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中盟军没有利用过格陵兰岛?

回答
二战期间,盟军确实利用了格陵兰岛,而且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然而,你提到的“没有利用过”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指盟军没有大规模地将其作为主要的军事基地或战场。事实上,格陵兰岛在二战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重要的战略中转站和雷达监测站。

以下是关于盟军如何利用格陵兰岛以及为什么其作用相对有限的详细解释:

盟军对格陵兰岛的战略利用:

1. 反潜战和航线保障:
大西洋战役的重要性: 二战中最关键的战役之一是大西洋战役,德国潜艇(U艇)对盟军的补给线造成了巨大威胁。北冰洋航线,特别是连接北美与欧洲的航线,对输送物资、兵员和装备至关重要。
“大西洋航线中的缺口”: 格陵兰岛位于北大西洋,在北美和冰岛之间,扼守着重要的海上航线。在二战早期,德国U艇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北大西洋活动,尤其是在英国与加拿大之间。格陵兰岛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盟军在北约西段建立观察哨和监控点的重要选择。
雷达站和气象站: 盟军在格陵兰岛建立了多个雷达站和气象站。这些设施对于监测德国U艇的动向、预警盟军船队以及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至关重要。格陵兰岛的气候恶劣,但其高地提供了部署雷达的理想位置。
空中加油和中转站: 随着战争的发展,飞机在运输和侦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格陵兰岛,特别是其南部的努克(Nuuk,当时称为Godthåb)地区,为轰炸机和运输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可以进行加油和维护,从而大大延伸了飞机的航程。这对于跨越大西洋的航空运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空军一号”航线(通过加拿大、格陵兰岛、冰岛和苏格兰)上。

2. 德国的企图与盟军的应对:
德国的军事部署: 德国也认识到格陵兰岛的战略价值。他们试图在岛上建立气象站,以获取准确的天气信息来预测大西洋的天气情况,从而帮助U艇和空军更有效地作战。德国曾在格陵兰岛的东海岸秘密建立过几个气象站,例如“战斧”行动(Operation Holzhacker)和“苔原狼”行动(Operation Tundra Wolf)。
盟军的侦察和破坏: 盟军也对德国在格陵兰岛的任何活动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德国的踪迹,盟军就会迅速出动海军和空军进行侦察和驱逐。例如,在1941年,美国海军就成功摧毁了德国在东格陵兰岛建立的“波茨坦”气象站(Operation WeserübungNord)。
主权和军事存在: 鉴于德国的威胁,美国在1941年与丹麦(当时被德国占领)达成了协议,允许美国在格陵兰岛建立军事基地,以防止德国将其作为军事前哨。这使得美国能够在格陵兰岛拥有军事存在,并部署防御力量。

3. 实际的军事活动和基地:
图勒空军基地(Thule Air Base): 虽然图勒空军基地的现代规模和重要性是在战后形成的,但其早期规划和建设在二战后期就已经开始。这个基地后来成为冷战时期重要的战略侦察和监测站。在二战期间,它也为北极地区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支持。
冰岛的替代和影响: 冰岛在二战中被英国(后转移给美国)占领,其战略价值和易于通行性使其成为比格陵兰岛更优先的军事基地。许多最初计划在格陵兰岛进行的军事部署和支援活动,可能因为冰岛的便利性而转移到冰岛。

为什么格陵兰岛的作用相对有限?

尽管格陵兰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但其作用相对有限的原因有几个:

1. 极其恶劣的气候和地形:
严酷的环境: 格陵兰岛大部分地区被巨大的冰盖覆盖,气候极其寒冷,冬季漫长且黑暗,夏季短暂且多风。这使得建立和维持军事基地变得极其困难和昂贵。
后勤挑战: 运输部队、设备和补给需要克服巨大的后勤障碍,包括冰山、海冰以及恶劣的天气条件。这大大增加了军事行动的复杂性和风险。
人口稀少和基础设施匮乏: 格陵兰岛人口稀少,且早期基础设施非常有限。盟军需要从零开始建设几乎所有的军事设施,包括港口、机场、道路、住房和通信系统。

