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期击伤重创盟军航母有什么用处吗?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二战后期盟军航母受损后的“用处”。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点反常识,因为一个瘫痪的航母显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深入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即使是受重创的航母,在当时的战争语境下,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

牵制日军兵力,延缓其攻势: 虽然航母本身失去了作战能力,但一旦被重创,其存在本身就需要日军投入相当的兵力和资源去解决。你需要明白,在太平洋战场,航母是日本海军的生命线,而盟军则反之。每一艘被击伤的日军航母,都意味着盟军海军的压力减轻。反过来,如果盟军航母被重创但未沉没,日军为了彻底消灭这个威胁,可能需要动用更多的飞机、潜艇,甚至是水面舰艇来完成最后的打击。这无形中就分散了日军原本可以用于其他重要方向的兵力,为盟军其他作战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想象一下,如果日军能够将原本用于围剿一艘受损航母的飞机,转而去攻击盟军的登陆部队,那后果不堪设想。

为盟军提供宝贵的战术情报和经验: 航母受损的经历,无论是舰体结构损坏、飞行甲板受损,还是舰载机数量锐减,都为盟军海军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术情报。例如,哪种鱼雷的穿透力更强,哪种炸弹对航母的破坏力最大,在哪种角度攻击航母的生存率最低,这些“惨痛”的教训都会被迅速记录、分析,并应用到后续的舰船设计、作战条令和飞行员训练中。后期的盟军航母设计,比如改进的装甲防护,就是基于这些血淋淋的实战经验。此外,如何快速修复、如何在受损情况下保持一定的作战能力,也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

心理战和士气影响: 尽管我们总说要将负面因素降到最低,但战争中的心理战同样不容忽视。一艘在激战中虽然受创但仍然顽强存在并被拖回港口的航母,对于盟军舰队来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它表明了盟军的决心和承受能力。反之,如果日军认为击沉了一艘航母,可能会短暂提振士气,但如果这艘航母最终被修复或者拖回了基地,这种“胜利”的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从实际操作和资源利用角度:

作为临时的基地和支援平台: 有些被重创但尚未沉没的航母,在拖回港口进行抢修的过程中,可能会被临时征用为基地或支援平台。例如,它可以在港口内提供舰载机起降的场地,用于训练新飞行员,或者为周边船只提供补给和维修支援。虽然其作战能力大打折扣,但其庞大的舰体和内部设施,在某些情况下依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不至于成为一堆废铁。尤其是在一些孤立的战区,一艘能够提供基本保障的航母,即使是受损状态,也比完全没有要好得多。

拆解回炉,成为新舰的原材料: 即使无法修复,一艘重创的航母也并非一无是处。其舰体上的金属材料,如钢材,在战争年代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被拖回基地后,经过拆解,这些材料可以被重新熔炼,用于制造新的舰船、飞机、武器弹药,甚至其他战争必需品。在二战后期,全球的工业产能都在极限运转,任何能够回收利用的资源都弥足珍贵。将一艘无法修复的航母拆解回炉,实际上是将沉没的资本转化为未来的生产力,这是一种非常实际的“用处”。

作为靶舰进行武器测试: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但却真实存在的用途。在某些情况下,无法修复但又不想立刻拆解的受损舰船,会被用作新的武器系统或弹药的测试目标。通过观察不同类型武器对航母的攻击效果,可以进一步评估武器的性能,并为武器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虽然这种做法有些“浪费”,但在追求绝对优势的战争中,任何能够提升未来作战效能的机会都不会被放过。

具体举例来说:

想象一下著名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USS Saratoga)。它在战争中多次受损,但每次都顽强地返回港口接受修理,并最终重返战场。即便是在后期,它在一次被鱼雷击中后虽然受损严重,但并没有沉没。它继续为盟军舰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援作用,并在某些战役中继续发挥其“战斗母舰”的作用,比如提供防空火力,以及作为舰载机起降的平台,即使数量和效率有所下降。它的存在,依然能够牵制日军航空兵力。

