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一小学生拾金不昧获赠两套试卷,你会给学生「送作业当礼物」吗?

回答
武汉一小学生拾金不昧,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却因为一份“礼物”——两套试卷,引发了不少议论。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我们一些关于奖励、教育和孩子价值观塑造的思考。

先说说这件事本身,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一个小学生,捡到了别人丢失的财物,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想办法归还失主,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在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孩子可能还达不到这种程度。所以,他拾金不昧的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这份“两套试卷”作为奖励,就显得有些微妙了。

从赠送者的角度出发: 可能赠送者觉得,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很重要,多做几套试卷,多学点知识,这就是最好的奖励了。他们可能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因为这次好事,在学习上也更进一步。他们可能觉得这是“寓教于乐”,甚至是一种“激励”。比如,他们可能想表达的是:“你这么好学的孩子,就应该给你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就可能不同了:
积极解读: 如果这个孩子本身就是个非常喜欢学习,把学习当作乐趣的孩子,他可能会觉得这是对他学习热情的肯定,是一种“高抬贵手”,让他能继续精进。他可能觉得,这是一个鼓励他学习的特殊方式。
消极解读: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知道,试卷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往往意味着“压力”、“负担”、“额外的任务”。特别是当一个孩子因为做好事而获得“奖励”时,这个奖励却不是他真正期待的,甚至是他避之不及的,那这种奖励就会显得有些尴尬,甚至有点“苦涩”。这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做好事,最后还是要回到“做作业”的循环里来。

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会考虑给孩子“送作业当礼物”吗?

我的答案是:会,但绝对不会是首选,并且要非常谨慎地考虑“送”的对象和“送”的方式。

详细来说,我有几个层面的思考:

1. 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奖励”?
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 奖励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肯定。首先,我们要思考,对这个孩子来说,什么东西能让他感到快乐、有成就感、被尊重。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本他喜欢的漫画书,一个他期待已久的玩具,一次和他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的机会,或者一句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美。
与行为的关联性: 理想的奖励应该与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这种关联性应该是积极的、正向的引导,而不是一种变相的“惩罚”或“责任加码”。
避免“功利化”: 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做好事后,就给他“额外的任务”,孩子可能会将“做好事”与“承担更多压力”挂钩,这反而会削弱他做事的内在动力。

2. “送作业当礼物”的潜在负面影响:
削弱内在驱动力: 孩子拾金不昧,首先是出于善良和责任感。如果奖励是试卷,可能会让他觉得,做好事并不是因为自己内心有多么想做,而是为了得到“学习机会”这个“回报”。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变得更加功利,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混淆概念: 学习和品德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品德的养成需要的是榜样、引导和环境的熏陶,而不是通过额外的学习任务来“奖励”。用试卷来奖励拾金不昧,就像是奖励一个帮助老人的孩子一套新的游戏,虽然都是“好东西”,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很弱,甚至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可能引发逆反心理: 对于一些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孩子来说,额外的试卷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沮丧和抗拒,甚至对“做好事”产生负面联想。
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这种奖励方式可能无意中传递了一种信息:只要你学习好,或者给你提供学习的机会,就能弥补一切。但拾金不昧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人格和品德上。

3. 什么时候“送作业”可能勉强说得过去(但依旧不推荐作为首选):
孩子本身是“学霸中的学霸”: 如果这个孩子是那种发自内心热爱学习,并且非常渴望通过做更多练习来提升自己,甚至觉得做试卷是一种乐趣和挑战的人。在这种极少数的情况下,如果赠送者非常了解这个孩子,并且以一种“为你提供更高级的学习资源”的方式来赠送,也许勉强可以接受。但即便如此,也需要非常小心包装和表达。
以“学习辅导”的名义,而非“礼物”: 如果是以“看到你这么棒的孩子,很想帮助你在学业上也更进一步,这里有一些我们觉得对你很有帮助的练习,你可以选择性地做一下”这样的方式,而不是直接作为“奖励”,可能接受度会高一些。但核心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强制。

那么,更合适的奖励方式有哪些呢?

