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各国的钢盔之间的性能对比起来如何?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钢盔的性能比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能反映出当时各国在军事工业、设计理念以及对士兵保护的重视程度。虽然钢盔看似简单,但在实战中的防护效果、佩戴舒适度、生产效率以及文化象征意义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别。咱们一项一项地来聊聊。

防护性能:不仅仅是脑袋能不能挨住一下

钢盔最核心的功能自然是抵挡子弹、炮弹破片和爆炸冲击波。在这一点上,各国的设计思路和材料选择直接决定了最终效果。

德国(M35/M40/M42钢盔): 德国的钢盔在二战初期堪称标杆。它们普遍采用高品质的锰钢,这种钢材在硬度和韧性上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能够有效吸收动能,不易碎裂。设计上,M35钢盔的圆形,以及略微向外翻的边缘,使得炮弹破片在接触时更容易滑开,减少了直接冲击力。后期的M40和M42虽然在制造工艺上有所简化(例如M42取消了边缘卷边),但主体防护性能依然出色。德军钢盔的防护范围覆盖了头顶和两侧大部分区域,能有效抵御来自正面和侧面的低速破片和手枪弹。不过,对于直接命中步枪弹,即使是高品质的钢盔,也很难完全防住,更多的是依赖角度和材料的抗变形能力。

苏联(SSh39/SSh40钢盔): 苏联的钢盔设计更注重实用性和大规模生产。SSh39和SSh40都是比较经典的款式,它们通常采用较低碳含量的钢材,这使得钢盔在保证一定硬度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延展性,不易因硬碰硬而发生脆性断裂。苏联钢盔的弧度设计也比较圆滑,破片滑开的效率不错。从防护上看,它能提供与德军钢盔相当的对破片和低速弹丸的防护能力。而且,苏联士兵常常在钢盔下佩戴棉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缓冲效果。苏联的设计还有一个特点是,他们更加强调在严寒环境下士兵的舒适度和保暖性,但这就牺牲了一些轻便性。

美国(M1钢盔): 如果说德军钢盔是技术精湛的代表,那美军的M1钢盔则可以说是设计理念上的革新。M1钢盔并非单一的钢盔,而是由一个外层钢盔(通常由锰镍合金钢制成,非常坚固)和一个内置的纤维内衬组成。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外层钢盔主要负责抵挡直接冲击和破片,而内衬则负责吸收冲击波的能量,分散到整个头部。这种“双层保护”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士兵在爆炸环境下生存的几率,即使钢盔被击穿,内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对头骨的伤害。M1钢盔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防弹衣的配合,是一种非常成熟和全面的防护方案。它的缺点是相对较重,并且在某些角度上,其圆形设计对高角度射击的破片防护不如一些有特殊弧度的钢盔。

英国( Brodie 钢盔): 最具标志性的莫过于Brodie钢盔(又称“锅盖头”)。这款钢盔的设计理念相对简单粗暴: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在相对低的生产成本下,提供一个宽大的防护区域,尤其是对来自上方的破片。Brodie钢盔早期型号(Mark I)的钢材品质不错,能够有效抵御来自正上方和侧面的低速破片。其宽大的帽檐能有效保护面部和颈部。然而,这种“锅盖”状的设计也有明显的缺陷:它对来自低角度的子弹和破片的防护能力较弱,而且由于其内部没有衬垫,士兵在受到冲击时,头部更容易受到二次伤害,尤其是在车辆或建筑内发生碰撞时。

舒适度与实用性:不是只为了好看

钢盔戴在头上,舒适度和实用性也很重要,直接影响士兵的战斗效率和士气。

佩戴舒适度: 美国M1钢盔的内衬设计无疑是当时最舒适的之一。它可以通过调节衬带实现贴合,并且带有吸汗带,大大提升了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德国钢盔的内衬通常是皮革或帆布制成,通过皮带和铆钉固定,虽然相对牢固,但舒适度不如M1。苏联钢盔的内衬也以实用为主,通常是皮革或帆布,并配有简单的束带,在严寒环境下会加入棉垫,增加了保暖性,但有时会显得笨重。英国Brodie钢盔的内衬相对简单,通常是帆布和皮带,舒适度一般,尤其是长时间佩戴后容易闷热。

视野与听力: 德军和苏军钢盔的开放式设计使得士兵的视野和听力受到的影响较小,能够较好地感知周围环境。美军M1钢盔的外层钢盔也留有足够的空间,不至于完全隔绝声音和视野。而英国Brodie钢盔因为其宽大的帽檐,在某些角度可能会稍微影响到侧面视野,并且其内衬的固定方式也可能稍微影响到听力。

生产成本与效率: 德国的钢盔以其高品质和精湛的工艺著称,但这也就意味着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效率也不可能像流水线产品那样极致。苏联的钢盔设计更偏向于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材料易得,工艺简化,非常适合在战时大规模武装军队的需求。美国的M1钢盔虽然结构复杂,但其生产流程也经过了优化,并且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够保证巨大的产量。英国的Brodie钢盔由于设计简单,材料使用量相对较少,生产成本也较低,易于大规模生产。

