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各国飞机产量都是多少?

回答
要准确地给出二战时期各国飞机产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因为数据统计本身就存在不少挑战,而且各国在统计口径、归类方式上也有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尽力搜集最可靠的资料,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

要理解飞机产量,我们得知道,二战时期飞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堪称奇迹。各国都在拼命地生产飞机,以求在空中占据优势,这直接影响着战场态势。产量的高低不仅仅是工业实力的体现,也反映了国家的战略重点和动员能力。

核心的几大飞机生产国:

要说产量,美国、苏联和德国这三个国家是绕不开的。它们的产量数字是最庞大的,也是影响二战空中力量格局的最关键因素。

美国:当之无愧的生产巨头

美国在二战中的飞机产量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战争爆发后,美国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工业潜力和组织能力,将飞机生产推向了极致。从1939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一共生产了大约30万架飞机。

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美国生产的飞机种类非常繁多,覆盖了战略轰炸机、中型轰炸机、轻型轰炸机、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侦察机、教练机、运输机,甚至是水上飞机和特种飞机。

轰炸机方面: 像B17“空中堡垒”和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是美国空军的标志性装备,它们分别生产了超过12,000架和超过18,000架。B29“超级空中堡垒”虽然晚出现,但生产了约3,900架,并在太平洋战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中型轰炸机如B25“米切尔”和B26“玛罗德”也分别生产了超过10,000架。
战斗机方面: P38“闪电”双引擎战斗机生产了约10,000架,P39“空中眼镜蛇”约9,500架,P40“战鹰”更是生产了超过13,000架。而最著名的P51“野马”战斗机,虽然早期产量不高,但战争后期产量达到约15,000架,以其出色的续航能力和火力在欧洲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P47“雷电”战斗机产量也相当可观,超过15,000架。
海军航空方面: 美国海军的舰载机产量同样惊人,如F4F“野猫”和后来的F6F“恶妇”舰载战斗机,F6F更是生产了超过12,000架。SB2C“俯冲轰炸机”和TBF“复仇者”鱼雷轰炸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飞机生产的成功,得益于其标准化生产流程、大规模流水线作业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著名的“Rosie the Riveter”(铆钉工罗茜)代表了当时无数投入到飞机制造的女性工人,她们是美国产能奇迹的重要贡献者。而且,美国在战争中不断改进设计,快速淘汰落后型号,新机型源源不断地投入生产,这也是其产量巨大的重要原因。

苏联:数量上的庞大与质量的较量

苏联在战争期间的飞机产量同样非常惊人,尤其是在东线战场,苏军飞机数量在某些阶段甚至超过了德军。据估计,从1941年到1945年,苏联共生产了约13万架飞机。

尽管苏联的工业基础不如美国雄厚,但在德国入侵后,国家将几乎全部工业生产力都投入到战争中。大量工厂被疏散到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等更安全的地方,然后迅速恢复生产。

战斗机是苏联产量的主力: 最具代表性的是Yak系列战斗机,如Yak1、Yak7、Yak9和Yak3。特别是Yak9,产量就达到了约16,700架,是当时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战斗机之一。LaGG系列和La系列战斗机(如La5、La7)也扮演了重要角色,La5产量约10,000架。
伊尔系列攻击机: Il2“斯图莫维克”攻击机是二战中最致命的地面攻击机之一, its production figures are astounding, reaching over 36,000 units! 这使它成为历史上产量最大的军用飞机之一,对德军装甲部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Il4轰炸机也生产了约6,000架。
Pe系列轰炸机: Pe2俯冲轰炸机也生产了约11,000架,是苏联空军重要的侦察轰炸机。

苏联飞机生产的特点是强调实用性和易于生产。虽然有些型号的设计可能不如西方飞机先进,但它们性能可靠,适合大规模量产,并且在恶劣的战场条件下表现出色。苏军的战术也充分利用了这些飞机的特点,如集中使用大量攻击机进行近距离空中支援。

德国:早期优势与后期瓶颈

德国在二战初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空军——“ Luftwaffe”(德国空军)。其飞机设计在技术上常常领先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早期的Me109战斗机和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然而,德国的飞机总产量却远不如美国和苏联。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总共生产了大约11万至12万架飞机。