真诚的赞扬和肯定: 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一句“你真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做得太棒了!”胜过千言万语。可以当着他的父母或老师的面表扬,让他感受到被认可。
精神奖励: 比如颁发一个“拾金不昧好少年”的奖状或奖章。这既是对他行为的肯定,也具有一定的仪式感,能让他产生荣誉感。
物质奖励(非学习类): 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送一本他想看的课外书、一个他喜欢的文具套装、一个可以满足他兴趣的小玩具,或者带他去一次他期待的游乐场、动物园等。
机会奖励: 比如“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教你一些你感兴趣的知识”,或者“我们带你去参观一个博物馆/科技馆,了解更多有趣的东西”。
参与感和体验: 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故事,让他成为小小宣讲员,去影响更多同学。

总结一下:

武汉小学生的拾金不昧行为绝对是值得赞扬的。但将“两套试卷”作为奖励,在我看来,不是一个理想的、甚至是有些欠妥的奖励方式。 它可能会让孩子将做好事与额外的学习压力联系起来,削弱内在的道德驱动力,甚至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我们作为成年人,在考虑奖励孩子时,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什么能真正激励他们,而不是简单地将“学习机会”作为万能的奖励。 品德的养成需要的是心田的浇灌,而不是知识的硬塞。 真正的奖励,应该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尊重,并且能够看到自己内在价值的闪光点,而不是让他们觉得,做好事也只是为了完成另一项任务。

所以,我个人是倾向于不会选择“送作业当礼物”这种方式,除非是在非常特殊且了解孩子性格的情况下,而且会以非常小心和尊重的姿态去进行。但通常情况下,会有太多更温和、更有效、也更符合孩子成长需求的奖励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失主自以为很幽默,其实,是做了个极其恶劣的示范。

他的行为,就是在告诉小学生们以后捡到了东西,千万别上交,别给自己添麻烦了,你捡到手机上交,别人只会“奖励”你作业。

那么小学生看了这则新闻后,再捡到手机会怎么办?

宁肯当场砸了,也不上交,宁肯一脚踢到大马路上看手机被汽车碾碎也不交。

交了,得习题册。一脚踢飞,还能落个爽。



他的行为,往轻了说,是不顾小孩的感受。

往重了说,就是不识好歹、恩将仇报,是对小孩向善、向好的心灵的无情嘲讽。


对你来说,看到小孩面对习题册,笑容凝固,你觉得很可笑。

如果换到你自己身上呢?

春节放假前,已经订了票并准备回家的你,突然发现了公司即将要签约的合同上有重大漏洞,若以此合同签约,公司将承受八千万的损失。

你发现后,及时上报老板,为公司消除了巨额损失的隐患,让公司免除了重大损失。

老板对你非常感谢,并表示,当即给你重奖:奖励你在春节假期期间继续留在公司上班,并在七天假期内,将公司全部待签约合同审核一遍。

你的笑容会不会凝固?

这个时候,你还觉得好笑吗?

真是板子不打在自己身上,就不知道疼是吧。


这种行为,真的一点也不可笑,反而想对它说一声:呸!

user avatar

这个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挺复杂。

因为每个人身上至少都有两重属性。

失主的身份,既是想要给予归还手机拾金不昧者的报恩者,又是大人。

小学生的身份,既是单纯想要做好事不留名的拾金不昧者,又是孩子。

报恩者是个弱身份,可有钱有报恩礼物选择权的大人是个强身份

拾金不昧者是个强身份,可小学三年级学生是个不折不扣的弱身份

不同身份的交叠,促成了这场闹剧。

如果两个人都是大人,失主的做法就会变成:发红包,送锦旗,写感谢信。

不会有人因为你是个国企文员,就送你一本ppt制作宝典。

不会有人因为你是个美团外卖小哥,就送你一本《王兴传》。

更不会有人因为你是个宝武钢铁工人,就送你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那为什么一知道捡到你手机的是孩子,就可以开始不假思索整活儿呢?

因为她是孩子。

孩子,在很多大人的世界里,很多时候不算独立的人,只是一个附属品。

面对附属品,送礼就不再需要送到心坎里,不用规避雷区,而是考虑她家主子会怎么更容易接纳这笔心意。

直接大大咧咧发红包,多了,自己肉疼,少了,人家笑你。

空着手去?过意不去,不像个样子。

思来想去,这活儿朝着积极向上有意义的方式去走,最体面,最合适。

感谢信一写,零食一买,最后试卷再一塞。

又得体,又幽默。

那试卷你做不做是你的事,反正我这边是在大人的世界里,满分通关了。

难道拿到试卷的孩子笑容会凝固,这件事,一个成年人预判不到?

