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结束后各国的武器都去哪了?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留下的不仅仅是满目疮痍和深刻的教训,还有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这些庞大的军事遗产,在战后的世界格局重塑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流向何处,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 战胜国的装备:缴获、拆解与再分配

作为战胜国,例如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等,他们拥有的武器装备数量最为庞大。这些装备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缴获与销毁: 对于从轴心国手中缴获的武器,尤其是重型装备和技术先进的武器,战胜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了解敌人的技术水平和战术思想。一部分缴获的武器被直接销毁,以防止其再次落入不良分子手中或威胁地区稳定。例如,德国和日本的许多武器库在战后被盟军强制销毁。
拆解与研究: 许多缴获的武器被拆解,以便研究其设计、制造工艺和材料。这些研究成果为战胜国自身的武器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美国就对缴获的德国火箭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直接推动了美国导弹技术的发展。
本国军队的装备更新与保留: 战胜国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自身生产的武器装备,战后自然需要补充和更新。一部分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武器,如苏联的T34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以及各种飞机和大炮,被保留下来,成为战后各国军队的主力装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升级。
援助与销售给盟友: 为了巩固战后同盟关系,扶持盟友发展,以及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施加影响,战胜国将大量武器装备以援助或低价销售的方式提供给其他国家。
美国: 美国在战后通过《租借法案》向盟友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包括各种火炮、坦克、飞机、舰船和弹药。战后,这一政策延续,尤其是在冷战初期,美国向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以对抗苏联的威胁。例如,欧洲的重建过程中,许多美国援助的军用车辆和设备被民间和军事机构所用。
苏联: 苏联也向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尤其是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这些装备虽然在技术上可能不及美国,但数量庞大,且符合苏式军事理论的部署模式。
英国与中国: 英国也向其英联邦成员国以及一些受其影响的国家提供武器。中国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带走了相当一部分美制装备,而解放军则接收了日伪的武器装备和部分苏械,并在后续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接收了大量的苏制装备,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

2. 轴心国的武器:缴获、遗弃与残留

轴心国,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是战后武器处理的另一大重点。

德国: 德国的武器装备种类繁多,技术先进,尤其是其海军和空军装备。战后,盟军对德国的军事力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大部分重型武器和先进技术装备被销毁。
缴获与拆解: 例如,德国的V系列火箭技术被美苏两国分别缴获并研究,直接催生了两国的导弹计划。德国的潜艇被盟军拖走并进行研究或凿沉。
遗弃在占领区: 在战乱结束后,德国各地仍然遗留有大量的武器弹药,其中很多是被德军遗弃或被当地居民藏匿。这些遗留武器给战后重建和安全带来了不小的隐患,许多被当地政府和盟军收集并处理。
日本: 日本的武器装备以海军舰船和陆军步兵武器为主。战后,日本被解除武装,大部分武器装备被盟军接收、拆解或销毁。
海军舰船: 日本海军庞大的舰船,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等,大部分被盟军分割。一部分被作为战利品分配给战胜国,如美国、英国和苏联;一部分被用于海底的沉船打捞和销毁,或在战后进行拆解处理。
陆军装备: 日本陆军的步枪、火炮、坦克等装备,在战败后被大规模缴获和销毁。然而,一些士兵在撤退或投降时可能藏匿了部分武器,这些武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社会安全的一个潜在威胁。

3. 私人持有与黑市交易:未被完全控制的流向

尽管战胜国在官方层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武器处理,但战争遗留的武器,尤其是轻武器和弹药,仍然以各种方式流入民间,成为黑市交易的重要商品。

战争遗留的零散武器: 许多在战场上遗弃的步枪、手枪、弹药等,在战后被当地居民捡拾、收藏。在一些地区,这些武器甚至成为地方武装或犯罪团伙的来源。
士兵的私藏与带回: 一些士兵在战争结束后,可能出于纪念品心理或作为私人物品,带走了一些小型武器或弹药。
黑市的活跃: 战后世界各地的军火黑市迅速活跃起来。这些黑市从各种渠道购入或窃取武器,并将其转售给其他国家或武装组织。尤其是在一些政治动荡或地区冲突频发的地区,黑市武器的流通成为了重要的武装力量来源。例如,一些在亚洲和非洲的独立运动或内战中,就能看到大量二战时期的武器在被使用。

