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战胜国不完全吞并战败国国土?

回答
二战后,战胜国并没有像历史上的某些征服者那样,将战败国的国土完全吞并,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量。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旨在构建战后世界秩序,避免重蹈覆辙,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1. 对过去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深刻反思与厌倦:

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这种扩张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仇恨和冲突。战胜国,特别是英国和法国,虽然是胜利者,但自身也曾是殖民帝国,深知完全吞并他国领土所带来的管理难度、经济负担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他们见证了殖民地的反抗,也感受到了维系庞大帝国所需的巨大代价。

更重要的是,民族自决的理念在二战前后日益高涨。威尔逊总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中就强调了民族自决权,虽然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但这种思想已深入人心。战胜国中的民主国家,如美国,更是将民族自决视为建立稳定世界秩序的重要基石,他们不希望被指责为新的帝国主义者,从而在道义上和政治上处于不利地位。

2. 战后重建的优先事项与现实的政治经济考量:

经历了长达六年的残酷战争,战胜国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也已精疲力竭。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国内重建任务:修复被战争摧毁的基础设施、安抚战争带来的社会创伤、处理国内的失业问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实在没有额外的资源和精力去消化和管理被吞并的土地。

完全吞并意味着要承担被吞并地区的一切责任,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维持治安、处理当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这些都是巨大的负担,很可能导致战胜国自身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雪上加霜,分散其集中精力进行国内重建的力量。

此外,一些被吞并的地区可能存在复杂的民族构成和宗教矛盾,强行吞并很可能引发长期的内部动荡和抵抗,这与重建稳定世界的初衷背道而驰。

3. 防止苏联崛起与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以美苏两大阵营的合作完成的。然而,战前和战时的政治分歧已经显现,战后对欧洲的未来以及世界格局的设想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随着战争的结束,苏联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尤其是在东欧地区。

为了遏制苏联的潜在扩张,西方盟国(主要是美英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独立于苏联势力范围的欧洲。如果将德国的一部分或整体吞并,或者在其他地区制造新的殖民地,反而可能成为苏联攻击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口实,进一步加剧冷战的紧张局势。保持战败国的独立,即使是有限度的独立,也更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构建一种平衡,与苏联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竞争。

4. 建立国际合作与安全机制的设想:

战胜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希望建立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以避免重蹈两次世界大战的覆辙。他们认识到,过去那种零和博弈的国际关系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他们积极推动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集体安全来维护世界和平。

完全吞并他国领土与这种国际合作的理念相悖。这种行为容易被视为新的侵略和霸权,会激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和反对,不利于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挥作用。相反,通过支持战败国重建,帮助其回归国际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潜在的再次扩张能力,更有利于建立一个多边合作的国际框架。

5. 对德国的特殊处理——“去纳粹化”与“民主化”:

对于德国,战胜国的处理尤为复杂。德国的侵略行为是二战的主要导火索。因此,战胜国对德国采取了“去纳粹化”(Denazification)和“非军事化”(Demilitarization)的措施,旨在彻底清除纳粹思想的土壤,防止其再次崛起为侵略性国家。

然而,直接吞并整个德国,不仅在操作上困难重重,而且可能导致德国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弹。更重要的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英美法与苏联在战后的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最终,德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这反映了战胜国之间力量的平衡和对德国未来走向的不同设想,也为后来的东西德分裂埋下了伏笔。而对于东欧一些曾被德国占领的国家,战胜国也并未像历史上的征服者那样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而是支持其重建独立。

6. 避免重蹈凡尔赛条约覆辙的教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施加了巨额赔款和领土割让,这被认为是导致德国经济凋敝、民族复仇情绪高涨,并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战的战胜国,特别是美国,吸取了这一教训,认识到过度惩罚和压迫一个国家,反而可能播下仇恨和冲突的种子。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经济援助(如马歇尔计划)来帮助战败国(尤其是西德)重建经济,使其重新融入欧洲经济体系,从而稳定欧洲局势,并削弱共产主义的影响力。

总结来说,二战战胜国之所以没有完全吞并战败国的国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厌倦了旧式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带来的冲突。
现实的政治经济压力: 自身重建的迫切需求,无力承担吞并国土的额外负担。
地缘政治的战略考量: 为了遏制苏联的崛起和共产主义的扩张。
对新型国际秩序的构建: 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合作与安全机制。
对特定战败国(如德国)的处理方式: 侧重于改造而非吞并,以防止其再次作恶。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避免过度惩罚导致新的冲突。

这种不完全吞并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战后世界的格局,奠定了冷战基础,也开启了战后国际关系中更加注重合作与制衡的模式。这是一种更加务实、也更具长远眼光的选择,尽管它也伴随着新的矛盾和挑战(如冷战的出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守不住。


