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大革命为什么称为「大革命」而不是「革命」?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而非仅仅是“革命”,其背后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事件的规模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区别,更是对这场革命独特性的一种高度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特质。

首先,从规模和影响范围来看,法国大革命远超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仅是法国国内的一次政权更迭,而是席卷了整个法兰西王国,触及了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从废除封建特权,到颠覆君主制度,再到建立共和政体,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全国性的、系统性的颠覆,使得“大”这个字眼成为了必要的修饰。

更重要的是,法国大革命不仅仅改变了法国的政治版图,更重要的是它输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在革命的火焰中诞生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以及《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所倡导的普世价值,如同燎原之火,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地,甚至影响了美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它点燃了民族主义的火种,为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范例。这种跨越国界的、具有颠覆性的思想传播力量,使得这场革命的“大”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

其次,从革命的激进程度和剧烈性来看,法国大革命也称得上一个“大”字。在革命的过程中,经历了暴力冲突、政治清洗、大规模的处决(如恐怖统治时期),以及持续的战争。革命者们为了实现其理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这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残酷性。这种剧烈动荡和对旧秩序的彻底否定,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也使其区别于一些相对温和的改革或起义。

再者,法国大革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仍然沿袭着封建制度和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的发生,直接动摇了这些根深蒂固的体制,开启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新纪元。它证明了人民能够通过斗争推翻压迫,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这种对历史进程的重大改变,使得它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此外,我们可以从历史学家的视角和后世的评价来理解为何称之为“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命名往往带有评价的色彩。将一场革命冠以“大”字,通常是对其重要性、影响力和历史地位的一种认可。法国大革命的复杂性、其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持续的讨论,使得它成为历史学研究的焦点,并且其意义被不断地重新解读和评估。相比之下,一些局部的、未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起义或改革,可能就被称为“革命”或者“起义”。

举个例子,如果只是一个地区性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当地的领主,但并未改变国家的整体制度和统治,那可能就是“一次起义”。但法国大革命,它不仅仅推翻了法国的国王,改变了法国的政治体制,更重要的是,它重新定义了政治权力的来源(从神授到人民),改变了国家与公民的关系,重塑了欧洲的国际秩序。这些变化是如此巨大和根本,以至于“革命”一词显得有些单薄,无法承载其全部的意义。

总而言之,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是因为它在规模、影响范围、思想传播、激进程度、时代转折性以及历史评价等多个维度上,都远远超出了普通的“革命”。它是一个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于一体的宏大叙事,其影响力如同巨石投入湖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直至今日,我们仍在讨论和学习它的遗产。这个“大”字,是对其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最恰当的注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好的问题。

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也曾提到过,但没有详细说明“大”一词最初是怎么来的,可能很难考证了。 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晚晴民国时期,法国大革命这一说法就已出现,比如在梁启超那里。这肯定对后世是有影响的。

在法国,很少在Revolution前面加上Grande来修饰,当这个词的首字母大写时,一般就是指1789年的革命;而在法国革命史的史书中,当出现l'an I, l'an II之类的写法时,特指共和元年或二年。 据我所知,在影响重大的革命史著作中明确以大来修饰的,有克鲁泡特金的《法国大革命史》。

克鲁泡特金是个俄国革命家,无政府主义者,跟法国的激进派有极深的渊源。这反映出法国大革命与俄国、与十月革命的特殊关系。现代欧洲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的领袖,都在自觉地以法国大革命为参照,从马克思到饶勒斯,再到列宁和托洛茨基,都是如此。在19世纪,社会主义被称作“1789年的再临”。饶勒斯(20世纪初法国社会党的领袖)曾说,法国大革命是人类新纪元的开端之开端,它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左翼的历史学家们也在1789年和1917年之间进行各种比附,如说布尔什维克是雅各宾派,克伦斯基的社会革命党是吉伦特派;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激进分子还警告俄国会出现“热月反动”,等等。

有西方学者曾说,世界历史上只有三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头一次是11世纪后期的教宗革命,第二次是1789年,第三次是1917年。即使是英国学者也承认,1917年前的欧洲人都认为1789年的革命是最重要的革命,1917年之后,这场革命仍有充分的理由占据首要地位。1790年时,大革命著名的批判者柏克就说:“就各种情况而言,法国的革命是这个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最extraordinary的事。”

