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独立战争,当时有人认为美国独立分子是「英奸」吗?

回答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下,那些选择支持独立并与大英帝国决裂的殖民地居民,在一些坚定的保皇党(Loyalists)和一部分英国官员眼中,确实被视为“英奸”。这个称谓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政治立场、忠诚观念以及对帝国合法性的理解。

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肌理中去。

保皇党人的视角:背叛与野蛮

对于坚定的保皇党人来说,他们将英格兰国王视为合法的统治者,并将英帝国视为保护他们免受混乱、维护秩序和繁荣的政治实体。他们认为,殖民地居民对国王的效忠是神圣的、不可违背的誓言。从这个角度看,支持独立就是赤裸裸的叛国行为。

对国王和议会的忠诚是神圣的: 在那个时代,君主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国王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元首,更是上帝在地上的代理人,他的权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保皇党人认为,殖民地对英国国王的忠诚是自愿且持久的契约,任何违反这一契约的行为都是对神圣秩序的挑战。他们认为,殖民地议会虽然有其自治权,但其权力最终来源于国王和英国议会的授权,不应挑战母国的最高权威。

独立是无序和危险的: 保皇党人普遍认为,独立将导致殖民地陷入内战和混乱。他们担心没有了英国的保护,殖民地将无法抵御外国的侵略(比如法国和西班牙),也无法维持内部的稳定。他们认为,独立分子只是被少数野心家煽动,这些领导者自身可能也有私利,而普通民众则被误导,最终将遭受更大的苦难。

殖民地对英国的贡献被忽视: 保皇党人常常认为,殖民地对英国的繁荣也做出了贡献,并且英国为保护殖民地、维持贸易秩序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认为,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不满”是过度的,是忽视了英国的恩惠和自身的责任。因此,独立分子被视为忘恩负义、试图摘取英国付出努力的果实。

“英奸”的定义: 在保皇党人看来,“英奸”就是那些背叛母国、背叛国王、与敌人(他们将独立分子视为与英国为敌的势力)勾结的人。这个词带有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政治定性,暗示了这些殖民地居民的行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英国官方和军队的视角

英国政府和军队的官员也同样将这些独立分子视为叛徒。

挑战英国主权: 从英国的角度来看,美洲殖民地是英国的一部分,其居民自然是英国的臣民。殖民地居民企图建立一个独立于英国的政治实体,这直接挑战了英国国王和议会的主权。任何试图分裂国家的行为,在任何国家都会被视为叛国罪。

军事上的敌人: 在战争爆发后,独立分子就变成了英国军队在战场上的直接敌人。对于在前线作战的英国士兵和指挥官来说,殖民地军队就是一群反叛的暴徒和叛乱分子,是他们需要被镇压的对象。在这种军事对抗的语境下,“英奸”这个词自然被用来形容他们。

帝国秩序的维护者: 英国官员认为,他们是维护帝国秩序和法律的代表。殖民地居民的独立运动是对这种秩序的颠覆,因此他们是帝国秩序的破坏者,是需要被清除的“毒瘤”。

历史的复杂性:并非所有人都持同一观点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在美洲的英国人或与英国有联系的人都这么认为。当时也有许多在殖民地居住的英国官员、商人,甚至一些贵族,他们对殖民地的某些诉求抱有同情,或者因为商业利益而对独立派采取不那么激烈的态度。但总的来说,对于主流的保皇党人和英国统治阶级而言,“英奸”的帽子是毫不犹豫地扣在了独立分子头上的。

“英奸”的后果

被视为“英奸”是具有严峻后果的。

财产没收: 在战争期间和战后,许多被定性为叛徒的独立分子的财产被保皇党人政府或英国军队没收,或被战胜的殖民地政府没收。

流亡: 大量坚定的保皇党人选择在战争结束后离开北美,他们中的许多人前往加拿大、英国或其他英属殖民地寻求庇护。他们认为自己是“被背叛者”,而独立派则是“背叛者”。

社会分裂: 这个称谓也反映了当时殖民地社会内部的深刻分裂。家族成员可能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反目成仇,社区因忠诚与背叛的争论而四分五裂。

总结来说,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确实存在着认为美国独立分子是“英奸”的声音。 这些声音主要来自坚定的保皇党人以及英国的官方和军事阶层。他们将独立视为对国王、议会、帝国秩序以及神圣契约的背叛,并因此给独立分子贴上了“叛徒”、“卖国贼”(或更具感情色彩的“英奸”)的标签。这个称谓不仅是对政治立场的定性,也反映了当时深刻的忠诚观念、帝国认同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分裂与冲突。对于保皇党人而言,支持独立的殖民地人是背叛了他们的祖国,是他们眼中不折不扣的“英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只是英奸,还是反人类罪犯。