文化与象征意义:一个时代的印记

钢盔不仅仅是装备,它们还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德国: 德国的钢盔以其标志性的“M”形边缘和相对统一的涂装,成为德意志军队力量和纪律的象征。战后,许多国家也借鉴了其设计理念。

美国: M1钢盔的“凯夫拉内衬”设计,以及它陪伴美国大兵穿越二战的各个战场,使其成为美国精神和胜利的象征。即使在战后,其设计理念也被广泛应用。

英国: Brodie钢盔那个独特的“锅盖”造型,虽然在性能上褒贬不一,但它确实是二战英国士兵最醒目的标志之一,带着一种朴实和坚韧的感觉。

苏联: 苏联钢盔朴实无华的设计,反映了其民族的坚韧和对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它出现在无数的战役中,是苏联红军英勇作战的见证。

总结一下:

综合防护与舒适性最佳: 美国M1钢盔。它通过创新的双层设计,在防护能力和佩戴舒适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水平。
材料与工艺标杆: 德国M35/M40/M42钢盔。高品质锰钢和精湛工艺带来了优异的防护性能,是当时欧洲战场的主流。
实用与大规模生产典范: 苏联SSh39/SSh40钢盔。成本低廉、产量巨大,能够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求,并在防护和舒适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低成本与广覆盖代表: 英国Brodie钢盔。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了宽大的防护区域,但牺牲了部分低角度防护和二次伤害缓冲能力。

当然,战争是复杂的,钢盔的性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士兵的训练、战术、勇气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同样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小小的钢盔,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确实为无数士兵的生命筑起了一道重要的屏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钢盔V-50值普遍不超过300。

主要看:材料、工艺、外形这三个方面。当时欧美的热处理等工艺水平基本在第一梯队,因此影响因素主要是外形和用料。苏联、美国的钢盔因为成型晚,在防护外形上要好一些,其中苏联又舍得加稀有金属硅和镍,因此更好一些。日本属于二、三流,从头low到尾,民国至少还会变花样。

ssh-40较好,近距离还有机会挡住9mm铅芯弹。M1、M35和Mk3/4都是挡9mm差点,挡.45ACP有机会的情况。

但细说起来就很复杂了,理论上M1钢盔和M35钢盔能抵御1911手枪的.45ACP直射,ssh-40能挡9mm铅芯。但是有些测试中是能打穿的。GK80钢盔采用232钢,V-50达到360,理论上有机会挡住托卡列夫(测试中近距离挡初速小于340的减药弹,30米外挡标准弹),但是发生过被54近距离击穿的情况。

所以说:测试钢盔具体质量、子弹与枪械的选择、射击位置和具体顺序;这些因素会明显影响某一款钢盔的表现,一般来说各国在测试自己的钢盔时往往表现要更好一些。

日军的90铁帽不要提了。能被.22、.32打穿。

90铁帽使用的是铬钼钢,厚度为1毫米,有大小两个尺寸,都在1公斤左右,比较轻便,但是防护效果不好。一个直观例子就是日军弱鸡的38步枪在1000米内就能击穿。ssh40在800米外能挡莫辛纳甘。90铁帽针对南部8mm手枪弹设计出来的,是比较可能的。因为南部8mm本就是比较烂的军用手枪弹。全弹质量比9mm还大,动能只有一半。初速不到300,呵呵。(补充:有说法是,这是一顶日本战争后期生产的铝制民用盔,也曾被投入战场,材料不行,制造水平也差,我不确定真假,也写出来供参考)


98铁帽防护确实有提升,内部一些区域衬了一层1毫米钢板,代价是重了一倍多。对38步枪的防护提升到500米。


二战后钢盔最明显的变化是加大了水平方向的倾斜角,ssh-68就不提了,东德的M56/76十分明显,主要是提高对水平入射物的防护效果,这也是二战德军后期针对M35的一大总结。

