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独立战争,明明是殖民者中,被统治者、统治者狗咬狗。怎么就成了反殖民战争、民族独立战争?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确实是一场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殖民者中,被统治者、统治者狗咬狗”来形容,触及了它其中一个重要的面向,但要把这件事的性质完全概括为“狗咬狗”,未免有些过于简化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被定义为反殖民战争和民族独立战争,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矛盾、更广泛的诉求以及更长远的历史意义。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讲,尽量说得明白透彻。

首先,得先理解一下当时的“殖民者”和“统治者”到底是谁。

统治者: 这指的是大英帝国,也就是英国的国王、议会以及其在北美殖民地设立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他们是宗主国,拥有对殖民地的管理权。
被统治者: 这指的是居住在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英国移民及其后代。他们虽然是英国人,但在殖民地,他们处于被宗主国统治的地位。

所以,从字面上看,“殖民者中,被统治者、统治者狗咬狗”似乎有点道理,因为都是英国人在打架。但问题在于,这种“打架”的性质,远比内部争斗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为什么说它不是简单的“狗咬狗”,而是反殖民、民族独立?

1. “殖民者”的界定与身份认同的变化:
当时,居住在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英国移民,虽然祖上都是英国人,但经过几十代人在北美这片新大陆上的生活,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建立了新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孕育了不同于英国本土的文化和价值观。他们认为自己是“美洲人”,而非仅仅是“英国人”。

举个例子,就像你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几代人,你可能依然保留着祖籍的语言和习俗,但你对当地的归属感、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远超过对遥远祖籍地的感情。当你和来自祖籍地的人产生利益冲突时,你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维护自己当前生活环境的利益。

这种身份认同的变化是关键。当英国政府试图在殖民地上强加不公平的税收和政策时,殖民地居民感觉到的,是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这片土地的居民受到了侵犯,而不是英国人之间的内部摩擦。

2. 矛盾的核心是“无代表不纳税”:
美国独立战争最核心的导火索,就是英国议会在没有殖民地代表的情况下,向殖民地征收各种税款,比如《印花税法》、《汤森法案》等。殖民地居民普遍认为,既然他们在英国议会中没有发言权,那么英国议会就没有权力向他们征税。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负担,更是政治权利被剥夺的象征。

用当时的口号来说就是:“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无代表不纳税!)这不仅仅是争论税款是否合理,而是争论谁有权力来决定他们的命运。英国政府认为,只要你是英国臣民,就必须服从议会的决定,无论你在不在议会里有代表。而殖民地人民则认为,既然他们是在遥远的北美建立自己的社会,他们就应该享有与本土英国人同等的政治权利,或者说,在他们自己的事务上拥有自主权。

这种矛盾,已经从“内部管理”上升到了“政治权力分配”和“公民权利”的层面。说它是“狗咬狗”,就忽略了这种对基本政治权利的追求。

3. 反抗的是宗主国的不平等统治,而非简单的内部争执:
英国政府将北美殖民地视为其帝国的一部分,其政策往往是为了维护宗主国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殖民地的长远发展。比如,英国为了偿还七年战争的债务,选择向殖民地加税,但却忽视了殖民地居民的感受和承受能力。同时,英国还限制殖民地的贸易和工业发展,防止它们与英国本土产业竞争。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是对这种不对等、被剥削的殖民统治模式的反抗。他们不希望被英国当作资源基地或仅仅是商品倾销市场,他们渴望的是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经济、制定自己的法律、决定自己的未来。这种渴望,正是反殖民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本质。

想象一下,一个大家庭,父母(宗主国)辛辛苦苦把孩子(殖民地)养大,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能力,父母却还想继续控制孩子的人生,不给孩子自由,甚至榨取孩子的劳动成果。孩子感到不公平,想要独立出去,过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一场争取独立的斗争,而不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无聊内讧。

4. 最终目标是建立独立的国家:
独立战争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内部矛盾,而是要从大英帝国的体系中彻底分离出来,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实体。这份政治诉求,直接指向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国家的确立。

如果只是“狗咬狗”,那么战争的结局很可能是殖民地内部的派系斗争,或者对英国统治方式的改良要求,而不太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国家实体。这场战争,正是通过武装斗争,成功地将十三块殖民地从英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

为什么说它是“民族独立战争”?

