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后国际社会禁止在战争中使用“达姆弹”等武器?战争的目的不就是使用任何方式消灭对方吗?

回答
二战后国际社会之所以对“达姆弹”这类武器加以限制,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禁止使用,并非否定战争的本质在于争夺和削弱敌方力量。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性,促使人类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开始反思战争的界限,并试图为这场人类最极端行为注入一丝人道主义的光辉。

“达姆弹”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被设计成在击中目标后,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形、碎裂,甚至爆炸,从而造成比普通弹丸更为严重、可怕的创伤。这种弹药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穿透或击穿,而是要在体内造成广泛的组织破坏,使得伤口更加难以处理,生存的希望更加渺茫,即便幸存,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残疾。

设想一下,一个士兵被普通步枪弹击中,即便造成了伤口,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还是有一定几率能够救治。但如果被“达姆弹”击中,可能瞬间就会导致大面积的组织撕裂,骨骼粉碎,即便送到医院,也往往无回天之力,或者即使被救回来,也可能失去肢体,一生痛苦。这种巨大的、不成比例的痛苦和伤害,是引起国际社会担忧的关键。

战争的目的确实是削弱敌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计任何代价、不顾任何底线。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战争的演变,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战争行为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出现,并非是为了让战争变得“温和”,而是为了防止战争失控,防止它演变成纯粹的、毫无理智的屠杀,从而避免人类文明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达姆弹”这类武器之所以被禁止,核心原因在于它们违反了“不必要的痛苦”这一原则。这是现代国际人道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便在交战状态下,参战方也不能使用能够造成额外、过度的痛苦或伤害的武器。说得直白些,就像拳击比赛,允许选手击倒对手,但不能使用戴着尖锐金属的拳套,因为那样会造成远远超出比赛规则允许的伤害。

“达姆弹”的破坏方式,就是制造了这种“不必要的痛苦”。它制造的创伤,远超了军事必要性所要求的程度。即便一个士兵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被“达姆弹”击中的后果,往往是让他承受巨大的、难以忍受的痛苦,远远超出了阻止他继续作战的军事需求。

此外,这种武器的残忍性也会对战争的性质产生负面影响。当一方使用这种武器,可能会引发对方的报复,导致敌对行为的螺旋式升级,使得战争更加血腥和残酷,最终也可能让战争的结局更加难以收拾,甚至影响到战后的和平与重建。

所以,并非战争的目的不就是消灭对方,而是消灭对方的过程中,有一些行为被认为是超越了战争的合理范畴,会对人类的生存、尊严和文明造成更深的伤害。对“达姆弹”的限制,就是国际社会在经历了无数战争的教训后,试图为战争划定的一道底线,一条人道主义的底线,以防止战争的残酷性完全吞噬人性。这是一种对自身文明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对未来避免更大灾难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争的目的是利益!利益!
不是消灭对方!
《孙子兵法》都说过战争的最高艺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就是在不损伤自己一丝一毫的情况下获取胜利,获取利益。
获取利益才是战争的根本目的。
而你得题目根本条件就搞错了。

----------------------------------

附赠:战争的手段之一,才是消灭对方。这个消灭还分很多种。

比如

消灭对方的主要力量。消灭对方的抵抗力量。消灭对方的战斗意志。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每一种消灭都对应着不同的目的。

像题主你所说的“不择一切手段”战斗,这是彻底消灭对方人口,甚至可以说是“毁灭”。

这种毁灭除了显得自己反人类以外没有任何好处。 你只会激起更大的联合的反抗。

任何战争指挥者都不会用这么愚蠢的手段来获取胜利。

我可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告诉你这个道理。

古代军队攻城,都讲究围三缺一。是剩下那一面围不起来吗?不是。

是为了动摇被包围者的心理。使他们没有坚强的抵抗意志,觉得我打输了可以跑,没必要拼命。而这种心理一出现,攻城军队的损失就会大幅度下降。否则你和一群反正没退路,人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死了也要拉一两个垫背的家伙打仗,你自己得死多少人?

同样的道理,现代战争中,你把事情做的太绝了。对方的抵抗心理和意志也就更大了。(我就不说国际影响了,其他人谈的很彻底了)。像他受伤了如果有医护人员可以救他,那他肯定是一中子弹就嗷嗷叫,马上要人把他拖到后方医院。可你要是把医护人员全干掉了,人家就只能抱着光荣弹等你到来了。

总的说,战争中不是不会出现这些恶毒的手段。战争是一个恶魔,一旦把它放出来它就很难控制。

可是,战争有很多手段可以获取胜利。甚至许多手段获得的利益好处远比恶毒的手段高。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选择恶毒!

