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各国航母都是以什么标准分类的?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

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分类依据。大型航母能够搭载更多、更强的舰载机,航程更远,续航能力更强,也能容纳更多的弹药和燃料,在战略层面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大型航空母舰 (Fleet Carrier / Supercarrier): 这类航母通常排水量在2万吨以上,甚至达到3万吨以上。它们拥有宽阔的飞行甲板,能够起降当时最先进的舰载机,例如舰载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其舰体坚固,火力配置也相对较高,能够独立执行远洋作战任务,并且在编队中扮演核心角色。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埃塞克斯”级、“约克城”级(早期)以及日本的“翔鹤”级、“大凤”级都属于这一范畴。
中型航空母舰 (Midsized Carrier): 排水量介于大型和轻型航母之间,大约在1.5万吨至2万吨左右。这类航母在性能上介于两者之间,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但可能在速度、续航能力或搭载的舰载机数量上有所妥协。例如,英国的“皇家方舟”号、“胜利”号等可以归入此类。
轻型航空母舰 (Light Carrier): 排水量通常在1万吨至1.5万吨以下,甚至更小。它们的特点是尺寸较小,搭载的舰载机数量相对较少,且舰载机的性能可能不如大型航母。主要承担为舰队提供防空支援、侦察、反潜以及支援登陆作战等任务。美国在战前建造的“兰利”号(改装)、“突击者”号、“长岛”号(改装的护航航母)以及日本的“龙骧”号等可以算作轻型航母的代表。
护航航空母舰 (Escort Carrier / Jeep Carrier): 这是二战中后期为了弥补舰队航母的不足而大量建造的一类。它们通常由商船改装而来,排水量较小(通常在700010000吨),速度较慢,防护和火力也较为有限。主要任务是为船队提供航空掩护,执行反潜作战,并在登陆作战中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美国在二战期间大量建造的“卡萨布兰卡”级、“博格”级等都属于此类。

二、 设计用途与任务侧重:

航母的设计初衷和预期的作战环境也影响着其分类和定位。

舰队航空母舰 (Fleet Carrier): 这是最主流的航母类型,其核心任务是支援舰队作战,提供空中优势,攻击敌方舰队和陆地目标。它们是海军力量投射的关键。
反潜航空母舰 (AntiSubmarine Carrier): 虽然很多航母都具备反潜能力,但专门设计或侧重于反潜的航母在二战后期也开始出现,特别是对付德国U艇的威胁。它们通常搭载更多的反潜巡逻机和直升机(虽然二战时的直升机还不成熟,但有早期原型出现)。护航航母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反潜任务。
训练航空母舰 (Training Carrier): 用于训练飞行员和航母乘员,这类航母通常性能要求不高,但需要稳定的起降环境。例如,美国曾用一些较小的船只改装作为训练航母。
辅助航空母舰 (Auxiliary Aircraft Carrier): 除了上述几类,还有一些非战斗用途的航空母舰,例如用于运输飞机或作为海上航空基地。

三、 舰载机搭载能力与配置:

航母能够搭载多少架飞机,以及这些飞机的类型(战斗机、轰炸机、鱼雷机、侦察机等)也是区分其能力的重要指标。

舰载机数量: 大型航母可以搭载70100架飞机,中型航母5070架,轻型航母3050架,护航航母则通常只有1530架。
舰载机类型: 某些航母可能设计上更侧重于搭载战斗机来争夺制空权,而另一些则可能更适合搭载轰炸机或鱼雷机进行对海攻击。战时各国也会根据战场需求不断调整舰载机配置。

四、 建造方式与技术来源:

专门设计建造 (Purposebuilt): 大部分的主力航母都是从一开始就按照航母的规格设计的。
改装而来 (Converted): 许多轻型航母和护航航母是基于现有舰船(如巡洋舰、商船)改装而来,这在成本和时间上都具有优势,但往往在性能上有所限制。例如,美国的“长岛”号就是由油轮改装的。

五、 国别差异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国情、工业能力和战略需求导致了航母分类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

