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水面舰艇不使用空心装药(聚能破甲战斗部)的炮弹?

回答
二战时,水面舰艇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空心装药炮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理论、材料、生产能力以及当时的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这并非因为空心装药技术不存在,而是因为它在当时应用于舰炮领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心装药的核心原理。它依赖于一种叫做“装药锥”(Liner)的特殊金属材料,通常由铜或铝制成,呈锥形放置在炸药的前方。当炸药爆炸时,巨大的压力会压缩装药锥,使其高速、极细地喷射出去,形成一道金属射流。这道金属射流具有极高的速度和密度,能够瞬间熔化并穿透装甲,即使是当时的重型装甲,也难以抵挡。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二战水面舰艇未大规模采用空心装药炮弹的原因:

1. 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问题:

聚能效应的敏感性: 空心装药的破甲效果对装药锥的形状、材料性质、爆炸物参数以及炸药与装药锥之间的角度等非常敏感。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聚能效应失效,形成一个松散的碎片流,而非集中的金属射流。在二战时期,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远不如现在精密,要稳定生产出性能高度一致、可靠性极高的空心装药弹药,存在巨大挑战。
引信的复杂性: 为了保证在精确距离和角度引爆炸药,空心装药炮弹需要相当复杂的引信。在舰炮炮弹这种需要承受巨大发射膛压和飞行冲击的环境下,设计和制造出能够承受如此严苛条件的可靠引信,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是极大的难题。引信的失效直接导致弹药的无效。
装药锥材料的局限性: 虽然铜是制造装药锥的良好材料,但当时铜的加工和冶炼技术、纯度控制等也限制了装药锥的性能。铝的性能在当时更难满足高超音速金属射流的要求。
装药锥在膛炸中的稳定性: 舰炮发射时,炮弹内部的炸药在被点燃后会产生极高的膛压。这种巨大的压力如何作用在装药锥上,使其在炮管内不发生形变、解体,并保留其精确的锥形结构,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困难的技术问题。早期的空心装药技术对发射时的冲击和震动非常敏感。

2. 成本与生产能力:

材料成本高昂: 高纯度的铜或铝作为装药锥材料,在当时属于相对昂贵的资源。舰炮炮弹需要海量生产,如果每一枚弹药都使用这种贵重金属制造装药锥,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远超当时常规的穿甲弹和高爆弹。
制造工艺复杂: 如前所述,精确加工装药锥、集成复杂的引信系统、以及确保炸药与装药锥的完美配合,都需要极其精密的制造工艺和昂贵的生产设备。这对于大规模、快速生产的战争需求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替代方案的有效性: 相较于空心装药的复杂和高成本,当时已经存在相对成熟且有效的弹药类型,如实心穿甲弹(AP)和被帽穿甲弹(APC/APCBC)。这些弹药虽然在面对高硬度装甲时存在穿深衰减的问题,但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靠性高,并且在经过不断改进(如增加弹托、风帽)后,在面对二战时期的舰艇装甲时,依然能够提供相当可观的穿透能力。

3. 战术需求与目标类型:

二战时期舰艇装甲的特点: 虽然战列舰和巡洋舰拥有厚重的装甲防护,但这些装甲主要以倾斜的轧制装甲板为主。当时的主流反装甲思路是依靠弹丸的动能和穿甲能力,通过厚度和速度来克服装甲的抗力。实心穿甲弹的动能穿甲原理在当时是主流且有效的。
弹道性能的考虑: 空心装药炮弹由于其内部结构(装药锥、引信、炸药等)较为复杂且重心分布可能不如实心弹药稳定,在高速飞行过程中可能面临弹道不稳定、精度下降的问题。而舰炮作战往往需要远距离精确打击,弹道性能是至关重要的考量。
目标多样性: 舰艇作战不仅需要对付敌方舰艇的装甲,还需要打击对方的上层建筑、甲板设备、人员等非装甲目标,以及进行对陆攻击。而高爆弹(HE)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其爆炸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能有效摧毁这些目标。空心装药弹药的破甲能力在面对非装甲目标时并无优势,甚至可能因为其破甲原理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4. 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空心装药的萌芽与早期应用: 空心装药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就已经由德国人汉斯·赫茨(Hans voningen)等人独立开发出来。但其早期应用主要集中在反坦克武器领域,例如一次大战末期出现的“挤压药柱”以及后来德国在二战初期开发的Panzerfaust等一次性反坦克武器。在这些应用中,弹药的射程和精度要求相对较低,且目标相对固定,为技术的试验和改进提供了空间。
舰炮对射程和威力的需求不同: 舰炮作为海上作战的主要武器,其作战距离动辄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在如此远的距离上,要保证空心装药弹药的聚能效应不受影响,并准确命中目标,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舰炮弹药还需要考虑其“全能性”,既能破甲,又能对非装甲目标造成毁伤,而空心装药在后者方面并不擅长。

