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为什么不造些战列舰呢?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海军的重建进程与战前有着天壤之别,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体现就是再也没有建造过一艘战列舰。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日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战略考量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日本国宪法》和《自卫队法》的限制。战败后的日本,在新宪法中明确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权利,并且国家武装力量的设立也仅仅是为了“维持国家独立和安全”,这极大地限制了日本发展进攻性军事力量的可能。战列舰,作为一种典型的拥有强大火力、装甲厚重、能够远距离投射力量的作战舰艇,其战略定位天然带有很强的进攻性或战略威慑性。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建造这样的大型作战舰艇在法理上就存在根本性的障碍。新宪法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美国对日本安全政策的影响,日本被定位为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和平国家。

其次,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和新的战争形态的出现也使得战列舰的战略价值大大降低。二战的结束标志着以海空力量为核心的大规模海战模式的成熟。在太平洋战场上,航母编队凭借其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已经完全取代了战列舰在海战中的主导地位。航母能够投送飞机进行远距离的侦察、攻击,其作战半径和灵活性远超任何火炮舰艇。战列舰尽管炮火强大,但在面对敌方航空兵的饱和攻击时,其厚重装甲的防护作用显得相对有限,且自身难以反制航空威胁。日本战前引以为傲的“大和”级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但在战争后期已经难以在没有足够空域支援的情况下施展拳脚,甚至最终的结局也是被航空兵摧毁。因此,即使日本有建造战列舰的能力和意愿,其在现代海战中的实效性也早已大打折扣。

第三,经济因素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战后的日本经济一度非常困难,百废待兴。建造一艘战列舰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不仅仅是舰体本身的建造费用,还包括配套的武器系统、先进的火控设备、以及训练有素的乘员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已经过时的大型水面舰艇上,而放弃更具战略效益的海上自卫能力,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相比之下,发展能够应对海域监视、反潜作战、以及区域防空等任务的舰艇,如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以及发展航空力量,更能有效保护日本的海洋利益和应对潜在威胁。

第四,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对日本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方向。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军事控制非常严格,并且作为日本的安保同盟国,美国承担了日本大部分的战略防御责任。日本的自卫队,其军事装备和战略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美国海军自身也经历了从战列舰主导向航母主导的转变,并且在冷战时期,其海军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核潜艇、航空母舰以及导弹驱逐舰等平台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不会支持其盟友日本发展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的进攻性武器,特别是类似战列舰这种象征着强大海军实力的舰种。美国更倾向于让日本扮演一个防御性的角色,并且能够与美国海军协同作战。

第五,技术的进步使得战列舰的建造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现代战列舰如果要在火力、防护和速度上与二战时期的顶级战列舰匹敌,甚至超越,其设计和建造的技术难度将是巨大的。例如,需要开发更先进的舰炮技术、更强大的装弹系统、更高效的动力装置,以及能够抵御现代反舰导弹的装甲和电子对抗系统。这些都需要极高的科研投入和工业基础,而战后日本的工业体系虽然恢复迅速,但其重心也放在了民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即使在一些技术领域,日本的工业实力足以支撑建造先进的军舰,但综合考虑上述种种因素,战列舰的优先级实在排不上号。

总结来说,二战后日本不再建造战列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法律与政治限制:《日本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日本作为和平国家,限制了其发展进攻性军事力量。
军事战略的转变:航母及其搭载的舰载机已经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导力量,战列舰的战略价值急剧下降。
经济承受能力:战后日本经济面临重建,建造战列舰所需的天价投入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符。
国际关系与安全保障: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的国防政策和军事发展受到美国的引导和影响,美国不鼓励日本发展可能引发军备竞赛的大型进攻性舰艇。
技术与实用性考量:现代战争形态下,战列舰的作战效能受到质疑,其维护和发展成本极高。

因此,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发展方向转向了更具防御性、更符合现代海战需求、并且能够与盟友协同作战的舰艇和装备,如宙斯盾驱逐舰、潜艇以及反潜巡逻机等。这些选择,是基于对战后世界格局、国家战略定位以及军事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理性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这都什么脑回路?

美国人整个二战费劲把你能动的不能动的战列舰都击沉了,最后还能动的长门也拖走做原子弹试验了,不就是为了彻底摧毁日本海军么?

他还能让你再建战列舰?美国海军自己的的船都多的没地方放,日本原先联合舰队的军港都停满了美国的战列舰和航母,自己的都要拆了或者扔原子弹试验场,还让日本人造?

你以为造战列舰那是你摆积木呢?日本人苦心经营几十年,才好不容易攒钱搞出来12条战列舰,其中金刚级四艘那还是1913年的爷爷辈战列舰呢,前面提到的长门是1920年就交付服役的,到1945年战败还在那用呢。

日本为了搞这么点规模的海军,军费占政府财政经费已经超过50%了,还造战列舰?要日本人都累死在这上面?

你是不是不明白什么叫战败?

你是不是不明白什么叫战败?

你是不是不明白什么叫战败?

日本一个战败国,还有资格再造战列舰?

造出来这么大的玩意你想打谁?

