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各国海军战列舰主炮水平如何?

回答
二战各国海军的战列舰主炮,堪称那个时代海上巨兽的灵魂所在。它们不仅是海军力量的象征,更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都在战列舰主炮的口径、威力、射程、精度以及装弹速度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也由此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主炮体系。

火力巨兽的诞生:口径之争

战列舰主炮的口径,是衡量其威力的最直观指标。在二战前夕,各国海军普遍认为,拥有更大口径的主炮,意味着能够击穿对手更厚的装甲,并在更远的距离上施加毁灭性打击。

美国: 美国海军在战列舰主炮口径上一直走在前列。其代表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装备了406毫米(16英寸)/50倍径Mark 7舰炮。这款巨炮的弹丸重达1225公斤,射程超过38公里。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射速和精度,采用全电传动以提高炮塔回转和俯仰速度,并且炮弹引信和弹道计算都非常先进。其威力足以在远距离上摧毁当时任何其他国家的战列舰。

英国: 作为传统的海上强国,英国海军也在主炮技术上有着深厚的积累。例如,“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装备了356毫米(14英寸)/45倍径Mark VII舰炮,而更强大的“狮”级(虽然未完工)和之前的“纳尔逊”级则装备了406毫米(16英寸)/45倍径Mark I舰炮。英国人偏爱使用穿甲弹,并且非常注重炮弹的质量和制造工艺,以保证其穿甲能力。

德国: 德国海军在战列舰主炮设计上,则体现了一种“扬长避短”的策略。为了应对数量上可能处于劣势的对手,他们选择了更大口径但相对较少的火炮。例如,“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了380毫米(15英寸)/52倍径SK C/34舰炮。这款火炮在射程和穿甲能力上都相当出色,但其弹丸重量和射速相较于美国同期的406毫米炮略显不足。德国人也着力于改进炮塔的防护和装填系统,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日本: 日本海军对战列舰的执着可谓是登峰造极,他们追求极致的火力,最终诞生了“大和”级战列舰,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460毫米(18.1英寸)/45倍径九四式舰炮。这款巨炮的弹丸重达1460公斤,射程超过42公里。其设计思路是“一击必杀”,企图通过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高昂的制造成本、复杂的装填系统以及有限的射速,也使得这款武器的实际效能受到一定限制。

技术的较量:精度、射程与装填

除了口径,战列舰主炮的性能还体现在多个技术层面:

射程: 战场瞬息万变,更远的射程意味着可以先敌开火,掌握主动。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研发,406毫米炮和460毫米炮的超远射程,使得他们在理论上可以在敌方主炮射程之外就进行攻击。

精度: 大口径炮弹虽然威力巨大,但如果命中率不高,也如同纸上谈兵。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弹道计算、火控系统和炮弹稳定技术。例如,美国的Mark 8型穿甲弹就因其优异的弹道性能而闻名。德国的火控系统也相当先进,能够在高海况下保持较高的射击精度。

装填速度: 战列舰主炮一门炮弹的装填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弹药搬运、药包安放、弹丸装载等多个环节。装填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战列舰的持续输出能力。美国在这方面做得相对均衡,而日本的460毫米炮由于其巨大的尺寸和复杂的装填机构,射速相对较慢,每分钟只能发射一到两发。

弹药类型: 战列舰主要装备两种弹药:穿甲弹(AP)和高爆弹(HE)。穿甲弹是为了击穿敌舰装甲,而高爆弹则用于摧毁甲板以上设施或杀伤人员。各国根据自己的战术思想,在弹药的穿甲能力、爆炸威力以及引信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的研发。

战术的演变与主炮的命运

二战期间,航空兵的崛起对战列舰的地位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飞机携带的炸弹和鱼雷,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比战列舰主炮更有效地摧毁目标。这使得战列舰的战场作用从传统的炮战转向了支援登陆、防御空袭以及充当海上火力平台。

