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各国用于进攻工事的战术是怎样的?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在进攻工事方面可谓是绞尽脑汁,将各种战术、技术和人力资源发挥到了极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硬碰硬”,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周密策划、协同作战和不断演进的复杂过程。以下我将尝试以一名旁观者的视角,为您细致地描绘一下那个年代,各国是如何攻克那些令人头疼的工事的。

一、工事本身的重要性:为何如此重视?

在讲述进攻战术前,我们得明白工事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工事可不仅仅是几道土墙或铁丝网。它们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的防御核心,往往结合了地形优势,形成了一个多层次、互相支援的火力网。从浅近的交通壕、散兵坑,到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掩体、地下兵营,再到各种反坦克壕、雷区、机枪巢,甚至一些利用地下水系或山体形成的天然与人工结合的防御工事,无一不显示出防御者的决心和技术。

它们能极大地削弱进攻方的火力优势,迫使进攻方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推进。因此,如何有效、低损耗地突破这些工事,就成为了二战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课题。

二、进攻战术的“组合拳”:多兵种协同是关键

没有哪一种战术能单独应对所有类型的工事。二战时期的进攻战术,更多的是一种“组合拳”,将不同兵种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互相弥补的协同作用。

1. 火力压制与削弱:开路先锋

炮兵的“狂轰滥炸”: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开场白。战前炮兵会对目标工事进行长时间的炮击,旨在摧毁地表工事、杀伤里面的守军、压制敌人的火力点。不同口径的火炮,从轻型榴弹炮到重型加农炮,再到专门的工兵支援炮,都会被用来执行这项任务。炮兵的打击目标明确,包括碉堡、机枪掩体、炮位、交通壕入口等。
特点与演进: 初期可能侧重于“饱和攻击”,但随着战争发展,对炮击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侦察机、前沿观察哨、甚至坦克炮手的目视观察都用来修正弹道。对混凝土工事,会使用专门的穿甲弹和混凝土爆破弹。
局限性: 炮击并非万能。对于深埋地下、结构坚固的工事,炮弹可能只能将其埋得更深,甚至激发守军的士气。同时,炮击也会暴露进攻方的意图和集结的部队。

航空兵的支援: 飞机在二战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俯冲轰炸机: 能够对地表坚固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尤其是对碉堡、炮塔等目标,往往能一击致命。
重型轰炸机: 在大规模攻坚战中,会使用重型轰炸机对后方的防御节点或重要的工事群进行战略性轰炸,破坏其补给线和支援能力。
近距离支援: 在地面部队进攻受阻时,战斗机或攻击机也会对敌人的火力点进行扫射或投弹,为步兵开路。
局限性: 受天气影响大,且在机场受到攻击、天气恶劣或敌方拥有强大防空火力时,其作用会打折扣。

坦克与自行火炮: 坦克不仅仅是地面上的突击力量,更是移动的火力平台。
火力支援: 坦克炮能够直接摧毁暴露的火力点,压制敌方反坦克武器。一些专门设计的步兵支援坦克,甚至会装备对步兵杀伤力更强的机枪或榴弹发射器。
直接破袭: 重型坦克有时可以直接撞击工事薄弱处,或者用履带碾压铁丝网、清除障碍。
局限性: 在面对反坦克壕、雷区、以及工事内装备的反坦克炮时,坦克也会成为脆弱目标。

2. 步兵的“精细化”突破:贴近战斗

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下,步兵的任务是将炮击和轰炸的“战果”进一步扩大,并且处理那些火力难以触及的目标。

冲击波与爆破:
爆破组: 这是进攻工事的核心力量。爆破组会携带各种炸药,如塑性炸药、重磅炸弹等,在步兵的掩护下,迅速接近工事,寻找薄弱点进行爆破。
火焰喷射器: 对付坚固的掩体和碉堡,火焰喷射器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温火焰能穿透射击孔、通风口,烧死里面的守军,或者迫使他们投降。
手榴弹与冲锋枪: 在突破工事后,步兵会用手榴弹和冲锋枪对内部进行清剿。

利用工事本身:
交通壕的利用: 步兵会沿着交通壕前进,这不仅能提供掩护,还能绕过敌人的直接火力。有时候,他们会反过来利用敌人的交通壕,将其变为自己的前进通道。
伪装与欺骗: 为了减少伤亡,有时会使用烟幕弹制造混乱,掩护部队的集结和突击。

协同作战:
交叉火力掩护: 步兵会以小分队的形式行动,相互提供火力掩护,一人前进,另一人提供掩护。
逐个点破: 对于连锁反应式的工事,步兵会采取“逐个点破”的战术,先摧毁一个火力点,再转向下一个,避免被多方向的火力同时压制。

3. 工兵的“技术活”:破除物理障碍

工事的防御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物理障碍,而工兵的任务就是克服这些障碍。

清除雷区和铁丝网:
扫雷车/排雷犁: 在坦克部队前面开路,用机械装置清除地雷。
手工扫雷: 工兵会用金属探测器、刺探杆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排除地雷。
铁丝网切割: 使用钢丝钳、爆破绳索等工具快速割断铁丝网。有时也会用燃烧弹烧毁铁丝网。

