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就没有研制过炮艇机(就是AC130那种)来对战列舰等地面目标进行防区外打击呢?

回答
二战时期的确没出现过类似AC130“空中炮艇”那样专门设计来打击地面目标、具备强大火力输出和防区外打击能力的飞机。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可以从技术、战术思想、战场需求以及飞机设计理念的演进等多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我们得明白AC130“空中炮艇”的出现,是建立在相当成熟的技术基础和特定的战场需求之上的。AC130最核心的几个特点:

1. 长时间滞空能力(Endurance): 能够长时间在目标区域盘旋,提供持续的火力支援。
2. 强大的火力系统(Heavy Armament): 装备大口径机炮(如105毫米榴弹炮)和自动炮(25毫米、30毫米),能够对地面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
3. 精确制导能力(Precision Guidance 后期): 早期炮艇机主要依靠火力压制,但现代AC130已经集成先进的传感器和制导武器,实现高精度的防区外打击。
4. 低空低速飞行能力(Low Altitude, Low Speed Operation): 能够在相对较低的高度和较慢的速度下稳定飞行,以便炮火精确瞄准。

对比二战时期的航空技术和战场环境,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能力几乎都是那个时代难以企及的。

技术上的巨大鸿沟:

发动机技术: 二战时期的活塞式发动机虽然在不断进步,但其推重比、燃油效率和可靠性与现代喷气式发动机相比差距巨大。要让一架飞机能够携带沉重的火炮系统,并长时间以低速稳定飞行,就需要极其强大的动力储备和极高的燃油效率。AC130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后来的涡扇发动机)能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相对较好的燃油经济性,使其能够长时间巡航。二战的活塞发动机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即便勉强做到,航程和续航能力也会非常有限。
火力系统的集成: 在二战时期,将重型火炮(如105毫米榴弹炮)集成到飞机上,并能承受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挑战。即使是当时的重型轰炸机,其火力也主要是防御性的机枪和机炮,用于自卫。炮艇机需要的是进攻性、专门对地攻击的武器系统,这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很难实现。弹药的装载量也是一个问题,要提供“持续火力”,就需要巨大的弹药储备。
弹药的精度和威力: 二战时期,对地攻击的弹药主要是未制导的炸弹和机炮弹。即使是机炮,其射程和精度也远不如现代的自动炮和导弹。AC130上的105毫米榴弹炮,即使是在其早期版本,射程也有限,且主要依靠弹道瞄准。后来集成的激光制导炮弹和精确制导弹药,更是那个时代完全没有的概念。防区外打击(Standoff Strike)意味着飞机可以在敌方防空火力够不到的距离发起攻击,这在二战时期,除了少数远程轰炸机投掷炸弹外,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瞄准和稳定系统: 要精确地用火炮打击地面目标,需要非常稳定的飞行平台和精密的瞄准系统。二战时期的飞机受限于气动设计和飞行控制技术,很难在低空低速飞行时提供AC130那种极高的平台稳定性。而现代AC130配备了先进的陀螺稳定系统、光学和红外传感器,能够实现全天候精确瞄准。二战时期并没有这些电子和光学技术。
材料科学: 飞机结构材料的强度和轻量化水平,也限制了飞机的设计。要承受大口径火炮的后坐力,并集成重型的武器和弹药,对飞机结构的强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很难平衡的。

战术思想与战场需求的不同:

空地协同的早期阶段: 二战时期,航空兵在战场上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侦察、争夺制空权以及对敌方区域进行战略轰炸或战术轰炸。虽然有近距离空中支援(CAS),但其形式主要是战斗机或俯冲轰炸机携带炸弹和机枪对地面部队进行攻击,而且通常是直接俯冲或低空掠袭,并不具备“防区外”的概念。
战列舰等大型目标的打击方式: 要摧毁战列舰这样坚固且机动性相对较差的目标,二战时期的主要手段是航空母舰搭载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这些飞机携带的是重磅炸弹和鱼雷,通过俯冲或低空鱼雷攻击来摧毁目标。这种攻击方式虽然是直接打击,但其效率和针对性也是当时最有效的。炮艇机的设计初衷,更多是提供长时间、持续性的火力压制和对固定、软性或防御工事的打击,而非对移动中的、重装甲的战列舰进行一击必杀式的攻击。
缺乏对“防区外打击”的迫切需求: 二战时期的地面防空火力虽然在发展,但相比现代,其射程、精度和密度都有很大限制。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完全有能力以相对低的风险接近并攻击地面目标。因此,研发一种需要长时间停留在敌方防空火力范围内的“炮艇机”,在当时的战术环境下似乎并没有特别的紧迫性,反而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对“火力平台”的理解: 二战时期的飞机,更多是作为快速移动的“武器载体”,而不是长时间悬停的“火力平台”。即便是一些攻击机(如Ju87“斯图卡”),其设计也是为了快速俯冲攻击后迅速撤离。AC130的设计理念是“在战场上形成一个持续的火力输出点”,这与二战时期飞机的设计哲学是不同的。

飞机设计理念的演进:

AC130的出现,是随着技术进步和战场需求变化而诞生的。它的出现,是在喷气时代,陆地和海上作战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之后,对精确打击和持续火力支援有了新的要求。例如:

越南战争中的低烈度冲突: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面临游击战和复杂地形,需要长时间、低空对敌方据点和补给线进行精确打击。AC47“龙”炮艇(C47运输机改装,装备机枪)的成功,为后来的AC130奠定了基础。这说明了炮艇机是一种特定战场环境下的产物,其需求在二战后才变得更加突出。
精确制导弹药的发展: 激光制导炸弹、电视制导炸弹、以及后来的各种精确制导弹药,使得飞机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攻击目标,并且大大提高了命中率。这是“防区外打击”能力的核心。二战时期缺乏这样的制导弹药。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没有研制出类似AC130的炮艇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1. 技术限制: 发动机、火炮集成、弹药精度、瞄准稳定系统以及材料科学等方面的技术,都远未达到支持这种复杂设计的水平。
2. 战术需求不同: 二战时期的空地打击主要依靠俯冲轰炸和鱼雷攻击,强调快速接敌和撤离,对长时间滞空火力压制的需求不突出。对付战列舰等重型目标也有更直接有效的手段。
3. 风险与效益不匹配: 在二战时期的防空火力环境下,让飞机长时间滞空,无异于将自己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而当时的战术目标和火力需求并不足以支撑这种高风险的设计。
4. 设计理念的代际差异: 炮艇机是信息时代、精确打击时代下,对持续火力支援和低威胁环境作战的一种发展和演变,其思想根源和技术实现方式,与二战时期的飞机设计有着根本的不同。

简单地说,二战时期造不出AC130,就像在蒸汽机时代谈论核动力航母一样,是技术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炮艇机是随着军事科技和战术思想的进步,在特定历史时期才应运而生的“新物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人试验过在Do.217机身下外挂一门前后向356毫米无后坐力炮,炮弹就两发,一前向一后向。

该计划最后被Hs.293和弗利茨X取代。

user avatar

凡是离不开一个性价比。

史上最高性价比就是日本人的人操回天鱼雷。战区外打击,并且基本上一发入魂。

等派飞机扛着死重的大炮飞到敌方舰队附近,基本那个速度跟送也没什么区别了。

当然了,如果是几百架排成战列队形跟舰队空地对轰,场面肯定好看。而且飞机凭着速度优势,抢占T头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现在就看75炮能不能刮掉战舰油漆了。


日本动画片喜欢拍这个。

user avatar

讲道理,这问题虽然没什么营养;但是考虑到B-25H的存在,对舰问题还是值得一说的··· ···问题实际上不是火炮的毁伤问题,而是字面意义上因为所有这种重炮飞机能做的事情其他人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

——如果要毁伤舰艇无防护结构的部分,小型航炮/重机枪就能把活干了,而且干的很好。一架舰载机自身携带8门.303或者4门.50是很轻松的。对战斗舰艇的上层结构,轻防护的小型对空武器,光学电子设备一众,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正常的轰炸机/飞行船/正常的战斗机用航炮解决问题。虽然载弹量更小,但是数量更多,生存率高得多,本来就存在现有生产线,因为机鼻安装/短时间内投射数量更大精确度更高,还无需应对炮艇机各种设计上的技术难题。

——如果要毁伤舰艇防御的核心部分(条约巡洋舰弹药箱起步),那么是鱼雷机的工作。那么自古以来“只有最重型的舰艇能够携带最大型的火炮,只有最大型的火炮能够威胁最重型的舰艇”;没有载重能力去携带最重型火炮的解决方案是鱼雷。

——如果想要利用高度优势,那么俯冲轰炸机在利用大落脚命中上更合适。虽然没有火炮武器爆炸带来的化学能影响,但是其速度更快更容易突防或者拦截,而且战争中证明有经验的俯冲轰炸机编队在打击精确度上是非常高的,精确打击小型舰艇容易得多。如果打定主意要解决最重型舰艇,那么永远可以冲进港里用水平轰炸一次次来。密集投放量更大,单发威力和穿甲能力也显然强于机载炮。

——如果要打定主意对抗无防护,轻武装目标,那么机枪/航炮之外,火箭弹的效果合适的多。航空火箭安装简单得多,造价低廉得多,在航空兵打击的短暂窗口里投射数量巨大,单发毁伤威力也未见得弱于75炮这种15pdr。对商船,武装渔船,轻护舰或者MTB这样的目标如果单纯打算把尽可能多的爆炸物扔上船,那么火箭更合适。

——如果面对的是上浮的潜艇,那么用于远距离巡逻的飞行船和轰炸机事实上有炮艇机的倾向:炮艇机的优势是其长滞空时间,长火力持续时间(载弹量)带来的经济性,这两者在反潜巡逻上都是必须的。然而这些飞机不被视为炮艇机也是有关键原因的的:首先,他们仍然可以携带鱼雷航弹火箭摧毁水面目标,其次,他们可以携带深弹,来摧毁下潜中的潜艇。无线电拦截设备和对海搜索雷达同样是极其必要的设备。其自卫火力可以用于对海打击反而是次要结果。

B-25H显然不是设计人员玩了一下电子游戏然后觉得方案可行的结果,而是在鱼雷危机和水平轰炸命中问题前的严肃探索。其最终没有成为气候的原因是因为类似产品在对舰效率上单纯地无法为其正名,最终效率问题的难关确实无法攻克。其能做的,其他产品都能做——而且很多时候做得更好更安全。面对新式主力舰时,很难想象炮艇机能够比舰攻更有效果;面对轻型编队时,她们无法和俯冲轰炸机对比;在水面反潜巡逻上,炮艇机又很难对比有完善拦截设备强大机鼻火力同时能够携带深弹/鱼雷/火箭的飞行船/轰炸机。那么···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