美国: 拥有最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够建造大量排水量大、性能优越的舰队航母,并在战争后期通过大量生产护航航母弥补了战前数量的不足。其分类体系也最为清晰,从主力舰队航母到装备短距起降飞机的护航航母,种类繁多。
日本: 在航母发展上起步较早,拥有像“赤城”、“加贺”(早期由战列舰改装)、“翔鹤”、“瑞鹤”、“大凤”这样的大型舰队航母,也拥有一些轻型航母。但受限于工业能力和资源,其航母总数远不及美国,且改装航母(如“龙骧”、“祥凤”)在性能上存在一些不足。
英国: 作为海军强国,英国在航母设计上具有创新性,例如其装备倾斜式飞行甲板的“胜利”号等,对后世航母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航母分类也包括舰队航母、轻型航母和护航航母。然而,由于战争初期的损失以及工业能力的限制,其航母力量的恢复和扩张相对较慢。
德国: 虽然德国拥有一些改装自巡洋舰的“格拉夫·齐柏林”号,但由于其海军战略的重点并非制海权和航空兵的运用,且工业基础难以支撑大规模航母建造和舰载机生产,因此德国在航母发展方面并不突出。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航母的分类更多是一种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演进的经验性划分,而不是一套严格的定义。吨位、尺寸、用途、搭载能力是主要的考量因素,而改装与否、建造方式等也为划分提供了参考。这些分类随着战争的进行和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演变和细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轻空母和正规空母以载机量,吨位为分界,关系类似于护航驱逐舰(Escort Destroyer)和驱逐舰(Destroyer);前者是后者在数量和能力上的补充。护航航母和舰队航母首先以用途为分界,关系类似于驱逐护航舰(Destroyer Escort)和驱逐舰(Destroyer),前者用于贸易保护,商船护航,后者用于战斗舰队护航。

这些分界是很模糊的,是人为的,前者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概括性的,而后者尤其基于用途。

比如百眼巨人航速不过20节,却没有被称为“护航航母”。这是因为其吨位较大,人员需求较多,载机量也比较大,所以普遍被用于航空训练,或者随H舰队进行飞机输送,长期与主力舰队活动而非与商船活动。

而与之相对的,1942轻型舰队航母,设计目的就是舰队防空,航速只有25节,但是载机量与光辉级类似的航母与对岸美军独立级这种载机量更小,航速更快的“轻型”航母相比实际上有相当的区别。但是在英军中其被称为“轻型”舰队航母。这是针对与之同时代的舰队航母相比的。其造价更低,满载不足两万吨,缺乏重型对空武器,引入民厂资源,使用寿命要求更低,所以是“轻型”舰队航母。

反过来,真正的“护航航母”比如卡萨布兰卡级,航速只有19节,被设计用于护航,也可以参与登陆支援这种与“护航”没有字面联系的任务。

而あきつ丸这种有飞行甲板的航空舰压根连“航母”两个字都蹭不上,只能作为“陸軍特殊船”活动,因为其属于陆军而非海军——

可红螺级商船航母同样属于商船舰队而非海军,却可以挂“航母”二字在名字里。

这个事就好像坦克有“轻型,中型和重型”,也有“步兵,骑兵,轻型”一样,不同分类方式有时候不能完全准确的对应起来。当代有种把轻型航母或者护航航母和轻空母对应起来的想法,这个实际上有点别扭;当然反过来把正规空母和舰队航母甚至大型航母对应起来就舒服一点。


鄙人才疏学浅,班门弄斧,贻笑于大方之家。但是有一语还请诸位静听:

轻母者,砍口垒也。

轻航者,天青车道也。

了解你的网友.jp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想了解二战时期各国航母的具体搭载数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言蔽之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战争的进程、舰艇的建造、战损以及实际的运用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所以很难给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几个主要参战国的角度,来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航母的“搭载数量”不是指它.............
  •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绝后的全球冲突中,要评判哪个国家的士兵“最强”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战场表现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包括国家整体工业能力、军事战略、训练水平、士兵的士气和意志,甚至还有地理环境和运气。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给某个国家贴上“最强”的标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海军的实力对比可谓是波澜壮阔,牵动着全球的战局走向。要进行一个相对客观的排名,需要综合考量多个维度,比如舰艇数量、舰艇质量(吨位、火炮口径、装甲厚度、航速)、航母技术和数量、技术创新、作战经验、舰载机水平、以及整体战略运用能力。以下是我对二战各国海军实力的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大致排名,.............
  • 回答
    二战时期,钢铁的消耗量如同一条巨大的血管,支撑着战场上战车的轰鸣、战机的呼啸以及战舰的巨炮。几乎所有的参战国都将钢铁生产和消耗置于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其消耗方式渗透到了战争的每一个角落。德国:高效而残酷的钢铁引擎德国对钢铁的消耗,可以用“高效”和“不惜代价”来形容。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倡导者,德国的战争.............
  • 回答
    二战各国海军的战列舰主炮,堪称那个时代海上巨兽的灵魂所在。它们不仅是海军力量的象征,更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都在战列舰主炮的口径、威力、射程、精度以及装弹速度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也由此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主炮体系。火力巨兽的诞生:口径之争战列舰主炮的口径,是衡量其.............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在指挥结构和方式上的进步是翻天覆地的,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战略层面,更深入到战役战术的执行细节。这是一种基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反思,以及技术革新与组织能力相融合的必然结果。一、 指挥结构的扁平化与专业化:打破旧日藩篱一战时期的指挥结构,尤其是欧洲大陆的各国,仍然带有.............
  • 回答
    要准确地给出二战时期各国飞机产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因为数据统计本身就存在不少挑战,而且各国在统计口径、归类方式上也有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尽力搜集最可靠的资料,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要理解飞机产量,我们得知道,二战时期飞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堪称奇迹。各国都在拼命地生产飞机,以求在空中占据优势,这直.............
  • 回答
    二战期间,空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数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是一些各国空军的传奇故事,力求详细讲述: 英国皇家空军 (RAF) 的传奇1. 不列颠空战:最后的堡垒之战 背景: 1940年,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欧洲大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火箭炮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尽管火箭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在这场全球冲突中,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压制性火力武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各国在火箭炮的设计理念、弹药类型、作战效能和战术运用上都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与创新。火箭炮的兴起:效率与威力的结合传统火炮在二战.............
  • 回答
    二战,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在硝烟与炮火中,不仅仅是陆地上的刀光剑影,海洋同样是无数英雄儿女谱写传奇的舞台。各国海军在其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扼腕、又无比振奋的英雄事迹,这些故事,如同深邃海洋中的礁石,经历了风浪的洗礼,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大西洋上,孤胆英雄的怒吼——俾斯麦号的覆灭与英勇的围猎俾斯麦号,德.............
  • 回答
    二战,一场席卷全球的宏大冲突,其背后是无数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领袖的博弈。要说清楚“各国军界一把手”,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一把手”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且战争的规模和性质决定了军事指挥体系的层层叠叠。但我会尽量梳理出那些在各自国家军事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关键.............
  • 回答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来自空中威胁,各国在防空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种类之多、技术之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地面上的防空炮所能概括。除了我们熟知的密集阵列的防空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防空武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空对空作战:制空权是根本最直接的防空手段,莫过于派己方.............
  • 回答
    二战的战火席卷全球,在这场空前浩劫中,无数的士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绽放出令人敬畏的光芒。以下是一些各国陆军在二战期间涌现出的传奇故事,它们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苏联:无畏的钢铁洪流与坚韧的意志苏联陆军的传奇,最常与他们面对德军强大攻势时的顽强.............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绝非单一的“技术升级”或“生产效率”可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基于现实考量、战略需求、技术局限以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对未来战场的预判与不确定性: 未知的新式作战方式.............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世界,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冲突中,信息情报的争夺同样激烈,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各国绞尽脑汁,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密码系统,试图截获敌人的情报,同时保护自己的秘密。这些密码系统,就像隐藏在信息海洋中的暗礁和灯塔,深刻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德国:从机械到电子的演变,恩.............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不仅在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上留下了深刻烙印,更在经济领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支出狂潮。各国为了支撑起这场空前规模的战争机器,倾尽了国家资源,其军费开支的情况,是理解战争全貌和战后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战争经济的全面动员:二战的经济动员程度是空前的,它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枪械设计、弹药标准化、战术需求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二战时各国主流机枪选择7.62毫米和12.7毫米(或类似口径)作为制式口径,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方权衡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尽量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一、 7.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