总结来说,二战时水面舰艇未普遍使用空心装药炮弹并非技术上完全不可能,而是因为:

当时的技术水平难以制造出稳定、可靠、大规模生产的空心装药弹药,尤其是用于承受舰炮发射高膛压的引信和弹体结构。
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生产工艺不符合战争条件下对弹药大规模、快速供应的需求。
当时成熟的实心穿甲弹以及改进的穿甲弹(APC/APCBC)在面对二战时期舰艇装甲时仍能有效作战,并且在成本、可靠性和生产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舰炮作战对射程、精度以及目标多样性的要求,使得空心装药弹药在当时并非最优解决方案。

直到二战后,随着材料科学、精密加工技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更高效反装甲武器需求的驱动,空心装药技术才得以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现代陆军的坦克炮弹和反坦克导弹,以及后来的海军舰炮弹药(如现代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中的复合弹芯,以及某些特种弹药的头部可能采用类似原理)。但那已经是另一个时代的技术革新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效就是十分糟糕啊十分糟……

空心装药的一大好处,就是让轻型舰艇也有击穿大型主力舰装甲的机会,这对于缺乏大型火炮舰艇的后发国家和穷国当然是很有诱惑力啊。

于是谁搞了空心装药呢?当然是苏东体系国家尤其是苏联和中国咯……

但是时间呢……当然是战后咯,为毛?因为“缺乏大型火炮舰艇的后发国家和穷国“在二战时期都在忙着打陆战啊……谁有工夫去搞反舰炮弹……

那我们继续看看战后早期的情况罢:

为了对抗北约仍然大量存在的重巡洋舰和战列舰,苏系反舰弹当然不能用像后来那样穿深才几十毫米结构钢的半穿设计,而依赖速度的纯穿甲弹在亚音速反舰弹上的话,穿深不够,重量效率也太低,所以思路自然转到新兴的聚能装药效应上来:

不过那时候的反舰聚能装药,跟反坦克导弹用的聚能破甲设计是不同的,采用的是小锥度设计,破甲深度比较小,但是开洞可以达到0.6D,远大于0.2甚至0.1D左右的破甲战斗部,爆轰波侵入效果和放水效果比较好。至于破甲深度的问题麽~堆弹径就结咯~=3=+

实战效果呢?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一拉~跳到两伊战争著名的“袭船战“:

伊拉克深感飞鱼啊啥的小玩意儿对油轮的效果十分不靠谱,特地进口了一批轰6D和C-601重型反舰弹,希望其重达半吨的聚能爆破战斗部能一发入魂。

轰6D和C-601的组合,至少完成过6次成功的攻击,包括著名的一次攻击美国巡洋舰结果误爆了超级油轮……

但是怎么说呢,效果要说不好罢……毕竟非沉即毁,算是全废了,总比经常需要补刀的飞鱼靠谱一些;但是说效果好罢……一般都是几十小时甚至好几天时间慢慢进水慢慢烧才沉的,这是毫无损管的薄皮大馅油轮诶……也就是说