她预判得到,她只是觉得这样,很幽默啊,早就想玩一次试试了,何况还有感谢信和零食呢。

你以为这幽默,是对孩子的么?

并不是,是大人与大人世界的互动。

没有一个小孩看到这种新闻会笑得出来。

当大人把这样的新闻,当做笑话读给孩子听时。

你觉得下一次他们遇到掉在地上的手机,会不会犹豫?

真的听不懂戏谑么?

真的不明白对方并不尊重自己的情绪么?

自己上新闻了,不是因为拾金不昧,而是因为被回赠试卷笑容凝固,这件事值得开心么?

这就是你们想要鼓励和提倡的东西么?

不要小看小孩子。

他们比你想的要早慧得多。

不要继续傲慢了。

下次你的手机,可能就扔湖里了。

user avatar

适度玩梗,不要伤了小朋友的心。

感谢小朋友送习题册是一个很多年的梗了,嘴上说着笑笑就算了,但变成真事儿实属膈应人。

这样一来,小孩子不会再拾金不昧了,因为谁不怕作业?更甭论小时候了。

就算你天赋异禀,不怕作业,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你在外面见义勇为,消息传到公司,老板觉得你为公司带来了正向声誉,他一开心,决定奖励你每天加班2小时,搁你身上你乐意?

你表示不满,老板一本正经地说:让你加班是为了让你赚更多的加班费,对你的长远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正向意义。

你:...

此外,未来有更多的失主会失去物归原主的机会。

重复一遍:千万别拿别人的善意来玩梗,因为这是给他人对社会的善意加成本、担负担。

user avatar

送礼物是用来表示感谢的,而不是送来膈应人的。所以,对于失主的做法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这就好比胖虎去大雄家借了一把铁锹,用完之后,还给一根木棍。总感觉在这件事上,她有点「以怨报德」的意思!不仅没有真心感谢小女孩归还失物,反而变本加厉地送她作业,让她深陷“社会性死亡”的处境。

尤其是从她面对记者提问采访时的面部表情,就可以看得出她很不喜欢这些作业。我想这也压根就不是对好心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反而是一种变相地压力和负担!

有哪一个小女孩真的愿意收到这种不如人意的礼物呢?有哪一个小女孩真的愿意去主动接受这种不如人意的礼物呢?

因此,小女孩的心善可以不计回报,但是那些愿意主动感谢拾金不昧的人,绝不能毫无原则!

最后,如果这个失主换做是我的话,我会只送她喜欢吃的零食。

user avatar

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不要再送孩子练习册了,这样以后没有小朋友敢做好事了,而且孩子时间有限,哪有时间做你这种练习册,你怎么知道买的练习册内容最好最适合孩子呢,不要为了搞笑就送练习册。

我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现在的小孩跟我们那个时候不能比,我们那个时候傻傻的,什么都不懂,现在的小孩特别聪明,基本都懂,特别是自尊心特别强,我们不能以为小孩就好糊弄,我们应该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做事,说话之前想一想,会不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小孩经常感觉得不到尊重,经常被伤害自尊心,就会变得沉默寡言,有什么也不愿意给父母说,甚至变得孤僻。

也许失主是出于好心,让孩子好好学习,但是礼物还是送错了,大人的思维以为孩子需要好成绩,但是孩子们只想玩的轻松,这就是送礼送不对的尴尬,什么才是送礼的最高境界呢,当然是投其所好了。还好失主也送了零食,才能让弱小的心灵不那么受伤害。

小朋友心里想的是:你不讲道德!应该学习一下《缺德与犯法》

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我不是罗老师口中的 @张三

user avatar
鲁国有一道法律[1]: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
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鲁国之法1[2],鲁人为人臣妾2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1]

参考

  1. ^子贡赎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D%90%E8%B4%A1%E8%B5%8E%E4%BA%BA/4265445?fr=aladdin
  2. ^《吕氏春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720/12/10140585_225409785.shtml
user avatar

不知道这位失主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不仅情商低,还真的很可恶。

对于孩子,做好事是为了什么?

