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元凶的纳粹德国反而没有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

回答
二战元凶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确实引人深思,尤其考虑到他们在这方面曾有过令人发指的使用历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对过去化学武器使用的深刻记忆与恐惧:

一战的惨痛经历是纳粹德国决策者的首要考量。化学武器在一战中首次被大规模投入战场,其制造的恐怖、士兵的痛苦以及战场环境的恶化,都给参战各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尤其是对德国而言,他们在一战中是化学武器的积极使用者,也同样承受了化学武器带来的巨大苦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毒气战”: 德军在一战中率先使用了氯气,随后是光气、芥子气等。这些武器造成了大量士兵的伤亡和长期的健康损害,战场气氛变得极其恐怖。士兵们必须时刻警惕,戴着笨重而影响视线的防毒面具,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
国际舆论和道义压力: 尽管战争本身是残酷的,但化学武器的使用被广泛视为“非人道”的手段,即使在那个时代,其道德争议也很大。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认为是使用化学武器的罪魁祸首之一,这导致他们在国际上承受了巨大的道德谴责。

2. 对化学武器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

尽管纳粹德国拥有生产和使用化学武器的技术和意图,但他们对化学武器的战略价值进行了更审慎的评估,并将其定位为“最后的手段”:

报复性使用考量: 纳粹德国深知,一旦他们使用化学武器,将面临来自同盟国同等甚至更严厉的报复。他们也拥有自己的化学工业,也同样有被化学武器攻击的风险。因此,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对手会率先使用化学武器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化学袭击,可能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作战效率与限制: 化学武器的使用受到天气、风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旦风向改变, रासायनिक हथियार (huàxué wǔqì chemical weapons) 可能会反噬自己,甚至影响己方部队的行动。此外,化学武器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对方是否拥有充足的防护措施。如果在战争初期或面对装备有良好防护的部队时使用,其战略收益可能并不如预期。
缺乏“战术优势”的明显证据: 尽管德国拥有强大的陆军和空军,但他们似乎认为在主要战场上,常规武器(如坦克、飞机、炮兵)更能提供决定性的战术优势,而化学武器的使用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反噬风险,抵消了其潜在的优势。

3. 国际条约的约束与震慑:

尽管纳粹德国是个践踏国际法的政权,但国际条约的影响力依然存在,至少在公开层面形成了一种震慑:

《日内瓦议定书》的效力: 尽管德国在一战后退出了部分国际组织,但《关于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以及类似药物和物质以及禁止采取类似措施的议定书》(即《日内瓦议定书》)虽然未得到所有国家的批准,但其精神和条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的态度。各国,包括纳粹德国,都深知这一条约的存在,并且公开违反将带来额外的国际谴责。
潜在的国际制裁和孤立: 即使是在战争时期,任何国家如果率先使用化学武器,都将面临极大的国际压力,可能导致外交上的孤立,甚至在战后被追究战争罪行的风险。纳粹德国虽然不惧怕道德谴责,但他们也需要考虑战争的长期走向和国际政治格局。

4. 纳粹德国的内部决策与战略考量:

纳粹德国的最高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化学武器的使用也进行了内部权衡:

希特勒的个人经历和恐惧: 据一些史料记载,希特勒在一战中曾因吸入毒气而遭受痛苦的经历,这可能让他对化学武器的使用抱有一定的戒心。尽管他对使用化学武器的疯狂想法并不少,但在关键时刻,他似乎也意识到了其潜在的风险。
资源和生产的优先级: 纳粹德国的工业产能和资源在战争期间是有限的,需要优先用于生产常规武器、坦克、飞机以及支持其庞大的军队。大规模生产和部署化学武器,可能需要额外的资源投入,并且在整体战略上不一定是最高优先级。
“秘密武器”的定位: 纳粹德国确实在秘密研究和生产各种新型武器,包括一些与化学武器相关的技术。但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些“秘密武器”作为一种威慑,或者在认为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才使用,而不是作为常规的战场手段。

5. 对比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纳粹德国未在欧洲战场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战场却曾多次使用,造成了惨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纳粹德国在决策上的复杂性。纳粹德国并非没有能力或意愿使用化学武器,但他们可能在不同的战场和不同的时期,根据自身的战略利益和风险评估,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总而言之,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未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包括对一战惨痛经历的深刻记忆,对化学武器战略价值的审慎评估,国际条约的潜在约束,以及其内部的决策考量。尽管他们仍然是战争的元凶,但在这个特定问题上,他们的行为并未像人们最初担心的那样极端。这并非表明他们“仁慈”,而是战略现实、风险规避以及对自身生存的考量,共同塑造了这一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高中政治书上说的多明白啊,德国的对手,美国苏联,个顶个的是化学武器高手,个顶个的比德国水平高,而且储量都比德国大的多得多。