战斗机方面: Me109“梅塞施密特”战斗机是德国空军的主力,其产量达到了约35,000架,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单引擎战斗机之一。Me262“施瓦尔贝”喷气式战斗机虽然技术先进,但投入实战太晚,产量只有几百架。Fw190“费尔德维奇”战斗机产量约20,000架,是另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
轰炸机方面: He111和Ju88轰炸机是德国空军的骨干,分别生产了约6,500架和约5,000架。但与盟军的大型重型轰炸机相比,德国轰炸机的载弹量和续航能力普遍较弱,这限制了其战略轰炸能力。
其他飞机: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产量约6,500架,对地面部队支援作用显著。

德国飞机产量受制于几个关键因素:
1. 资源限制: 德国在战争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原材料短缺,特别是航空燃油和有色金属。
2. 分散的生产网络: 与美国高度集中的工业生产不同,德国的许多航空工厂分散且目标更大,容易遭受盟军的战略轰炸。
3. 技术与生产的矛盾: 德国热衷于开发“奇迹武器”,比如喷气式飞机、火箭动力飞机等,虽然技术先进,但这些飞机往往复杂且难以大规模生产,反而分散了资源。例如,在战争后期,军方要求生产大量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但这直接影响了对传统但仍然有效的Me109和Fw190的生产。
4. 战略决策失误: 德国未能像美国那样及时地发展出强大的战略轰炸机部队,也未能有效组织起有效的空中防御体系,这使得其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后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其他主要参战国:

除了这三个巨头,其他参战国也生产了数量可观的飞机,尽管与上述三国相比规模要小一些。

英国:坚韧的抵抗者

英国是战争初期抵抗纳粹德国的最主要力量,其飞机产量也相当可观,尤其是为了应对德国的空袭和支援其欧洲及全球的战线。从1939年到1945年,英国大约生产了9万至10万架飞机。

战斗机: 英国的空战功臣无疑是“飓风”(Hurricane)和“斯皮特”(Spitfire)战斗机。
“飓风”产量约14,500架,在不列颠空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斯皮特”产量约为20,300架,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战斗机之一,以其卓越的性能成为英国空军的象征。
后期的“台风”(Typhoon)和“闪电”(Tempest)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产量也达到数千架。
轰炸机: “兰开斯特”(Lancaster)重型轰炸机是英国皇家空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产量约7,300架,执行了大量深入德国腹地的轰炸任务。惠灵顿(Wellington)、哈利法克斯(Halifax)等轰炸机也发挥了作用。
海军航空: 英国海军也生产了大量的舰载机,如“剑鱼”(Swordfish)鱼雷轰炸机和“海飓风”、“海火”等舰载战斗机。

英国的生产能力得益于其成熟的航空工业基础和战时的国家动员。然而,英国本土的资源和地理位置限制了其工业扩张的潜力,也使得其目标更容易暴露在德国的轰炸之下。

日本:早期辉煌与后期没落

日本在战争初期也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航空力量和一支陆军航空部队,其飞机设计,特别是舰载机,在某些方面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零式战斗机(Mitsubishi A6M Zero)。

从1939年到1945年,日本总共生产了大约8万至10万架飞机。

零式战斗机: 零战无疑是日本航空业的代表作,其产量达到了约11,000架。零战以其出色的机动性和续航能力在战争初期给盟军造成了巨大压力。
其他海军飞机: “九九式舰爆”(Aichi D3A)、“九七式舰攻”(Nakajima B5N)等飞机也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均在数千架。
陆军飞机: 日本陆军也生产了大量的战斗机(如Ki43“隼”、Ki44“鬼一式”)、攻击机和轰炸机。

然而,日本的飞机产量从战争中期开始就受到了严重限制:
1. 资源枯竭: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随着战争的深入,石油、金属等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变得极其困难。
2. 盟军的海空优势: 盟军强大的海空力量对日本的商船线进行了严密封锁,极大地阻碍了原材料的进口和工业品的运输。
3. 工业基础薄弱: 相对于美、苏、英,日本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且技术升级换代速度较慢。
4. 战略误判: 日本未能及时认识到其陆海军航空兵在技术和数量上与盟军的差距,也没有像美国那样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型和技术革新。
5. 本土轰炸: 战争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尤其是对飞机制造厂的打击,对日本的飞机生产造成了毁灭性影响。