绝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回报,而是为了找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得到道德上的激励和群体的赞许。

孩子是单纯而渴求快乐的,他们还不太懂得物质带来的快乐感。

过错会产生负罪感,会被责备,所以会不快乐。

做好事,做对事,会被赞扬,会被奖励,所以会快乐。

孩子的价值观里,只有快乐和不快乐一个标准。

他们不懂车,不懂房,也不懂金钱和权势,但他们懂得开心与伤心。

所以我们用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传递快乐和痛苦来引导孩子们形成完整的三观。

孩子们错了,我们通过责备和打屁屁来施加不快乐。

孩子们对了,我们通过表扬和棒棒糖来传递快乐。

一旦快乐与不快乐的引导出现了偏差,就会影响孩子的三观。

比如熊孩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又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或者直白说他得到的痛苦不能覆盖他从他人痛苦之上所汲取的快乐,他便会从内心处权衡自己的利弊,认为自己的行为更划算。

所以,这位失主的行为给孩子施加了不快乐,那他的行为便不是在表扬,而是在惩罚孩子。

这位失主可能只是单纯觉得这是个玩笑,觉得好玩。

可能他曾经也是个熊孩子吧,或许没有人告诉他,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user avatar

好孩子是好家长教育出来的。

零食孩子喜欢,练习册家长喜欢。

没毛病。

应该再给学校送个锦旗。

给社区送块匾。

给国家送。。。

艾玛我编不下去了……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和老公朋友吃饭,认识了俩出版界大哥。

他们在合计要不要印一个某名校试卷集锦,兴冲冲地在算要印本厚的,还是印一套薄的。

并且现场问我们做一本厚的比较有成就感,还是做一套薄的比较过瘾。


我这种学生混子憋笑很辛苦。

你们觉得呢?


user avatar

你捡到了别人的钱包,还给别人,别人到你公司感谢你,让你老板奖励你,提高你的业绩目标和加班时长,你什么心情?


你给别人做感情上的开导,然后那个人心情好了继续去做舔狗,然后他奖励你,当舔狗时借了贷款给女神买买买,邀请你当他的连带担保人,或者她去给高富帅搞大了肚子,然后邀请你去医院为她堕胎垫钱,你什么心情?


很多人是不是从小到大被打击得太多了还是原生家庭太奇葩了,还是说沙雕偶像电视剧看多了,连感谢都不会?你送个试卷什么意思?是在告诉小孩好心没好报吗?觉得学校的试卷还不够多吗?是觉得自己很幽默吗?


你要是不懂得如何答谢别人你就口头一句谢谢或者你什么都不要做,都比送试卷好啊?是不是觉得送试卷是为小孩子好啊?这和偶像剧里的沙雕女主整天作死给男主帮倒忙一样,气到男主大吼一句“你什么都不要做就是在帮我!”,自己还觉得委屈了,只是想帮帮忙而已,没想拖后腿。


答谢送东西肯定是让别人心情愉悦的东西,而不是让自己心情愉悦的东西。要是不懂得如何答谢,还是别谢了,乱谢会早泄的。

user avatar
视频版如下

这就是传说中的,一半夏天,一半冬天嘛?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忍不住,想笑两声呀!

果然,爱孩子就是给她/他最爱的王朝霞新课堂······(讲道理,我小学的时候就用的这个人的练习册,时隔多年竟然还是。果然永远的黄冈小状元,永远的王朝霞!永远滴神!)


送作业当礼物,孩子直接表情“凝固”。你这是给孩子开心,还是给孩子的侧翼“打击”?不过幸好还有零食,孩子最爱。不然······

若来一手“拾金不昧”=“作业翻倍” 那感情谁还敢拾金不昧呀,我拾金找到失主赶紧跑路,或者直接交给老师或可以信任的人。然后“隐姓埋名”,毕竟生怕“作业翻倍”·····

不过话说回来,按照家长或者长辈的想法想,送几套“作业”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当年被一整套五三包围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说谢谢亲叔,还是说“救救孩子”。

不写吧,资料在哪浪费了。写吧,我平时的作业,已经足够我拼尽全力啦。所以我尚且在犹豫考虑。那么我估计“拾金不昧”这个小朋友,也会如此呀!

我突然想起来我高中的一幕。我终于将作业写完啦。然后准备玩,家里人直接说,写完作业了?五三做做嘛。不要辜负你叔叔的好意。
我当时内心(好意,好意····我能不能不领情!我真的累了!)