“民族”这个概念在当时可能不像现在这样清晰明确,但我们可以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理解。

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利益: 通过反抗英国的统治,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人民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利益诉求。他们共同面对来自宗主国的压迫,共同追求免受剥削的自由。
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 独立战争的进程,也促使不同殖民地的居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建立一个自由、共和的社会而并肩作战。这份共同的奋斗经历,进一步强化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
“美利坚民族”的萌芽: 尽管当时十三块殖民地之间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仍存在差异,但独立战争无疑是孕育“美利坚民族”意识的重要催化剂。这份共同的独立经历,成为了日后构成美利坚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

所以,虽然这场战争的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英国人(殖民地居民是英国臣民),但他们所争论的,并非是英国人之间如何划分利益,而是关于殖民地人民是否应该被统治、是否应该享有自主权、以及他们是否应该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场战争是殖民地人民对宗主国不平等统治的反抗,是对自身政治权利和经济自主权的争取,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国家。用“反殖民战争、民族独立战争”来定义它,恰恰抓住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历史意义。

简单来说,它不是英国人内部的家务事,而是被统治者为了摆脱被统治地位,为了争取自主,而与统治者进行的殊死搏斗。这场搏斗的性质,就是一场反抗压迫、追求独立的战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和西方的思维完全不同,按西方思维。美国独立战争就是民族独立,按中国的思维就不是。

按我们熟悉的中国思维,如果一个民族文化相同语言相同就必须统一,同理北宋灭十国,大明灭张士诚陈友谅,灭北元天元帝(汉化蒙古人姑且也算广义的汉族范围),民国灭满清收取东北(汉化满人同理姑且也算广义汉人)就是完全正义的。如果一个地方一个民族,长期被汉族王朝或者汉化王朝统治,那么中国就对其有无可争议的法理。即使那个民族文化语言和汉人不同。比如新疆西藏,这种思维我们不妨称之为“大一统思维”。

而西方则完全不同,西方本质上文化内核还是继承了日耳曼部落文化,而非罗马帝国的大一统文化。日耳曼部落文化本质上厌恶大一统的王朝和帝国,追求自由和个性发展,追求一种小而精致。而追求小而精致则有三种方法。

其一,地域主义。所谓地域主义就是不管是哪个民族,到了这个地方就是某某地方的人。就再也不属于以前的民族,只忠于出身地。美国独立其实本质上就属于这一种。美国昂撒血统上的确与北美印第安原住民无关,但如果从地域史观的角度。那么美国独立就有其所谓的正义。就是北美这个地方的人战胜了不列颠岛的入侵者。恢复了北美大地在原住民时期的独立。

其二,民族自决主义。汉人民族主义极其讲历史法理,讲历史上汉族王朝汉唐宋明的法理继承。但西方则未必,西方只要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即使历史上没有建立过政权和国家也可以独立,也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具体例子有斯洛伐克独立于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独立于奥地利。历史上斯洛伐克一直是匈牙利的一部分,甚至斯洛伐克这个名字都是近代斯拉夫民族主义者取得名字,那个地方以前就叫上(高地)匈牙利。而斯洛文尼亚也一直是奥地利的卡林西亚公国,名字也是后取的。

其三,法理主义。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地域。历史上如果曾经出现过某个王国或者政权。那么根据历史法理也可以独立。具体例子,欧洲那些迷你国家,如卢森堡和圣马力诺。卢森堡大公国的百姓和德国人区别不大,圣马力诺共和国的百姓和意大利人区别不大,且同一地域,同处日耳曼地区或亚平宁半岛,但根据历史法理依然可以独立。

因此西方思想贵在不断分不断小,而中国思想贵在不断合不断大。今日中国和西方的斗争,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类似于罗马帝国的大一统文化和类似于日耳曼部落文化的自由文化斗争的延续。是新时代的“条顿森林之战”或者“罗马皇帝查理曼征服萨克森”。美国独立运动按西方思想是民族独立,按中国思想就不是,完全不是。