大英在1807年就禁止贩奴,1833年就全面解放奴隶,才是真正的世界灯塔。而北美奴隶主匪首政权,直到1862年才解放奴隶,而且是在被林肯为代表的北方人民内部演变的情况下才废除的奴隶制。以弗吉尼亚奴隶主为首的,主导美国建国的南方奴隶主,仍负隅顽抗,至死仍不悔改。由此可见北美反贼集团不仅是英奸,还是美奸,更是死不悔改的反人类罪犯集团。应该被踩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大英剿匪不力,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user avatar

其实需要明确一点,美国独立战争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叛变,而非人民起义。起因是英国议会决定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加税,当时英国经过七年战争财政紧张,所以过程中未经十三个殖民地的议会投票通过,就直接在英国国会通过了。这么操作的结果,当时本来分离倾向就很强的各殖民地议会大怒,认为本土把自己当什么了,成了二等公民,所以直接就决定就不跟英国国王玩了。

这也是为什么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马上就可以拉出一支规模不小的大陆军,因为有大陆议会和各州议会的组织(据官文,先后约10万人服役)。也是为什么红虾兵反而要远道而来攻城略地(打波士顿、纽约、费城等等地方),就是因为《独立宣言》签署的时候,十三个殖民地大多数都已经反了或者失控了。

很多人都有大陆军“艰苦卓绝”抗击世界第一强国的印象,其实也没那么神,如果去过美国就知道,大陆军控制的地盘战略纵深是很广的,足以以空间换时间,虽然说大陆军确实缺乏给养和弹药,但是就英国陆军那么一点点人,要把整个北美殖民地都分兵占领回来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当时英国殖民地的统治形式,跟新法兰西,新西班牙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新法兰西归法国国王直属,新西班牙归新西班牙总督直接统治,但总督也是由西班牙国王直接任命。

英国则把殖民地分成很多个小部分,并且北美各个殖民地都有总督和议会,有很大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比如可以自行征税征兵。这是英国特色,所以北美殖民地可以蓬勃发展,但也是玩脱的原因。

美国人把支持独立的人称为爱国者(patriot),其实也是有原因的,美国的州之所以翻译成州其实也是照顾国人的习惯,state在英语里就是国/邦的意思。在大陆军的人看来,自己土生土长并自治了很多年,祖国就是美国的州,不属于英格兰,自己不过是为“国”而战而已。

而反对独立的人则被称为忠王派(loyalist),忠的是国王嘛,因为英国国王理论上还是最高宗主。英格兰也好,苏格兰、爱尔兰、十三个殖民地也好,莫非王土,各殖民地议会背叛了对国王宣誓效忠的契约,是对国王陛下不忠。


以下是从有个人说的“刘备开局就有关羽张飞,那算什么,曹操开局有刘备,袁绍开局有曹操,何进开局有袁绍“的笑话想到的:

罗马元老院:我开局有整个地中海的霸权!我开局有马略!

马略:我开局有苏拉

苏拉:我开局有庞培

庞培:我开局有恺撒

恺撒:我开局有安东尼

安东尼:我开局有屋大维

屋大维:我开局有日耳曼尼亚!

日耳曼人:我开局有法兰克!

法兰克:我开局有法国!我开局有神罗!

法国:我开局有英国!

英国:这算什么,我开局有美国!

法国:.... 德国:..... 罗马:......