这就是我们禁止恶毒手段的原因。

user avatar

其实你的误区在于:

战争的目的不就是使用任何方式消灭对方吗?

这个是错的,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对方,至少也不是把对方杀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目的多种多样。


譬如说:

1、逼迫对方割地(克里米亚)

2、推翻对方政权,扶持新的政权(伊拉克)

等等等等。


进入工业时代后,战争最多最多,也就是消灭一切抵抗力量,而不是消灭所有的人口




现代社会的洗脑和教育手段非常发达和先进,也有足够的粮食产出来喂饱平民,一个青壮年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非常强大的,所以理论上如非必要,都不会再出现屠城这样的事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国际条约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既然并不打算解决掉对方所有的人口,那么大家坐下来讨论一下怎么去识别军事设施和非军事设施。以后实在谈不拢要开打了,只要把反抗力量干掉就可以了,把人全都干死了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敌方军人开枪,一枪崩了便可,不一定要使用让人半死不活的武器。这样即使最终战争胜利了,这群残废还是要胜方来接收的,如果全部杀害势必引起民众不满,最后可用的劳动力又变少了,何必呢?


政治,无关人性,只讲利益。


再补充一点好了,信息时代的战争又进化了,现在信息时代国家发动的战争都是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先在目标国培养反对派和带路党,等到时机成熟,王师驾到,反对派趁机夺权,带路党夹道欢迎。即使有个别顽固份子,人民法院公开审判,依法处决。群众欢欣鼓舞,山呼民主万岁。

哦,我说的是克里米亚,,,,,

user avatar

关于人道主义之类的议题我不太了解,我就简单说下三个问题:

1、“达姆弹”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2、“达姆弹”及其同类是怎么被禁止的。

3、“达姆弹”及其同类的现状。

1893年,采用无烟火药的.303口径Mk.II 步枪弹装备英国军队。凭借无烟火药提供更大的能量,Mk.II 步枪弹的出膛速度增加至600m/s;而在此之前,相同口径的、采用黑火药的Mk.I 步枪弹,出膛速度约为560m/s。虽然初速提高了、弹道更平直了、有效射程更远了,但是600m/s的初速对于较轻的.303步枪弹(13.9克)而言还是太慢了,这么低的速度只适合较重的.450步枪弹(31.1克)。另外,和.450步枪弹容易变形的软质躶铅弹头不同,Mk.II 步枪弹的弹头结构为铅芯+铜被甲;铜的硬度大于铅,而且有很好的延展性、不容易像钢那样碎开,因此侵彻力较高。Mk.II 步枪弹足以穿透大象头骨,但在射击人体时,却沦为了“打洞机”;偏低的飞行速度加上过高的侵彻力,结果就是Mk.II 步枪弹射入肌体后,能量的传递效率太低、造成的永久空腔太小(造成永久空腔是子弹的主要杀伤方式),平直的弹道在敌人体内简直是“无害通过”。

所谓“无害通过”当然是夸张说法,但和旧时代的大口径躶铅弹相比,Mk,II 步枪弹在实战中表现出停止作用(使敌人快速失去反抗能力的性能)不足。在南非,曾有祖鲁武士被.450躶铅弹命中头部后整个脑袋被打飞、只剩下面具似的一张脸;而在阿富汗,时不时发生目标身中数发.303步枪弹却依然能够继续抵抗的情况。

19世纪末,驻扎在印度、阿富汗的英国士兵发现自己经常陷入一大群野蛮且不怕死的敌人中间,而且手上的.303步枪还不如以前的.450步枪威力大。有需求就有供给,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达姆达姆兵工厂(Dum-Dum Arsenal)以Mk.II步枪弹为基础生产了一种不完全被甲的.303步枪弹,弹尖部分露出铅芯;射入人体后,软质的弹尖更加容易变形、扩张,大大提高能量传递到人体的效率和造成更大的永久空腔。这就是所谓“达姆弹”的来历。

需要注意的是,类似原理的扩张型弹药远不止软尖弹一种,而软尖弹也远不止“达姆弹”一款。现在已经是2015年了,不是中口径步枪弹刚出现不久的19世纪,用“达姆弹”这种不准确的名词来统称所有种类的扩张型弹药就很荒谬了。