最后多嘴说一下台毒绿营,东突,藏毒等等乃至于“伪满粉丝硕帝”一伙的东北地域主义,最近流行的刘姨妈学。没错,不要怀疑,这都不是中国应该有的传统的思想。而是西洋传来的蛮夷异族学问。“华夷之辨”和“华夷斗争”,今天依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而姨妈学在这些伪学中更不值一提,它抄袭的甚至不是西洋的思想,而是中世纪阿拉伯人的思想。

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曾经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各个帝国的兴衰提出了一套理论,他基本出于对于游牧部落和城市文明之间的关系来阐述自己的理论。在他的这个理论中,中心概念是所谓的“群体感”。伊本赫勒敦的思想大概是,游牧民族武德充沛,农耕民族费拉不堪。游牧民族有完善团结的部落组织,互相扶持帮助。最后能战胜费拉不堪原子化的农耕民族,最后农耕民族被游牧民族改造融合。然后游牧民族农耕化费拉化,最后被更原始的游牧民族取代,重复之前的过程。

这种落后世界几百年的中世纪阿拉伯学说,解说中东中亚历史还有三毛钱道理。毕竟中东中亚的确是农耕东罗马被游牧阿拉伯人打败,阿拉伯人费拉化后又被塞尔柱突厥征服。突厥又被蒙古人征服。蒙古帖木儿帝国又被金帐蒙古汗国的两个分支,白帐哈萨克人蓝帐乌兹别克人征服。

但姨妈学愚蠢在于,抄袭的时候甚至都不结合中国历史。也不看看套不套的上去。

按这个费拉论,被明朝打败的蒙古大元岂不是比汉人更费拉?被民国歼灭的满清岂不是比民国汉人还要垃圾?匈奴突厥败给汉唐帝国岂不是游牧之耻,但怎么人家转身到了中东中亚如此英勇?准噶尔蒙古照理说游牧生活武德充沛,比汉化定居的满清满人八旗兵汉人绿营强多了,怎么被费拉汉化满清军爆了菊花?喀喇汗的康里人葛罗禄人正宗游牧民族,给一个读书人进士出身的皇帝汉儿人(金元时期对汉族或汉化契丹女真的称呼)耶律大石当狗。阿古柏乌兹别克突厥蛮的雄鹰,结果被一个汉人举人左宗棠逼的服毒自杀。

