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英国和法国争斗的副产品对吗?

回答
要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完全是英国和法国争斗的副产品,那未免有些过于简化了。英国与法国之间长期的、你死我活的较量,确实为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埋下了深刻的伏笔,可以说是一种“催化剂”,但它并非是独立战争爆发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从天而降的直接产物。

我们可以将英国和法国在北美这块土地上的竞争看作是一场漫长的“烘焙”过程,而这场竞争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火力”角色。这场争斗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欧洲大陆。几个世纪以来,这两个欧洲强国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以及海外的殖民地和贸易路线,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冲突。每一次在欧洲的战争,往往都会延伸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包括当时还处于早期殖民阶段的北美大陆。

在这场跨越大西洋的较量中,英国和法国都在北美积极扩张势力范围。法国主要占据了加拿大地区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而英国则牢牢控制着东海岸的十三块殖民地。这两大势力之间的边界线,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因为一点火星而爆炸。为了争夺土地、皮毛贸易、印第安人的支持以及战略要地,双方不断发生摩擦和冲突。

最具决定性的一次冲突,无疑就是发生在独立战争前夕的“七年战争”,也就是在北美被称为“法国印第安战争”的那段时期(17541763年)。这场战争是英法两国全球性冲突的一部分,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将法国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尤其是加拿大,从法国手中夺取过来。

从表面上看,英国的胜利似乎应该巩固其在北美的统治,并消除了法国这个主要的外部威胁。然而,事与愿违,这场战争的胜利却反而成了点燃北美殖民地独立怒火的导火索。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战争的巨大开销。为了赢得这场与法国的战争,英国政府投入了巨额的财政资源。战后,为了弥补巨大的军费和国债,英国政府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北美殖民地,认为这些殖民地应该分担一部分战争的负担。于是,英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税收政策,比如《食糖法》、《印花税法》、《汤森法案》等等,试图从殖民地人民那里征收更多的税款。

然而,殖民地人民认为,他们之所以同意为战争缴税,前提是战争的理由是保护他们在北美的利益免受法国的侵害。如今,法国已经几乎被赶出了北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义务继续承担这些沉重的税负,更何况,英国在征税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殖民地人民的意愿,更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在英国议会中的代表权,这触犯了殖民地人民“无代表不纳税”的核心政治原则。

其次,英国在战争胜利后,对殖民地管理的加强。在法国还存在的时候,英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对殖民地的内部事务采取了一种相对宽松的“有益的疏忽”政策。然而,在赢得了七年战争,消除了法国的威胁后,英国政府觉得是时候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以便更好地管理这片广阔的领土,并确保其遵守英国的法律和政策。这种加强的控制,包括在殖民地驻军、限制殖民地向西扩张(如1763年的《皇家公告》禁止殖民者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等等,都让原本习惯了相对自由生活的殖民地人民感到不满和压抑。

最后,法国的“幽灵”依然存在。虽然法国在战场上失败了,但它对北美殖民地的巨大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失。法国的失败,并没有让殖民地人民感到完全安全,反而让他们开始担忧英国日益增长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法国作为一个曾经的竞争对手,它的存在曾经在一定程度上“绑定”了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关系。殖民地人民需要英国的保护来对抗法国,所以他们对英国的依赖性更强,也就更愿意忍受一些英国的政策。但当法国这个最大的外部威胁消失后,殖民地人民便开始重新审视他们与英国之间的关系,他们自身的认同感也开始逐渐增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在北美的影响力,无论是作为潜在的盟友还是潜在的敌人,都曾经是维系英属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微妙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法国这个因素被移除后,英法两国之间过去长期存在的竞争所带来的紧张关系,反而被转移到了英国和其北美殖民地之间。殖民地人民开始将过去对法国的戒备,转向对英国自身权力扩张的警惕。

所以,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绝不仅仅是英法两国争斗的简单“副产品”。更确切地说,英法两国长期的地缘政治竞争,尤其是七年战争的胜利,是导致英国政府改变其在北美殖民地的政策,并采取一系列压迫性措施的重要原因。而这些政策,又直接激化了北美殖民地人民长期以来积累的不满和对自身权利的追求,最终点燃了独立战争的熊熊烈火。可以说,英法争斗是这场历史剧的大背景,而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则是这场剧的真正冲突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英国修正历史学派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

