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战舰及货船不加装裙甲以提高被鱼雷命中的生存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把当年那些战舰和货船的设计思路,以及鱼雷这玩意儿的特性都扒拉出来,这样才能说清楚为什么没像某些科幻电影里那样给它们披上“裙甲”。

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是“裙甲”,通常指的是那种围绕船体外围,特别是水线附近,类似古代士兵身上那种保护性的装甲。这种东西在战舰设计中,确实有一些类似的概念,比如水线装甲带、副炮塔防护等等,但直接在船体外围加一圈厚实的“裙甲”,跟我们想象的那种防护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为啥要防护鱼雷?鱼雷的攻击方式很特别

在聊防护之前,得先懂鱼雷攻击的原理。二战时期的鱼雷,尤其是潜艇发射的鱼雷,主要攻击的是船体的水线以下部分。为啥?因为那里的船体结构相对薄弱,而且一旦被击中,会直接导致大量海水涌入船体,造成进水倾覆。而且,潜艇行动隐蔽,鱼雷的突袭性很强,一旦发现,往往已经来不及规避了。

二、为啥不加“裙甲”?现实的困境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1. 重量问题:这是最现实的硬伤。
你想啊,船体本身就已经够沉的了,还得装上各种武器、动力系统、人员生活设施等等。如果要在船体外围再加一圈厚厚的装甲,那得有多重?二战时期的战舰追求的是速度和火力,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机动性。你想象一下,给一艘战列舰外围加上一圈能抵御鱼雷的厚重装甲,光这装甲的重量就能让船体下沉好几米,甚至可能导致船体结构无法支撑。就算能承受,那船速得慢到什么程度?火力还能发挥多少?而且,造价也会飙升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2. 流体动力学和船体结构:会适得其反。
船体之所以设计成现在的流线型,是为了在水中航行时减少阻力,提高速度和效率。如果在外围加一圈“裙甲”,那会彻底改变船体的水动力学性能。迎面而来的水流会被这层“裙甲”阻挡、拍打,产生巨大的阻力,让船变得异常笨重,甚至可能在高速航行时引起船体不稳定的波动。更别提这层“裙甲”本身连接到主船体的方式了,得承受巨大的水压和冲击力,对船体的结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个设计不当,可能还没被鱼雷击中,自己就先散架了。

3. “裙甲”本身的防护能力也有限:治标不治本。
就算我们不考虑重量和结构问题,单说这层“裙甲”能不能挡住鱼雷,也得打个问号。鱼雷的攻击方式很多样,有的是直接撞击爆炸,有的是通过触角引爆。要制造一层能抵御所有类型鱼雷近距离爆炸冲击波的“裙甲”,其厚度和材料要求简直是天文数字。即便是现代海军,面对近距离的鱼雷攻击,也主要依靠的是反鱼雷系统和船体内部的隔舱化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外围防护层。

4. 战术上的应对:其他方法更有效。
与其耗费巨大的资源去加装一层可能效果不佳的“裙甲”,不如把资源用在更有效的防御和攻击手段上。

水线装甲带: 战舰早已在水线附近装备了厚重的水线装甲带,这层装甲就是专门用来抵御炮弹和水下爆炸的。虽然它不能完全防御鱼雷,但已经提供了相当程度的保护。
鱼雷网/防雷网: 在一战时期,确实有给战舰装备鱼雷网的尝试,就是用网状的结构套在船体外面,用来捕捉或干扰鱼雷的触角。但这种方法在二战时期已经基本被淘汰了,因为鱼雷的性能提升,特别是那些没有触角,或者触角设计更巧妙的鱼雷,能够轻易穿过鱼雷网。而且,鱼雷网极大地影响了战舰的航速和机动性,在实际战斗中反而可能成为累赘。
内部防护: 战舰内部设计了大量的纵向和横向隔舱。一旦某个舱室被击穿进水,可以通过关闭水密门,将海水限制在局部区域,防止整个船体迅速倾覆。这是一种更有效的“内部防火墙”策略。
反鱼雷系统和电子战: 很多战舰装备了反鱼雷的声呐系统,可以探测到来袭的鱼雷,并尝试干扰其导航系统,或者直接用炮火将其在水中击毁。电子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试图干扰鱼雷的制导。
机动规避: 保持高速、频繁变向,是规避鱼雷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5. 货船的定位:成本和效率是第一位的。
至于货船,它们的定位和战舰完全不同。货船的首要目标是运输货物,追求的是载重量和运营成本。它们不需要装甲,也不需要高航速,更不可能装备昂贵的反鱼雷系统。在战争时期,为了保护货船,更多的是依靠护航编队(驱逐舰、护卫舰等),以及商船本身的机动性(虽然不如战舰)和一些简单的反潜措施(比如布设声呐诱饵等)。给货船加装“裙甲”的成本,远高于其经济效益,而且也会严重影响载货量和航速,得不偿失。

三、总结一下

所以,给二战战舰和货船加装“裙甲”来提高被鱼雷命中的生存性,在技术、经济和实际操作上都面临着巨大的障碍,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当时的造船技术和对鱼雷攻击的理解,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采用水线装甲、内部隔舱化、机动规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如反潜武器)等方式来应对鱼雷的威胁。就像我们不会给汽车外围装一圈能挡住子弹的装甲一样,那会彻底改变它的性能,也并非最优的防护方案。当时的解决思路更像是“化整为零”,用分散的、更巧妙的防护和应对机制,来应对高威胁性的鱼雷攻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这个东西叫“防雷鼓包”。常见于原本防雷性能较差的战舰的改造。