说白了,中国历史套不上姨妈学。中国历史其实是,淳朴刚强的汉人农民在内战衰败期暂时被游牧民族极盛期武德压制。一旦汉人实力恢复就可以打包送费拉游牧回家甚至打到他老家,占了他老家。如果中东中亚历史是波斯-阿拉伯-突厥-蒙古-俄罗斯满清民国分割征服。那么中国历史就是汉人政权—汉化政权—汉复国灭汉化政权—汉人政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确实是一场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殖民者中,被统治者、统治者狗咬狗”来形容,触及了它其中一个重要的面向,但要把这件事的性质完全概括为“狗咬狗”,未免有些过于简化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被定义为反殖民战争和民族独立战争,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矛盾、更广泛的诉求以及更长远的历史意义。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讲.............
  • 回答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下,那些选择支持独立并与大英帝国决裂的殖民地居民,在一些坚定的保皇党(Loyalists)和一部分英国官员眼中,确实被视为“英奸”。这个称谓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政治立场、忠诚观念以及对帝国合法性的理解。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肌理中去.............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非常复杂的冲突,尽管英国在军事装备、人员训练和海军实力上都占据明显优势,但最终却未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失利的关键原因:一、 英国的战略失误与认知偏差: 低估对手和战争的性质: 英国最初将独立战争视为.............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这场远在北美大陆的革命,对于彼时的法国而言,无疑是一场震动深远的事件,其影响之广泛、之深刻,足以载入史册,甚至可以说是间接催生了后来法国自身的巨变。直接的财政负担:雪上加霜的国库首先,也是最直观的影响,便是财政上的巨大压力。法国之所以会卷入这场战争,主要是出于对抗宿敌英国的战略考量。在.............
  • 回答
    .......
  • 回答
    说起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海军的开销,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之所以花这么多钱,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法国当时的国际战略、国内政治,还有战争本身的巨大消耗。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为啥法国要掺和这事儿? 这得从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历史恩怨说起。两国是老对手了,从七年战争(也就是.............
  • 回答
    从美国独立战争的硝烟散尽到南北战争那场同胞相残的血腥冲突,这九十年间,美国的军事领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简单升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组织架构乃至于战争形态的深刻演进。一、 从独立战争的粗犷到南北战争的工业化战争雏形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军队还是一支由民兵和少量正规军组成的、装备.............
  • 回答
    .......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一场改变了世界格局的伟大变革。它不仅仅是北美十三块殖民地摆脱英国统治,建立自己国家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于自由、自治和人民主权的深刻宣言。要评价这场战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从其爆发的根源,到战争的过程,再到其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战争的根源:不满的种子.............
  • 回答
    从单纯的战略战术角度剖析,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利,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战略误判与战术僵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英国的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存在根本性矛盾。 伦敦的初衷是将北美殖民地重新纳入帝国体系,并恢复其作为商业附属地的地位,同时惩戒“造反者”。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英国却未能有效评估所需投入.............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曾让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信心倍增,也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北方邻居——英属加拿大。然而,几次旨在吞并加拿大的军事行动,却以令人沮丧的失败告终。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纸上谈兵”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独立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华盛顿领导的大陆.............
  • 回答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事件,其中法国的援助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如果撇开法国这个变量,美国能否仅凭自身力量赢得独立,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场态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变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国的介入,美国.............
  • 回答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放弃“黄袍加身”,选择急流勇退,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必然性与美国“福气”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历史的必然性:共和主义理想与先例的奠定华盛顿的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美国建国之初的共和主义理想和对欧洲君主制的警惕。 对君主制的深恶痛绝.............
  • 回答
    美国独立时,选择英语而非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实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决策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美国的社会构成、语言的实际功用以及文化传承的思路。首先,人口构成和语言的实际传播性是决定性因素。在18世纪的北美殖民地,虽然知识精英阶层对古.............
  • 回答
    18世纪的美国独立,并非如同注定的星辰般不可避免,更像是一场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由多种因素催生、碰撞、最终爆发的复杂化学反应。要断言其“必然”,或许略显片面,但其发生的概率之高,以及背后驱动力的强大,足以让我们深入探讨其历史的轨迹。独立为何如此“近乎必然”?想象一下,一群来自遥远国度的移民,在北美大陆.............
  • 回答
    拜登总统在今年的美国独立日,也就是7月4日,发表讲话时提到“我们在对抗新冠病毒方面占了上风”(We have largely gained the upper hand against COVID19)。这句话在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少讨论,也反映了当前美国在疫情控制方面的一个复杂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 回答
    7月4日,美国的“独立日”庆典如期而至。然而,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时,一些令人担忧的画面也同时出现。正如您提到的,当天美国全国新冠病毒累计确诊病例已逼近300万大关,这个严峻的数字与庆祝活动中部分高官和民众的聚集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画面上看,许多户外庆祝活动,如烟花表演、游行以及在华盛顿特区.............
  • 回答
    美国独立日刚过,拜登总统在马萨诸塞州南塔基特岛参加一个庆祝活动时,借此机会大谈特谈他的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成就”。他提到疫苗接种的进展,以及美国如何从疫情最黑暗的时期走了出来。然而,他的这番言论,加上当前美国民众对疫情的普遍感受,确实引发了一些讨论和质疑。拜登政府的“抗疫成就”主要聚焦在以下几.............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四月高调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枪支管制的行政措施,本意是想为日益严峻的枪支暴力问题按下暂停键。然而,就在这个月,尤其是美国独立日前后这个本应是举国欢庆的节日期间,媒体报道的枪支暴力事件却依然触目惊心,全国范围内至少有 150 人在这短短几天内成为枪下亡魂。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让人们对.............
  • 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11865年),南方诸州试图脱离联邦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是一个涉及法律、历史和政治复杂性的核心问题。从法律角度看,这一行为被认定为非法,但其背后的原因需要结合美国宪政体系、国家主权观念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深入分析。 一、宪法中关于“退出权”的缺失1. 宪法文本的模糊性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