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和法国是否希望英国离开欧盟?

回答
关于德国和法国是否“希望”英国离开欧盟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在英国“脱欧”公投前后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德法两国官方和公众的立场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但总体而言,他们对英国脱离欧盟的结果感到失望,但同时也认识到这是英国人民的民主选择,并致力于与英国建立新的、务实的关系。

最初的失望与担忧(公投前后):

在公投之前,德国和法国的领导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表达了对英国可能脱欧的深切担忧和失望。他们普遍认为:

欧盟的稳定与完整受到威胁: 英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其退出不仅削弱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鼓励其他国家效仿。这在当时被视为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打击。
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英国是欧盟内部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地。英国脱欧意味着新的贸易壁垒、关税和监管差异,这对欧盟经济,特别是对与英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包括德法)会带来不确定性和成本上升。
地缘政治上的削弱: 在一个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一个团结而强大的欧盟更能维护欧洲的利益。英国的离开,尤其是在安全和外交政策领域,可能削弱欧盟在全球舞台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榜样”效应的担忧: 德法两国是欧盟最核心的两个国家,他们对维护欧盟的稳定和团结负有更大的责任。如果英国脱欧得以顺利且看起来是“有利”的,可能会鼓励其他对欧盟不满的国家考虑退出,从而威胁到欧盟的生存基础。

在公投前的宣传和公开表态中,德法两国领导人(如默克尔总理和当时的法国总统奥朗德)都曾公开表示,他们希望英国留在欧盟,并强调了留在欧盟对英国的好处。他们也曾试图通过提议给予英国一些特殊的地位或优惠来挽留英国,但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改变英国国内的民意走向。

接受现实与务实应对(公投之后):

英国公投结果出来后,德法两国领导人的官方表态迅速转向了接受现实和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他们明确表示:

尊重民主选择: 尽管失望,但他们强调必须尊重英国人民通过民主程序做出的决定。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过,这是英国人民的“选择”,欧盟必须“尊重”。法国总统奥朗德也表达了遗憾,但表示必须面对现实。
避免进一步的“内部分裂”: 德法两国都非常谨慎,不希望采取任何可能加剧欧盟内部裂痕或鼓励其他国家效仿的措施。他们的策略是确保英国脱欧的过程尽可能“有序”,并避免给其他国家发出错误的信号。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对英国采取过于强硬或报复性的态度,但也拒绝了英国保留欧盟成员国所有好处而无需承担相应责任的要求。
寻求新的合作模式: 尽管英国离开了欧盟,但德法两国仍然希望与英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安全和外交联系。他们理解到,即使英国不再是成员国,它依然是欧洲大陆的重要邻国和伙伴。因此,他们积极参与到与英国的脱欧协议谈判中,并致力于在新的框架下与英国建立一个“特殊但不同”的关系。他们希望在贸易、安全、科研等领域,尽可能保持紧密的合作。
内部的反思与加强欧盟: 英国的脱欧也促使德法两国对欧盟本身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让欧盟更好地运作,更能回应公民的需求,从而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他们强调了加强欧盟内部团结,深化一体化,尤其是在欧元区和安全领域的合作。

具体到德法两国的侧重点:

德国: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对英国脱欧的经济影响尤为敏感。他们希望保持与英国的自由贸易,并尽量减少因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同时,德国也一直致力于欧洲的稳定和一体化,英国的离开对德国在欧盟内部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可能让德国在欧盟内部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法国: 法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对英国脱欧的担忧可能更重一些。法国一直主张欧洲的政治一体化和战略自主,英国的离开削弱了欧盟在这些方面的实力。同时,法国也希望通过与英国的脱欧谈判来确立欧盟的原则,确保任何离开欧盟的国家都不能保留欧盟成员国的所有权利和利益。

总结来说:

与其说德国和法国“希望”英国离开欧盟,不如说他们最终接受了这一结果并致力于如何与一个脱离欧盟的英国建立有效的新关系。在公投之前,他们普遍表示失望和担忧,认为这将损害欧洲的利益。公投后,他们的重点迅速转向了如何管理脱欧过程,如何在维护欧盟核心原则的同时,尽量减少损害,并继续与英国保持紧密联系。他们并不乐见英国脱欧,但他们更懂得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寻找新的平衡点,并维护欧洲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一个可教育好的英国,与继续充当搅屎棍的英国之间,德国与法国非常痛苦,而且还不能抱头痛哭,因为时刻担心对方也捅自己一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法国是否“希望”英国离开欧盟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在英国“脱欧”公投前后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德法两国官方和公众的立场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但总体而言,他们对英国脱离欧盟的结果感到失望,但同时也认识到这是英国人民的民主选择,并致力于与英.............
  • 回答
    评价一个国家人民的“平均素质”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高度主观的问题,涉及的维度众多,很难进行简单量化的比较。而且,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素质”的理解和衡量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素质”可能包含哪些方面: 教育水平: 包括识字率、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说法,如同悬在两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萦绕在不少人的心中。这种论调的根源复杂,既有历史的沉重阴影,也有现实的结构性矛盾,更有地缘政治博弈的驱动。要探讨它是否会成为现实,以及两国能否实现像法德那样的宿敌和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维度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是中日.............
  • 回答
    关于巴麻美的人设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法王路易十六和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现实船只),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确实能从一些细节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联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官方并没有明确的设定来证实这一点,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细节分析和联想的解读。从法王路易十六身上,我们可能看到一些精神层面的呼应:首先,路易十六.............
  • 回答
    1882年德国推动奥匈和意大利重开结盟谈判并最终结成三国同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和地缘战略布局,尤其是在此前法俄之间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之后。此前法俄关系的变化:从疏远到靠近在1870年代末至1880年代初,法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对疏远到逐步靠近的过程,这为后来德国推动三国同.............
  • 回答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同根同源,都曾是广袤的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但它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历史走向的差异,却如同三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入不同的海洋。要理解为何法国能在中世纪相对长久地维持统一,而德国和意大利直到近代才实现国家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政治、社会和地理条件。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法国。法.............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的方案,最终演变成了那个被后世称为“曼施坦因计划”的经典战役。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攻势,更是对传统战争理论的一次颠覆,其精妙之处至今仍为军事史学家津津乐道。背景:打破僵局的渴望一战的经历给德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西线,他们曾试图通过“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但最终陷入了漫长而血.............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1938年,如果法国真的有一个叫“知乎”的平台,那么在“德国有可能进攻法国吗?如果是的话,会有多大胜率?”这个问题下,我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各样充满时代气息、观点鲜明的回答,它们或许会是这样的:高赞回答 1:标题:盲目悲观要不得,但也绝不能轻敌!一位老兵的看法。匿名用户(可能是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经验.............
  • 回答
    “猛将”巴顿,这个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他那纵横驰骋的坦克军团,在二战欧洲战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探讨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德军部分精锐驻守法国北部,美国能否胜过?这就得好好掰扯一番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即便在历史上,美国对德作战时,虽然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绝非一场“碾压”式的轻松胜利.............
  • 回答
    明斯克协议与苏台德割让给德国,这两个事件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都涉及到在特定地区赋予某种程度的自治权或主权变更,以试图解决地区冲突或政治僵局。但深入分析,它们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动机和实际效果。明斯克协议与苏台德割让:表面的相似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两者在表面上可能让人觉得相似的地方: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明明也是一场硬仗,一支球队从几百支队伍里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捧起奖杯,怎么就好像没那么让人“记住”呢?尤其是那些“国内杯赛”,比如足总杯、国王杯、意大利杯、法国杯、德国杯,感觉就像是季票附赠品,赢了就赢了,没赢也好像没差多少。这里面原因可不少,咱们一层层剥开.............
  • 回答
    纳粹德国时期,德国公民遵守德国法律是否算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纳粹政权如何定义和推行“爱国”: 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纳粹党的核心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国家”的利益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甚至高于一切。爱国.............
  • 回答
    “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这句说法,并非出自某一个特定的人或某一个固定的文献。它更像是一种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圈中逐渐形成的刻板印象,是无数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文化交流和民间观察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二分法的标签,虽然简化了复杂的文化特质,但确实抓住了许多人在观察和理解这两个国家民族性格.............
  • 回答
    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美国是由法国人或德国人后裔建立的,其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更会深刻影响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外交政策乃至世界格局。为了更详细地探讨,我们将分别从法国人后裔和德国人后裔两种可能性来展开: 情景一:美国由法国人后裔建立如果最初的殖民.............
  • 回答
    在德国刑法学中,正当防卫的“法确证原则”(Grundsatz der Rechtsgeltung,也可译为“法律有效性原则”或“法律实现原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理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正当防卫的理解和适用。简单来说,它强调的是:即使正当防卫可能导致更严厉的法益(例如生命)被损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语言和民族认同的根源。我们不如想象自己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正在和朋友们探讨这个问题,这样更能找到那种自然的交流感。话说回来,德国为什么不叫“法兰东”呢?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捋捋法兰克人是怎么回事,还有“德意志”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首先,得认识“法兰克人”咱们得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