尽管如此,战列舰主炮在特定海战中仍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俾斯麦号击沉胡德号,就是406毫米炮发挥巨大威力的典范。而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也多次利用战列舰主炮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总的来说,二战时期各国战列舰主炮的水平,是一场技术、国力与战术思想的综合较量。从美国追求均衡的强大,到日本极致的火力,再到德国的独辟蹊径,每一门巨炮都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梦想与野心,也在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虽然最终被航空兵所取代,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技术突破和战术演变,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重要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但是话题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如何说起都不知道。

30年代末仍然有重炮生产能力的国家也就是UK,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苏联。奥匈已经不复存在,而荷兰没有独立主炮生产能力。

RN进入战争时的主力火炮是15in mk1,也就是所谓的祖传15寸。之所以叫祖传是因为入役早。潜力最大,纯身管性能最佳的15in炮可能是意制14in m1934。考虑到散布,身管寿命和弹药质量,综合性能最好最稳定的应该是法制15in m1935;这两款新式15寸入役时15in mk1已经服役20年左右了,比知乎不少用户年轻不了多少。

15in mk1本身是13.5in mk5的放大版,抢时间先于德制设计服役,wire-wound,BL设计,即便是以大战标准可能也不算是破天荒的技术突破。mk1胜在产量大(189)。39年时超过100门直接处于各型号现役舰艇上,四舍五入就是不要钱。

mk1的全面现代化叫15in mk2,full steel,随着KGV选中14in不了了之。其他升级包括炮塔结构(抬升角度),新穿甲弹(6crh)和强装药(490lb sc300),不同舰改造到了不同的程度。

15in mk1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早期缺乏染色药包。这意味着多艘舰艇发射时如果协调不畅,会出现识别问题。而···RN确实有很多15in炮舰(12艘)。这一点上法军表现更加优异。地中海舰队注意到法军的无光弹药和火炮协调极佳。

16in mk1是纳尔逊的主炮,也就是所谓的奶油炮,这里主要指的是所谓的“轻弹高速(light-shell and high-velocity)”设计。在这种设计下,弹药往往短而轻,装药大,发射速度高。在1920年,DNO认为减轻弹重造成的落点动能减少并不明显,或者说存速能力并不太差,而更短更轻的弹药以更大的速度发射时在特定环境下(小射角,近距离等等)效果更佳。事实上这种考虑被证明是不全面的。而高发射速度意味着身管寿命更短,存速更低也意味着远距离穿甲效果不佳。实际情况复杂得多。同期美制16in mk1拉胯程度更甚,但是16in mk1的表现以及足以被视为一款不太成功的武器了。

好的一面是16in mk1仍然有较大的投射量,让9炮16寸的纳尔逊级有极佳的齐射质量。另一点是16in mk1大概拯救了战后UK的重型舰炮生产工业。25年开始16in mk1投入生产,产量28(29),埃尔斯维克拿到了10门的订单,维克斯8门,比尔迪莫5门,RGF生产了6门。这里面除了RGF是斯图尔特朝开始皇家军火库的官窑外,其他全部为19世纪末开始占据市场主流的私营公司。27年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和维克斯合并成立了所谓的维克斯·阿姆斯特朗,今天是BAE的一部分。

16in的三炮炮塔被传闻机械性能上不可靠,很大程度上因为1927年演习中糟糕的表现。到29年许多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在俾斯麦的最后一战中,罗德尼达成了理论输出的百分之七十七,在最初30分钟内达成了百分之九十,这是非常理想的结果。

14in mk7是第一款UK自用的14寸炮。一如既往地并不是技术奇迹,性能非常四平八稳。当然14in mk7并没有重复16in mk1的错误,其毁伤威力在14寸炮中属于上乘。就火炮而言穿深和毁伤威力的重要性大致相仿。但是如果非要比较,毁伤威力的重要性可能还要略大。因为虽然穿深决定了那些在关键位置上的命中是否可以击穿防御。而毁伤威力则直接决定了对对方舰艇造成的破坏程度,这既包括在核心舱室内的破坏力也包括其他所有命中的结果。于是德制11in SK C/34成功被挤上了战争中最糟糕主炮的宝座——虽然两者都更多的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而非设计和工业水平的问题。