2. 战略优先级的选择:
其他战场的压力: 二战涉及全球多个战场,盟军的资源需要分配到欧洲、太平洋和非洲等主要战场。在这些更直接和激烈的战区,盟军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和资源。
冰岛的便利性: 如前所述,冰岛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使其成为比格陵兰岛更具吸引力的基地选项,特别是在战争初期。
重点在于阻止德国: 盟军在格陵兰岛的主要目标是阻止德国利用该岛,而不是将其作为主动进攻的基地。因此,军事存在更多是防御性和监测性的。

3. 技术限制:
航空技术: 虽然飞机在二战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长程飞行和恶劣天气下的导航仍然存在技术挑战。这限制了飞机在格陵兰岛区域的有效活动范围。
通信技术: 在北极地区进行可靠的通信也面临着技术困难。

总结来说:

盟军并非没有利用格陵兰岛。他们在二战中将其用作了重要的战略中转站、雷达监测站和气象站,尤其是在大西洋战役中起到了辅助作用。美国还在岛上建立了一些军事设施,以防止德国将其用于军事目的,并为日益增长的空中航线提供支持。

然而,由于格陵兰岛极其恶劣的气候、地形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后勤挑战,以及盟军在其他战场上面临的战略优先级的压力,格陵兰岛未能成为像冰岛或英国那样大规模的军事基地或主要战场。它的作用更多是隐蔽的、支援性的,但对保障盟军的北约补给线和监测德国的活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盟军 1942 年在南部 Ikateq 建设了 Bluie East Two 机场,配备数架 PBY 卡塔琳娜计划用于侦察和反潜作战。

由于气候恶劣、白昼短暂和后勤极度困难,战争期间主要用于气象观测、侦查与救援行动。

鉴于气象情报对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地区战争的重要性,德国 1942 年开始在东岸秘密建立了四个气象观测站。盟军 1943 年通过该机场试图轰炸距离 Ikateq 以北 600 公里的德国观测站,因天气恶劣无果而终。最终还是通过从冰岛起飞的轰炸机完成了任务,但德国人已搭乘飞机撤离。

即便如此,德国在格陵兰的气象观测站借助当地天气的掩护坚持到了 1944 年末,盟军使用破冰船在东岸登陆,成功俘获工作人员和正停靠在当地的德国破冰船。

格陵兰气候严酷程度可以从 Bluie East Two 机场的后续窥见。战争时期累积的油桶和其他弃置物一直在原地未作处理,直到去年夏天丹麦和格陵兰政府才开始着手清理,预计花费十年以上时间——因为天气原因,即使在 21 世纪也只能在夏季进行。

user avatar

格陵兰当然能建空军基地,而且也确实建了。前面的答主提到了格陵兰东岸的机场,实际上格陵兰西南部有更大的空军基地。

事实上南格陵兰西部有一片无冰而且相对温暖的平坦区域,那一带的年平均温度大概是黑龙江伊春,鹤岗一线的水平,而且相对干燥,冬季降雪不是太多,夏季的白天一般有十几度,足以支持牧草甚至灌木的生长,绝非终年冰封之地。更重要的是那边的地形起伏不大,足以支持修建能起降大中型飞机的机场。

所以美国人就盯上了这块地,实际上41年6月美国尚未参战的时候就开始修机场了,到了42年1月,机场建成,机场所在的军事基地被称作Bluie West One。此后的几年里超过一万架飞跃大西洋的美军飞机从这个基地中转补给,而基地的驻军一度超过4000人,还拥有一个250床位的野战医院。通过纳萨尔苏瓦克机场,格陵兰北部的康格尔卢苏瓦克机场(BW-8),格陵兰东部的伊卡泰克机场(BE-2,实际上位于昂马沙利克东北近100公里的异常偏僻的无人峡湾里),以及冰岛的雷克雅未克机场,P-38甚至P-39都能飞跃大西洋,快速部署到战场上。

当然BW-1也是很好的巡逻基地,当地部署了不少PBY和B-25用于巡逻,反潜和护航,不过很遗憾的是,该基地的巡逻机似乎没有击沉过任何U艇,高纬度海洋上的恶劣天气极大的限制了反潜的效率。

