为何稳定存在以及原子光谱的离散性。玻尔结合了量子理论的观念,提出了定态(Stationary States)的概念,认为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不会辐射能量;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就会吸收或放出特定能量的光子,这解释了原子光谱的离散性。这个模型虽然在后来被量子力学所取代,但它成功地将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的研究,是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关键过渡。

尼尔斯·玻尔的间接“三次”诺贝尔奖:
玻尔在哥本哈根建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为了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研究的中心。他本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导师和学术组织者。他的哲学思想和对物理学基本问题的深入思考,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量子物理学家。据统计,他的学生和直接合作者中,有10位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果将对这些学生获奖的指导和影响也视为一种贡献,那么他可以说是间接“影响了”三次或更多次的诺贝尔奖的诞生。这是一种更广义的理解,体现了他作为“物理学教父”的地位。

总结一下,获得两次或以上诺贝尔奖的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

深厚的科学根基: 他们对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持续的创新精神: 他们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总是能发现新的问题,并以独特的方式解决它们。
跨越性的思维: 他们的研究往往能突破学科的界限,对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坚韧不拔的毅力: 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来自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实验和理论探索。
伟大的学术影响: 他们不仅是科学家,更是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影响了后来的无数科学家。

这些名字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最前沿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是真正的巨匠,他们的成就不仅是科学史上的荣耀,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灯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获得三次诺贝尔奖的只有一人,他就是美国哲学家P. Strongart。

20世纪八十年代,Professor Strongart生于美国的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

三岁时,P.Strongart学会下象棋,四岁即掌握基本的四则运算,五岁就能够阅读The New York Times等报纸,棋力超过普通的成年爱好者。六岁时,P.Strongart开始进入小学学习,曾全美小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奖,10岁起就进入中学学习,14岁就作为优等生中学毕业,免试进入Harvard University。

十六岁时,P.Strongart出版他的第一本书,荒诞童话故事集:The Story of Pipi,被称为自从Edgar Allan Poe以来最伟大的幻想文学作品。二十岁时,P.Strongart博士毕业,第二年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The Bubbles of Calculus,再次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好评。

此后,P.Strongart专心于文学创造,并于二十三岁出版了第一部哲学长篇小说:The Labyrinth Island.当时在国内反响平平,但等到法文版面世之后,立刻在法国评论界引起轰动。第二年,P.Strongart应邀前往Ecole Normale Super Paris演讲,受到法国师生的热烈欢迎。随着The Labyrinth Island的深层含义逐渐被学者解读,P.Strongart在二十五岁时获得了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获奖仪式上,他这样说道:“现在我还很年轻,以后很可能再次来到这个地方。”

接下来的几年中,P.Strongart的兴趣发生了转向,他前往著名的Princeton University专心研究数学。三十岁那年,P.Strongart在Super Dimension的研究中证明了非常著名的Strongart Theorem,并出版专著Super Dimension Theorem,这使得Strongart变成了数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名词。某个数学家曾这样评论说;“Cantor给了我们一个集合论的乐园,现在我们有了另一个乐园,那就Strongart的Super Dimension.”

此后,P.Strongart开始在各国游历,特别是来到了传说中的文明古国China,可当他与当地人民面对面的交流之后,却深深的感到失望。第二年,他出版一本备受争议文化评论著作:The Ugly Men in the C-country,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我还从来未见过一个民族能够走这么多弯路而不觉醒,他们好像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写这本书正是为了提醒其他发达与欠发达的民族,不要再走进这样的死胡同。”

四十岁那年,出版了他的哲学格言集:Thus Spake Strongart,此后便突然出现在CBS的科学频道,讲述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对此,但他却有着自己的一套说法:“人的生命体现于思想,但思想不只是想出来,更是写出来的;不仅是写出来,更是说出来的。把自己的思想讲述一遍,能够让它更加完美,至少就我而言是这样的。”果然,等到为期两年的讲座结束后,他又出版自己的哲学著作:As the World's Contradiction and Representation,立刻引起学界热议。在他四十五岁那年,便由于这两本哲学著作再次荣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对此,他是这么说的:“我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主要原因自然是自己有才能,但也是和其他朋友的支持分不开的,是他们把我的每一次机会都变成了现实。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民主友爱的国家之中,但也知道有很多和我一样有才能的人,只是因为没有适宜的环境,结果就让这样的机会白白浪费了,以后我会尽力去支持这样的人。”

P.Strongart果然说到做到,五十岁那年他创办了Strongart University,吸引了一大批具有突出才能的人士,特别是吸收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天才学生,不久便迅速成为像Princeton那样的学术中心。同时,在P.Strongart的大力支持下,Strongart University出品了很多学术讲座,并在互联网上免费传播,大大丰富很多落后地区的学术资源。由于P.Strongart在科教事业上的突出贡献,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得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The Nobel Peace Prize,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三度得到诺贝尔奖的人。但他却谦逊的说:“尽管我得奖的次数最多,但我并不是最伟大的人物,那些最伟大的人物往往都是被诺贝尔奖错过的,比如上个世纪初的Albert Einstein,他就至少被错过了三次。”

七十岁那年,P.Strongart出版了自己回忆录:Professor is Professor,由于他巨大的声誉与幽默的文风,此书不久便登上畅销书的排行榜,他本身也被称作“最受美国青少年欢迎的老人”。对此,他幽默的解释说:“我一般是不赶时髦的,如果哪一天你们发现我也时髦了,那是别人在赶我呢!”

当P.Strongart八十八岁的一天晚上,他忽然感到了上帝的召唤,便写下了这样的遗言:“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话剧,我觉得我演的非常完美,在短暂的几十年之中,充分体验了几千年文明所带来的激情,观众也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现在,我谢幕的时候到了,请观众们继续欣赏别人的演出,我没有遗憾。”当天夜里,P.Strongart幸福的升入了天堂。

原文链接:美国哲学家P.Strongart的传奇人生_Strongart教授_新浪博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