产量统计的复杂性: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提供的数字都是大致的估计值,并且存在不同的统计口径。

统计口径: 有些统计可能只计算军用飞机,有些则包含教练机、原型机等。不同国家在区分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攻击机等类别时也有差异。
数据来源: 一些数据来自战后各国官方记录,但有些记录可能不完整或存在夸大。盟军的战后情报也提供了一些估算数据,这些数据有时也会有出入。
废品和未交付: 生产过程中会有一定比例的飞机因质量问题或其他原因被废弃,或者在战争结束时未能交付。这些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精确数字。
统计时间跨度: 有些统计可能从1939年算起,有些则从各国正式参战开始算起。

总结一下:

二战时期,美国凭借其压倒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飞机生产冠军,产量遥遥领先。苏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全国总动员和实用主义的设计,也达到了惊人的产量,尤其是在数量上对德国形成了巨大优势。德国虽然在技术上曾有优势,但受制于资源、战略和工业瓶颈,其总产量无法与盟国相提并论。英国在欧洲战场的殊死搏斗中,也展现了强大的航空制造能力。日本则在战争后期因资源枯竭和技术劣势而逐渐丧失了其早期在航空领域的优势。

飞机产量的巨大差异,是导致二战空中力量对比,乃至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是工业实力的较量,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人民意志的综合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说日本

1.零战骨架要打孔 钉帽要细刻 实际很费工时一一只能拿手工作坊制造

2.日本的发电量只有美国1/15,铝产量太低,后期铝合金甚至被当作战略物资,特殊制造的神风机主体甚至是钢木混合的

3.陆海军之间的争斗。陆军掌握着最高的军事征募权力,因此它就老实不客气地把那些技术熟练的飞机制造工人统统征到了自己的序列之下,特别是那些原本在给海军生产物资的工厂中工作的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约4500名九州飞机制造公司的工人受到了征召,占到全厂雇员的50% ,他们的位置被换上了毫无技术、毫无经验的妇女、学生和朝鲜人。陆军和海军似乎都很乐于让他们的供应厂家们生产用途相同的但却形状各异的产品。“即使是生产一个螺钉,陆军可能要造成左旋的,而海军则要造成右旋的来表示与其不同。”日本同盟新闻社的记者加藤益雄在回忆中这样说道。 到了1943年的12月,日本的工业已经极度混乱,以致内阁计划委员会和通产省全部被取消掉了,代之以一个全新的军需省,由东条英机兼任部长,它的任务就是专门消除由于那两个互不相让的军种所引起的混乱。

5.1942年中-1943年中的消耗战损失的飞行员太多

粘一个数据

机种 损失数目 飞行员战死数目

战斗机 3264架 1581名

舰载轰炸机和攻击机 1119架 1292名

陆用轰炸机和攻击机 1087架 3115名

水上侦察机和战斗机 557架 568名

飞艇 113架 385名

其他 956架 245名

合计 7096架 7186名(都是老鸟啊)

6.劳动力(特别是精英劳动力)的缺失

“到1943年9 月,已经有300 万工厂工人被征入军队,导致飞机制造厂、造船厂和兵工厂产量的严重下降。“我们的技师太少了,根本无力维持生产标准,”一位日立电器公司的负责人说,“我们失去了1000个熟练的工人,要用4000个生手才能替代他们的工作。”当经理们试图把传统的每天一班共10个小时的工厂运作方式,扩展为24小时轮班倒的方式时,他们都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不止一个重要大型电子工厂不得不取消了两班,因为那些生涩的夜班工人们报废的零件,比生产出来的还要多。 大型的流水线工厂都依靠一种稳定的细小部件供应。这种供应来自于数以百计的小型厂家,在这些小厂里,许多都只雇佣着两三个技师。这种情况使生产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因为这些小供应厂家中只要有一个关键性的工人被征走,它的整个生产部可能陷于停顿。军方的干扰也给战时产品生产带来了全面的不利影响。陆军和海军都派出了低级军官,到那些生产诸如飞机部件、船用发动机和枪支瞄准镜之类关键性零件的工厂进行监督,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商业或工业毫无经验。加藤益雄后来写道:这些低级军官都演变成了他们自己权限内的小东条英机,乱发着各种强制又无理的要求。 因为受到了这些不受欢迎的监督者们的驱策,工厂的经理们极力争取完成不断增加的船只、飞机和枪支的生产定量。这样一来,质量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名古屋附近的三菱飞机厂,飞机被仓促地制造出来之后就装上牛拉的大车。中岛一家工厂的条件几乎同样原始,他们接到命令要在1943年9 月到1944年3 月期间把飞机发动机的产量翻一番。这家公司的总裁中岛知久平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动用了所有的物力和资源,但是在3 个月之后,所有的零件和原料都用光了,机器也筋疲力竭,而且熟练工人都被征入军队,取代他们工作的都是一些学校的小孩子们。” 摘自《疯狂的岛国》