BW-1一直使用到今日,机场代码BGBW。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盟军确实利用了格陵兰岛,而且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然而,你提到的“没有利用过”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指盟军没有大规模地将其作为主要的军事基地或战场。事实上,格陵兰岛在二战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重要的战略中转站和雷达监测站。以下是关于盟军如何利用格陵兰岛以及为什么其作用相对有限的详细解释:盟军对格.............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德国在二战初.............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推演,涉及到二战中一个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方面:纳粹德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前瞻性和侵略性。如果苏军和盟军未能缴获那些“逆天”的设计图,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和军事格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几个武器系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整个科技发展的脉络,乃至地缘政治的走向。首先,我们得.............
  • 回答
    二战期间,盟军没有轰炸集中营大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痛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军事、政治和人道考量,绝非简单的“明知”或“不知”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回到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要明确盟军“明知”的程度和信息获取的局限性。诚然,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逐.............
  • 回答
    二战期间,意大利确实未能被盟军完全“占领”,但这一说法需要更细致的解读。虽然意大利最终“投降”并被盟军介入,但其结局并非像德国那样被明确划分占领区,其过程和原因也更为复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占领”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占领理解为国家主权被剥夺,领土被划分成不同的军事管理区,并由外国军队长期驻扎,那么意.............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盟军坦克进行比较,并得出虎式坦克“强大”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同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更强”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大”这个词在坦克领域的具体含义。在军事领域,坦克的强大通常体现在以.............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表现出的策略差异,确实存在一些“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战略态势、政治考量和资源分配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处境和希特勒政权的思维模式。战略困境与东西线的分野到了1944年末和1945年初,纳粹德国.............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我们看到那些庞大的盟军战略轰炸机,比如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它们装备着各式各样的机枪和机炮,像一门门移动的堡垒,在空中抵御着德国战斗机的攻击。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它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火力,就足以摆平那些灵活的德国“小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起作.............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盟军为何没有选择控制波罗的海并登陆丹麦开辟新战场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战略议题。许多人会好奇,为何盟军没有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在北欧方向给纳粹德国施加更大的压力。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而是涉及到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盟军面临的主要战略.............
  • 回答
    二战期间,尽管盟军为推翻法西斯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如同任何大规模的战争一样,他们的行为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不被颂扬的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些盟军的负面行为,尽可能去除AI痕迹,更贴近历史的真实与复杂。1. 对平民的无差别轰炸:这是一个最常被提及也最具争议的方面。战争是残酷的,而为了瓦解敌国的战争.............
  •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二战后期盟军航母受损后的“用处”。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点反常识,因为一个瘫痪的航母显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深入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即使是受重创的航母,在当时的战争语境下,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 牵制日军兵力,延缓其攻势: 虽然航母本身.............
  • 回答
    意呆利,这个名字在二战历史中常常伴随着一些啼笑皆非的标签,例如那句“说好的进攻变成撤退”的段子。但如果我们就此简单地将意大利视为一个纯粹的“猪队友”,那未免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它在特定时期,以及在某个特定政治阵营中的一些值得被提及的“正面”贡献,虽然这些贡献的性质和规模与传统的“盟国贡献”有所不同。首.............
  • 回答
    1945年夏天,原子弹的蘑菇云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上空升起,那场景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心悸的画面之一。这场残酷的战争以原子弹的投放画上了句号,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生死仇敌,变成了如今紧密的盟友。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和两国之间复杂而.............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二战中苏联和中国并非如一般历史叙述的“如此亲密”,而是处于一种复杂、实用主义且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基于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一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但也受到双方各自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共同的敌人:对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这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常被误解的历史问题。事实上,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确实是导致美国参战的关键事件,但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向欧洲,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不是因为不重视太平洋战场。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战略目标以及美日德三国的实力对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战略目标:“先欧后亚.............
  • 回答
    日本在二战中并未再建造类似“赤城”号和“加贺”号那样的大型航母,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源、技术、战略以及战时决策等诸多因素。1. 改装的先天局限与早期成功带来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出身。“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而“加贺”号.............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