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各国各种制式机枪口径均为7.62mm或12.7mm?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枪械设计、弹药标准化、战术需求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二战时各国主流机枪选择7.62毫米和12.7毫米(或类似口径)作为制式口径,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方权衡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尽量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

一、 7.62毫米:步兵支援的“黄金分割点”

在解释7.62毫米之前,我们得先聊聊那个时代的“入门级”步枪口径。那时候,各国陆军的制式步枪弹药,很多都集中在7到8毫米之间。比如苏联的7.62x54R、德国的7.92x57 Mauser、英国的.303 British(7.7x56R)、美国的.3006 Springfield(7.62x63)。这些口径的普及,是很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早期火药的性能、枪管的制造工艺、以及对人机功效的初步认识。

弹药通用性与后勤: 一个国家陆军如果能让步枪弹和机枪弹通用,那在后勤保障上简直是天大的优势。这意味着生产线可以共享,弹药运输可以打包,部队在战场上也能更方便地补充弹药。苏联的DP/DT机枪使用7.62x54R弹,跟他们的莫辛纳甘步枪弹药一样,这是个绝佳的例子。德国的MG34/MG42使用7.92x57 Mauser弹,同样是为了与Kar98k等步枪弹通用。这种“一弹多用”的策略,大大降低了后勤的复杂性和成本。

火力密度与射程的平衡: 7.62毫米级别的弹药,在那个时代,能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火力输出与射程之间的平衡。
威力: 相比于更小的口径(比如早期的一些6.5毫米弹药),7.62毫米弹药拥有更好的穿透力,足以在一定距离上击穿当时的单兵防护装备(例如厚棉布制服、皮革)。对于当时的步兵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射程: 7.62毫米弹药的弹道相对平直,在几百米的距离上,其精度和有效射程足以满足步兵排、班支援火力(Squad Automatic Weapon / Light Machine Gun)的需求。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班的士兵,用这种机枪压制住敌方的一个火力点,为友军步枪兵提供掩护,这是非常有效的战术。
后坐力与射速: 7.62毫米弹药的后坐力,对于当时普遍采用肩射或两脚架支撑的轻机枪来说,是相对容易控制的。这使得射手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持续射速,形成有效的火力网。相较于威力更大的弹药,7.62毫米的后坐力更小,更适合持续扫射。

轻便性与机动性: 相对于使用更大口径弹药的重机枪,使用7.62毫米弹药的轻机枪(LMG)或通用机枪(GPMG)通常更轻便。这让它们能够随着步兵小队一同行动,快速部署,在复杂地形(如城镇、森林)中提供机动支援。例如,德国的MG42,尽管弹药威力不俗,但其极高的射速和相对合理的重量,让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希特勒的电锯”,极大地提升了德军步兵的火力压制能力。

枪管寿命与过热: 7.62毫米弹药的能量,在满足上述需求的同时,也对枪管和枪机系统造成的负担相对可控。这意味着枪管的寿命相对较长,不易过热(虽然高速射速的机枪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也更容易设计出可靠、易于维护的枪机和供弹系统。

二、 12.7毫米:反装甲与防空的高效选择

12.7毫米口径(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50 BMG,即12.7x99mm NATO,以及苏联的12.7x108mm)则承担着完全不同的任务,它代表着“重火力”的领域。

反装甲作战的需要: 随着战争的深入,轻型坦克和装甲车的出现,让传统的步枪口径弹药在面对它们时显得力不从心。12.7毫米弹药,特别是其穿甲弹(AP),能够有效击穿二战时期大部分轻型和中型坦克的侧面或后部装甲,或者破坏其履带、观察窗等薄弱环节。例如,美军在诺曼底战场上,他们的M2勃朗宁重机枪(.50 Caliber Machine Gun)就成为了步兵反坦克的重要武器之一,能够有效地对付德军的早期坦克型号。

防空火力: 在早期,飞机的速度和高度都不如后来的喷气式飞机,但即便如此,它们对地面部队仍然构成巨大的威胁。12.7毫米机枪的射程和威力,足以在一定高度和距离上有效打击低空飞行的飞机。高射速的12.7毫米机枪阵地,可以形成密集的弹幕,迫使敌机改变战术,或者直接将其击落。很多装备了12.7毫米机枪的载具,比如卡车、吉普车,都被用作临时的防空平台。

远距离火力压制与穿透: 12.7毫米弹药的弹道比7.62毫米更远、更平直,威力也更大。这使得它们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精确射击,或者对坚固的工事(如沙袋、砖墙)进行有效的穿透,压制敌方的火力点。在某些情况下,12.7毫米机枪甚至可以用来攻击敌方的重型机枪阵地或反坦克炮。

对载具的应用: 12.7毫米机枪的尺寸和重量,决定了它通常需要安装在固定架、车辆或飞机上。车辆装备的12.7毫米机枪,能够提供强大的伴随火力,并且在受到敌方攻击时,车辆的装甲也能提供一定的防护。

三、 口径选择背后的博弈与发展

当然,这些口径的选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反复的试验和改进。

早期探索: 在一战前后,各国也曾尝试过一些其他的口径。例如,一些国家测试过6.5毫米弹药(如日本的6.5x50 Arisaka),因为其后坐力小、弹道好。但普遍认为,在机枪这种需要密集火力输出的武器上,6.5毫米的穿透力和停止作用略显不足。

战时需求驱动: 战争的进程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二战中,随着装甲车辆的发展和空中力量的崛起,各国都迫切需要更强力的反装甲和防空武器,这直接推动了12.7毫米口径的普及。