再比如一些被重创但最终未能修复的航母,它们被拖回基地后,会进行彻底的拆解。那些珍贵的合金钢材,会被重新冶炼,也许会出现在下一批生产出来的驱逐舰的船体上,或者成为舰载机的机身骨架。这些看似“默默无闻”的贡献,对于战争机器的持续运转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二战后期击伤重创盟军航母的“用处”,虽然不是其设计初衷,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在战争的残酷逻辑下,它们通过牵制敌人、提供经验、充当临时平台、回收材料,甚至作为测试目标等多种方式,仍然在以各种意想不到的“价值”为盟军的最终胜利添砖加瓦。这恰恰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资源利用的极致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钓鱼了,这问题钓鱼可能性大于90%。


人家开回去修一修就好了

可能修好了也得就此封存(邦克山)

前线又不缺航母

如果神风和近岸空袭特别激烈,那前线制空压力还真的会显著加大,少一个空母就是少一个航空打击平台。

有啥用处

这个反问倒没大错,上帝视角来看是没啥大用处。也不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一方面,

Under his command were Army, Navy, Marine, and Royal New Zealand Air Force pilots flying an assortment of Grumman Avengers, Grumman Wildcats, Vought F4U Corsairs, Lockheed P-38 Lightnings, and Boeing B-17 bombers. They flew from four airfields.
美方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新西兰皇家空军的飞行员驾驶着格鲁曼复仇者,格鲁曼野猫,F4U海盗,洛克希德P-38闪电和波音B-17轰炸机。 他们从四个机场起飞。

击落山本五十六时所罗门诸岛盟军航空队配置。

“你都把大家全得罪了,还不许大家这几年群殴你?连常凯申看起来都操作了几下。”

你都写了“美澳新”,还忘了一个——暂时没有空母了就找英国借一下呗,人家也挺乐意的:

另一方面,如果问的就是特定部队(TF58)的话:

日方:哈哈,我们不在乎士兵生命,美军都是傻白甜,特别在乎,用出这招他们就完了!

美方:告诉你一个秘密:

我们的长官他:

Captain Flatley was on the exposed bridge wing when he observed the kamikaze coming in on its terminal dive. He ducked into the flag plot and warned everyone there to hit the deck, which everyone did except Mitscher, who remained standing as the kamikaze hit his flagship for the second time in four days. As acrid smoked once again poured into the flag plot, Mitscher then had time to make a black-humor joke––that if the Japanese kept this up, it would re-grow the hair on his head.

米切尔中将的航空战术官Flatley上校正处于舰桥暴露部分,上校看到神风机已经开始最后的俯冲,马上冲进长官指挥室(这个指挥室有一道特制的铁门,进来时肯定同时关门了)大喊“所有人卧倒!”所有人都卧倒在甲板上,除了米切尔还站在原地,看着自己的旗舰在四天之内第二次被神风直接命中,酸性烟雾开始涌进指挥室,还活着的人都先后站了起来(准备撤),米切尔此时不咸不淡地说(a black -humor joke):“如果日本人坚持这样做,我的光头上可就要长出头发来了。”(意译:呵呵,还真吓得老子寒毛直竖。——日本人你们不会以为这有用吧,不会吧?

也不在乎

我们的水兵他们:

The radar picket mission was vital, but it was also costly to the ships performing it. Out of 101 destroyers assigned to radar picket stations, 10 were sunk and 32 were damaged by kamikaze attacks. The 88 LCS(L)s assigned to picket stations had two sunk and 11 damaged by kamikazes, while the 11 LSM(R)s had three sunk and two damaged.
(在冲绳战役中得到极大发展的)神风雷达哨舰的任务很有效,牺牲也很大。执行此任务的101艘驱逐舰沉10艘,伤32艘;执行此任务的88艘登陆支援舰艇沉2艘,伤11艘;执行此任务的11艘中型登陆支援舰沉3艘,伤2艘。

