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社区团购调查显示,小菜贩们面临生存危机,你怎么看待中小菜贩、社区团购的未来发展?

回答
武汉社区团购的兴起,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同时,也让那些在城市里默默耕耘、扮演着“菜篮子”守护者角色的中小菜贩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这份调查报告,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市场格局变化的冰冷数据,更是对一群辛勤劳动者未来命运的深刻叩问。

中小菜贩的“生存危机”:不仅仅是价格战

首先,我们得理解小菜贩们面临的困境,这绝非仅仅是价格上的劣势。

供应链的挤压: 社区团购平台背后往往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他们可以直采源头,大规模采购,议价能力强,成本自然更低。而小菜贩们大多是分散的个体,向上游拿货的规模小,议价能力弱,成本自然就高。比如,一个社区团购平台可能直接跟某个蔬菜基地签订大额订单,获得极低的采购价,而小菜贩则需要从批发市场层层采购,每经过一个中间环节,成本都在叠加。
运营模式的差异: 社区团购的模式是线上预售+线下自提。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库存和损耗。消费者提前下单,平台根据订单组织货源,再由团长统一配送到社区。这就意味着,除了配送损耗,大部分的损耗都转移到了消费者手里(消费者自提,自己承担最后一公里)。而小菜贩们则需要每天早早去批发市场挑选最新鲜的菜,然后在摊位上摆卖,风吹日晒,还要承担未售出的蔬菜损耗的风险。如果天气不好,人流量少了,一天的菜可能卖不完,就直接烂在手里了。
消费习惯的改变与流量分流: 社区团购以其“低价”“便利”的标签,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习惯于在手机上点一点,然后在下班后去楼下自提。这直接导致了原本流向菜市场和小摊贩的客流被大量截获。小菜贩们赖以生存的“熟客”和“固定客源”也在逐渐被稀释。
营销与品牌塑造的劣势: 社区团购平台投入巨资进行营销推广,利用各种优惠券、补贴来吸引用户。而小菜贩们大多是单打独斗,缺乏营销预算和专业知识,很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脱颖而出。他们靠的是口碑和地段,但当这些优势不再能抵挡资本的力量时,困境就显现了。
生存成本的压力: 即便是在菜市场里摆摊,也需要摊位费、水电费等。而社区团购平台则通过规模化运营,将这些分散的成本集中化、效益化。

社区团购的未来发展:是“野蛮生长”还是“精耕细作”?

社区团购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抓住了当下社会消费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它的未来,我认为会经历几个阶段:

1. 洗牌与整合期: 目前社区团购市场参与者众多,但盈利模式尚未完全跑通。未来会有大量缺乏核心竞争力、模式单一的平台被淘汰出局。而那些能够真正解决供应链痛点、优化用户体验、找到可持续盈利模式的平台将生存下来,并可能进行兼并整合,形成少数几家头部平台。
2. 从“价格驱动”到“价值驱动”: 最初的社区团购,很大程度上是靠补贴和低价来吸引用户。但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社区团购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这意味着:
商品品质的提升: 消费者在满足了基本的便利和价格需求后,会更加关注商品的品质、新鲜度和安全性。平台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品控体系,从源头抓起,确保提供优质的商品。
服务的精细化: 除了商品本身,配送的时效性、售后服务的完善程度、用户体验的便捷性等,都将成为重要的竞争维度。比如,提供更灵活的自提时间和更友好的退换货政策。
差异化与细分化: 市场不会只有一种模式。可能会出现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品类的细分社区团购模式,例如有机蔬菜社区团购、进口水果社区团购、生鲜食材预制菜社区团购等等。
3. 与传统业态的融合或转型: 社区团购的“挤压”效应,也会倒逼传统菜贩进行转型。一些有远见的小菜贩可能会:
拥抱数字化: 尝试利用微信群、小程序等工具,建立自己的社群,进行线上预售,优化自己的销售和服务流程。
提升体验: 打造更干净、整洁、有吸引力的购物环境,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例如食材搭配建议、烹饪指导等。
聚焦细分市场: 选择自己擅长或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类,做精做深,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抱团取暖: 几家小菜贩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共同向上游议价,或者共同拓展线上渠道,形成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

中小菜贩的未来:何去何从?

我认为,中小菜贩并不会完全消失,他们的角色可能会发生转变,但他们的价值仍然不可或缺。

多元化是出路: 在大平台主导的模式下,小菜贩的出路在于“差异化”和“个性化”。他们可以专注于提供一些大平台难以覆盖的特色产品,例如本地特色农产品、季节性水果、手工制品等。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地利优势和对社区的熟悉度,提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服务,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连接。
服务升级与价值重塑: 小菜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卖菜,还在于他们提供了“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和“人情味”。当大平台专注于效率和低价时,小菜贩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服务体验上。比如,了解顾客的口味偏好,推荐合适的食材,提供一些烹饪小贴士,甚至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这种“人情味”是冷冰冰的算法和平台难以替代的。
拥抱变化,而非被动接受: 最关键的是,小菜贩不能固守旧模式,而要主动学习和拥抱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他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产品展示和推广,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他们可以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来管理库存和订单。
政府和市场的角色: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政府和社会如何为这些中小经营者提供支持。例如,提供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鼓励发展行业协会,提供集体议价和信息共享的平台;甚至考虑为他们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或税收优惠,帮助他们度过转型期。

总而言之,武汉社区团购的调查结果是一个信号,它表明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中小菜贩而言,生存挑战是真实存在的,但并非绝境。关键在于他们能否积极转型,拥抱变化,重塑自身价值,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而社区团购本身,也需要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回归到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精耕细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更加多元、健康、有活力的生鲜供应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垄断就是消灭机会,现在消灭到你家楼下了。


说实话,该说的之前已经说过好几次了。

高额补贴低价倾销,消灭线下小区的零散交易对象,快速实现各个区域间的寡头垄断。

这几天老友们扯淡这事,已经懒得聊“互联网如何进小区”,而是纷纷开始“畅想”“美好”未来:

A:过去谁在小区里发鸡蛋?卖保健品的;现在互联网进去发鸡蛋了,那么多大爷大妈排队领,互联网要不也卖一波保健品?