4. 武器对后世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武器的去向,直接影响了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地区冲突以及全球军事力量的分布。

冷战的武器库: 美苏两大阵营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积累了大量武器,这些武器成为了冷战时期对抗的基石。双方不断研发和生产更先进的武器,而二战时期的武器则作为后备力量或援助装备,在代理人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兴国家的军事力量基础: 许多在二战后才独立或正在进行民族解放战争的国家,其早期的军事力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接收战胜国的援助或利用战争遗留的武器。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军事技术发展方向和军事战略的雏形。
持续的安全隐患: 至今,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二战时期遗留的武器弹药,尤其是一些未被引爆的地雷、炮弹等,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长期威胁。

总而言之,二战结束后,武器的去向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涉及缴获、销毁、研究、保留、援助、销售、遗弃和黑市交易等多个环节。这些武器的流转,不仅塑造了战后世界的力量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其影响至今仍在某些地区延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后军转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把民工在战争中紧急转军方订单的难度和把军工以及装备重新转会民用工业自然不是睿智P射里点点鼠标那么简单。卖当然是一个途径,但是远没有这么大的需求,尤其是在战争已经把主要问题全部都拿到桌面上打烂了的情况下,热战空间有限;而剩下大量的装备被绞尽脑汁的民用了,处理不了的会封存掉。

坦克是好的,封存出售都比较简单;飞机也没什么大问题,小飞机更新虽快但是大飞机再利用效率很高。大船可以封存,CVL可以改回商船。说个比较惨的:DD们,那真就是一群弟弟。

“战时应急计划驱逐舰”——39年开始,HM N订购了14批112艘应急大型舰队驱逐舰。这些驱逐舰当然不是真正的IJN或者J级部族级那样的“大型”驱逐舰,但是他们仍然主要承担舰队职能,因为英联邦此时正在发疯一样的下饺子Corvette,Sloop,Frigates和小型的护航驱逐舰——这些舰艇才是护航反潜的主力——而这些舰队驱逐舰显然造多了(主要是因为39,40,41年甚至42年吃shi的岁月里大量驱逐舰队整建制损失掉的后遗症)。到了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这些舰艇百无一用:红海军的威胁完全可以被USN和RAF控制住,但是舰艇的结构强度还很好,轮机寿命也还长,就此拆掉那是浪费到爆炸。于是其中23艘被改造成一等反潜护卫舰type16,10艘被改造成二等反潜护卫舰type15。

虽然仍然没有卵用就是了。

“间战标准驱逐舰”——间战时期的ABCDEFGHI级驱逐舰在前文描述的39-42年里承担了全球各大战区里几乎所有的脏活累活,在战争中遭遇了惨重的损失,而且因为高强度的使用轮机早已不堪重负。他们的下场就非常悲惨了:拆掉是好的,卖掉是福分,相当一部分间战标准驱逐舰没有被U艇干掉,没有被斯图卡干掉,没有被IJN的航母,意大利的重巡洋舰干掉,甚至躲过了T艇和导弹,但是他们躲不过战后把他们当成靶舰的友军火力。