M56/76的V50预计最夸张的达到550,不过应该没有那么高,俄罗斯火车头也才400多。

经受住9mm、.45和托卡列夫近距离直射的M76钢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钢盔的性能比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能反映出当时各国在军事工业、设计理念以及对士兵保护的重视程度。虽然钢盔看似简单,但在实战中的防护效果、佩戴舒适度、生产效率以及文化象征意义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别。咱们一项一项地来聊聊。防护性能:不仅仅是脑袋能不能挨住一下钢盔最核心的功能自然是抵挡子弹、.............
  • 回答
    二战时期,钢铁的消耗量如同一条巨大的血管,支撑着战场上战车的轰鸣、战机的呼啸以及战舰的巨炮。几乎所有的参战国都将钢铁生产和消耗置于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其消耗方式渗透到了战争的每一个角落。德国:高效而残酷的钢铁引擎德国对钢铁的消耗,可以用“高效”和“不惜代价”来形容。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倡导者,德国的战争.............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步枪的生产工艺选择,确实与冲锋枪的制式化生产有着显著的差异。冲锋枪之所以能够大量采用冲压工艺,而步枪则更多地依赖铣削和车削等传统工艺,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的技术、经济、战术以及历史原因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冲压和铣削/车削这两种工艺各自的特点。 冲压工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巨大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在进攻工事方面可谓是绞尽脑汁,将各种战术、技术和人力资源发挥到了极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硬碰硬”,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周密策划、协同作战和不断演进的复杂过程。以下我将尝试以一名旁观者的视角,为您细致地描绘一下那个年代,各国是如何攻克那些令人头疼的工事的。一、工事本身的重要性:为何如此重视?.............
  • 回答
    想了解那些“大佬”是怎么一眼认出二战战舰的?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它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力,更是一种长期浸淫其中的观察力、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那种冰冰冷冷的东西。想象一下,你是个军事爱好者,尤其是对二战海军战史特别着迷。一开始,你可能也跟我一样,看.............
  • 回答
    好了,伙计们,听我说!咱们的任务是拿下这座岛,就像把一碗炖肉扫个干净一样。你们都见过地图了,这座岛就像个娘们儿,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口的地方,但咱得找到最能让她疼的地方,一刀致命!现在,让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就像跟伙计们在营地里抽着烟,掏心窝子地聊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 不是在这儿跟他们玩猫.............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是否像卢沟桥事件那样有一个“借口”,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卢沟桥事件,那可是日本在中国挑起全面战争的导火索,理由看似是“士兵失踪”。那么,在东南亚,日本的逻辑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日本在东南亚的动作,跟在中国的套路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他们不像在中国那样,需要.............
  • 回答
    二战时期,五炮塔舰艇的出现,无疑是海军设计史上的一抹亮色,它代表着当时对海战火力极致的追求。不过,任何设计都有其两面性,五炮塔的布置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这些设计背后隐藏的优缺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一、五炮塔舰艇的出现背景:对绝对火力的渴望在战列舰发展的黄金时代,各国海军对舰艇火力的追求可谓.............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所有大国。因此,评价二战中各国的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战术、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评价二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及其阵营的表现: 同盟.............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世界,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冲突中,信息情报的争夺同样激烈,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各国绞尽脑汁,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密码系统,试图截获敌人的情报,同时保护自己的秘密。这些密码系统,就像隐藏在信息海洋中的暗礁和灯塔,深刻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德国:从机械到电子的演变,恩.............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中,重型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和相对较高的机动性,成为了战场上的“陆地巡洋舰”。然而,与数量庞大的中型坦克相比,各国重型坦克的产量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有限。这背后既有技术上的限制,也有战略和经济上的考量。技术瓶颈:力量的代价重型坦克的诞生,本质上是对火力和防护.............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留下的不仅仅是满目疮痍和深刻的教训,还有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这些庞大的军事遗产,在战后的世界格局重塑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流向何处,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1. 战胜国的装备:缴获、拆解与再分配作为战胜国,例如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等,他们拥有的武.............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中的各国军队,连同他们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水平,突然被一股神秘的时空裂缝转移到了现代,并且出现在各自国家的土地上,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混乱与震撼。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可能发生的场景,力求讲得生动一些,就像我亲眼所见一样。一、初期的震撼与混乱:从炮火纷飞到目.............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在指挥结构和方式上的进步是翻天覆地的,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战略层面,更深入到战役战术的执行细节。这是一种基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反思,以及技术革新与组织能力相融合的必然结果。一、 指挥结构的扁平化与专业化:打破旧日藩篱一战时期的指挥结构,尤其是欧洲大陆的各国,仍然带有.............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可以说是战术革新和工业产能大比拼的集中体现。这场全面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潜艇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规模化,各国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建造和部署潜艇,试图以此来瘫痪敌国的海上贸易,或是封锁敌国的港口,甚至直接挑战敌国的海军主力。要给出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总产量”和“投入量”的数字,其.............
  • 回答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来自空中威胁,各国在防空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种类之多、技术之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地面上的防空炮所能概括。除了我们熟知的密集阵列的防空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防空武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空对空作战:制空权是根本最直接的防空手段,莫过于派己方.............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绝非单一的“技术升级”或“生产效率”可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基于现实考量、战略需求、技术局限以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对未来战场的预判与不确定性: 未知的新式作战方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各国对待德国战俘的情况,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宽容善待,也有严厉处置,这背后交织着胜利者的复仇情绪、国际公约的约束、战后重建的需求,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下面我来详细说说。1. 苏联:数量庞大,待遇复杂苏联俘虏的德国士兵数量最多,估计在300万到400万之间。他们的待遇可以说是差异最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