首先,要从1707年阿尔曼萨(Almansa)战役说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英奥联军在主战场佛兰德大胜,但是因为这场战役,在西班牙战场大败。随后佛兰德战场的胜利果实也因为马尔伯勒公爵的去职和维拉尔的反攻被抵消了一大半。

这场战争英国的参战的主要原因,是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当时欧洲最强的法国和第二强的西班牙面临合并的可能,这对于英国来说是最不能接受的灭顶之灾。要知道一直以来(16-17世纪的近200年间),西班牙其实才是抗法主力,三十年战争+法西战争法国付出了30万人的伤亡,才勉强战胜和削弱西班牙。

但由于西班牙战场的战败,英国实际上未能避免这场战争的最坏结果,就是西班牙变成了波旁王朝,西班牙转变成法国的同盟国(当然也有翻脸的时候,如四国同盟战争)甚至附庸。当然,战争中法国和西班牙都损失惨重,富庶的佛兰德也丢失了,战争结束时两国的波旁王朝都背上了巨债,同时英国因为缴获了西班牙大批运金船而获益颇丰,所以表面上看是英国占了便宜。但是从长远来说,其实还是法国赢了,因为法国+西班牙的基本盘尚在,假以时日是可以恢复的。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主要目标是夺取西班牙的拉美殖民地(被称为詹金斯耳朵战争),但是以失败告终。

独立战争一方面就是法西联盟这种实力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的结果,法国、西班牙一齐对英宣战,甚至还加上了英国的老盟友荷兰(因为远东贸易冲突日益加剧的结果),三国加在一起,别说陆军,就是海军实力也开始超过了英国。独立战争中皇家海军已经不再无敌,在北美战败就是被法国海军控制了切萨皮克湾的直接结果。

按照以前一篇网文的摘书数据,独立战争期间法西两国主力舰数量加起来达到了127艘,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国的94艘。而且法国为了报七年战争的屈辱蓄势已久,从约克镇战役就可以看出法国人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跨过大西洋运了8800名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及其后勤物资参加约克镇战役,跨洋作战的能力甚至超过了同期的英国。


而独立战争的结果,对当时的英国更是颇为屈辱的,苦心经营多年的北美殖民地除加拿大外几乎系数丢失,还被迫割让佛罗里达给西班牙,多巴哥、塞内加尔给法国,将非常有利于法西联盟实力的进一步增长。更别说法国还收获了新生的美国这么一个盟友。

