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比英国革命彻底但结果却更不成功?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革命的性质以及国家发展的不同路径。法国大革命和英国革命(我们通常指的是1640年代的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都是对旧秩序的颠覆,但它们在彻底性、暴力程度、以及最终的历史结果上,确实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说法国革命“更彻底”但“更不成功”,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判断,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彻底性”这个概念。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更彻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旧制度的清算程度: 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是彻底铲除封建制度、贵族特权、教会的政治影响以及君主专制。它废除了封建税收、等级制度,没收了教会财产,甚至一度将天主教置于敌对的地位。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象征着君主制的终结(至少是那一刻的终结)。整个社会结构从根基上被动摇,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公民权利和理性原则的新社会。相比之下,英国革命虽然也推翻了君主制(查理一世被处死),并建立了短暂的共和国,但贵族和教会的特权虽然受到削弱,并未被完全根除。君主制在光荣革命后得以恢复,只是权力受到了议会的制约。可以说,英国革命更像是一场政治权力的再分配和制度的改革,而非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彻底颠覆。

思想的激进性与传播: 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其思想具有强烈的普适性和革命性。这些思想不仅在法国国内引发了巨大的变革,还通过战争和宣传传播到欧洲各地,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它提出并实践了公民权利、人权宣言等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英国革命的思想根源虽然也与宗教改革、早期启蒙有关,但其更侧重于议会权利、个人自由(主要是财产权和宗教自由)等有限性的诉求,其思想的激进程度和全球影响力,似乎不如法国大革命那样具有颠覆性。

暴力与社会动荡的程度: 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如恐怖统治、大规模的处决、内部的派别斗争以及对外战争。这种剧烈的动荡持续了很长时间,几乎席卷了整个法国社会。英国革命虽然也有内战和处决,但其社会动荡的范围和烈度,以及持续时间,与法国大革命相比,似乎要小一些。

那么,为什么如此“彻底”的法国革命,其结果却被认为“更不成功”呢?这里说的“成功”,可能更多指的是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延续性。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国,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动荡:

政局不稳与反复: 从国民公会、督政府、执政府,到拿破仑帝国,再到波旁复辟,最后又是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法国在革命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持续不断。虽然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和自由的共和国,但实际操作中,共和制、君主制、帝国制轮番上演,国家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稳定的政治模式。

拿破仑的出现与帝制复辟: 法国大革命最终催生了拿破仑·波拿巴这个军事天才的崛起。他一方面巩固了革命的部分成果,例如《拿破仑法典》的制定,推广了革命的思想;但另一方面,他又建立了帝国,重新实行了君主制的统治,甚至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这与革命初期的“自由、平等”理想存在明显的矛盾。在他倒台后,法国又经历了君主复辟,这无疑是对革命成果的一种否定。

社会分裂与对立: 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措施,例如废除教会特权、进行土地改革等,在社会上造成了深刻的分裂。一部分人支持革命,一部分人则对革命的激进和暴力感到恐惧和抵制,这种对立情绪贯穿了革命的整个过程,并在革命结束后长期存在,成为国家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经济的暂时性破坏: 革命期间的战争、没收财产以及政局动荡,对法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虽然拿破仑通过改革有所恢复,但长期的不稳定仍然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比之下,英国革命虽然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彻底”,但其结果却显得更加稳固和成功:

政治稳定与君主立宪: 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君主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严格限制。这种制度模式虽然不是最激进的,但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政治环境,为英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并没有出现法国那样频繁的政权更迭和大规模的内战。

经济发展与工业革命: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对财产权的保障,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英国在革命后,逐渐走向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其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政治的稳定形成了良性互动。

社会秩序的延续性: 英国革命虽然推翻了国王,但并没有像法国那样彻底摧毁整个贵族阶层或社会等级制度。社会的整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这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革是渐进的,而不是颠覆性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彻底”与“成功”的倒挂现象呢?

这其中有多重原因:

1. 历史背景与国家结构:
法国: 法国在革命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国王的权力几乎是绝对的。封建残余、贵族特权、教会势力依然强大,但它们与王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当革命爆发时,所有的旧有矛盾都被激化,并且因为中央集权,革命力量可以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施加影响,从而实现了“彻底”的清算。但这种高度集权和剧烈的动荡,也意味着缺乏社会缓冲地带,更容易走向极端。
英国: 英国早在都铎王朝时期,王权就受到了议会的制约。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议会的权力逐渐增强,而贵族阶层也更早地融入到国家政治体系中。英国革命更多的是一场权力斗争,是议会与国王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博弈,尤其是关于税收、宗教自由和司法独立等问题。这种权力斗争虽然激烈,但其基础是已有的制度框架,而非对整个框架的推翻重塑。

2. 革命的性质与目标:
法国: 法国大革命在思想上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基于理性原则的社会秩序,即一个没有特权、人人平等的共和国。这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使得革命的动力异常强大,也促使其走向极端以实现目标。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革命就容易陷入不断的动荡。
英国: 英国革命的目标相对而言更为现实和有限,主要是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利,以及维护新教的地位。它并没有提出一个完全颠覆性的社会蓝图。因此,在达到这些有限目标后,国家更容易回归稳定。

3. 社会基础的差异:
法国: 法国革命得到了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广泛支持。但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在恐怖统治时期,激进派对社会各阶层都进行了清洗和压制,导致了广泛的不满和反弹。
英国: 英国革命的支持者主要是新贵族、商人、中产阶级以及一部分乡绅。他们的诉求相对更一致,并且在革命结束后,通过光荣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较好地平衡了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

4. 国际环境的影响:
法国: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各国君主担心革命思想传播,联合起来干涉法国。法国不得不卷入漫长的对外战争,这不仅消耗了国家资源,也为拿破仑的崛起提供了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国内的民主进程。
英国: 英国革命并没有面临如此大规模和持久的外部干涉。虽然有过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但其国内政治改革的主导权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

总结一下:

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在于它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扫除旧制度的痕迹,建立一个全新的、理性的社会。这种彻底性带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但也因为触及了太多既得利益,造成了社会剧烈动荡,国家在寻找新秩序的过程中步履维艰。它的“不成功”体现在政治上的反复和不稳定性,尽管其思想遗产影响深远。

而英国革命则更像是一场精巧的政治调整和权力博弈。它没有追求彻底的社会改造,而是通过逐步的改革和妥协,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君主立宪制。这种“不彻底”反而造就了其政治的韧性和国家的长期稳定,为经济发展和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

所以,这并非“彻底”就一定“不成功”,或者“不彻底”就一定“成功”。革命的性质、国家的历史积淀、社会结构、思想根源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了它们不同的路径和结果。法国大革命以其激进和彻底,开启了现代世界思想的新纪元,但代价是长期的政治动荡;而英国革命则以其务实和渐进,为自身带来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但其激进程度和对旧秩序的颠覆性相对较弱。两者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和节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国革命成功了,英国压根就没革命。顶天叫不自立为王(但也到公爵了)的政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