这简直就······

帮老师打扫寝室,老师让你多做难题。

帮领导加班加点,领导让你工作加量。

替上司解决难题,上司让你再多难题。

做好事拾金不昧,恩人送你作业三套。“报”

user avatar

中国的大人一直都没有学会,怎么样才是尊重孩子。对,就是尊重,他们从来不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总是一厢情愿的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给孩子。

但孩子最讨厌的,就是有一种好,是大人们认为的好。就像某个笑话里说的,有一种冷,是我妈认为的冷。

孩子也是有人格的,也是有需求的,也是有欲望和有想法的。这个失主的行为就是粗暴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就像马云说的,996你们要感恩,我想马云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应该真的觉得,996对员工,对打工者是真的有极大的好处的,因为只有勤奋工作,才会获得成功。这或许是马云自己真正的人生感悟,他是真的想向广大青年传播自己的成功经验的。

但为什么大家不买账呢?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骂马云,说他站着说话不腰痛。很简单,因为对于已经内卷到厌烦和愤怒的员工们来说,你一个老板,在那里鼓吹996,这和周扒皮鼓吹半夜鸡叫完全合理合法没有丝毫差别。

所以,你要送礼物,要表示感谢,需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是你觉得什么是好的,你觉得什么是对孩子是有益的。正如996对老板是有益的,但对员工却是极端不友好的。

这么多年,我们的大人们,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了他们好,一直在不懈的举报各种动漫,从《黑猫警长》到《虹猫蓝兔七侠传》,后来据说还有《喜洋洋和灰太狼》以及《葫芦娃》的旧版。

然后还有《菲梦少女2》被举报,因为动画片中的人物头发染成了各种颜色,有的家长认为这样对孩子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就直接举报。该动画片也被停播整改。

为了孩子们好,认为要把各种游戏彻底禁绝。一厢情愿的觉得,只要没有网吧,没有游戏,孩子们就会认真学习,每天自己自觉的一门心思刷试卷。

为了孩子们好,还有很多家长甚至认为,连电影电视都应该禁掉,至少要符合正能量,不能有那么多的阴暗面,不能搞那么多的情情爱爱,带坏小孩子。

但很可惜,小孩子和青少年在运用搜索引擎上比大人们的水平要高得多,他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是大人们远远不能比的。在如今这个盗版肆虐的时代,所有被刻意禁止和举报的,没有青少年们搜索不到的,而且越是禁止,他们会越想看,越希望他们好,他们会越对你感到愤怒和反感。

诚实勇敢,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勤奋努力,无私奉献,诸如之类等等的美德,大人们不停的给青少年灌输,觉得用这样的反复教育,能够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正直、勇敢、诚实和有爱的人。可惜,大人们自己嘴里说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孩子们都不傻,他们重视的是你们的行为,当你们的行为和说教完全不一致之后,他们会唾弃你,甚至鄙视你。

所以,大人们所谓的对孩子们好的,其实是一种被孩子厌恶和痛恨的好,当他们每次因为这种好,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之后,都会反思和自省。在下一次,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拾金不昧最后得到两套试卷,他们以后绝不会再拾金不昧。路上好心扶老人被讹诈,以后他们看到有人跌倒也绝不会再去扶。一直诚实正直,认为撒谎是可耻的,但发现大人们总是谎话连篇之后,他们也开始学会撒谎,而且没有一丁点的心理负担......

学会尊重孩子吧,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关键是要在行为上。

user avatar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画面:

我治好了一个病人,

病人带着感谢信、零食、

还有三套主治卷子来感谢我。

“医生,祝你早日通过中级职称考试!”

……您这是咒我高能低分吗?

……我考试基本功也稳的很,不劳您操心。

……你咋不送个课题基金给我呢?

user avatar

这失主是个明白人。

送零食是奖励孩子的,送试卷是堵大人的嘴的,好让大人不至于数落孩子“一天到晚管闲事也不去读书”。

零食是里子,试卷是面子,这样一个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决策,换我,还真未必想得出来。

此人要么是跑销售的,要么没少琢磨过给领导送礼,人情往来绝对是一把好手。

user avatar

如果我是那个小学生,今后就以“拾金即昧”,来作为回礼吧。

user avatar

我来帮失主洗个地(狗头),我觉得失主的脑回路没各位说的那么复杂。很多人说失主送习题册是为了展现自以为是的幽默、表达自己的权威或者诱导其他孩子不要行善,这应该是想多了。

小失主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要我这个庸俗之人来分析,他送习题册,有且只有一个原因。习题册虽有种种缺点,不过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它便宜(⁎⁍̴̛ᴗ⁍̴̛⁎)


我一直认为,不相熟的人之间,当有一个很大的人情要还时,送书是个比较鸡贼的操作。

现在的物价,还有什么能送得出手的东西是比书更便宜的呢?