最后,莱特湾战役时日本缺的是油,是飞行员,而不是飞机!

说句题外话,其实日本的飞机制造在1944年达到了顶峰。

附:二战各国飞机产量

美国,1939-1945年,32.4万架飞机,1941-1945年,297199架飞机。

毛子,1929-1945年,136000架飞机,1941-1945年,112000架飞机。

英国,1939-1945年,125254架飞机。

德国,1939-1945年,113514架飞机。

日本,1941-1945年,32377架或者3.53万架。

意大利,1万余架。

附:日本飞机产量图


附:美军飞机产量图


评论区有人要神风机采用钢木制主体的干货

如下

立川ki-106


陸軍特別攻撃機『剣』

以上

user avatar

先回答题头:上维基

各型飞机生产情况如下:

同盟方面:

美苏维基没有现成的表,自己做了个(运输机实在是找不齐,算了8):

轴心方面: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

事实上第二个问题只要玩过钢铁雄心就不会问出来了。因为

  1. 机场容量限制(美国玩家最懂)
  2. 飞机并不是生产出来就可以直接用的,还要有油(1.6德国玩家激怒)和飞行员才行。像德三在帝国防空战里那样一天死几十个飞行员+炼油厂被炸,放血三个月啥都剩不下(1.6美国P-51航程改满+B-29战略轰炸拉满+战略轰炸学说和国策的buff,基本可以完美模拟帝国防空战)
  3. 飞机的月产量是有限的。别看总产量个个上万,除一下每月生产数是很有限的。比如Bf-109的月均生产量就是500多架,除了扩充现有部队外还要补充战损(当然后期战损也补不上了)。再加上各国都有不止一个主要战场,一次性投入几千架战机已经是非常土豪了。就和各国坦克生产数都有几万辆,但是一次战斗最多投入几百辆一个道理。
  4. 日本马里亚纳之后补不回来实际上不仅是马里亚纳的原因。在马里亚纳(1944年6月19-20日,损失550-645架飞机)后的这段时间内日本打了:

台湾冲航空战:1944年10月12日-16日,损失321-525架飞机

莱特湾海战:1944年10月23日-26日,损失200+架飞机

南海空袭:1945年1月10日-20日,损失615架飞机

仅这三场大型战役日本就损失飞机1200余架,还不算用于神风攻击的损耗。再加上陆航在缅甸、新几内亚被放血,在此之前在中国被痛打,1944年到1945年初日本战斗损失非常严重。再加上新手飞行员转场、降落造成的事故、在机场被直接炸掉、在运输途中跟着运输船一起沉的损失,一年损失1万架是很有可能的。再加上飞行员的损耗(大头其实在42-43年的瓜岛,那批飞行员死光了后以日本的补充能力后面能训练出啥飞行员......看PPT能破萨奇剪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准确地给出二战时期各国飞机产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因为数据统计本身就存在不少挑战,而且各国在统计口径、归类方式上也有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尽力搜集最可靠的资料,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要理解飞机产量,我们得知道,二战时期飞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堪称奇迹。各国都在拼命地生产飞机,以求在空中占据优势,这直.............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绝非单一的“技术升级”或“生产效率”可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基于现实考量、战略需求、技术局限以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对未来战场的预判与不确定性: 未知的新式作战方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枪械设计、弹药标准化、战术需求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二战时各国主流机枪选择7.62毫米和12.7毫米(或类似口径)作为制式口径,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方权衡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尽量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一、 7.6.............
  • 回答
    二战时期,确实不像后来的战争那样,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成为了主流武器。这其中涉及到技术、生产、战术、思想等诸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一、技术瓶颈与生产难题:自动火器的黎明首先,得承认当时自动武器技术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 可靠性问题: 早期的自动武器,哪怕是那些已经装备部队的,可靠性.............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中,重型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和相对较高的机动性,成为了战场上的“陆地巡洋舰”。然而,与数量庞大的中型坦克相比,各国重型坦克的产量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有限。这背后既有技术上的限制,也有战略和经济上的考量。技术瓶颈:力量的代价重型坦克的诞生,本质上是对火力和防护.............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可以说是战术革新和工业产能大比拼的集中体现。这场全面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潜艇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规模化,各国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建造和部署潜艇,试图以此来瘫痪敌国的海上贸易,或是封锁敌国的港口,甚至直接挑战敌国的海军主力。要给出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总产量”和“投入量”的数字,其.............
  • 回答
    二战时期,栓动式步枪确实是战场上的主角,而它们身上那一抹沉甸甸的木质枪托,更是标志性的装备。说到用什么木头,这可不是简单地“随便抓一把就用”那么随意,而是有一套非常讲究的规则,并且不同国家、不同枪械型号,选用木材的情况也有细微差别。木材的选择,不是“能用就行”,而是“最好用”首先,得明白为什么那时候.............
  • 回答
    好的,咱们就假想一下,要是二战那会儿就有“知乎”,那上面绝对是热闹非凡,各种声音都有,那场面,比咱们现在知乎的某个热搜话题还要炸裂。从街头巷尾的普通老百姓到前线的士兵,再到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决策者,谁都能在上面发声。咱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脑补一下上面可能会出现的提问和回答,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人.............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绝后的全球冲突中,要评判哪个国家的士兵“最强”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战场表现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包括国家整体工业能力、军事战略、训练水平、士兵的士气和意志,甚至还有地理环境和运气。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给某个国家贴上“最强”的标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海军的实力对比可谓是波澜壮阔,牵动着全球的战局走向。要进行一个相对客观的排名,需要综合考量多个维度,比如舰艇数量、舰艇质量(吨位、火炮口径、装甲厚度、航速)、航母技术和数量、技术创新、作战经验、舰载机水平、以及整体战略运用能力。以下是我对二战各国海军实力的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大致排名,.............
  • 回答
    二战时期,钢铁的消耗量如同一条巨大的血管,支撑着战场上战车的轰鸣、战机的呼啸以及战舰的巨炮。几乎所有的参战国都将钢铁生产和消耗置于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其消耗方式渗透到了战争的每一个角落。德国:高效而残酷的钢铁引擎德国对钢铁的消耗,可以用“高效”和“不惜代价”来形容。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倡导者,德国的战争.............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在进攻工事方面可谓是绞尽脑汁,将各种战术、技术和人力资源发挥到了极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硬碰硬”,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周密策划、协同作战和不断演进的复杂过程。以下我将尝试以一名旁观者的视角,为您细致地描绘一下那个年代,各国是如何攻克那些令人头疼的工事的。一、工事本身的重要性:为何如此重视?.............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钢盔的性能比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能反映出当时各国在军事工业、设计理念以及对士兵保护的重视程度。虽然钢盔看似简单,但在实战中的防护效果、佩戴舒适度、生产效率以及文化象征意义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别。咱们一项一项地来聊聊。防护性能:不仅仅是脑袋能不能挨住一下钢盔最核心的功能自然是抵挡子弹、.............
  • 回答
    想了解二战时期各国航母的具体搭载数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言蔽之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战争的进程、舰艇的建造、战损以及实际的运用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所以很难给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几个主要参战国的角度,来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航母的“搭载数量”不是指它.............
  • 回答
    二战各国海军的战列舰主炮,堪称那个时代海上巨兽的灵魂所在。它们不仅是海军力量的象征,更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都在战列舰主炮的口径、威力、射程、精度以及装弹速度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也由此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主炮体系。火力巨兽的诞生:口径之争战列舰主炮的口径,是衡量其.............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作为一种专门应对敌方坦克威胁的作战平台,在各国陆军的武器发展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各国国防战略、工业基础、战术思想以及对战争形态的不同理解,这些“反坦克炮的载具”在设计理念和使用策略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德国:狩猎豹的哲学——重炮与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