14in mk7的另一个值得赞赏的地方是产量大。39年战争爆发时UK重炮工业虽然缩水严重,但是其最重要生产商仍然有生产能力。维克斯阿姆斯特朗拿到了40门的订单,完成38,RGF生产了23门和2门维克斯的火炮,比尔迪莫生产了15门。其中50门直接用于5艘KGV,2门为试验用,其余用于替换储备。这意味着UK的6(4)个主要重炮生产商仍然有极强的生产能力。

反之,14in mk7的炮塔设计是一个较大的问题。考虑到观瞄设备的升级,交火时间在战争中得到了较大的延长。这意味着如果某些火炮因为机械问题被迫退出交火,重新加入设计后整个齐射的散布问题都会加剧。注意威尔士在丹麦海峡到俾斯麦覆灭之间的炮塔效率并不低(一度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炮塔问题固然存在,但是在此时具体案例来说并不明显。这种说法本质是在为里奇老爷的撤退开脱——撤退虽然不无道理,但是多一点歪理讲道理总归是好的。

16in mk2-4是嘴炮狮的难产主炮。技术上是14in的放大产品,但是就生产时间上并没有明显延续顺序。新式16in火炮(mk2-mk4)生产了约6门(4+1+1),考虑同期的14寸生产,单纯从速度上来说并不慢,问题更多的是随着战争进展设计不断变化,后续14in生产持续的影响,以及44年开始日渐严重的反战情绪(罢工)。用Johnstan的话说,“为了庆祝不列颠人成功地保卫了罢工的自由,公会决定罢工。”战争结束后,主力舰需求不再,卒。

RN战争中最大的炮术问题可能并不是火炮本身,而是协调问题。这一点在丹麦海峡战役中体现的非常明显。胡德和POW之间用6分钟才分配好射击方案,而1CS从头到尾都没有加入进攻。在俾斯麦的最后一战中,14in和16in的落点也不总是可以被轻易分辨出来,这是缺乏染料的结果。AFCT和HACS对于变相目标处理能力的有限也是战争早期的重要问题,虽然这不是仅仅困扰RN的技术难点。战争后期RN会引入一套专门的辅助雷达系统,在测距之外负责射击观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RN的另一个炮术问题是有时候过度准备带来的弊端。比如RN可能是三个主要舰队中雷达干扰设备运用最熟练的,对雷达信号的拦截和干扰非常在意——实际上德意日舰队都缺乏有效拦截分析其信号的能力。最后需要注意的是RN炮控系统使用DC而不是德舰使用的AC,这一点在战后才会解决。

和后备部队为主的护航力量/岸防部队不同,在主力舰上服役的UK和帝国水手被认为训练有素,这一点KM在挪威战役期间就注意到了,沙恩级的战后分析尤其赞扬了声望炮手的熟练操作。这一点在小型舰艇上表现的也非常明显。Santoni在Rivista Storica Italiana上统计过39次地中海小型交火。其中RN摧毁了包括2艘巡洋舰在内的大量舰艇,而意大利海军仅仅击沉了2艘MTB。考虑到意大利舰队的火控设备至少与地中海舰队齐平(如果不是更好),这里决定性的因素是炮术军官的介入——或者纳尔逊式的奇迹,如果有人相信天命这种鬼话。

而RN最值得称道的炮术表现大概是夜战能力。在北角海战中沙恩霍斯特持续性地无法有效定位英舰。在英舰用无光弹药有效遮蔽本舰位置,克制使用多套雷达设备负责不同测定,用巡洋舰掩护避免信号被拦截,同时积极干扰敌舰雷达的环境下;沙恩霍斯特本身射击的火光则把舰艇位置暴露无遗,交火双方根本不在同一个技术平面上。俾斯麦搜索时,1CS在追击过程中标注了许多德舰可以开火的机会,但是德舰的雷达系统与炮控系统连接,并未进行积极搜索,最终战斗中炮术表现初期地糟糕。