图片没有水印,随意服用,但是也没有校对。

蓝色:损失主要原因为水雷,潜艇等

绿色:损失主要原因为航空兵,导弹等

橘黄色:损失主要原因为水面单位

黄色:损失主要原因为恶劣海况,事故

白色:死于战后友军打靶,拆船厂以及博物馆里变成干尸标本任人踩

太可怜了,吐口痰再走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留下的不仅仅是满目疮痍和深刻的教训,还有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这些庞大的军事遗产,在战后的世界格局重塑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流向何处,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1. 战胜国的装备:缴获、拆解与再分配作为战胜国,例如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等,他们拥有的武.............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各国对待德国战俘的情况,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宽容善待,也有严厉处置,这背后交织着胜利者的复仇情绪、国际公约的约束、战后重建的需求,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说说。1. 苏联:数量庞大,待遇复杂苏联俘虏的德国士兵数量最多,估计在300万到400万之间。他们的待遇可以说是差异最大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前这段时期,全球工业品的定价真是纷繁复杂,而且受地域、生产技术、原材料成本、市场需求以及当时各个国家经济政策影响,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些主要工业品的价格变化和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那会儿的经济环境波动很大。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都遭受了重创,生产力.............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航母“葛城”之所以没有赔付给中国,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法层面的因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想不想给”的问题,而是由当时国际格局、战后处理的原则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共同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葛城”不是一艘简单的军舰,而是一艘被俘获的日本主力舰艇。 战后的处置方式,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颇为大胆的假设,尤其是在二战刚结束的那个历史节点。我们不妨来细细剖析一下,当时的乔治六世国王和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处境、个性和可能面临的局面,来推演一下“艾克”是否会“欣然答应”。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霸占”这个词的语境。在这里,它显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肢体囚禁或奴役,而是更偏向于.............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二战结束后,一个由中国和苏联组成的“背靠背”联盟,能否解放世界?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了那个时代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冲突。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特殊的节点,审视双方的实力、目标、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解放世界”的含义。在当时语境下.............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它触及了二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如果苏联不占领东普鲁士,并且支持德国保留西里西亚、但泽、波森以及东普鲁士,那么整个战后世界的格局,尤其是欧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探讨这个可能性:一、德国自身的命运: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边界。.............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的那段岁月,如果用“和平”来形容,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了。那段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战火硝烟刚刚散去,但新的裂痕却又迅速滋生,冲突和紧张如同阴影般笼罩着全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那段时期所谓的“和平”:首先,“冷战”阴影下的两大阵营对峙是那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二战.............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海军的重建进程与战前有着天壤之别,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体现就是再也没有建造过一艘战列舰。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日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战略考量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日本国宪法》和《自卫队法》的限制。战败后的日本,在新宪法中明确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权利,并且.............
  • 回答
    要弄清楚二战结束后为何会出现北朝鲜/南朝鲜,而日本却没有分裂成东日本/西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战后的历史进程和国际格局。这其中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以及两国自身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天皇制与民族共识的缓冲首先看日本。二战结束后,日本本土并没有经历像朝鲜半岛那样被外国军.............
  • 回答
    二战结束,当尘埃落定,硝烟散尽,世界本应迎来和平的曙光。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在这关键时刻转向,美英法盟军选择立即向曾经的战友——苏联宣战,那么这幅被我们熟知的战后格局,必将面目全非,演变成一场更加惨烈、更加难以预料的冲突。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全球政治版图的剧变。 欧洲: 原本由美英法主导的西欧.............
  • 回答
    一战和二战后德国割地的处理方式以及德国后续的反应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德国在两次战争后的命运走向截然不同。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战后: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德国的屈辱感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施加了极其严厉的惩罚性条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领土的割让是重要.............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美国人担心日本死灰复燃,决定用动漫阴懦摧毁日本下一代”的文章,我并没有在我的知识库中找到直接与之对应的、广泛流传的二手信息。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文化输出以及对日本动漫的一些常见解读角度来尝试理解你所说的内容,并尽量还原一种可能的叙述方式,就像是某个曾经读过的、有点边缘化但颇引人遐.............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科二考完,那颗悬着的心总算能放下了。但走出考场,特别是看到考场门口依然亮着的摄像头,心里不免还会嘀咕一句:“这玩意儿,是不是考完了就关了?还是说,还在‘盯’着我?”说实话,这个顾虑我懂。毕竟在考试期间,我们是被全程“监视”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指令,都逃不过摄像头那冰冷的“眼睛”。所以,当考试结束,.............
  • 回答
    俄乌战争的走向和结果,无疑将深刻影响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未来走向。关于俄罗斯是否会因此衰弱成一个“二流国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且“二流国家”本身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定义,通常意味着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不再处于世界前沿,影响力相对减弱。首先,我们得看看战争对俄罗斯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