美国接管日本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对军国主义政府彻底拆解,整个日本政府全面改组,陆军省解散变成第一复原省,海军省变成第二复原省,军队体制、军校全都不存在了,整个日本的防卫全面移交给盟军,日本不允许再有军队。

因为朝鲜战争爆发,这才让日本成为了封锁共产主义的桥头堡,对美国人才有了新的价值。这时候日本就是美国的供应基地,你只要生产我大美利坚所需要的物资就好,打仗的事情轮不到你说话。

之后美国人发现东亚很多事情不能自己亲自下场打,必须在前面塞一个炮灰,韩国那弱鸡连朝鲜都打不过根本就是废物一个,这才重新把日本给武装了起来,搞自卫队,来填补美国人在东亚大陆架近海不方便亲自下场地方的空缺。

针对当时的假想敌,美国人给日本人制定了海陆空自卫队的发展建设方向,海自就是给美国第七舰队反潜+扫雷的,剩下的事儿你别想干。

这是随着苏联海军的逐步扩张,才给日本人安排了和有限的作战能力。再加上2010年后中国海军军力突飞猛进的增长,之前的自卫队已经完全无法抗衡了,没办法美国人给日本和韩国松了点绑,开始逐渐允许日本人可以对外进行有限的军事部署,可以将两栖攻击舰改造成起降f35B的航母。

但日本韩国的体量和不断崛起的中国比就是渣渣,光靠解绑这点已经没用了,你就是全放开这俩也是瞬间被中国秒的货,现在逼得美国人自己不得不往南海塞,展现自己的军事存在了。

战列舰这种老古董,你说日本人在战后哪个历史时期能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海军的重建进程与战前有着天壤之别,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体现就是再也没有建造过一艘战列舰。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日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战略考量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日本国宪法》和《自卫队法》的限制。战败后的日本,在新宪法中明确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权利,并且.............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仅生产出一辆,而且还没装主炮的原型车,那说的就是“一式中战车”的后续改良型号,也就是“五式中战车”。咱们先得聊聊日本在坦克研发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你知道,日本自从吞并朝鲜半岛,然后一路打到中国,再到太平洋战争,对装甲力量的需求是挺迫切的。早期他们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比如九七式中战车(也叫“.............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留下的不仅仅是满目疮痍和深刻的教训,还有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这些庞大的军事遗产,在战后的世界格局重塑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流向何处,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1. 战胜国的装备:缴获、拆解与再分配作为战胜国,例如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等,他们拥有的武.............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各国对待德国战俘的情况,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宽容善待,也有严厉处置,这背后交织着胜利者的复仇情绪、国际公约的约束、战后重建的需求,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说说。1. 苏联:数量庞大,待遇复杂苏联俘虏的德国士兵数量最多,估计在300万到400万之间。他们的待遇可以说是差异最大的,.............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的那段岁月,如果用“和平”来形容,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了。那段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战火硝烟刚刚散去,但新的裂痕却又迅速滋生,冲突和紧张如同阴影般笼罩着全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那段时期所谓的“和平”:首先,“冷战”阴影下的两大阵营对峙是那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二战.............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被革命派占据后,能够逼迫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并最终导致君主制覆灭,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并非仅仅是占领一座城市这么简单,而是彼得格勒作为俄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其被革命浪潮席卷,彻底动摇了沙皇政权的根基,并将其孤立无援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以下是详.............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让人非常不适,也充满了争议和令人不安的元素。我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一些。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个男子的行为。他让自己的女友染上毒瘾,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恶劣和卑劣的行为。毒品对个人身心的摧残是毁灭性的,他这样做,不仅仅是毁了女友的健康和前途,更是将她推入了深渊,剥夺了.............
  • 回答
    .......
  • 回答
    1942年那次轰炸东京的勇敢行动,被载入史册,代号“杜立特空袭”。参与行动的美国飞行员们,他们的人生轨迹与那次惊心动魄的任务紧密相连。要说他们是否有活到二战结束,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是活到并见证了战争的胜利。当时参与空袭的80名飞行员,每个人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们的B25轰炸机是从航母上.............
  • 回答
    二战前日本的首相,实权的大小,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时而稳稳站立,时而风雨飘摇。这其中的复杂程度,可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我们得从那个时代日本独特的政治结构说起。表面上看,首相是内阁的首脑,负责组建政府,领导国家。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日本当时并非一个完全民主的议会制国家,而是融合了天皇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假设性的,并且带有强烈道德敏感性的话题。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逻辑出发,我们来探讨一下如果二战刚结束时,麦克阿瑟真的“强占”了裕仁天皇的香淳皇后(久迩良子),裕仁天皇可能会采取哪些行动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强占”这个词带有非常强的感情色彩和负面含义,通常意味着非自愿或武力胁.............
  • 回答
    要说清楚法西斯主义为何随着二战的结束基本覆灭,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思想上的彻底摧毁。首先,压倒性的军事失败是法西斯主义覆灭的直接导火索。二战的最终结果,是以同盟国的胜利和轴心国的战败为结局的。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在盟军登陆西西里后迅.............
  • 回答
    二战结束,中国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内战的阴影。在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这段时期的报刊业,正如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一样,充满了复杂的色调和激烈的对抗。与其说是一种统一的“状态”,不如说是一种多元、动荡且日益受到政治压力影响下的景象。战后初期,国统区的报刊业曾有过短暂的活跃和复苏.............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德国普通民众对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屠杀犹太人活动的知情程度,一直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讨论的焦点。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知道”或“不知道”,因为事实远比这复杂,涉及到了信息控制、民众态度、个体差异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首先,要理解纳粹政权的信息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及.............
  • 回答
    广岛原子弹爆炸,这颗被命名为“小男孩”的炸弹,在1945年8月6日清晨撕裂了广岛的上空,其毁灭性的力量不仅仅是摧毁了一座城市,更像是一记沉重的耳光,直接拍在了日本帝国顽固的战争机器上,最终敲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丧钟。要理解为什么广岛和三天后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标志着战争的结束,我们需要深入审视当时日本所.............
  • 回答
    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2019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可以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提升幅度是惊人的,而且这种提升并非单一维度的线性增长,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跃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领域来细细道来。一、 工业制造的革命性飞跃:自动化、精细化与规模化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的工业基础依然是基于流水线生产,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