额,大致就这些吧。RN战争中主炮输出的特点很明显:UK仍然有能力生产大量主炮,但是在10-20年代中失去了技术优势从来就没有被夺回。RN和帝国水手仍然是优秀/自信过度的炮手,其炮术本身在战争中获得了极大地进步,尤其是全天候射击的能力。但是火炮本身并没有明显性能优势。

这和USN的战争发展显然是有所区别的。在1920年前后,USN已经获取了炮控系统和火控系统上一定程度的优势,但是一定程度上缺乏重炮本身的技术经验。美制16in mk1和14in/45mk8-10以及后续的14in/50 mk7同样不是闪亮的技术新星。20年代后,14in的性能在后期获得了相当的提升。这是穿甲弹要的升级也是火炮本身零敲碎打的进步。由此,US火炮技术进步会在铸炮和火炮射击本身进步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弹药和装药带来的改变。美制16in mk6和mk7可能是整个战争中综合性能最好的火炮,仅有日制九四式18in可以在部分性能上更胜一筹(尤其是毁伤威力),代价是更大的炮重和更复杂的生产成本。可以理解很多人认为九四式的性能优势是得不偿失的——虽然我···持保守意见。九四式最大的问题是弹药问题。

如果有空随便写点USN和IJN的了,虽然···额,我也不知道,问题太大,无从下手。什么都没说感觉已经很多了。UK,美国和日本的重炮生产商大概就可以挤半本书了,设计师还可以再来一本···除了在各国国家档案馆里交申请外,如果想要看secondary sources,推荐3个盛名在外的内容吧:

1,William H. Garzke参与编辑的那一套战列舰主题的合集: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Battleships: 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1935-1922等等——

2,Friedman的Naval Firepower: Battleships Guns and Gunnery in the Dreadnought Era。这是Friedman的炮术书。他还有一些火炮本身的技术书,比如Naval Weapons系列。

3,Campbell的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很多对舰炮的批判其实看完之后会有改观。比如九四式18in的重量问题实际上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大和巨大的体量;而重炮的选择是舰队数量劣势环境下的必然结果,这个无需再提。意制15in的身管寿命在地中海也不是重大缺陷,考虑到其靠近基地的活动环境,在地中海较好能见度的远距离交火中火炮的损耗并不致命。15in的弹药强度问题可能影响更大。