“达姆弹”出现后,英国人受到启发,先后研制出Mk.III、Mk.IV、Mk.V三种空尖弹即在弹头前端开出一段空腔,使之容易变形和扩张。和“达姆弹”相比,经过专门测试和设计的英国军用空尖弹拥有更好的射击精度和杀伤效果。

从左往右:Mk.II铅芯全被甲弹、Mk,V空尖弹、Mk.VII复合弹芯全被甲尖头弹。最有趣的是1910年装备英军的Mk.VII弹,采用全铜被甲;弹芯前部三分之一为较轻的铝材,因此弹头重心在后部三分之二的铅芯上,并且有足够的重量使弹头在较远距离上保持足够的动能;射入肌体后,较低的稳定性使弹头更容易偏航甚至翻滚,因此杀伤效果比Mk.V空尖弹更好。更有意思的是,一战期间英国因为缺乏材料而用纸代替铝,结果发现纸制弹尖更容易造成伤口感染。

然后再来看看扩张型弹药是怎么被禁止军用的(至少在名义上)。

19世纪末,俄罗斯帝国遭遇了多方面的困难,尼古拉二世为了对列强争霸做出限制、拖住其他列强的脚步,于1898年8月倡议在荷兰海牙召开和平会议,并邀请欧亚和北美的各个独立国家参加。其他列强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出于外交的考虑,都没有拒绝。于是,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于1899年5月18日至7月29日在荷兰海牙举行,参加的有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美国、奥匈帝国、大青果等26个国家。会议宣称其主要目的是“限制军备和保障和平”,但最后未能就此达成任何协议(笑),只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战争法规编纂方面签订了3项公约和3项宣言: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1899年海牙第1公约)

《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899年海牙第2公约)及其附件《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

《关于1864年8月22日的日内瓦公约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1899年海牙第3公约)

《禁止从气球上或用其他新的类似方法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899年海牙第1宣言)

《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2宣言)

《禁止使用在人体内易于膨胀或变形的投射物如外壳坚硬而未全部包住弹心或外壳上刻有裂纹的子弹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3宣言)

看到名字最长的那条宣言了吗?

如同二战后原子弹引起了各国警惕,西方列强们纷纷谴责英国使用“非人道武器”。谁叫你没事就隔着英吉利海峡把欧洲大陆搅得一团糟,现在活该被群嘲(此处应有滑稽表情)。

这些是德国谴责“达姆弹”的宣传材料,然而图片里的子弹都是法国的8mm勒贝尔弹……

英国人这下急了,虽然我搞了个大新闻,但你们也不能就这样把我批判一番啊!英国人的辩解是,这些扩张型弹药都是用来镇压“野蛮人”的(殖民地独立运动),并不会用于我们“文明人”(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稍有常识的人就能看出,一心想整英国的其他列强是不会承认如此厚颜无耻之词的。

另一方面,英国人在南非的对手——布尔人也开始在战场上自行改造扩张型弹药,这下英国人无法为自己的敌人辩解了。

布尔人改造的易变形弹头,本体都是缴获自英军的步枪弹。左1是.450弹头,左2和左3是.303弹头。

于是在多方压力之下,英国最终签订了1899年海牙第3宣言。随后,英国停产了所有型号的军用空尖弹,并将已经装备的空尖弹从南非撤回、仅用于后方部队的射击训练。至于开山鼻祖“达姆弹”,早在签订公约以前就停产了,加上本来就产量不高,恐怕早已在战争中消耗殆尽(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需要注意的是,《海牙公约》的每一项都是"只有在所有交战国都是缔约国时方能适用"。这意味着两点:

1、民间、警察可以使用,事实上民间和警察确实在广泛使用。

2、只要交战国中有一个不是缔约国,那么军队就都可以使用。

从实践来看,其实也不能说这宣言一点卵用都没有……

二战期间,美国装备了.22 LR口径的消音手枪,配备民用市场上常见的雷明顿躶铅弹;然而有人注意到了1899年海牙第3宣言,于是美国战略情报局(OSS,CIA的前身)专门研发了全金属被甲的T-42子弹来装备现役军人特工,原来的雷明顿躶铅弹则继续给“平民”身份的特工们使用。

.22 LR口径T-42全被甲弹及其包装盒。

当然,这种东西规避起来也很简单……

二战后,美国空军为M6生存步枪配备了软尖弹头的.22 Hornet弹,但在包装盒上标明了:“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用此种弹药进行针对敌方人员的攻击或防卫。此种弹药仅能在紧急的生存状况下配合生存枪用于猎取食物。”

这玩意儿根本就是写给敌人看的嘛!

