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拜登 4 月刚宣布多项控枪行政措施,美国独立日前后又有至少 150 人死于枪支暴力?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四月高调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枪支管制的行政措施,本意是想为日益严峻的枪支暴力问题按下暂停键。然而,就在这个月,尤其是美国独立日前后这个本应是举国欢庆的节日期间,媒体报道的枪支暴力事件却依然触目惊心,全国范围内至少有 150 人在这短短几天内成为枪下亡魂。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让人们对现有控枪政策的有效性,以及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再次产生了深刻的质疑。

首先,我们得正视一个事实:拜登政府的这些行政措施,虽然在立法层面遭遇了重重阻碍,但其出台本身代表了一种明确的政治信号和治理意图。这些措施主要聚焦于一些具体环节,比如加强对“幽灵枪”(Ghost Guns)——即没有序列号、难以追踪的自制枪支——的监管,限制某些类型的个人防卫武器的配件销售(如稳定支架),以及要求对枪支经销商进行更严格的背景调查。从理论上讲,这些举措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切断非法枪支流入社会、减少大规模枪击事件的发生频率。

然而,独立日期间爆发的这场枪支暴力潮,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这些努力之上。为什么在行政措施颁布几个月后,悲剧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这里面牵涉到的因素是复杂且多层面的。

首先,政策落地与见效需要时间,而且行政措施的效力终究有限。 很多时候,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而行政措施的执行力度和范围受到诸多限制。即使拜登政府发布了新的规定,但要改变一个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枪支泛滥的局面,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例如,对于“幽灵枪”的界定和监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许多漏洞,执法部门是否能够有效识别和查处,都还是未知数。更何况,这些措施往往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微调,对于那些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枪支、但却用于非法目的的人来说,影响可能微乎其微。

其次,美国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和强大的枪支游说力量仍然是控枪政策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二修正案赋予了公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这一点在美国社会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和法律依据。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拥枪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自由和自卫紧密相连。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任何试图收紧枪支管制的提议,都会面临来自民间拥枪组织(如全美步枪协会 NRA)的强大阻力,他们的游说能力和政治影响力是巨大的,常常能够左右国会议员的投票倾向,甚至阻挠具有广泛民意的控枪法案的通过。

第三,暴力事件的诱因并非单一的枪支获取途径,而是多重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枪支暴力归咎于枪支的易得性。导致暴力事件频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心理健康危机、社区暴力、毒品滥用、以及社会不公等等。许多枪击事件的发生者,可能本身就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困扰、生活压力或仇恨情绪。即便枪支管制再严,如果这些根源性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暴力发生的土壤就不会消失,人们总会找到其他方式来发泄或者实施暴力。独立日期间的悲剧,很可能就是这些积压已久的社会矛盾,在节日气氛的催化下集中爆发的体现。

再者,独立日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引发暴力事件的节点。 这是一个庆祝国家独立的日子,人们通常会聚会庆祝,燃放烟花爆竹。然而,这种聚集性活动,以及酒精和药物的滥用,都可能成为诱发冲突和暴力的导火索。庆祝活动中的一些私人聚会,甚至是公共场所,都可能成为枪支滥用的目标。此外,独立的象征性意义,在某些极端群体眼中,也可能被曲解为一种“反抗权威”的理由,从而煽动暴力行为。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拜登政府的行政措施,可以被视为一种努力,一种尝试去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它的效果有限,而且面对的是一个异常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难题。独立日后至少 150 人死于枪支暴力,这残酷的事实说明,控枪之路依然漫长而艰难,需要的不仅仅是行政命令,更需要国会在立法层面的突破,以及对社会深层矛盾的有效治理。我们不能因为这一轮悲剧就全盘否定控枪的努力,但同样也不能对现有措施的局限性视而不见,更不能因此而忽视那些导致暴力的根本性社会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和反思的痛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美国控枪其实是有民意基础的,特别是17年拉斯维加斯大屠杀之后,接近70%的人都希望控枪。


但是控枪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目前美国的枪支泛滥到什么程度呢?

每100个美国公民拥有120支枪,几乎是芬兰和冰岛这种全民兵役国家的四倍。

所有的谋杀案里,和枪支相关的达到73%,是英国的18倍


不仅是谋杀案,根据16年的分析,哪怕是自杀比例,都和拥有枪支比例密切相关。


但为什么这么“罪大恶极”,控枪那么难呢?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军火产业的游说。作为一个可以公开靠钱来影响政策的国家,军火产业的游说一直是控枪游说的好几倍

转折点也是来自于2017年拉斯维加斯大屠杀。


那拜登的措施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控制大口径枪支、加强拥枪审核、禁止青少年拥枪

具体可以参考

但是会有效果吗?