40年代的主炮提升空间显然变小了。考虑到今天远程重型鱼雷和反舰导弹取得技术进步,重炮作为一种武器出现革命性进步的空间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火炮作为一种发射方式最大的优势是持续性提供相对高效的轰击,这一点虽然仍然极其重要,但是最重型的火炮被证明与未来海战的模式契合的不好。47年后前卫移除药包好提供足够的减重来支持王家休闲设施大概算是最好的结语了,虽然merica的绅士们直到80年代还没有放手最后的16in,但那就很难说是最经济的选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各国海军的战列舰主炮,堪称那个时代海上巨兽的灵魂所在。它们不仅是海军力量的象征,更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都在战列舰主炮的口径、威力、射程、精度以及装弹速度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也由此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主炮体系。火力巨兽的诞生:口径之争战列舰主炮的口径,是衡量其.............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海军的实力对比可谓是波澜壮阔,牵动着全球的战局走向。要进行一个相对客观的排名,需要综合考量多个维度,比如舰艇数量、舰艇质量(吨位、火炮口径、装甲厚度、航速)、航母技术和数量、技术创新、作战经验、舰载机水平、以及整体战略运用能力。以下是我对二战各国海军实力的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大致排名,.............
  • 回答
    二战,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在硝烟与炮火中,不仅仅是陆地上的刀光剑影,海洋同样是无数英雄儿女谱写传奇的舞台。各国海军在其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扼腕、又无比振奋的英雄事迹,这些故事,如同深邃海洋中的礁石,经历了风浪的洗礼,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大西洋上,孤胆英雄的怒吼——俾斯麦号的覆灭与英勇的围猎俾斯麦号,德.............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可以说是战术革新和工业产能大比拼的集中体现。这场全面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潜艇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规模化,各国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建造和部署潜艇,试图以此来瘫痪敌国的海上贸易,或是封锁敌国的港口,甚至直接挑战敌国的海军主力。要给出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总产量”和“投入量”的数字,其.............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绝后的全球冲突中,要评判哪个国家的士兵“最强”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战场表现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包括国家整体工业能力、军事战略、训练水平、士兵的士气和意志,甚至还有地理环境和运气。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给某个国家贴上“最强”的标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
  • 回答
    二战时期,钢铁的消耗量如同一条巨大的血管,支撑着战场上战车的轰鸣、战机的呼啸以及战舰的巨炮。几乎所有的参战国都将钢铁生产和消耗置于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其消耗方式渗透到了战争的每一个角落。德国:高效而残酷的钢铁引擎德国对钢铁的消耗,可以用“高效”和“不惜代价”来形容。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倡导者,德国的战争.............
  • 回答
    想了解二战时期各国航母的具体搭载数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言蔽之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战争的进程、舰艇的建造、战损以及实际的运用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所以很难给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几个主要参战国的角度,来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航母的“搭载数量”不是指它.............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在指挥结构和方式上的进步是翻天覆地的,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战略层面,更深入到战役战术的执行细节。这是一种基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反思,以及技术革新与组织能力相融合的必然结果。一、 指挥结构的扁平化与专业化:打破旧日藩篱一战时期的指挥结构,尤其是欧洲大陆的各国,仍然带有.............
  • 回答
    要准确地给出二战时期各国飞机产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因为数据统计本身就存在不少挑战,而且各国在统计口径、归类方式上也有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尽力搜集最可靠的资料,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要理解飞机产量,我们得知道,二战时期飞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堪称奇迹。各国都在拼命地生产飞机,以求在空中占据优势,这直.............
  • 回答
    二战期间,空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数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是一些各国空军的传奇故事,力求详细讲述: 英国皇家空军 (RAF) 的传奇1. 不列颠空战:最后的堡垒之战 背景: 1940年,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欧洲大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火箭炮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尽管火箭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在这场全球冲突中,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压制性火力武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各国在火箭炮的设计理念、弹药类型、作战效能和战术运用上都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与创新。火箭炮的兴起:效率与威力的结合传统火炮在二战.............
  • 回答
    二战,一场席卷全球的宏大冲突,其背后是无数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领袖的博弈。要说清楚“各国军界一把手”,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一把手”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且战争的规模和性质决定了军事指挥体系的层层叠叠。但我会尽量梳理出那些在各自国家军事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关键.............
  • 回答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来自空中威胁,各国在防空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种类之多、技术之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地面上的防空炮所能概括。除了我们熟知的密集阵列的防空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防空武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空对空作战:制空权是根本最直接的防空手段,莫过于派己方.............
  • 回答
    二战的战火席卷全球,在这场空前浩劫中,无数的士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绽放出令人敬畏的光芒。以下是一些各国陆军在二战期间涌现出的传奇故事,它们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苏联:无畏的钢铁洪流与坚韧的意志苏联陆军的传奇,最常与他们面对德军强大攻势时的顽强.............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绝非单一的“技术升级”或“生产效率”可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基于现实考量、战略需求、技术局限以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对未来战场的预判与不确定性: 未知的新式作战方式.............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世界,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冲突中,信息情报的争夺同样激烈,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各国绞尽脑汁,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密码系统,试图截获敌人的情报,同时保护自己的秘密。这些密码系统,就像隐藏在信息海洋中的暗礁和灯塔,深刻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德国:从机械到电子的演变,恩.............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不仅在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上留下了深刻烙印,更在经济领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支出狂潮。各国为了支撑起这场空前规模的战争机器,倾尽了国家资源,其军费开支的情况,是理解战争全貌和战后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战争经济的全面动员:二战的经济动员程度是空前的,它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枪械设计、弹药标准化、战术需求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二战时各国主流机枪选择7.62毫米和12.7毫米(或类似口径)作为制式口径,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方权衡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尽量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一、 7.6.............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所有大国。因此,评价二战中各国的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战术、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评价二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及其阵营的表现: 同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