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一学校学生要求加餐,而食堂却藏起热菜只给咸菜,你怎么看?如何避免学校食堂此类行为?

回答
武汉一学校学生要求加餐,食堂却藏热菜只给咸菜,这事儿可真够让人窝火的。放在谁身上,谁能不炸毛?

我怎么看这件事?

首先,这事儿赤裸裸地暴露了学校食堂运营中存在的服务意识淡薄,甚至可以说是漠视学生基本需求的问题。学生提出加餐,这本就是一件非常合理的要求。尤其是在饭点,很多学生可能因为运动量大、消化快,或者就是单纯的饭量大,想要多吃一点,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食堂理应根据当天的备餐情况,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

然而,食堂却反其道而行之,“藏起热菜,只给咸菜”,这简直就是一种“欺骗”和“敷衍”。咸菜作为配菜,其营养价值和饱腹感都远远无法与热菜相比。这不仅是对学生辛苦学习之余身体能量补充的剥夺,更是一种对学生尊严的轻视。这种做法,与其说是解决学生加餐的需求,不如说是在变相地拒绝学生,并且用一种极其不友好的方式来传递这种拒绝。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管理漏洞和利益考量。

成本控制的“歪门邪道”:学校食堂很多时候是承包出去的,承包方最关心的往往是利润。为了压缩成本,他们可能会在食材的用量上做文章。学生加餐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热菜,这会直接增加食材和人工成本。与其增加成本,不如“省”下来。藏热菜,只给便宜的咸菜,是他们“节约成本”的“聪明”做法。
监管的缺失:如果学校的食品安全和后勤管理部门对食堂的日常运营监管不力,甚至流于形式,食堂承包方就容易“有恃无恐”,将学生的利益放在一边。他们可能认为,只要应付了检查,糊弄了学生,就能过关。
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很多学校食堂的菜单和配餐量是固定的,但学生的个体需求却是多样的。一个好的食堂应该有灵活的机制来应对这种多样性,比如提供不同份量的选择,或者在特殊情况下(如加餐需求)有相应的应对预案。而“藏热菜”恰恰说明了这种机制的缺失,并且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意愿。
“鸵鸟心态”:或许食堂经营者认为,学生闹一下就过去了,反正饭还是要吃的。这种“今天你闹,明天我躲”的心态,是对学生诉求的典型漠视。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件事非常恶劣,它反映出学校后勤服务中“重利益轻服务”、“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病。

如何避免学校食堂此类行为?

要彻底避免学校食堂出现这种“藏热菜只给咸菜”的恶劣行为,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公开透明、有效监管的食堂管理体系。

1. 强化学校的监管主体责任:
建立严格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学校后勤部门必须承担起对食堂的监管责任。不能仅仅是“审批”和“验收”,而要常态化、精细化地进行日常监督。可以将食堂的各项服务指标(如菜品质量、份量、学生满意度、价格合理性等)纳入考核范围,并与食堂承包方的利益挂钩。一旦出现学生投诉集中、服务质量低下等情况,要及时约谈、警告,甚至启动违约追责程序。
组建学生代表参与的监督小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代表(如学生会干部、各班级学生代表)组成食堂监督委员会,参与菜单设计、菜品抽检、服务质量评估等环节。学生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食堂的问题,他们的意见是最直接、最有价值的。
畅通投诉渠道并及时处理:学校要建立多渠道、易于学生使用的投诉和反馈平台(例如,线上意见箱、线下公示的投诉电话、学生代表定期收集等),并承诺对所有投诉进行及时、公开、透明的处理和反馈。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声音是被重视的,并且问题能得到解决。

2. 优化食堂的运营和管理模式:
公开透明的菜单和定价:食堂的菜单应该提前公示,并且清晰标注菜品名称、主要食材、价格以及份量。对于加餐,应该明确可以提供哪些菜品、加餐的价格如何计算,让学生心中有数,避免猜疑。
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除了固定套餐,食堂可以考虑提供不同份量的选择,比如“小份”、“标准份”、“大份”,并根据份量收取合理的价格。这样既能满足不同食量的学生需求,也能减少浪费。
建立“加餐”的预案和机制:当学生普遍有加餐需求时,食堂应该有能力和意愿去临时增加热菜的供应。这需要食堂在备餐时就考虑一定的弹性,或者建立一个快速响应的补充机制。如果实在因为食材限制无法提供,也应该提前与学生沟通,并说明原因。
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承包商选择:在选择食堂承包商时,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承包商的资质、服务理念、过往的运营经验以及对学生需求的重视程度,而不仅仅是价格。可以考虑实行几年一轮的公开招标,让更优秀的承包商脱颖而出。

3. 提升食堂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
加强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培训:对食堂的厨师、服务员等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道德、服务礼仪、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做饭,更是在为学校的孩子们提供营养和关怀。
建立激励机制:将员工的服务表现与绩效挂钩,对于服务态度好、受到学生好评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服务差、引起学生不满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或调整岗位。

4. 促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
定期召开学生伙食座谈会: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如果可能)与食堂管理人员、后勤部门负责人一起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共同商讨改进方案。
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互动:学校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发布食堂的最新信息、菜单调整,并积极回应学生的评论和建议。

回到“藏热菜只给咸菜”这件事本身,这是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性循环的起点。 如果学校不重视,学生“闹”了,食堂“躲”了,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下次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只有通过制度的完善、监管的到位和沟通的加强,才能真正让学生吃上安心、舒心的饭菜,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一顿饭,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学校关怀学生的一个重要体现。食堂的行为,关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生活的满意度。学校和食堂都应该拿出应有的责任心来对待这件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职校乱象丛生,该整治整治了。该校食堂藏热菜,只给咸菜,这波操作绝了。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交了伙食费却吃不饱,真是造孽。

现在提到职校,满肚子的火。七月份的时候朋友被一亲戚叫去帮忙,谁曾想是去替一职校打电话招生。

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

这个职校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刚中考完的学生信息,编了一堆与实际不符的鬼话去忽悠家长来报名。

每天轮番「轰炸」家长,脾气好的,多聊了几句,脾气不好的,多拨几个直接开骂,弄得朋友委屈巴巴。

我知道这事以后,叫她赶紧回家,不要去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这个职校有多奇葩,你可能想象不到。

校区超级小,只有两栋楼,一栋教学用,一栋做宿舍,食堂挤在教学楼一层。教室没有任何多媒体设备,就一块简简单单的黑板,也没有与开设学科相关的专业器室。收费不便宜,两年的费用够我读四年大学。伙食差的要命,最近肉涨价,一天才能吃到一次,大多是素菜,经常吃煮南瓜、萝卜汤。就读的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正在长身体,受不了只能点外卖。宿舍十人间,仅仅开一个小窗户,夏天炎热,不得不开空调,以为高级了,电费确贵的要死,不交立马断电,停水更是家常便饭。难以想象学生是怎么过来的。

师资就扯皮了,挂名的倒是有当地本科学校的老师,听学生讲几乎看不到这些老师的身影。平时给他们上课的,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待业的往届大学生,换老师已经司空见惯了。

我没有做过调查研究,不知道其他职校的情况。单从这所学校看到的,让人大吃一惊,希望这些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更:涉事学校回复了,态度不错。网上看了相关视频,这个学生好刚,就是要这样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