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英不是民族国家。现在也没有英国人,只有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人。。。。。。。
其实连英国这个国家都没有。。。。
英国这个词,只是中国对联合王国的翻译,英语中根本就没英国这个词。。。。。。
永远是英国人?
————词都没有,怎么写歌啊?
至于外人眼中如何看待联合王国和英国的关系。。。。。
你当大英是第三世界弱鸡小国啊?大英四海称雄,从没沦落到在乎外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地步。
没摆脱啊。干嘛要摆脱啊?
华盛顿没有把新到的英国移民叫“盎撒猪”;
杰弗逊没有把说英国话稍有点伦敦腔的人叫“蝗虫”;
没有哪个餐馆老板把比较便宜的卷心菜叫“英国妹”;
富兰克林更没有试图证明英国移民因为受到英王统治久一点“专制的基因”入骨所以比北美人低劣;
“自由之子社”也没有鼓吹在英国人打进来之前杀光所有从英国移民来的“外州人”;
“爱国者”也没有在费城大街上围攻着英国妇孺唱“蝗虫歌”;
潘恩写的是《常识》而非《我们留的是不一样的血》;
杰克逊总统从来没有设想过把英国肢解成七块;
富兰克林在欧洲传送的是自由的信息而非“英格兰最好被人殖民因为越久越发达”。
北美独立的论调更多的是:
“我们是堂堂正正的英国人,所以我们有组成民兵保护自己的权力。”
“议会向我们征税就必须给我们在议会里等同普通英国人的代表权,没代表权就不交税。”
“如果英王如此漠视我们的权利,那我们就必须拿起武器保卫自己作为英国人的自由了。”
北美移民的来源极其庞杂,很多来自于欧陆,这些欧陆移民往往有在北美重启炉灶建立理想国的企图,但后来被吞并整合。即便如此,即使在独立之后,美国仍然在教育系统中保留英语的地位,法律也保留了英国普通法的常态。美国人不仅不否认自己是种族意义上的英国人(题主所谓白皮肤蓝眼睛)、文化上的英国人(说英语)、还很愉快地接受了自己是政治和宗教意义上的英国人,比英国人更自由的英国人。
总而言之,美国独立战争是为了自治权、代表权、自由贸易、宗教自由、减免赋税,唯独与种族及文化优越感无关;可惜的是,东海上某仙岛或珠江流域某仙境发生的事则没有这么单纯。
(澄清一下:答主举双手赞成真普选、言论自由、学术自由这些,但是当你觉得自己可以随便妖魔化一个人群来达到动员己方群众的目的时,这个人群反对你的事业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不管国家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多么高尚,犹太人是没资格支持它的。【歹势,这话说重了】)
为什么美国能在文化意识上能脱离同文同种又掌控世界霸权的英帝国?这问题该谈谈独立前的北美殖民地几个最基本的状况。
1、是什么样的人来到了北美?
一般反应可能是如同“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一样的早期开拓者,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所谓的“契约奴”,也叫“白奴”。
“契约奴”顾名思义就是签订契约的奴隶。与黑奴的终身奴隶制不同,契约奴是个人主动与雇主签订合同,在几年之内卖身于雇主成为奴仆。在从事的劳动上契约奴与黑奴没什么区别,但契约奴被给予一定的社会权利,被当作人来看待。如契约规定了食物医疗的保证、有限制的财产权、契约结束后获得一笔资金或土地、可以控告主人违背契约。但是同时财产登记在主人名下、契约奴属于主人的私有物可以买卖、不享有婚姻权、逃亡会被严惩甚至处死。当然这些都是在契约有效期内的,服役期满后即享受完全自由。
这跟后来被卖猪仔的华工是不是有点类似?
契约奴的主体就是在英国圈地运动中破产的底层农民,后来也包括来自欧洲大陆的各国在因战争、宗教经济因素走投无路的穷苦人。这种出身的移民占了独立前北美殖民地移民总数的60~77%(不包括后来北美出生的白人)
2、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到北美?