爆破工事本体: 除了步兵携带的炸药,工兵还会有更专业的爆破设备,如加农炮弹携带的爆破药包,或者专门的爆破牵引车。他们会评估工事的结构,选择最佳的爆破点和炸药量。

搭建桥梁与通道: 在进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反坦克壕、水障等障碍,工兵需要快速搭建桥梁或填埋壕沟,为后续部队和装备的通行提供保障。

三、一些具代表性的战术与案例

“特种兵”突击: 例如英军的“突击队”或德军的“突击炮部队”,他们会针对特定类型的工事进行训练,并配备特种装备,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突破。
围歼战术: 对于孤立的、难以直接攻克的工事,会采用围而不打,切断其补给,迫使守军投降的策略。
“蚁丘”战术(德语:Sturmtruppen): 这种战术强调步兵小组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利用各种掩护,像蚂蚁一样一点点蚕食和突破敌方防御工事。
大规模攻坚战的“配方”: 在一些重要的战役,如诺曼底登陆后的卡昂战役,攻克德军的坚固防线,往往是炮兵先进行大规模炮击,航空兵进行集中轰炸,然后步兵和坦克协同进攻,工兵扫清障碍,再由特种部队或步兵小组负责清除残余的火力点。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四、战争中的演进与反思

二战期间,各国在进攻工事战术方面经历了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例如,早期作战中,对混凝土工事的穿透力认识不足,导致了不少伤亡。随着战争的进行,各国都在研发更强的穿甲弹、更有效的爆破器材和更精密的战术。同时,防守方也在不断改进工事的设计,使其更加坚固和隐蔽。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进攻工事的战术是一场技术、战术、勇气和牺牲的较量。它没有单一的“灵丹妙药”,而是通过多兵种、多层次的协同作战,以及对地形、工事结构的深刻理解,不断地寻找薄弱环节,用火力、爆破和近身搏杀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撕开敌人的防御体系。这背后,是无数士兵的英勇付出和无畏精神,才将那些坚固的工事变成历史的尘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步兵进攻工事没有太花活的战术,一般是正面交火吸引火力,攻坚组寻找死角从侧后接近攻坚,陆战队在岛屿进攻日军比较孤立的工事群往往是这样,如果是绵密的防线就需要打开突破口,那就比较麻烦。


工事这个事你能用装备就不要用人命填,能用火炮就不用爆炸物。

攻坚是工兵突击队的主要工作。具体有区别,大的方向差不多。但是突击炮等装备的突击火力十分重要。

在坦克,火炮,步兵等掩护下,工兵利用探雷器,扫雷器,爆炸物等装备清障碍物。架设步兵桥和坦克舟桥,为己方部队打开突破口。





位于矛头的装甲部队凭借突击火力打开突破口,其余部队跟进向纵深发展。部分兵力会留下来巩固和扩大突破口。这个过程会有规划,但是实行起来往往因为各种问题显得比较混乱。

在二战后期,防守方普遍会在两道阵地之间设置斜向阵地,针对的就是这种扩口的行为。而且防守方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很多时候工兵还没有为己方装甲部队打开通路,就因为在排雷清障过程中遭受太多敌方火炮打击而伤亡惨重。

以库尔斯克战斗为例。德军装甲部队进攻苏军阵地——触雷——工兵排雷——被苏军火力覆盖,坦克被苏军反坦克炮偷袭——几个小时过去,雷清完了,人员装备损失差不多了——坦克摧毁苏军火炮,越过苏军战壕——苏军冒出来攻击后方跟进的步兵——坦克折返帮助步兵,苏军撤退,第一天结束——德军继续进攻,又触雷,原来前一天苏军在德军突破方向又构筑了防御阵地。