你德三儿跟谁玩儿呢?你扔仨,人家扔三十,杀伤力还比你大。匿了匿了,老老实实地打吧。。。

所谓国际公约,就只在这种情况下才有用。

user avatar

很久前看过一篇专门的文章。

二战中德国为何没有使用化学武器
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 邓兴坡 惠民县十方院学校 李洪芳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次大规模使用了化学武器,使英法联军遭受重创。据统计,在一战期间,交战国共生产毒剂约15万吨,其中大部分被用于战场,因中毒而伤亡的总人数达100余万。此后,德国不断加强对化学武器的研制工作。1936年,德科学家格哈德·施拉德博士发现一种毒性异常大的有机磷化合物“塔崩”。1937年,施拉德又发现了一种与塔崩相近的化合物“沙林”。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沙林的毒性是塔崩的10倍。德军迅速建造化工厂,秘密生产这两种神经性毒剂。其中,阿诺加纳公司承建的一座化工厂投产后,月产塔崩量达3000吨。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军已拥有强大的化学战能力。1939年9月,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周后,希特勒在被德军占领的波兰的格但斯克市,不可一世地发表广播讲话。他用威胁的口气说:“德军已经掌握了一种令人恐惧的新武器,面对这种武器,德国的敌人是无法防御的。”他所说的这种可怕的武器,就是上述两种化学毒剂。

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曾企图用毒剂来阻止苏军的进攻。1944年,在盟军于诺曼底登陆前不久,希特勒曾向墨索尼里吹嘘他有一种秘密武器,能把伦敦变成一座空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丧心病狂的希特勒直到纳粹德国败亡后,也没有对盟军使用他的化学武器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学武器不适应德国“闪电战”的要求

战争初期,德军采用以机械化部队为主的大纵深的推进,积极主动地穿插进攻,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闪电战”战法,在数月内东取波兰,横扫西欧、北欧,一举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化学武器虽然是一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但它的使用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毒剂扩散范围大,毒气不会选择杀伤对象等。加之战争初期,德军装备的化学毒剂主要是芥子气,其主要用于造成地面持久性的毒染,以迟滞敌人的军事行动。但形成的毒染地域,对己方部队的通行、占领亦会同样构成危害。同时,化学武器的使用,要求参战部队之间密切协同,以避免化学武器对己方作战行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化学战的实施,势必要延长作战的准备时间,增加作战的复杂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会迟滞己方部队的推进速度。德军“闪电战”的成功,使其化学武器在战争初期无用武之地。

二、德国对同盟国的化学武器研究水平判断失误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化学工业的生产作了严格的限制,因而在二战爆发后,德国化学家们认为德国的化学工业优势已不复存在。虽然他们发明了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但德国人判断,美、英、苏等国的化学家也可能已经研制出了这两种可怕的毒剂。他们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有如下两点:其一,德国用于生产沙林的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反应式是利用了苏联化学家阿·依·阿尔布佐夫所发明的阿尔布佐夫反应式。而苏联在喀山建有以阿尔布佐夫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有机磷化学研究所。其二,二战开始后,在美国学术刊物上经常刊登的有关神经性毒剂化合物的资料,突然不再发表了。德国人认为这一定是美国当局为秘密生产这种毒剂而查封了这方面的文章。而实际上,美国当时停止发表这方面的资料,只是为了不泄露其正在研制中的杀虫剂——DDT的相关资料。

事实上,当时其他国家都还没有研制出能用于战场上的神经性毒剂。因此,当盟军在战后发现德军的大量神经性毒剂弹时,大为惊讶。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

三、德国害怕同盟国的报复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的“德国人为什么没有使用化学武器?这是因为他们担当不起使用化学武器的代价,……他们是怕报复。”在纽伦堡审判时,赫尔曼·戈林承认:“德国人惧怕同盟国化学武器的报复”。德军为何如此惧怕化学武器的报复呢?因为化学武器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战争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由此引发诸如对中毒伤员的救治、士兵的防护、化学战物资的运输与配置等与常规战争有显著区别的问题。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亲受过化学武器的伤害。他了解在处理化学战后果上的复杂和艰难。尽管德国为准备使用化学武器,已装备有较好的防护装具,但德国平民的防护器材却是十分匮乏的。而要维持德军作战所需物资的生产和运输,自然离不开德国平民。基于认定盟国进行化学武器报复能力的存在,加之德国自身民防器材的缺乏,使希特勒在是否动用化学武器的问题上顾虑重重。

四、德国一些重要军事将领的反对

德军军备部长阿贝尔特·施佩尔、化学部队头目卡尔·勃兰特、国防军副总参谋长克斯内特等对德国使用化学武器的能力和将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十分担忧,并始终坚决反对希特勒使用化学武器。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召集施佩尔等人讨论使用化学武器来阻止苏军的反攻。施佩尔明确指出:现在盟国的化学武器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德国,并说明,被认为是德军的“专利武器”的神经性毒剂在国外已不是秘密。希特勒听后,面色十分难看地转身离开了会场。到1944年,施佩尔等几位坚决反对使用化学武器的德军高级将领甚至取得了一致意见:如果希特勒下令使用化学武器袭击盟军,他们将拒不从命。下属的强烈反对,使希特勒动用化学武器的决心难下。

五、盟军重视防护

化学武器的杀伤效果与防护水平密切相关。充分、有效的防护可以大大降低化学武器的杀伤效果。如处于沙林毒剂杀伤范围内,若没有防护,其杀伤率可达95%以上;若及时采取防护,其杀伤率则在5%以下。因此,使用化学武器时,必须考虑对方的防护水平。虽然同盟国化学武器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但在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方面却很重视。如英国政府不仅给军队装备了防护器材,还向平民发放了7000万具防毒面具,全国人均2具还有余。德军估计,在同盟国这样的防护水平下,使用化学武器的效果将大大降低。盟军对防护化学武器的高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希特勒动用化学武器的念头。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使德国在二战中最终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也使战争中的人们避免了遭受更严重的灾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