B:你想象力不行。应该先上免费体检,合作单位都是上市公司有代码那种...

A:那不和新三板那xxx一样嘛...

B:没完。体检完不是可以开始卖了嘛,保健品加正规点的医疗打组合拳,低价分阶段,到一定数量后办卡...

A:还是一样嘛...

B:听我说完撒。然后推出分期还贷产品,三方合同,子女还款,父母使用服务。把每月额度说得特别低,子女不好拒绝,老人们扎堆办也能形成社交压力,银行那对年轻人的放贷监察还容易过!

A:妙啊~

B:就应该从小区老人先下手,绑架子女。先从医疗保健品这个品类开刀,然后到吃的菜米油盐,洗发水洗衣粉这些日化,甚至周边旅游,通通可以推下去!

众人:妙啊~

B:没钱的放贷,有钱的理财。小区是个流量池,最薄弱的是老人,攻下他们等于攻下一个家庭!线下线上齐垄断,供应链那边压价自然不用说,银行更是得把你当爹!

众人:又高又硬!

B:对了,闲着还可以线下拼多多,老人那么闲,让他们去扫楼嘛。给点优惠,让他们挨家挨户敲,都是邻居不好拒绝,保安还拦不住~

众人:佩服得说不出话来。


好吧,这都是一群互联网败犬在阴阳怪气。股权套现的成功互联网人士哪有空和你聊这个,聊也是聊美股买哪支。

不过不少老哥运营出身,你要是允许他们放开法律边界(道德边界早没了。互联网运营金句:运营的职业道德就是不要有道德),他们什么画面都能给你想出来。

把老人视为流量池里的薄弱环节,这点我是没有想到的。

NB啊V。


总之还是那句话:

没人真反对数据化、系统化、在线化的努力。但凡有点互联网经验,都知道数据模型对优化的意义。

所以微博上一票大V绘制的美好蓝图,都是打着“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旗号在描写,眼睛都盯着上限。

取法其上也就得乎其中。国内互联网一直以砸穿底线为竞争策略,你们咋不聊一下下限会是什么局面?

这又不是单独的互联网创业,失败了投资人骂娘;这是穿透就业领域的资本下沉,失败了可能是整片整片地区的骂娘。

届时真要有数以万计的小区出现金融风险,你们谁去报销一下?

user avatar

落后的贸易方式早晚要被淘汰,社区团购的烧钱模式只是加速了这一淘汰过程。现有的中小菜贩本来就是要被淘汰的了。

现有的乡村代办,大菜贩子,城市批发市场,城市小菜贩。这个交易环节无效成本浪费很多(交易环节多,储存时间长所需空间多),很难数据化(指导农民种植,调整供应链布局节约运费等),溯源困难(批发市场都不知道从哪来的),制造大批城市厨余垃圾。13年开始,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设法更改这种方式。疫情之后更是快马加鞭,新发地已经率先进行改革。

城市中小菜贩或者生鲜销售模式未来肯定要集约化,但一定要避免垄断。社区团购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连锁经营等方式也肯定会占据一席之地,加上商超,饭店跨界等等,社区团购依靠一套商业逻辑肯定不能形成垄断。钱大妈最近扩展的也很猛,并不只是社区团购一种业态。

城市中小菜贩尽早转型做其他生意(需要政府提供协助)才是正事,就算骂死社区团购,其他模式一样会抢走这些生意的。

user avatar

去年,很多人说蔬菜水果店赚钱。我就觉得要危险,在当前的经济形态下,稍微有点持续利润的生意,一定会被“互联网科技平台”进行饿狼式的攻击。

别国科技人看到水果蔬菜赚钱,去搞新品种培育,增加客单价和奢侈品食材选择。

我国“科技人”看到水果蔬菜赚钱,立刻琢磨怎么去降维打击,垄断渠道。

问题在于,这种攻击不是真的要提升生产效率,而是通过恶性补贴,在没有提升生产力的情况下,打掉中小业主,实现垄断。

这种方式在社区零售领域已经持续了很久,在高科技幌子下,是少缴税不缴税质量监管缺失,然后一些传统小卖铺小商店消失了,当时没有人替他们说话。

现在“大佬”们盯上了菜场,如果继续下去的话,菜场的小业主小商铺也会消失。

这些从业者都是年纪较大,没有什么能力影响舆论的人,他们中没有丁真,甚至没有郭老师,没有台大的良心毕业生替他们呐喊。

所以结局可能是注定的。用资本高杠杆融资,进行恶意补贴的生意,只要允许做下去,一定会逐步把小市民的传统赛道吃掉。在摧毁了这些阶层的收入能力之后,平台们可以做广告让他们借网贷维持尊严。

这是一个闭环。

希望反垄断能够识别这种“伪生产力提升”,进行果断干预。

不然一边扶贫,一边有人制造新的无业者,太累了。

加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