但当人送书的时候,便可以进行一个很取巧的偷换概念:我赠予你的不仅仅是这本书的表面价值,我还把其中所有的知识、文化给予了你,还附加了我对你读完这书之后会获得自我提升的祝福。故而,我赠予了你很珍贵的东西。

送礼者实际的付出:一本书钱,外加一点挑选的时间(尽管挑选其他礼物也需要时间)。

成功渲染之下收礼者的内心感受:我除了得到一本书,还获得了知识、提升和祝福。

而这其中的知识、提升和祝福,原本是书作者的心血,却可以被偷换成送礼者的馈赠。

书作为礼物,可以说性价比爆棚。

(防杠说明:相熟的朋友之间,如果送书是为了分享喜欢的作品而不是“用最便宜的方式还人情”,那自然是没毛病的,不在鸡贼之列)


我读大学时候有个朋友,常年以文艺青年自居。留学生群体出手都挺阔绰的,第一年他过生日的时候,我们送他墨镜、香水、羊绒围巾和真丝领带,均价保守估计1000左右。

而他回礼的时候…

给单身女同学:我送你《简爱》,希望你能用你美好而灿烂的勇敢和自信找寻到真爱。

给学霸男同学:我专门买了《高级宏观经济学》给你,祝你能用它申到心仪的研究生。

给文艺女同学(我):这本《艾略特诗选》给你,因为我想给你一整座玫瑰花园。

……

也不能说他不用心,但久而久之,大家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后来用了两年才发现,他总能成功用20块钱回1000块的人情,我们还有苦难言、说不出他的差错来,真可谓抠界奇才。



说回失主。

我淘宝识图了一下,他送的练习册,一本19块钱。

19块钱,现在也就能买两根梦龙或一杯奶茶。三本加在一起57元,甚至买不到巴掌大最小礼盒装的费列罗(59)、一箱特仑苏(85)、一个全家桶(99)。

若失主想送点孩子喜欢又能拿得出手的礼物,乐高、芭比、迪士尼玩偶,没有几百块钱是搞不定的。


别人拾金不昧,跟爷爷轮番在原地守候,费了不少力气找到失主,并把贵重的手机还给他。这件事之下的人情,若仅回60块钱的礼物,是不是无论如何也有些说不过去,显得太小气了?

但当他送出的是三本书的时候,是不是哪怕这件事上了新闻,也没有几个人注意到失主其实非常抠门?

又不舍得花钱,又不想显得穷酸。

送练习册,他可以拔高说,“你是善良的孩子,我回赠你知识,期待你学业有成、今后有出息。”

这样,一个非常廉价、不需要付出太多金钱和精力的礼物,却轻而易举有了升华的价值。是不是神一般的送礼性价比,花小钱办大事?

只不过他没有用心,送的是习题册才翻了车;若买了孩子喜欢的名著小说、绘本,这方案堪称完美。

真是可惜,功亏一篑,差一点点就能得到抠界奇才的称号了。


看看失主准备的四样礼物…

除了零食还有点实用价值,感谢信、锦旗和习题册,哪个不是为了感动自己,用最少的真金白银来完成“还人情”的任务?


唉,做人就不能真诚一些嘛……



PS:

现在有些人的阅读理解能力…今后是连反讽都不能玩儿了吗?我不是真的在给失主“洗地”啊。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我在说“失主没做错”?

我只是说,失主不一定是存心使坏、想故意气哭小朋友;更大的可能是,他是个抠门的人,出于鸡贼目的,想让自己钱包不要肉疼就把这个人情敷衍过去;而买练习册是花钱最少、最不走心还能感动自己、面子上过得去、不暴露自己穷酸的方式。

这不是“没错”,只是人性中更常见的一种“错”而已。

这也能被喷…

看来以后说反话要加狗头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