民族国家是几乎不可能被直接吞并的(德奥属于极其特殊情况,这两国家历史渊源没统一才是怪事),只能以殖民地或傀儡国的形式管理。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英印和法越,即使深耕多年,也无法压制住强烈的反抗意图,最后收不抵支,只能放弃。英美法想搞这一出可能性微乎其微:英法都疲于应付自己现有的殖民地,无力维持德国的占领;而美国作为自由世界的领导人,这么搞面子上挂不住,而且搞一块离自己一整个大西洋的巨大飞地,同时还要防备铁幕的另一边,就算美国家大业大也耗不起。

另一边的苏联呢?苏联倒是有这个条件(毕竟他们是德国的征服者,离德国也近,没有殖民地啥的),但是苏联本身就是个联盟,无所谓吞不吞并(加盟国能叫吞并吗,手动滑稽)。再说苏联自己还在从二战中被打砸抢烧中恢复,哪来那个闲心消化德国。事实上苏联选择卫星国,可以说是比较理智的选择。

日本就不用多说了,唯一一个核心区靠近日本的大国是中国,而那时候的中国……吞并还是洗洗睡吧。

user avatar

这玩意,让你去打法西斯,不是让你去当法西斯。

满脑子都是吞并对手,还不允许战败国发展经济··· ···这tm是希特勒的宏伟愿景。

意大利向盟军9月8号就正式投降了,之后跟着盟军打内战,一路往北推。

而日本和德国战后都遭到了同盟国的武装占领(和武装肢解),日本只有计划,但是仍然是四国占领。这种问题遗留直到冷战新局势确立。最后也都有领土变化。

至于为什么不“全面吞并”,算了8,这都2019年了,征服史观这种玩意怎么还存在;几千万人口吞并进去你还得想办法喂饱了,还得想办法给他们办公民权,还得战后维修炸烂了打碎的基础设施——又不是公元前,卖了奴隶;朝着自己国家里扔进来几千万彼此语言相通和你进行了几年战争的饥民,这玩意政治自杀都不算,那叫“积极主动亡国灭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战胜国并没有像历史上的某些征服者那样,将战败国的国土完全吞并,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量。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旨在构建战后世界秩序,避免重蹈覆辙,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1. 对过去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深刻反思与厌倦: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可以.............
  • 回答
    中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在理论上是有权利在日本驻军的,这在国际法和历史惯例上都有先例可循。然而,最终中国并没有在日本驻军,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内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一、 战胜国的权利与驻军的国际惯例在二战结束后,战胜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把当年那些战舰和货船的设计思路,以及鱼雷这玩意儿的特性都扒拉出来,这样才能说清楚为什么没像某些科幻电影里那样给它们披上“裙甲”。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是“裙甲”,通常指的是那种围绕船体外围,特别是水线附近,类似古代士兵身上那种保护性的装.............
  • 回答
    二战中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国际二战史的叙述中,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甚至“一笔带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简单的“忽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史学视角下的考量。.............
  • 回答
    二战时,水面舰艇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空心装药炮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理论、材料、生产能力以及当时的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这并非因为空心装药技术不存在,而是因为它在当时应用于舰炮领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心装药的核心原理。它依赖于一种叫做“装.............
  •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海军的重建进程与战前有着天壤之别,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体现就是再也没有建造过一艘战列舰。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日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战略考量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日本国宪法》和《自卫队法》的限制。战败后的日本,在新宪法中明确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权利,并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要回答“为什么二战战败国至今比大部分战胜国生活优越?到底谁赢到最后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首先,明确前提:判断“生活优越”的标准在开始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界定“生活优越”的标准。这通常包括: 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 GDP总量、人.............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在二战时期“段子多”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比较复杂,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历史事实与意大利的战争表现:首先,我们要承认,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为后人提供了不少“素材”。这并非“制造”出来的,而是其真实历史中的一部分。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军事爱好者心中的疑问。理论上来说,在飞机尾部安装一门炮,让其能够向后射击,似乎是个很棒的主意。这不仅能让你在被咬尾时有机会反击,还能增加敌机攻击你的顾虑,说不定还能制造一些意外的“空中缠斗”戏剧性场面。然而,现实的战场和飞机的设计是复杂的权衡,这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可不少,.............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二战北非战场,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团”以其闪电般的机动和出色的战术,一度让盟军闻风丧胆。然而,即便是在他最辉煌的时刻,隆美尔手中拥有的装甲师数量也似乎与他的威名不太相符。许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德国不倾尽全力,多给隆美尔几个装甲师,一举荡平北非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诸多复杂的战略、资源和政治因素,绝非简单.............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盟军为何没有选择控制波罗的海并登陆丹麦开辟新战场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战略议题。许多人会好奇,为何盟军没有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在北欧方向给纳粹德国施加更大的压力。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而是涉及到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盟军面临的主要战略.............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