斜向阵地有些是事先设置好的,有些是师、军以上级别的工兵部队紧急修建,在一些特别激烈的防御作战中,防守方会不顾一切填补突破口,这导致进攻方侧翼的战斗不会停歇


工兵留下来的或者工事久攻不下的,坦克、火炮、弹药又不到位的,就得冒险了。装备无非是爆破筒,炸药,火箭筒,无后炮,喷火器,集束手榴弹。这是一种伤亡很大的战斗,但凡有别的方法,都不主张采用这种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在进攻工事方面可谓是绞尽脑汁,将各种战术、技术和人力资源发挥到了极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硬碰硬”,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周密策划、协同作战和不断演进的复杂过程。以下我将尝试以一名旁观者的视角,为您细致地描绘一下那个年代,各国是如何攻克那些令人头疼的工事的。一、工事本身的重要性:为何如此重视?.............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世界,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冲突中,信息情报的争夺同样激烈,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各国绞尽脑汁,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密码系统,试图截获敌人的情报,同时保护自己的秘密。这些密码系统,就像隐藏在信息海洋中的暗礁和灯塔,深刻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德国:从机械到电子的演变,恩.............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钢盔的性能比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能反映出当时各国在军事工业、设计理念以及对士兵保护的重视程度。虽然钢盔看似简单,但在实战中的防护效果、佩戴舒适度、生产效率以及文化象征意义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别。咱们一项一项地来聊聊。防护性能:不仅仅是脑袋能不能挨住一下钢盔最核心的功能自然是抵挡子弹、.............
  • 回答
    二战时期,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作为一种专门应对敌方坦克威胁的作战平台,在各国陆军的武器发展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各国国防战略、工业基础、战术思想以及对战争形态的不同理解,这些“反坦克炮的载具”在设计理念和使用策略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德国:狩猎豹的哲学——重炮与机.............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步枪的生产工艺选择,确实与冲锋枪的制式化生产有着显著的差异。冲锋枪之所以能够大量采用冲压工艺,而步枪则更多地依赖铣削和车削等传统工艺,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的技术、经济、战术以及历史原因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冲压和铣削/车削这两种工艺各自的特点。 冲压工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巨大的.............
  • 回答
    许多人认为二战时期德国军服在设计、剪裁和材质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这并非是简单的“漂亮”与否可以概括的,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德国军服在设计之初,就带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和仪式感色彩。 这与当时德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军事力量的重.............
  • 回答
    想了解那些“大佬”是怎么一眼认出二战战舰的?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它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力,更是一种长期浸淫其中的观察力、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那种冰冰冷冷的东西。想象一下,你是个军事爱好者,尤其是对二战海军战史特别着迷。一开始,你可能也跟我一样,看.............
  • 回答
    好了,伙计们,听我说!咱们的任务是拿下这座岛,就像把一碗炖肉扫个干净一样。你们都见过地图了,这座岛就像个娘们儿,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口的地方,但咱得找到最能让她疼的地方,一刀致命!现在,让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就像跟伙计们在营地里抽着烟,掏心窝子地聊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 不是在这儿跟他们玩猫.............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是否像卢沟桥事件那样有一个“借口”,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卢沟桥事件,那可是日本在中国挑起全面战争的导火索,理由看似是“士兵失踪”。那么,在东南亚,日本的逻辑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日本在东南亚的动作,跟在中国的套路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他们不像在中国那样,需要.............
  • 回答
    二战时期,五炮塔舰艇的出现,无疑是海军设计史上的一抹亮色,它代表着当时对海战火力极致的追求。不过,任何设计都有其两面性,五炮塔的布置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这些设计背后隐藏的优缺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一、五炮塔舰艇的出现背景:对绝对火力的渴望在战列舰发展的黄金时代,各国海军对舰艇火力的追求可谓.............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绝后的全球冲突中,要评判哪个国家的士兵“最强”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战场表现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包括国家整体工业能力、军事战略、训练水平、士兵的士气和意志,甚至还有地理环境和运气。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给某个国家贴上“最强”的标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海军的实力对比可谓是波澜壮阔,牵动着全球的战局走向。要进行一个相对客观的排名,需要综合考量多个维度,比如舰艇数量、舰艇质量(吨位、火炮口径、装甲厚度、航速)、航母技术和数量、技术创新、作战经验、舰载机水平、以及整体战略运用能力。以下是我对二战各国海军实力的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大致排名,.............
  • 回答
    二战时期,钢铁的消耗量如同一条巨大的血管,支撑着战场上战车的轰鸣、战机的呼啸以及战舰的巨炮。几乎所有的参战国都将钢铁生产和消耗置于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其消耗方式渗透到了战争的每一个角落。德国:高效而残酷的钢铁引擎德国对钢铁的消耗,可以用“高效”和“不惜代价”来形容。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倡导者,德国的战争.............
  • 回答
    想了解二战时期各国航母的具体搭载数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言蔽之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战争的进程、舰艇的建造、战损以及实际的运用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所以很难给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几个主要参战国的角度,来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航母的“搭载数量”不是指它.............
  • 回答
    二战各国海军的战列舰主炮,堪称那个时代海上巨兽的灵魂所在。它们不仅是海军力量的象征,更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都在战列舰主炮的口径、威力、射程、精度以及装弹速度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也由此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主炮体系。火力巨兽的诞生:口径之争战列舰主炮的口径,是衡量其.............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在指挥结构和方式上的进步是翻天覆地的,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战略层面,更深入到战役战术的执行细节。这是一种基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反思,以及技术革新与组织能力相融合的必然结果。一、 指挥结构的扁平化与专业化:打破旧日藩篱一战时期的指挥结构,尤其是欧洲大陆的各国,仍然带有.............
  • 回答
    要准确地给出二战时期各国飞机产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因为数据统计本身就存在不少挑战,而且各国在统计口径、归类方式上也有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尽力搜集最可靠的资料,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要理解飞机产量,我们得知道,二战时期飞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堪称奇迹。各国都在拼命地生产飞机,以求在空中占据优势,这直.............
  • 回答
    二战期间,空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数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是一些各国空军的传奇故事,力求详细讲述: 英国皇家空军 (RAF) 的传奇1. 不列颠空战:最后的堡垒之战 背景: 1940年,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欧洲大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