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 各国为什么要同时生产数种功能类似的装备?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绝非单一的“技术升级”或“生产效率”可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基于现实考量、战略需求、技术局限以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一、 对未来战场的预判与不确定性:

未知的新式作战方式: 战争是检验装备的最高舞台。在战争爆发前,虽然各国都有对未来作战的设想,例如闪电战、大规模空地协同,但具体的细节和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仍不完全清晰。各国都在摸索和尝试,不同类型的装备,在理论上可能适用于不同的新式战术。例如,在坦克领域,有侧重突破的重型坦克,有侧重机动的轻型坦克,也有兼顾两者且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型坦克。它们并非完全替代,而是试图覆盖不同战场环境和战术设想。
对敌方装备的未知与防范: 对方会拿出什么新玩意儿? 这是各国军方夜不能寐的头等大事。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但尚未完全确定的敌方优势装备,各国需要同时研发和生产一系列具有不同优缺点、侧重点各异的武器。例如,当盟军发现德军的虎式坦克时,他们需要迅速拿出能够与之抗衡的装备,例如M4谢尔曼的改进型,以及更强大的M26潘兴,同时还要不断升级现有装备的火炮和装甲。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思维,促使了装备的多元化。

二、 技术发展阶段与成熟度差异:

新技术的“试水”与“稳定”并存: 一些国家可能在某些领域拥有领先的新技术,但这些技术往往尚未完全成熟,生产工艺也可能不稳定。为了确保军队拥有足够数量且可靠的装备,他们会同时生产一些基于成熟、可靠技术但性能稍显逊色的装备。例如,德国在早期就推出了像虎式这样的先进坦克,但其复杂的机械结构导致了生产难度和维护成本高昂,产量受限。与此同时,他们也大量生产相对简单可靠的四号坦克,以满足基本的作战需求。
不同技术路线的探索: 在航空、海军等领域,不同国家在关键技术(如发动机、导航系统、武器弹药)上可能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这些路线各有优劣,且能否最终胜出在初期难以判断。例如,在飞机设计上,有的注重速度,有的注重火力,有的注重载弹量,这导致了不同型号的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并存,甚至在同一类型的飞机中,也有性能侧重不同的型号。

三、 战略需求与战场的多样性:

“一条鞭”无法适应所有战场: 战场环境千差万别。在北非的沙漠,需要轻便、可靠且维护简便的车辆;在东线的泥泞沼泽,需要强大的越野能力和厚重装甲的坦克;在太平洋岛屿登陆作战,对两栖登陆艇的需求迫切;在欧洲的城市巷战,对步兵支援能力强的坦克更加重要。单一的装备型号很难适应所有这些不同的作战环境和地形条件。
不同兵种的协同作战: 现代战争是联合作战,不同兵种需要不同的装备来相互支援。例如,步兵需要反坦克炮来对抗敌方坦克,而坦克则需要配合步兵进行突破。自行火炮、侦察车、装甲侦察车等装备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不同兵种在不同作战场景下的特定需求。
后勤保障的考量: 一种装备的生产不仅是制造本身,还包括其零部件的供应、维修的便利性以及弹药的兼容性。如果一种装备过于复杂或使用的零配件过于特殊,一旦出现后勤断裂,整个部队的作战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生产一些相对通用、易于维护的装备,可以降低后勤压力,保证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四、 经济与生产能力的影响:

生产能力的匹配: 战争爆发后,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高难度、高精密装备的生产。因此,在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装备生产受限时,会选择生产一些技术相对成熟、易于大规模制造的装备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
成本效益的考量: 很多时候,性能更先进的装备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为了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同时,也能够兼顾成本效益,各国会同时生产不同价位的装备。例如,一款高端的重型坦克可能非常强大,但其制造成本高昂,产量有限。相比之下,一款性能稍逊但成本更低的中型坦克,可以大规模生产,形成数量优势。
资源的分配与限制: 战争期间,工业资源(钢铁、稀有金属、人力等)是极其宝贵的。各国需要根据战略优先级来分配资源。可能在某些阶段,某个项目因为资源限制而无法大规模推进,转而优先生产另一类需求更迫切、资源消耗相对较小的装备。

五、 政治与军事思想的影响:

军方内部的派系与意见: 在一些国家,军事部门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技术发展理念和战略设想,导致不同派系倾向于支持不同类型的装备。这种内部的博弈和妥协,也可能促成多种类似装备的并存。
对外援助与技术引进: 有些装备的生产是基于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或援助。不同国家的援助方可能提供不同类型或改进方向的装备技术,这也会导致接受援助国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
历史遗留与惯性: 有些装备的延续生产,也可能受到历史惯性或既有技术体系的影响。一个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基于某种类型装备的训练体系和后勤保障网络,即使有更新的技术出现,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抛弃原有的体系。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各国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是战争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各国在技术、战略、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下的必然结果。 这并非意味着低效或无序,而是一种在严峻考验下,为了应对未知、满足多样化需求、确保后勤稳定以及在成本效益和技术可行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多手准备”。它体现了战争机器在应对动态变化的战场时的韧性和适应性。这就像我们在面对一个复杂的挑战时,不会只准备一种解决方案,而是会准备好几套备选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的问题是有问题的。P-51更适合中低空战斗,P-47配备涡轮增压,更适合高空战斗,并不存在功能类似的问题;Fw 190和Bf 109的情况与之类似