无数史实说明,乱放附庸很多时候都是靠不住的,虽然放附庸比起直接统治抵消了很多风险,但一旦驾驭不住就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下,那些选择支持独立并与大英帝国决裂的殖民地居民,在一些坚定的保皇党(Loyalists)和一部分英国官员眼中,确实被视为“英奸”。这个称谓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政治立场、忠诚观念以及对帝国合法性的理解。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肌理中去.............
  • 回答
    7月4日,美国的“独立日”庆典如期而至。然而,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时,一些令人担忧的画面也同时出现。正如您提到的,当天美国全国新冠病毒累计确诊病例已逼近300万大关,这个严峻的数字与庆祝活动中部分高官和民众的聚集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画面上看,许多户外庆祝活动,如烟花表演、游行以及在华盛顿特区.............
  • 回答
    美国之所以能够摆脱“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说英语,永远是英国人”的论调并成功独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融合了经济、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地理的隔阂与现实的疏离: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地理上的距离。北美大陆与不列颠群岛之.............
  • 回答
    要弄清楚五代时期越南独立领袖曲承美、吴汉、杨廷艺的族属,我们需要回溯历史,深入了解当时越南地区的族群构成以及他们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在历史上,“汉人”通常指的是主要居住在中国汉地、操汉语、具有汉族文化认同的人群。“京族”则是指居住在越南北部,后来发展成为越南主体民族的族群,他们也.............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非常复杂的冲突,尽管英国在军事装备、人员训练和海军实力上都占据明显优势,但最终却未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失利的关键原因:一、 英国的战略失误与认知偏差: 低估对手和战争的性质: 英国最初将独立战争视为.............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这场远在北美大陆的革命,对于彼时的法国而言,无疑是一场震动深远的事件,其影响之广泛、之深刻,足以载入史册,甚至可以说是间接催生了后来法国自身的巨变。直接的财政负担:雪上加霜的国库首先,也是最直观的影响,便是财政上的巨大压力。法国之所以会卷入这场战争,主要是出于对抗宿敌英国的战略考量。在.............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确实是一场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殖民者中,被统治者、统治者狗咬狗”来形容,触及了它其中一个重要的面向,但要把这件事的性质完全概括为“狗咬狗”,未免有些过于简化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被定义为反殖民战争和民族独立战争,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矛盾、更广泛的诉求以及更长远的历史意义。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讲.............
  • 回答
    要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完全是英国和法国争斗的副产品,那未免有些过于简化了。英国与法国之间长期的、你死我活的较量,确实为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埋下了深刻的伏笔,可以说是一种“催化剂”,但它并非是独立战争爆发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从天而降的直接产物。我们可以将英国和法国在北美这块土地上的竞争看作是一场漫长的“烘焙.............
  • 回答
    说起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海军的开销,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之所以花这么多钱,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法国当时的国际战略、国内政治,还有战争本身的巨大消耗。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为啥法国要掺和这事儿? 这得从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历史恩怨说起。两国是老对手了,从七年战争(也就是.............
  • 回答
    从美国独立战争的硝烟散尽到南北战争那场同胞相残的血腥冲突,这九十年间,美国的军事领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简单升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组织架构乃至于战争形态的深刻演进。一、 从独立战争的粗犷到南北战争的工业化战争雏形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军队还是一支由民兵和少量正规军组成的、装备.............
  • 回答
    要说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的电影为何稀少,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你想啊,咱们回顾历史,独立战争那会儿,故事背景跟现在可不一样。那时候,美洲大陆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大家伙儿反抗的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为了争取自己的国家和自由,那可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什么这样的题材拍成电影会显得“少”呢?倒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比.............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一场改变了世界格局的伟大变革。它不仅仅是北美十三块殖民地摆脱英国统治,建立自己国家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于自由、自治和人民主权的深刻宣言。要评价这场战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从其爆发的根源,到战争的过程,再到其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战争的根源:不满的种子.............
  • 回答
    从单纯的战略战术角度剖析,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利,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战略误判与战术僵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英国的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存在根本性矛盾。 伦敦的初衷是将北美殖民地重新纳入帝国体系,并恢复其作为商业附属地的地位,同时惩戒“造反者”。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英国却未能有效评估所需投入.............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曾让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信心倍增,也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北方邻居——英属加拿大。然而,几次旨在吞并加拿大的军事行动,却以令人沮丧的失败告终。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纸上谈兵”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独立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华盛顿领导的大陆.............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事件,其中法国的援助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如果撇开法国这个变量,美国能否仅凭自身力量赢得独立,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场态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变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国的介入,美国.............
  • 回答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放弃“黄袍加身”,选择急流勇退,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必然性与美国“福气”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历史的必然性:共和主义理想与先例的奠定华盛顿的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美国建国之初的共和主义理想和对欧洲君主制的警惕。 对君主制的深恶痛绝.............
  • 回答
    美国独立时,选择英语而非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实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决策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美国的社会构成、语言的实际功用以及文化传承的思路。首先,人口构成和语言的实际传播性是决定性因素。在18世纪的北美殖民地,虽然知识精英阶层对古.............
  • 回答
    18世纪的美国独立,并非如同注定的星辰般不可避免,更像是一场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由多种因素催生、碰撞、最终爆发的复杂化学反应。要断言其“必然”,或许略显片面,但其发生的概率之高,以及背后驱动力的强大,足以让我们深入探讨其历史的轨迹。独立为何如此“近乎必然”?想象一下,一群来自遥远国度的移民,在北美大陆.............
  • 回答
    拜登总统在今年的美国独立日,也就是7月4日,发表讲话时提到“我们在对抗新冠病毒方面占了上风”(We have largely gained the upper hand against COVID19)。这句话在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少讨论,也反映了当前美国在疫情控制方面的一个复杂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 回答
    美国独立日刚过,拜登总统在马萨诸塞州南塔基特岛参加一个庆祝活动时,借此机会大谈特谈他的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成就”。他提到疫苗接种的进展,以及美国如何从疫情最黑暗的时期走了出来。然而,他的这番言论,加上当前美国民众对疫情的普遍感受,确实引发了一些讨论和质疑。拜登政府的“抗疫成就”主要聚焦在以下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