半吨的聚能装药战斗部,基本不会对脆得一B的民船目标造成多少结构性损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水面舰艇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空心装药炮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理论、材料、生产能力以及当时的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这并非因为空心装药技术不存在,而是因为它在当时应用于舰炮领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心装药的核心原理。它依赖于一种叫做“装.............
  • 回答
    在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为了满足其士兵的生理需求并维持军纪,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庞大的“慰安所”系统,并招募了大量女性作为“慰安妇”。关于这些日本女性为何会成为慰安妇,以及她们的意愿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日本女性成为慰安妇的原因(为何是“她们”而非“.............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发展出与同时代主要参战国如美国、德国、苏联相比肩的“像样”的主战坦克,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涉及技术、资源、战略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并非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也在尝试研发和生产,但其产品普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在战场上真正形成与盟军重型装甲部队抗衡的力量。首先,我.............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二战时期的确没出现过类似AC130“空中炮艇”那样专门设计来打击地面目标、具备强大火力输出和防区外打击能力的飞机。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可以从技术、战术思想、战场需求以及飞机设计理念的演进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AC130“空中炮艇”的出现,是建立在相当成熟的技术基础和特定的战场需求之上的。A.............
  • 回答
    二战前,波兰社会中确实存在反犹主义情绪,这使得一部分波兰人对犹太人持有负面看法。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长期的宗教和文化隔阂首先,犹太人在波兰的定居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宗教(犹太教)和文化习俗,这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天主教.............
  • 回答
    二战德军王牌飞行员的战绩之所以如此惊人,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技术上的优势,战术上的革新,更有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群体以及残酷战争环境下的机遇。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这些原因,并力求用更自然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谈谈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相对先进的技术和装.............
  • 回答
    关于希特勒执意要灭掉苏联这件事,并非简单的“灭掉”两个字就能概括,它背后是希特勒野心勃勃的“生存空间”理论、意识形态的绝对敌对,以及对苏联潜在威胁的深刻忧虑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回到希特勒的核心思想——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玩意儿是纳粹主义的基石,简单来说.............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活塞式战斗机产量为何如此巨大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技术、战争需求、生产能力以及国际政治等多种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当时活塞式战斗机是性价比最高、最成熟、最可靠、最能满足战场急需的航空兵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 发动机的黄金时代: 活塞式发动机技.............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无法与美、苏、英等老牌强国相提并论。然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并非仅仅依靠硬实力,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在二战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中国是亚洲战场的主战场,而且是中.............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尤其是组建“Z舰队”(Force Z),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对局势的误判。这并非简单的“送死”,而是当时英国高层在资源有限、情报不足、并且面临巨大战略压力下,做出的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尝试。一、 严峻的战略环境:英国的全球困境1941年底,整个世.............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协议中涉及德国难民的部分,法国方面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疑虑,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的考量。法国并非简单地“交出”所有德国难民,而是对协议的具体执行方式和后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甚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缓和这些条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国投降的背景。1940年夏天,德国闪电战.............
  • 回答
    在二战的硝烟中,“神风特工队”这个名字如同历史深处的一声悲鸣,承载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勇气和绝望。他们驾驶着飞机,带着必死的决心,如同被命运之风卷起的落叶,冲向敌舰。那么,为什么这些悍不畏死的日本飞行员,不选择一个更直接、也许能更有效的方式——直接降落在美军航母上,来完成他们的使命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三菱零式舰载战斗机(以下简称零战)凭借其革命性的设计,在太平洋战场上刮起了一股横扫千军的旋风。它同时拥有惊人的低翼载荷和相对优秀的高推重比,这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机动性,让盟军飞行员吃尽了苦头。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零战的优势如同过眼云烟般迅速消退,直至在战后期沦为任人宰割的猎物。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虽然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效率和侵略性,但并非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总动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战略考量、经济现实以及希特勒个人的判断。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闪电战的早期成功与对迅速取胜的信心:希特勒的军事思想核心是“闪电战”(Blitzkrieg)。他认为通过集中优势兵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枪械设计、弹药标准化、战术需求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二战时各国主流机枪选择7.62毫米和12.7毫米(或类似口径)作为制式口径,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方权衡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尽量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一、 7.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