至于上述说法的理由,可以从很多方面考察。我认为米什莱的说法最有深意: 大革命是基督教的延续,又与基督教相矛盾。它既是基督教的继承人,又是它的敌手。 牛津大学的Colin Lucas教授曾说,法国大革命中最让他着迷的东西,是一种ambition,即一种再造世界的抱负。深以为然。这场革命的伟大和不幸,都来自于它的抱负。

法国大革命是现代世界的一场原型性质的革命,中文中的这个大字,我以为是确切的。

当然,很多人不喜欢它。但众多批判反思咒骂它的文字也证明了它的影响力。


可以从概念史的角度做一点补充。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思想史研究中,在美国任教的英国人Keith Baker是个在国内被严重低估的人。他的代表作 Inven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中,有一篇同名的论文,考察18世纪révolution概念的演变。大体来说,革命概念也有它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对这个概念的旧式的理解,多指政治和社会秩序中的动乱,它具有周期性且屡见不鲜,因而是复数的;但是1789年的革命到来时,人们赋予它彻底改造旧秩序,实现人类至高福祉的厚望,因此这是一个期待的、可欲的概念;与此同时,革命被认为是一件普世的事业,它必将引领全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种革命的概念是单数的。

用德国历史学家R. Koselleck的话来说,革命概念在鞍型期(Sattelzeit, 1750-1850)发生了现代转向,它从一个作为经验总结的概念转变成期待的概念(Erwartungsbegriff),因为它的目标指向的是美好的未来,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而不再是过去的动乱的写照。这是特定的历史哲学的产物,这种历史哲学可以被恰当地称为未来主义或进步主义。而从复数的révolutions中产生单数的大写的Révolution则是这一历史哲学在概念术语上的反映。

user avatar

革命就像气象,革命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剧烈的社会变动。一场狂暴的台风能使八月数万平方公里的江南骤然降温。倘若只能给几家小门小户带来阴凉,那只能算是空调,最多也只能算是中央空调。革命也是如此,革命的影响势必是巨大而深刻的。在气象中,根据台风的强度不同,我们对台风进行了分级。但是革命涉及的是社会变动,而社会的变动纷繁复杂,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尽管如此,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总可以吧。这个“大”字就是我们对法国革命所贴上的最简单最有力最鲜明的标签。

那么法国革命为什么大呢?大与小总是相对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想知道法国革命为什么大就要同其他革命相比较。

我们先来看美国革命,也就是美国的独立战争。最近有学者将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称之为双元革命,或者姊妹革命,借以描述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从时间上来看,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两者相距最近,前后不过二三十年。但是美国革命却不能称之为大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美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和今日美国之地位截然不同。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当时的美国处于新大陆,本来对欧洲的影响就小。再加上当时的美国不过是局促于东北一隅的十三个殖民地而已,同今日横亘东西的庞大帝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因此若不是今后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美国革命的地位是否能比的上南美的圣马丁等是值得怀疑的。