标准化的推动: 随着军事技术的交流和发展,各国在弹药和武器装备上的标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虽然不同国家使用7.62毫米和12.7毫米,但它们在性能和应用领域上有着高度的重叠和相似性。例如,.50 BMG和12.7x108mm虽然不是完全互换,但它们都扮演着重机枪的角色,目标都是为了提供比7.62毫米更强的火力。

权衡取舍: 任何口径的选择都是一种权衡。使用12.7毫米弹药的机枪,其重量、后坐力和弹药消耗都比7.62毫米的大得多,对射手和载具的要求也更高。因此,7.62毫米仍然是步兵支援的“主力”,而12.7毫米则专注于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总结一下,二战时期各国机枪制式口径集中在7.62毫米和12.7毫米,主要原因是:

7.62毫米: 在步兵支援火力方面,它提供了威力、射程、弹道、后坐力控制以及后勤便利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能够有效地执行压制、支援等任务,并且方便与步枪弹药通用。
12.7毫米: 则是为了满足反装甲、防空以及远距离精确打击等更高层次的火力需求而产生的,能够有效应对当时战争中出现的装甲威胁和空中威胁。

这两大口径,如同二战时期陆地战场上的“矛”与“盾”的两端,分别守护着步兵的近距离火力压制和对抗更重型、更危险目标的挑战,共同谱写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62的话主要是因为勃朗宁这个家伙

勃朗宁在温彻斯特一战时生产的1895成为了毛熊的制式步枪

接着勃朗宁以.30也就是7.62的口径为美军提供BAR以及M1919机枪的生产


毛熊的话在一战之后就不改变武器口径了

毕竟7.62的威力和射程还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接下来生产莫辛纳甘的话也就不用额外制造生产线了

所以一直到今天

7.62依旧是毛子步枪的主力口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枪械设计、弹药标准化、战术需求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二战时各国主流机枪选择7.62毫米和12.7毫米(或类似口径)作为制式口径,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方权衡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尽量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一、 7.6.............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步枪的生产工艺选择,确实与冲锋枪的制式化生产有着显著的差异。冲锋枪之所以能够大量采用冲压工艺,而步枪则更多地依赖铣削和车削等传统工艺,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的技术、经济、战术以及历史原因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冲压和铣削/车削这两种工艺各自的特点。 冲压工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巨大的.............
  • 回答
    二战时期,确实不像后来的战争那样,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成为了主流武器。这其中涉及到技术、生产、战术、思想等诸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一、技术瓶颈与生产难题:自动火器的黎明首先,得承认当时自动武器技术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 可靠性问题: 早期的自动武器,哪怕是那些已经装备部队的,可靠性.............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绝非单一的“技术升级”或“生产效率”可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基于现实考量、战略需求、技术局限以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对未来战场的预判与不确定性: 未知的新式作战方式.............
  • 回答
    好的,咱们就假想一下,要是二战那会儿就有“知乎”,那上面绝对是热闹非凡,各种声音都有,那场面,比咱们现在知乎的某个热搜话题还要炸裂。从街头巷尾的普通老百姓到前线的士兵,再到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决策者,谁都能在上面发声。咱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脑补一下上面可能会出现的提问和回答,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人.............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掷弹筒的“尴尬”命运:为何它未能像步枪一样征服各国军队,又为何在二战后销声匿迹?说起战场上的远程支援武器,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迫击炮、榴弹炮,或是后来的各种火箭筒。而“掷弹筒”,这个名字听起来颇有历史感,却又似乎不那么“主流”的武器,它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没能像步枪一样成为各国军队的标准装备,.............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后为何不直接将东欧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吸纳为加盟共和国,而是选择组建华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主张以及对苏联自身内部稳定和国际形象的权衡。简单地说,直接吞并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后,苏联最迫切的需求.............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作为一种专门应对敌方坦克威胁的作战平台,在各国陆军的武器发展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各国国防战略、工业基础、战术思想以及对战争形态的不同理解,这些“反坦克炮的载具”在设计理念和使用策略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德国:狩猎豹的哲学——重炮与机.............
  • 回答
    二战,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在硝烟与炮火中,不仅仅是陆地上的刀光剑影,海洋同样是无数英雄儿女谱写传奇的舞台。各国海军在其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扼腕、又无比振奋的英雄事迹,这些故事,如同深邃海洋中的礁石,经历了风浪的洗礼,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大西洋上,孤胆英雄的怒吼——俾斯麦号的覆灭与英勇的围猎俾斯麦号,德.............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世界,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冲突中,信息情报的争夺同样激烈,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各国绞尽脑汁,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密码系统,试图截获敌人的情报,同时保护自己的秘密。这些密码系统,就像隐藏在信息海洋中的暗礁和灯塔,深刻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德国:从机械到电子的演变,恩.............
  • 回答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来自空中威胁,各国在防空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种类之多、技术之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地面上的防空炮所能概括。除了我们熟知的密集阵列的防空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防空武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空对空作战:制空权是根本最直接的防空手段,莫过于派己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中的各国军队,连同他们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水平,突然被一股神秘的时空裂缝转移到了现代,并且出现在各自国家的土地上,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混乱与震撼。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可能发生的场景,力求讲得生动一些,就像我亲眼所见一样。一、初期的震撼与混乱:从炮火纷飞到目.............
  • 回答
    二战时期,五炮塔舰艇的出现,无疑是海军设计史上的一抹亮色,它代表着当时对海战火力极致的追求。不过,任何设计都有其两面性,五炮塔的布置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这些设计背后隐藏的优缺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一、五炮塔舰艇的出现背景:对绝对火力的渴望在战列舰发展的黄金时代,各国海军对舰艇火力的追求可谓.............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