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题主的问题是有问题的。P-51更适合中低空战斗,P-47配备涡轮增压,更适合高空战斗,并不存在功能类似的问题;Fw 190和Bf 109的情况与之类似
当然题主的问题也并不是不成立。讲最典型的两个例子,美军通行的两种76mm炮炮弹
一开始馒头还在用75mm炮的时候(1941,别说这火力弱,那个年代够强了),坦克歼击部队就要用更强的火炮了。工期短,但是又不得不找更强的火炮,怎么办呢?于是美国人找来了3英寸防空炮,稍微修改一下,装上了M10
与此同时,坦克部队也要类似的火力,但是不那么急。于是乎军火巨头们进行了几轮测试、修改,终于造出来一杆新炮,然后就有了76馒头
但是76馒头和M10的炮是威力基本接近、弹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上所述,先来后到,后者进行了更多的精修设计,当然会不同。晚于M10服役的坦克歼击车M18便使用了与76馒头相同的火炮
那为什么不改呢?前线已经在大规模使用M10了,你突然停产弹药,前线打什么?
另一个例子是德国人的7.5cm Pak 40和7.5 cm KwK 40/StuK 40/Pak 39,二者的药筒分别为75*714R和75*495R,摆在一起如下:
但是Pak 40是1941年11月开始下线的反坦克炮,同时德军改造了不少苏军的76mm火炮,使用同样的药筒。直到1942年3月,第一辆装备StuK 40的三号突击炮和装备KwK 40的四号坦克才被国防军接收。当已经有一个完整且可用的体系时,为什么要打破它?前线压力可不给你喘息的机会
再者,即使是同一个药筒,生产它的生产线也很可能不止一条。即使将标准统一,也不会让产量大幅提升。以可乐为例,假如百事可乐将它的生产线全部转为可口可乐,全世界的可乐总产量会有大幅提升吗?我想答案是很明显的
最后,欣赏一下并不通用的美国人造了多少不通用的炮弹。战争时期的工业和写代码是类似的,上知乎找个程序员问屎山多难维护肯定都是一个赛一个地抱怨,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不重构,他们肯定会反问你:为什么要重构?
目前的答案没一个说到点子上的.
克制关系其实更多的是事后诸葛亮.你以为的克制:高速克低速,先进克落后,性能好的就是降维打击balabala……
实际上军工生产里面这玩意是最后才考虑的.
T-34-76一直生产到1946年才慢慢停产.没有比它更好的坦克吗?不说什么IS那太欺负人了,T34底盘本身就伸发出了T-34-85,那为什么T3485要跟76同步生产呢?只生产85不是更好?
如果要说空军的话,Mig1和I16也是同步生产的,可是无论如何也是Mig1更先进.
军工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满足前线单位对装备的需求,这就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产能满足的前提下当然是能提供最好的装备就提供最好的装备,但是一种新装备被设计出来之后并不是把图纸发给工厂就能立马从流水线上走下来一大批新装备的,工厂不是复印机.组织生产和扩大生产是需要时间的,而这段时间内旧装备的生产也绝不能停止,否则前线武器打光了就没得补.
这样的代价就是后勤一看各种不通用的配件脑瓜子就嗡嗡的,但是也没办法,有装备总比没装备好,苦一苦后勤总比死一死前线好得多.
性能相近的武器同时生产也不是为了给设计所找点事做.各国国情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一个大型的设计所必然就拥有一家大号的工厂(或者反过来).换句话说,设计所和工厂是绑定的.那些试制机和技术验证机一般都是和设计所绑定的工厂专门开线生产的,因为双方互相都熟悉,设计师设计飞机的时候也会结合本厂工业制造水平来设计,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一个新的装备设计往往只有本厂才能立马生产,其他厂都要花时间和各类成本改设备才能生产.
当然在和平年代这个无所谓,统一选型,选中之后国家发钱慢慢改设备,改完之后生产统一型号;但是战争期间谁给你这么多时间?有什么用什么才是正道,而设计局往往又因为新装备技术水平较高而绑定生产能力高的大厂(也可能是产能高的大厂养出来一个设计水平高的设计部门),如果要生产其他设计局的新设计就可能面临本厂停产的风险,这样的话前线装备补给就可能出现漏洞.
那怎么办?很简单,国家直接宣布你们的设计都被采用了,然后疯狂派订单,本厂的自己产自己的就行,除非设计得太次品实在不达标才会被枪毙.只有那些没跟设计局挂钩的军工厂才会被踢来踢去,今天产这家明天产那家,当然他们也因为没有技术惯性所以改设备成本相对较低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