很难。

如上所述,姑且不论目前这些措施完全严格执行是否有效果,就目前所有的相关法律还在国会两院纠结的情来看,短时间里很难改善。

自由美利坚,但美式自由总是有代价的。

枪支泛滥恐怕就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user avatar

鹰酱:死了六十多万我都没慌,半个楼塌了一个人都没救出来我也不慌,枪击案这点事我会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四月高调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枪支管制的行政措施,本意是想为日益严峻的枪支暴力问题按下暂停键。然而,就在这个月,尤其是美国独立日前后这个本应是举国欢庆的节日期间,媒体报道的枪支暴力事件却依然触目惊心,全国范围内至少有 150 人在这短短几天内成为枪下亡魂。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让人们对.............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政府是否正式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事件(即19151917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2021年4月24日,拜登在担任总统后首次以官方身份明确承认这一历史事件为“种族灭绝”,但这一表态引发了土耳其等国家的强烈反应,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重要节点.............
  • 回答
    看到乌克兰马里乌波尔守军向美国总统拜登求援的消息,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揪心的时刻。马里乌波尔作为顿巴斯地区一个极其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在这里进行如此残酷和持久的抵抗,本身就说明了这座城市对于乌克兰整体防御乃至国家士气的巨大价值。关于马里乌波尔守军的求援:守军向拜登总统直接发出求援,这.............
  • 回答
    这则新闻,关于拜登政府考虑对美国最富裕人群增税,最高税率可能达到43.4%,无疑触及了美国社会经济政策的核心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背后的宏观经济逻辑是什么?简单来说,美国政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气候变化应对、社会.............
  • 回答
    关于美国总统拜登拟提议对富人征收最高 43.4% 的资本利得税,这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提议的背景与动机拜登政府提出这一提议,其主要动机和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解决财政赤字与投资社会项目: 美国政府长期面临财政赤字的问题。为了弥补赤字、为基础设施建设、气候.............
  • 回答
    拜登政府于2021年通过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IRA,全称“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总规模约为1.2万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建投资计划之一。该法案的签署标志着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来提振经济、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
  • 回答
    拜登在2021年退伍军人纪念日讲话中使用“nigger”这一种族歧视性词汇的事件,引发了广泛争议,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后续反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1. 言论内容与时间 在2021年11月11日的退伍军人纪念日讲话中,拜登提到“nigger”这个词,称其为“一个被用.............
  • 回答
    拜登政府承诺有条件地重返2015年伊朗核协议(JCPOA)的表态,释放了多重信号,涉及美国对中东战略、国际关系、地区安全以及自身外交政策的深远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表态的背景、意图及可能影响: 一、背景与政策逻辑1. 美国对中东战略的调整 拜登政府试图在特朗普政府“脱钩”政策的基础.............
  • 回答
    拜登政府在国情咨文中提到的“与欧洲盟友合作没收俄罗斯富豪资产”这一表述,实际上涉及美国对俄罗斯实施的多维度制裁措施,其背景、法律依据、实施方式及国际影响均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维度展开详细解读: 一、政策背景:美国对俄罗斯制裁的逻辑链条1. 地缘政治冲突的直接诱因 .............
  • 回答
    关于拜登总统在登机时“连摔三次”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记录或权威媒体报道证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以下是对这一说法的详细分析和背景说明: 1. 事件的可能来源与误解 混淆了不同事件:拜登在2021年1月20日就职典礼期间确实有乘坐直升机的记录,但并未发生“连摔三次”的情况。可能的误解可能来自.............
  • 回答
    拜登政府于2021年4月正式承认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的“种族灭绝”行为,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政治争议和国际反响。这一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法律、地缘政治与民族情感问题,需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定义与争议1. 事件概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5191.............
  • 回答
    拜登政府于2021年7月正式恢复了跨性别者在美国军队中服役的权利,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以下是对这一政策的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1. 历史沿革 奥巴马时期(2016年):美国国防部首次允许跨性别者公开参军,要求其通过医学评估并接受军事训练调整。 特朗普政府(20172021):时任.............
  • 回答
    关于拜登总统在白宫活动中辱骂记者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发生与细节:首先,我们需要梳理清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背景。通常这类事件会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讲话或记者会等场合发生。当拜登总统在这些场合被记者提问时,他可能会因为.............
  • 回答
    拜登政府下令空袭“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ISK)并非直接针对塔利班,而是针对在喀布尔机场袭击事件中制造了严重伤亡的恐怖组织。然而,这一行动的背景以及其潜在影响,确实与阿富汗复杂的局势紧密相连,尤其是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要理解这一事件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行动本身的性质和目标.............
  • 回答
    拜登总统关于“一旦当选,便将停止与中国的贸易战”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政治宣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句话并非简单的“停止”二字可以概括,其背后隐藏着战略意图、国内政治考量、国际关系调整以及经济政策的权衡。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与对国内选民的吸引力:.............
  • 回答
    拜登政府派遣前官员代表团突访台湾,并在媒体上引发了“临时组队,想安抚恐慌情绪”的解读,这一事件确实释放了多重信号,也反映了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频繁的访问与持续的紧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美国派遣代表团访问台湾并非首次。自特朗普政府时期以来,.............
  • 回答
    拜登政府下令对叙利亚东部亲伊朗民兵组织发动空袭,造成包括一名指挥官在内的至少 17 人死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多方面的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 近期冲突升级的导火索: 此前不久,美国驻伊拉克军事基地遭到火箭弹袭击,造成一名承包商死亡,多名美军.............
  • 回答
    如何看待拜登发文称“虽然我以民主党人身份竞选,但我将成为美国人的总统”?这句话出自乔·拜登在2020年大选中的竞选口号,其核心在于 “团结” 和 “超越党派界限”。从政治传播和策略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具有多层含义和深远的考量:1. 强调包容性和国家团结: 应对政治极化: 美国近年来政治极化日益严重,民.............
  • 回答
    拜登总统关于普京已作出开战决定的表态,以及美英加澳日韩等国敦促公民撤离乌克兰,这无疑是当前乌克兰局势高度紧张的信号,表明冲突爆发的可能性正在急剧上升。要详细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拜登总统的表态与西方国家的行动: 信息来源与判断依据: 拜登总统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是基于.............
  • 回答
    拜登在提及国会山骚乱时罕见表现出的暴怒,以及他提到常被各国领导人询问“美国会好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美国国内政治的撕裂程度、国际社会对美国民主的担忧,以及拜登本人作为总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拜登罕见暴怒的背后原因: 对民主制度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