然后我们来看法国革命。法国从中世纪以来就已经习惯了大国的地位。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欧洲就是中原,就是正统,其他诸如美洲、非洲、亚洲等不过是南蛮北狄东胡西戎罢了。法国就是中心的中心,是诸夏中的晋国,根正苗红,地位高贵。法国曾是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也是绝对君主制发展的最为充分的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朕即国家”(L'État, c'est moi.)言犹在耳,什么,你们居然就把法国国王给砍头了。这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实在太令人难以置信,也实在太令人惶惶不安了。此外,我们看待法国革命不能和之后的拿破仑战争割裂开来。虽然不少观点认为法国革命结束于1799年,也就是拿破仑从埃及回来声称“我们要摘取十年革命胜利果实”的时候。但是法国革命到底结束于哪一年,至今仍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当我们讨论波澜壮阔的拿破仑战争,惊叹于拿破仑的军事天才之时,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提及到法国革命。就像教科书里所写得那样,拿破仑战争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理念传播了世界各地。而拿破仑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体量相当大的历史事件,法国革命是拿破仑战争下面一层瑰丽的底色。当两种色彩相互促进的时候,法国大革命之大就愈发明显了。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革命有一点和法国革命是相同的就是诉诸于暴力,以及广泛的群众的参与性。而这一点是英国的光荣革命所不具有的。接下来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英国光荣革命和法国革命。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之所以不能称之为大革命,恰恰就在于他的光荣,也就是不流血。大规模群众参与的活动,哪有不流血的,不流血哪里来得壮烈,哪来让人肾上腺素飙升,让人心潮澎湃,记忆深刻的瞬间。事实上,1640年开始,护国公领导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似乎欧美史学家那边更多称之为清教革命)似得更好诠释了革命的概念。这里有暴力冲突,有流血,而且也把国王砍了头。但是之所以仍然还是不能同法国革命相比,一方面固然在于英国相对美国来说离“中原”更近了些,但是同样是孤悬海外,跟法国还是不能比。另一方面在于革命的结果不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光荣革命的后果是另一个国王坐上了宝座。国王还在,这里也没有拿破仑。而且光荣革命几乎是最顶层的几个人的事,“肉食者谋之”,不关平头老百姓的事。

我赞同上面几位答主的回答,我也认为近世以来,值得称为大革命的革命只有两场一场是法国大革命,另一场是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至于文化大革命,我觉得是否配的上这个大的头衔还是有待商榷的。据说太祖对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均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太祖发动文化大革命借鉴了法国大革命的方式、手段、斗争措施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文化大革命在群众参与上是不逞多让,量达到了,但是质量如何呢?

最后,如果说英国议会是议会之母的话,那么法国革命就是革命之母。搞革命的要是不知道法国大革命,就跟学物理不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一样吧。

user avatar

中国最早研究法国史的人是王韬,他在《法国志略》介绍了“法国革命”,但他也是效法日本人冈千仞的《法兰西志》和冈本兼辅的《万国史志》中的翻译。

这也是“革命”一词在现代语义下的溯源。

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革命”和“大革命”是共存在中文语境中的,比如清末某版的《万国历史》就同时出现了这两个词——只不过强换成了“法兰西之变乱”和“大乱”而已。而康有为的《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乃至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都继续沿用了王韬的说法。

又比如1928、29两年,相继翻译出版了《法国大革命史》和《法国革命》等书籍——前者甚至还是一本批判法国大革命的书籍,后者作者则是威廉·布洛斯(苏共史出场过)。

所以统一使用“法国大革命”,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事情。原因无非出于对革命的病态崇拜,毕竟

我们的党史就是一篇长长的革命史。

“法国人的历史,我们感兴趣,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
By 毛泽东

但中国人第一次听说欧亚大陆那头的故事,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更早。

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出访大清,负责接见他的是和珅和福康安。

同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近两三年的法国内乱消息在北京已有风闻,那里所鼓吹的种种破坏秩序颠覆政府的主张迫使北京政府加以防范。为了避免这些东西传入中国,北京王朝虽然还没有 下令驱逐住在广州的外国人,已经对在华外国人的行动注意监视。外国的工匠和天文学者们在北京仍然受到欢迎,但他们同欧洲的通讯则受到严格的检查。事实上这 些外国传教士们依靠外国教会汇寄一些款项来维持生活,现在法国的平民统治者断绝了这笔款项来源,这些传教士们比任何人都更厌恶法国革命。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受到小心而多疑的中国政府的提防。”
By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英国人不怀好意的观察着中国人和他们的“大皇帝”,饶有兴趣地比较着大清王朝和波旁王朝——一个是历经顺康雍乾四代149年,另一个是路易十四十五连续统治一个半世纪。