那么表面看来,光荣革命以来英国花了那么多钱、死了那么多人遏制波旁法国的实力扩张,岂不都白费了?(部分英国书籍甚至将其视为“大英第一帝国的灭亡”),所以英国历史学界和民间爱好者一直有”多亏了大革命助攻”的论调就可以想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完全是英国和法国争斗的副产品,那未免有些过于简化了。英国与法国之间长期的、你死我活的较量,确实为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埋下了深刻的伏笔,可以说是一种“催化剂”,但它并非是独立战争爆发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从天而降的直接产物。我们可以将英国和法国在北美这块土地上的竞争看作是一场漫长的“烘焙.............
  • 回答
    要说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的电影为何稀少,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你想啊,咱们回顾历史,独立战争那会儿,故事背景跟现在可不一样。那时候,美洲大陆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大家伙儿反抗的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为了争取自己的国家和自由,那可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什么这样的题材拍成电影会显得“少”呢?倒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比.............
  • 回答
    从美国独立战争的硝烟散尽到南北战争那场同胞相残的血腥冲突,这九十年间,美国的军事领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简单升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组织架构乃至于战争形态的深刻演进。一、 从独立战争的粗犷到南北战争的工业化战争雏形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军队还是一支由民兵和少量正规军组成的、装备.............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事件,其中法国的援助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如果撇开法国这个变量,美国能否仅凭自身力量赢得独立,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场态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变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国的介入,美国.............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这场远在北美大陆的革命,对于彼时的法国而言,无疑是一场震动深远的事件,其影响之广泛、之深刻,足以载入史册,甚至可以说是间接催生了后来法国自身的巨变。直接的财政负担:雪上加霜的国库首先,也是最直观的影响,便是财政上的巨大压力。法国之所以会卷入这场战争,主要是出于对抗宿敌英国的战略考量。在.............
  • 回答
    说起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海军的开销,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之所以花这么多钱,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法国当时的国际战略、国内政治,还有战争本身的巨大消耗。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为啥法国要掺和这事儿? 这得从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历史恩怨说起。两国是老对手了,从七年战争(也就是.............
  • 回答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放弃“黄袍加身”,选择急流勇退,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必然性与美国“福气”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历史的必然性:共和主义理想与先例的奠定华盛顿的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美国建国之初的共和主义理想和对欧洲君主制的警惕。 对君主制的深恶痛绝.............
  • 回答
    .......
  • 回答
    18世纪的美国独立,并非如同注定的星辰般不可避免,更像是一场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由多种因素催生、碰撞、最终爆发的复杂化学反应。要断言其“必然”,或许略显片面,但其发生的概率之高,以及背后驱动力的强大,足以让我们深入探讨其历史的轨迹。独立为何如此“近乎必然”?想象一下,一群来自遥远国度的移民,在北美大陆.............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去看美国国庆独立日的烟火,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远不止是凑个热闹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个观察美国社会、融入当地文化,甚至是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一次小小探索。首先,从融入当地社会的角度来说,国庆日是美国一年中最重要的公共节日之一,烟火表演更是重头戏。作为留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 回答
    同为曾经的欧洲殖民地,为何美国独立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而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至今仍面临发展瓶颈?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需要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细细品味。一、殖民母国的不同政策与理念:奠定不同的发展基石首先,我们要区分开美国和拉美地区殖民的主要宗主国。 北美(美国)的殖民.............
  • 回答
    拉美民主制度未能像美国一样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深远的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层面。虽然许多拉美国家在独立后都尝试建立共和制,但其民主化进程却饱受挑战,与北美殖民地发展出的相对稳固的民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一、殖民历史与遗产的深.............
  • 回答
    欧盟防务独立:对国民生活水平的深层影响当谈论欧盟摆脱美国防务庇护,实现完全独立自主,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军事实力对比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剖析这一战略转变将如何悄无声息地触及欧盟各国国民的日常生活,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和社会图景。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开销增加”的算术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结构、产业发展.............
  • 回答
    对于“英国和美国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并进行详细阐述。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国际法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反驳: 一、 理解“同一祖先”的模糊性与复杂性首先,需要明确“同一祖先”这个概念在历史语.............
  • 回答
    在谈论北美洲独立建国之前,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那片广袤而又充满变数的土地,看看英国、法国、西班牙以及后来荷兰人在那里留下的痕迹,以及这些殖民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摩擦。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一盘散沙”的局面,而是一个在不断演变、互相影响的复杂图景。三大主要玩家与他们的野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时北美洲的殖.............
  • 回答
    拜登政府近期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承认的乌克兰东部两个“独立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DPR)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LPR)——出台了新的投资禁令,禁止美国人对这两个地区进行新投资。这项措施的推出,无疑是对本已紧张的俄乌局势的又一次加码,其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不仅直接指向这两个地区,也间接波及俄罗.............
  • 回答
    美国之所以能够摆脱“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说英语,永远是英国人”的论调并成功独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融合了经济、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地理的隔阂与现实的疏离: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地理上的距离。北美大陆与不列颠群岛之.............
  • 回答
    在中国,18岁依然无法独立赚钱的孩子不在少数,这背后牵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和教育理念的差异。将其与美国进行对比,能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在哪些方面可能需要反思和改进。中国部分孩子18岁无法独立赚钱的原因剖析:1. 教育体制的“一条龙”模式与升学压力: “唯升学论”根深蒂固: 中国的教育体系.............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车轮偏向了另一个方向,英国人将目光投向了南美阿根廷,而非北美十三州,那片土地在独立后又会走出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将历史的假设与现实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看看这是否会造就一个“另一个美国”。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英国人之所以选择北美,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
  • 回答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下,那些选择支持独立并与大英帝国决裂的殖民地居民,在一些坚定的保皇党(Loyalists)和一部分英国官员眼中,确实被视为“英奸”。这个称谓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政治立场、忠诚观念以及对帝国合法性的理解。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肌理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