北美殖民地有大片土地对失去土地的人有巨大吸引力,这固然是一个核心因素,但是那时候漂洋过海迁往北美给人们的感觉不亚于现在的100年内殖民月球。因此,没有国家机器以及社会主导阶层的利益驱动是没有办法在17世纪推动起这么庞大的人口迁移的。
与西班牙、葡萄牙大规模掠夺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帝国的金银财宝不同,北美土著文明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除了要与印第安人争夺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多少成型的财富让英国人轻松拿走。而17世纪也不可能像现在那样开山挖矿然后运到本土,因此如何开发殖民地就成了当务之急。
为了在一片原始森林中从无到有建立殖民地,1619年前英国人首先拿出的是一套人类老祖先的玩意儿——奴隶制,当然名字叫“共耕制”,就是在殖民公司管理下,强迫早期移民集体劳动、集体进餐,收成、产品集中管理。在动辄处死的严苛制度下,移民除了保障基本生存没有什么收入可言更遑论积极性。
这种制度的天然缺陷导致殖民公司的投资者们根本获得不了什么利润。为了以土地为许诺,分享利益来提高殖民者积极性,于是建立在以英国本土学徒制度为蓝本但更加倾向于奴隶制的的契约奴就应运而生了。自然的契约奴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这些原本要去做学徒的年轻人。
3、“人头权利制”与“没有封建制度”
为了缓解新大陆劳动力匮乏、鼓励移民与提高开拓积极性,1619年弗吉尼亚殖民公司宣布1916年后每一个自费来到北美殖民地的人或者服役期满的契约奴可获得50英亩的土地,即所谓的“人头权利制”。
1620年五月花号上的殖民者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踏上远洋的帆船上的。
到17世纪末,这种鼓励移民的土地措施造就了一大批拥有一小块土地的自由人,这一阶层的出现就决定了美国“没有封建制度”的传统。
这种结论是可以通过与西、葡在中南美洲推行的大庄园制的对比而得出来的:
印加帝国、阿兹克特帝国、玛雅文明都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比起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他们社会化程度更高。西班牙、葡萄牙在直接摧毁印第安人政权劫掠大量金银之后就通过武力与经济手段在南美印第安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了大庄园制度。大庄园动辄上千公顷至几十万公顷,广泛实行债役雇农制。庄园主采用预付工资、以工偿债和高价赊售货物等方法,把印第安人变成债农。后来又大规模采用黑奴来补充人口急剧下跌的印第安劳动力。
庄园主既是雇主也掌握着庄园内的政治权力,并且采用了世袭制、长子继承制等等典型的封建制度加强管理力度确保庄园经济的稳定。这也是后来南美国家独立后出现帝制与军阀的历史原因。
然而在北美当时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在无法将分散迁徙的众多印第安部落彻底征服前,英国殖民当局只能通过许诺土地的方式吸引劳动力开垦殖民地,构建起英国社会制度在北美的框架,但却造就了拥有财产的自由人。同时由于土地所有权的碎片化以及大多数土地主人不高的社会地位,也使的长子继承制、世袭制并没有发展起来。
在17世纪末,由于移民越来越多土地已不够分配,因此契约奴、“人头权利制”也就越来越少了。这时类似于南美洲更多的黑奴被引进到了广阔、温暖、丰饶的中南部平原种植园中替代了越来越少、逃亡越来越严重的契约奴。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由于地形原因、气候,农业一直处于小规模状态,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与手工业、商业随着技术进步逐渐崛起。这也埋下了160多年后美国内战的伏笔。
4、土地与权利的落差。
上面提到了早期来到北美殖民的绝大多数人都很容易就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因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有产阶级。然而因为英国皇室以及殖民当局的存在,这些人在政治上却是被压制的。在北美各个殖民地议会中,少部分与殖民当局以及被皇室分封的庄园主占有了多数席位,而更多有中、小土地占有者却没有对应的议会代表。
如果现代人去想可能会觉得移民们有点贪得无厌,给了那么多土地还想要权力。但是实际上许诺领取的土地并没有那么美好:
为了督促殖民者尽快开发原始资源,殖民者限定了开发进度,几年内建房几年内开垦多少,否则就将面临罚款甚至收回土地。而且为了加快殖民地扩张,新到的移民总是获得最边缘的丘陵山地、蛮荒丛林,垦荒难度在当时的技术工具条件下非常之高。即使到了1775年,纽约州大部分早就领取的土地依旧没有被开发出来。所以说,英国政府以及殖民公司鼓励移民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尽快开发殖民地的财富,当然缓解因圈地运动而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也是考虑之一。
这种劳动力价值大于土地的状态,让殖民地的一代代垦荒者们对于政治上的弱势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有限而变的越发不满。因为这种政治上的压制最终还是为了让殖民地以市场与原材料产地的身份始终为大英帝国服务。
最终也就促成了英法七年战争之后,英国试图对殖民地进出口以及征税以资军费而激起了“无代表不纳税”的政治主张——殖民地在纳税之时也要享有同样的征税与自治权利。但这是把北美看作殖民地、刚刚打败法国的大英帝国从根本利益考虑上就无法接受的,否则帝国的殖民体系就将提前近两百年解体。
于是最后一步步演化为武装镇压与美国独立战争,契约奴也随着美国的独立而彻底消失在历史中。
本来是作为备受封建皇权、贵族、教会压迫的英国乃至欧洲的破产农民、穷苦人,在新世界成为觉醒自由意识的有产阶级之后,面对依旧逃离不了的压迫,焉有不反之理?
这不是一个国家认同的问题,而是阶级斗争的问题。
ps:黑奴与契约奴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目的都是为了殖民地提供劳动力。但在新大陆社会体系尚为完全建立之前,具有相当技能与欧洲社会基本常识的契约奴以及其他白人劳动力是主要的拓荒力量。在殖民地经济体系确立之后,与大庄园、种植园经济息息相关的黑奴制度却也成了在新拓展的土地上南方奴隶主用来与白人拓荒者进行不对等竞争的工具。面对奴隶制在农业产业化上的优势,白人中小农场主往往面临破产、土地被兼并的结局。最后,就导致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中更具优势,这也是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政治导火线。
亚伯拉罕·林肯就出生于一个开荒种地的英国移民家庭,1816年随家迁移到刚加入美国的印第安纳州,也是对于奴隶制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的州。从小就耳闻目睹了两种经济模式下的不对等竞争,因此种下了反对奴隶制的萌芽。后人往往把林肯塑造为一个道德圣人,但在最初关于废除奴隶制的看法中林肯并不希望白人与黑人在美国平等相处,而是把黑人送回非洲老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