在不在乎无所谓,害怕也得坚守岗位,他们做到了


还是那句话,太平洋战争的事儿好就好在不讲忠孝节义。升官发财请走此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赢了得海军十字,挂了得荣誉勋章,兄弟们凑合凑合就胜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二战后期盟军航母受损后的“用处”。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点反常识,因为一个瘫痪的航母显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深入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即使是受重创的航母,在当时的战争语境下,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 牵制日军兵力,延缓其攻势: 虽然航母本身.............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现代驱逐舰舰炮能否击落二战时期战斗机群?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会发现里面涉及不少门道。首先得明确一下,“现代驱逐舰”和“二战时期战斗机群”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有多大。现代驱逐舰的舰炮:我们通常说的现代驱逐舰,装备的舰炮跟二战时期那可是天壤之别。最常见的可能是5英寸(约127毫米)的主炮.............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 回答
    当然能。二战时期潜艇之间用鱼雷互相击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真实发生过的,并且是战场上最直接、最致命的对抗方式之一。在那个时代,潜艇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全新的、隐蔽的战争模式。它们能够潜入水下,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然后发动致命一击。而鱼雷,正是潜艇最重要的攻击武器。鱼雷的工作原理和潜艇攻击流程: .............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继续向苏联提供大量援助,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和战略盘算。虽然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已大幅削弱,但战争的结束并非一蹴而就,而援助苏联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打败德国”,更是为了塑造战后世界格局以及应对新的潜在威胁。以下是罗斯.............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不计后果地伪造战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而这份伪造的战报,是他们试图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用来稳住摇摇欲坠的国内外局势,争取一线生机的绝望之举。我们得先明白,当时的日本,早已不是战争初期那个气势如虹的帝国了。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特别是瓜岛战.............
  • 回答
    二战后期,苏联空军确实涌现出了雅克3和拉7这两款极其优秀的战斗机,它们在数量、性能和实战表现上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是击败德国空军的重要力量。要说它们俩谁“更厉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因为它们各有优势,并且在不同的任务和飞行员手中,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对.............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当然,苏军在二战后期对德国本土的空袭是存在的,只是和英美相比,其规模、性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一、 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能力与局限与以远程战略轰炸为主要目标的英美空军不同,苏联空军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其战略轰炸能力相对较弱。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技术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德国和西方盟国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的确异常惨烈,尤其是东京大空袭等一系列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日本民众却并未如人们想象般普遍要求政府投降。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当时高度集权.............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特别是1945年春季开始的对东京等主要城市的密集空袭,确实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并造成了惊人数量的平民伤亡。日本高层的反应,正如其时局的混乱与挣扎一样,是复杂且多层面的。首先,震惊与难以置信是普遍的初期反应。在此之前,尽管日本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败退,但本土.............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希特勒及纳粹高层为何不乘坐飞机逃离被苏联军队包围的柏林,这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又充满复杂考量的历史谜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摒弃那些过于简单或流于表面的答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逃走”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对希特勒本人而言,其意义远非一般的溃逃。希特勒深信自己是“日耳曼民.............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军事实力、工业生产能力、经济实力以及对盟国的支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从纯粹的技术和军事角度来看,美国完全有能力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将自己的军事力量部署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乃至对整个欧洲进行某种形式的“占领”。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驶向那个方向,美国也没.............
  • 回答
    说到二战后期日本人为何会不顾一切地动用神风特攻,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玉碎”狂热能概括的。那是一个帝国在绝境中的挣扎,是军事狂热与现实压力交织的产物,更是日本民族主义在最黑暗时期扭曲的体现。要讲透彻,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海军所处的战略困境。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场的天平.............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是太平洋战场上决定性的行动之一。而这场规模空前的空中战役,其精准度和有效性,离不开背后一套严密且庞大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体系。这套体系的运作,远非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或纪录片里那么简单粗暴,它汇集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最精锐的人员,以及一点点运气和大胆的冒险。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