此外,当代美军装备的M118LR弹、Mk.262弹、Mk.318弹的弹尖被甲都有一个通孔,并且有一小段空腔;真要死磕的话,也可以说它是空尖弹(hollow-point)。然而美军官方将其称为“开尖弹”(open-tipped),并宣称这是生产工艺使然、不是为了让它在人体内变形。这种工艺是将被甲从弹尾向弹尖方向“包”过去,因而会在弹尖留下一个小孔,据说这样可以减少铅芯形变、提高精度。

不过,也许是为了避嫌,新型的Mk.262 Mod1 弹在弹尖部位增加了一道紧口沟。

至于现代军队基本都不怎么装备扩张型弹药,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因为顾虑海牙第3宣言;而是因为扩张型弹药为了容易变形,会牺牲其他性能(主要是侵彻力),这对现代军队来说并不划算。例如上文提到的Mk.VII全被甲弹,就采用复合材料达到了超过同口径空尖弹的性能。

所以结论是:刑不上列强,礼不下蛮荒。

所谓的禁令、公约,大概都是列强们维护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的工具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国际社会之所以对“达姆弹”这类武器加以限制,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禁止使用,并非否定战争的本质在于争夺和削弱敌方力量。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性,促使人类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开始反思战争的界限,并试图为这场人类最极端行为注入一丝人道主义的光辉。“达姆弹”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被设计成在击中目标.............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后为何不直接将东欧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吸纳为加盟共和国,而是选择组建华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主张以及对苏联自身内部稳定和国际形象的权衡。简单地说,直接吞并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后,苏联最迫切的需求.............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被其他国家“吞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以及战胜国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吞并”。通常,“吞并”意味着一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并入自身,并对其施加主权。而德国在二战后的命运,并非如此简单粗暴的“吞并”,而是.............
  • 回答
    奥巴马政府在面对“允许9/11遇害者家属起诉沙特阿拉伯”的法案时,确实经历了一段充满纠结的历程,最终也导致了国会以压倒性优势推翻了他的否决。要理解奥巴马为何如此坚持,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面临的多重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意”或“不同意”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国家安全、国际关系以及法律原则的复杂博弈。首先.............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确呈现出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在战后初期境况相对艰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我们熟悉的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却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那些本应拥有更好基础的国家。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用“更好”或“不如”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历史.............
  • 回答
    二战中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国际二战史的叙述中,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甚至“一笔带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简单的“忽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史学视角下的考量。.............
  • 回答
    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胜利,毫无疑问是其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两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提及英国的国际地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其相对昔日荣光的下滑。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赢了就一直强下去”,而是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和.............
  • 回答
    假设二战结束后,日本没有被盟军占领并统一,而是按照当时一些政治力量的设想,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北日本和南日本。这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分裂的根源与形成过程:历史本就充满了偶然性。如果当时苏联在对日作战中,其推进速度和占领范围超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或者美国出于某种战略考虑,决定不实施统一占.............
  • 回答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被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牢牢控制的殖民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独立自主的新兴国家。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不仅仅是地图上国界的改变,更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衰落,以及诸多历史、社会和国际关系层面的重要道理。一、民族主义浪潮的不可阻挡:最根本的原因,是二战极.............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二战后,战胜国并没有像历史上的某些征服者那样,将战败国的国土完全吞并,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量。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旨在构建战后世界秩序,避免重蹈覆辙,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1. 对过去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深刻反思与厌倦: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可以.............
  • 回答
    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的激化,确实是理解其为何一旦停止侵略脚步就可能“自爆”的关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难以回头的局面。将其比喻为“自爆”,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内部存在的深刻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如何通过对外侵略来掩盖、转移和暂时缓解,一旦失去侵略这条“输.............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无法与美、苏、英等老牌强国相提并论。然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并非仅仅依靠硬实力,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在二战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中国是亚洲战场的主战场,而且是中.............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史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1931年确实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这个“独立”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主权独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英国还能调动两国的兵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当时的“独立”是怎么回事,以及英联邦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首先,得.............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这种火炮、飞机、坦克都大放异彩的时代,骑兵早就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直到二战,骑兵依然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扮演着不小的角色,甚至有些国家还大量装备着骑兵部队。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一件件地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骑兵的优势,即便是在新兴科.............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与德国国防军(德军)在综合战斗力上存在显著差距,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工业基础与装备水平的巨大鸿沟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德国的工业实力: 德国作为二战前欧洲的工业强国,拥有先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