更多的是原本就在TDS设计内。

总之就是,你说的这东西本来就有。

user avatar

首先是任何突出于舰体的玩意都会严重影响适航性,导致航速更低,更何况裙甲这种明显是兜水的玩意了,很有可能本来挨一发 现在挨十发的情况出现,但是有人装备过类似的玩意的,主要用在停泊中避免潜艇的袭击这玩意就是——防鱼雷网

看着不错吧,可以提前引爆鱼雷,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鱼雷表示大人时代变了——鱼雷装备上了防雷网切割器

这名字这造型,装在鱼雷脑门上是玩意是干啥的自不用多说了,战舰纷纷表示潜艇这些混蛋不讲武德来骗来投吸我这六十多岁的老同志,这样好吗?这样不好!

在之后出现的解决方案就是——防雷突出部

按照空仓液仓空仓的布置顺序进行防御,液仓里面是重油,空仓有时候会装进去一些发泡橡胶或者两头堵死的空管子,不单单增加一些防御力还可以用来维持浮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把当年那些战舰和货船的设计思路,以及鱼雷这玩意儿的特性都扒拉出来,这样才能说清楚为什么没像某些科幻电影里那样给它们披上“裙甲”。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是“裙甲”,通常指的是那种围绕船体外围,特别是水线附近,类似古代士兵身上那种保护性的装.............
  • 回答
    “现代战舰为什么跑不过二战军舰?” 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误解,背后涉及了我们对战舰功能和技术发展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现代战舰之所以“看起来”跑不过二战军舰,并不是因为它们动力不行,而是因为它们的设计目标和运行逻辑完全不同。咱们先得掰扯清楚二战时期军舰的“快”是怎么回事。那时候,海军的作战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海战中关于决策效率、战场态势感知和防护策略的深层考量。虽然从纯粹的概率上看,一发炮弹击中战列舰司令塔的几率确实不高,但战舰设计者们之所以依然不惜工本为舰桥提供最严密的防护,背后有着非常实际且关键的理由。这并非简单地“以防万一”,而是对海战“以终为始”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兵器拟人化游戏,特别是舰船拟人化这一细分领域的核心创作逻辑和市场接受度。为什么《舰队collection》(舰娘)和《战舰少女》这样的游戏会如此钟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舰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积淀:历史的“黄金时.............
  • 回答
    说起这现代级驱逐舰,装备那四座AK130舰炮,论单炮的威力,那绝对是相当可观的。一门AK130的炮弹重量就足有九十多公斤,射速还能达到每分钟三十发,这火力密度和单发威力放在二战时期,那简直就是“降维打击”级别的存在。如果真让这艘现代驱逐舰跟二战时期的战舰在海上较量一番,不依赖导弹,光凭那四门AK13.............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吨位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列舰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背后技术、战术以及国家间海军军备竞赛的综合体现。简单来说,更重、更强、更全面,是二战战列舰发展的核心逻辑。要理解这个“为什么”,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火炮口径和威力的直接驱动: “大炮巨舰”.............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三菱零式舰载战斗机(以下简称零战)凭借其革命性的设计,在太平洋战场上刮起了一股横扫千军的旋风。它同时拥有惊人的低翼载荷和相对优秀的高推重比,这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机动性,让盟军飞行员吃尽了苦头。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零战的优势如同过眼云烟般迅速消退,直至在战后期沦为任人宰割的猎物。是什么.............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形成的关键点。为什么在谈论二战欧洲战场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战役,而相对忽略苏联的贡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也有宣传、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历史叙事的主导权与西方视角.............
  • 回答
    二战中中国战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国际二战史的叙述中,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往往被淡化,甚至“一笔带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句简单的“忽略”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史学视角下的考量。.............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二战德军王牌飞行员的战绩之所以如此惊人,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技术上的优势,战术上的革新,更有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群体以及残酷战争环境下的机遇。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这些原因,并力求用更自然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谈谈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相对先进的技术和装.............
  • 回答
    二战元凶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确实引人深思,尤其考虑到他们在这方面曾有过令人发指的使用历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对过去化学武器使用的深刻记忆与恐惧:一战的惨痛经历是纳粹德国决策者的首要考量。化学武器在一战中首次被大规模投入战场,其制造的恐怖、.............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裕仁天皇的命运,确实是国际社会,尤其是战胜国,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他的最终结局——未被审判,也未退位,而是继续作为日本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战略需求以及历史的无奈。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战败后的整体局势。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军队被解除武装,国家主权受到盟军占领.............
  • 回答
    .......
  • 回答
    靖国神社供奉的名单中,确实包含了许多二战期间被判处战犯的人士,而这部分人并非都是战死沙场。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靖国神社的性质、其设立的背景以及日本社会在战后对战争的反思和解读。首先,要明确靖国神社的核心功能。靖国神社最初并非是为了祭祀战犯而设立,而是为了纪念在明治维新以来的历次战争中为国捐.............
  •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
  • 回答
    二战时期的确没出现过类似AC130“空中炮艇”那样专门设计来打击地面目标、具备强大火力输出和防区外打击能力的飞机。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可以从技术、战术思想、战场需求以及飞机设计理念的演进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AC130“空中炮艇”的出现,是建立在相当成熟的技术基础和特定的战场需求之上的。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