当然题主的问题也并不是不成立。讲最典型的两个例子,美军通行的两种76mm炮炮弹

一开始馒头还在用75mm炮的时候(1941,别说这火力弱,那个年代够强了),坦克歼击部队就要用更强的火炮了。工期短,但是又不得不找更强的火炮,怎么办呢?于是美国人找来了3英寸防空炮,稍微修改一下,装上了M10

与此同时,坦克部队也要类似的火力,但是不那么急。于是乎军火巨头们进行了几轮测试、修改,终于造出来一杆新炮,然后就有了76馒头

但是76馒头和M10的炮是威力基本接近、弹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上所述,先来后到,后者进行了更多的精修设计,当然会不同。晚于M10服役的坦克歼击车M18便使用了与76馒头相同的火炮

那为什么不改呢?前线已经在大规模使用M10了,你突然停产弹药,前线打什么?

另一个例子是德国人的7.5cm Pak 40和7.5 cm KwK 40/StuK 40/Pak 39,二者的药筒分别为75*714R和75*495R,摆在一起如下:

但是Pak 40是1941年11月开始下线的反坦克炮,同时德军改造了不少苏军的76mm火炮,使用同样的药筒。直到1942年3月,第一辆装备StuK 40的三号突击炮和装备KwK 40的四号坦克才被国防军接收。当已经有一个完整且可用的体系时,为什么要打破它?前线压力可不给你喘息的机会

再者,即使是同一个药筒,生产它的生产线也很可能不止一条。即使将标准统一,也不会让产量大幅提升。以可乐为例,假如百事可乐将它的生产线全部转为可口可乐,全世界的可乐总产量会有大幅提升吗?我想答案是很明显的

最后,欣赏一下并不通用的美国人造了多少不通用的炮弹。战争时期的工业和写代码是类似的,上知乎找个程序员问屎山多难维护肯定都是一个赛一个地抱怨,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不重构,他们肯定会反问你:为什么要重构?

user avatar

目前的答案没一个说到点子上的.


克制关系其实更多的是事后诸葛亮.你以为的克制:高速克低速,先进克落后,性能好的就是降维打击balabala……

实际上军工生产里面这玩意是最后才考虑的.

T-34-76一直生产到1946年才慢慢停产.没有比它更好的坦克吗?不说什么IS那太欺负人了,T34底盘本身就伸发出了T-34-85,那为什么T3485要跟76同步生产呢?只生产85不是更好?

如果要说空军的话,Mig1和I16也是同步生产的,可是无论如何也是Mig1更先进.


军工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满足前线单位对装备的需求,这就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产能满足的前提下当然是能提供最好的装备就提供最好的装备,但是一种新装备被设计出来之后并不是把图纸发给工厂就能立马从流水线上走下来一大批新装备的,工厂不是复印机.组织生产和扩大生产是需要时间的,而这段时间内旧装备的生产也绝不能停止,否则前线武器打光了就没得补.

这样的代价就是后勤一看各种不通用的配件脑瓜子就嗡嗡的,但是也没办法,有装备总比没装备好,苦一苦后勤总比死一死前线好得多.


性能相近的武器同时生产也不是为了给设计所找点事做.各国国情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一个大型的设计所必然就拥有一家大号的工厂(或者反过来).换句话说,设计所和工厂是绑定的.那些试制机和技术验证机一般都是和设计所绑定的工厂专门开线生产的,因为双方互相都熟悉,设计师设计飞机的时候也会结合本厂工业制造水平来设计,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一个新的装备设计往往只有本厂才能立马生产,其他厂都要花时间和各类成本改设备才能生产.

当然在和平年代这个无所谓,统一选型,选中之后国家发钱慢慢改设备,改完之后生产统一型号;但是战争期间谁给你这么多时间?有什么用什么才是正道,而设计局往往又因为新装备技术水平较高而绑定生产能力高的大厂(也可能是产能高的大厂养出来一个设计水平高的设计部门),如果要生产其他设计局的新设计就可能面临本厂停产的风险,这样的话前线装备补给就可能出现漏洞.

那怎么办?很简单,国家直接宣布你们的设计都被采用了,然后疯狂派订单,本厂的自己产自己的就行,除非设计得太次品实在不达标才会被枪毙.只有那些没跟设计局挂钩的军工厂才会被踢来踢去,今天产这家明天产那家,当然他们也因为没有技术惯性所以改设备成本相对较低一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