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中日本没有再造两鹤级别的航母?

回答
日本在二战中并未再建造类似“赤城”号和“加贺”号那样的大型航母,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源、技术、战略以及战时决策等诸多因素。

1. 改装的先天局限与早期成功带来的误判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出身。“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而“加贺”号则是“土佐”级战列舰的舰体。这两艘船在建造过程中遭遇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日本为了规避条约,决定将未完工的舰体改装成航空母舰。

这种改装虽然在当时满足了日本对航空母舰的需求,并且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也埋下了隐患。作为战列巡洋舰/战列舰的舰体,它们在设计之初并非为航母的特殊需求量身打造。例如,舰岛结构复杂,飞机起降的流程效率并不高,抗沉性和稳定性也受到一定影响。然而,初期的辉煌胜利,比如偷袭珍珠港,可能会让日本海军高层产生一种误判,认为现有航母部队的实力足以应对挑战,对进一步升级建造大型航母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2. 资源与工业生产能力的限制

这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之一。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建造大型航母不仅需要大量的钢铁、有色金属,还需要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船坞以及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

钢铁短缺: 战争的全面爆发意味着对钢铁的需求激增,不仅是海军,陆军的坦克、火炮,以及其他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日本的钢铁产量相比于美国和英国存在巨大差距。将有限的钢铁资源投入到建造大型航母,势必会挤占其他关键武器装备的生产。
技术和设备限制: 建造大型、现代化的航空母舰需要极其复杂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例如,设计和建造高效的升降机、弹射器、飞机库、舰载机维护设施等都需要顶尖的技术和设备。虽然日本海军在舰船设计和建造方面有一定积累,但在应对大规模现代化航母的生产线上,其能力远不如美国。
战时产能分配: 战时生产往往是一个“多选题”,需要根据战略需求在多种舰船类型之间进行权衡。除了航母,日本海军还需要建造大量的驱逐舰、巡洋舰、潜艇以及运输船来维持其海上补给线和进行其他作战任务。将有限的造船能力投入到能快速形成战斗力的舰艇上,比如护航舰艇,可能比建造周期长、技术复杂的超级航母更符合战时的资源分配逻辑。

3. 新型航母的设计与建造周期

从零开始设计和建造一艘全新的、比“赤城”级更先进的航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设计阶段: 舰体结构、动力系统、飞行甲板布局、武器系统、航空设施等都需要全新的设计和大量的计算与测试。这本身就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
建造阶段: 一艘大型航母的建造周期通常以年计。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船厂可能会受到盟军的空袭,进一步延误工期。而像“大凤”号这样的特大型航母(排水量约3.7万吨,超过了同期的“约克城”级和“企业”级美国航母),其建造过程更是漫长而艰难。
技术迭代: 海军航空兵技术发展迅速,战术思想也在不断演变。当日本开始考虑新的大型航母设计时,其技术和战术可能已经需要新的解决方案,这又会增加设计和建造的复杂性。

4. 战略重点的转移与战术失误

日本海军的战略思想在战争进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早期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决战思想: 虽然日本是航母的先驱,但其海军内部仍然存在一股强大的“战列舰至上”的思想。在战争初期,航母被视为配合战列舰进行侦察和支援的角色。虽然偷袭珍珠港证明了航母的强大攻击力,但这种思维惯性并未完全消除。
对损失的承受能力: 日本海军在战争初期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这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之后即便建造了新的航母,也难以配备足够数量和素质的飞行员和舰载机。缺乏优秀的飞行员和舰载机,即使有再好的航母,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战斗力。
战术上的赌博: 日本海军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如中途岛海战,表现出一定的战术保守和失误,未能充分发挥其航母的优势,反而损失了宝贵的航母力量。这种损失使得其进一步建造大型航母的计划更加难以实施。

5. 对美国海军的低估以及“以伤换伤”的战略认知偏差

战争初期,日本海军对美国海军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争潜力存在误判。他们可能认为,通过早期的闪电战,能够迫使美国在早期就接受某种程度的妥协。然而,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战争动员能力,是日本低估的。一旦战争进入消耗战,日本在资源和生产能力上的劣势就愈发明显。

建造大型航母是长期战略投资,而日本海军在很多时候更侧重于短期战术打击效果。当其早期优势丧失后,它就陷入了被动局面,资源分配更加倾向于弥补直接的战损,比如补充驱逐舰和潜艇以应对盟军的潜艇威胁,以及补充数量庞大的陆军部队。

总结来说,日本二战期间未能再造类似“赤城”号、“加贺”号的大型航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早期成功带来的误判,未能充分认识到升级建造大型航母的必要性。
日本有限的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无法支撑大规模、高技术的航母建造。
新型大型航母的设计和建造周期过长,难以满足战时快速补充力量的需求。
战略思想的转变和战术上的失误,导致航母力量的早期损失和飞行员短缺。
低估了美国海军的实力和战争潜力,未能形成有效的长期战略规划。

相比之下,美国在战争爆发后,凭借其庞大的工业基础和资源,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建造大量的现代化航母,这是日本难以企及的。日本海军虽然在航母运用方面有创新,但其国家整体实力和工业体系的局限,最终使其无法在航母的批量化、现代化建设上与对手抗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凤以及大凤改是正经的翔鹤后续舰。

其中大凤是根据日本海军战略确定的补充翔鹤级的战力,一起用于马绍尔附近航母前卫战。按照日本海军的造舰计划,在大凤之后将建造更完善的大凤改,因此没有计划更多的大凤。由于战争的爆发超出了日本的预计,即使按照日本自己的安排,大凤改也要到1943年开工、1946年才能服役,这是由于日本的大型船台建造日程已经排满,而且要注意这个时候中途岛之战还未发生。中途岛之战后,日本航母兵力大幅欠缺,这才有紧急建造的云龙级,大凤改的计划几乎相当于放弃了。

另外大凤的载机量和翔鹤一样都是72架,在马里亚纳海战时实际搭载了71架。50多架的说法是如果换装体积更大的烈风、流星等机种。

user avatar

因为丸三之后,丸四计划就列了一艘大凤,over

大凤41年7月开工,44年3月完工,对于日本来说已经是非常快的建造速度了

至于说丸四为什么只有一艘大凤(美国第二次文森案列了两艘航母),一方面是经费制约(大头给战列舰和潜艇了),另一方面也考虑进一步增加航母数量的话会刺激美国人继续跟进,航母实力不足可以由改造航母弥补


题外话,日本要解决航母数量不足的问题,如果不考虑G18这种极端做法,基本上只能造云龙,而且得从丸三就开始。不过指望日本人做出这种预判,那太战能不能打起来就得打个问号了

user avatar

别说日本了,就是大英,二战期间造出过几条2.5万吨以上CⅤ(只算40年及以后动工的)?

战时批量急造大型CⅤ这玩法,也就船厂船坞船台银子多的USN敢玩,没船台的大英都表示玩不动,你IJN敢凭什么玩这出?

题主要明白一个道理:近现代海军战时能大量急造补充大型主力舰是不正常的现象,沉一条少一条才是正常操作——毕竟不是谁家都像一战的RN和二战的USN那么壕的……

user avatar

开战后正儿八经的重巡都没完工一艘 更别说更大吨位的翔鹤级了。

更加便宜且建造时间更短的云龙级才好用。

另外大凤可一点都不奇怪,所谓的搭载量50+是按照烈风+流星+彩云这种大型机来算的,要是都搭载这三种,赤城加贺估计也只能50-60。而且编制跟塞满是不一样的,如果算塞满(零件也算)并且用96舰战等小型机的话加贺能塞常用+补用100,赤城能塞12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