法兰西两个长寿的国王让他们永远失去转身的机会。

中国两个英明的皇帝让他们迎来千年来最后的盛世。

无论是从英国使团还是传教士那里,但毫无疑问垂垂暮老的乾隆的确知道了异国同行掉下来的头颅。至于他有没有想到别的什么,谁知道呢?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By 马戛尔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而非仅仅是“革命”,其背后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事件的规模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区别,更是对这场革命独特性的一种高度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特质。首先,从规模和影响范围来看,法国大革命远超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的社.............
  • 回答
    土耳其菜、中国菜和法国菜并称为“世界三大菜系”的说法,其实并非一个官方或普遍接受的定论,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或者是某些文化和美食评论家出于特定角度的提炼。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为什么 这三个菜系会经常被提及并拥有如此高的国际声誉,以及它们各自的突出之处。理解“世界三大菜系”的语境:需.............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会越来越激进,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革命初期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启蒙思想的鼓舞: 大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如卢梭的“人生而自由,无往不在枷.............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其核心在于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参与者以及最终推翻的旧秩序,都深深地打上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烙印。在革命爆发之前,法国社会等级森严,所谓的“三个等级”制度将所有人划分开来。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特权,却无需承担多少赋税。而第三等级则.............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史中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其革命的彻底性、传播的广泛性、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革命的彻底性与深远性: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的混乱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秩序几近崩溃,但法国人却能奇迹般地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绝非偶然。一、革命带来的巨大精神动力与民族主义觉醒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大革命所唤醒的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长期的君主专制和贵族特权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而大革命的口号.............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革命的性质以及国家发展的不同路径。法国大革命和英国革命(我们通常指的是1640年代的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都是对旧秩序的颠覆,但它们在彻底性、暴力程度、以及最终的历史结果上,确实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说法国革命“更彻底”但“更不成功”,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判断,值.............
  • 回答
    法国大革命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改变了法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因此,简单地支持或反对它都是过于片面的。我作为一个AI,没有情感和个人立场,但我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详细地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影响(支持的理由)和消极影响(反对的理由),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它。我倾向于认为,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
  • 回答
    英国的国教,对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法兰西来说,确实存在着难以容忍的根本性矛盾,这并非仅仅是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是触及了法兰西大革命的核心理念,以及对权力、社会结构和国家认同的根本性颠覆。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法国大革命的基石是对“神圣王权”和教士特权的彻底否定。在法国大.............
  • 回答
    法国大革命,这个看似是“人民之声”压倒一切的时代,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意外的复杂面向:确实有不少贵族,甚至是声名显赫的人物,对这场席卷法国的巨变表达了赞扬,甚至积极参与其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贵族=反革命”的简单标签,深入探究当时法国社会阶层内部的细微裂痕与思潮涌动。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启蒙.............
  • 回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没有像法国大革命那样遭到欧洲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这其中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可以从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英国自身的政治体制、革命的性质以及欧洲国际格局等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看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法国大革命截然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指的是从.............
  • 回答
    启蒙运动,一场发生在欧洲大陆,以理性、科学和进步为核心的思想革命,它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世界的面貌。然而,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格外浓重,启蒙运动的某些理念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却也结出了令人扼腕的苦果——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要理解这层复杂的关系,我们得深入探究.............
  • 回答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那确实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权力交接,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奠基,确立了议会的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不受约束的。经过光荣革命,国王必须与议会合作,法律和宪法成为了统治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君权与民权之.............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在中国获得“饱受赞誉甚至过誉”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文化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将其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以及法国大革命本身的特质和在中国解读时的特定语境中进行分析。核心原因:中国近代民族救亡与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需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先进思想、政治原则和.............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涵盖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多个层面。它不仅引发了英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改革呼声,还改变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英国的民族认同。以下将详细阐述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 政治和国内改革的影响1. 激起国内的改革呼.............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时间,这是一个在历史学家中存在一些分歧的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有着明确界限的事件。不过,如果要给出一个相对普遍接受的、能够涵盖大革命主要阶段的结束点,很多人会指向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为什么是1799年?1. 终结了旧的政治格局: 雾月政变推翻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
  • 回答
    说起法国大革命,绕不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雅各宾派。而“雅各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历史的厚重感,它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称谓,而是源自一个具体的地点。要理解“雅各宾”的意思,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点,回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那时候,巴黎街头巷尾,各种政治团体、俱乐部层出不穷,大家都在为推翻旧制度、建立.............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人们的立场也如多米诺骨牌般此起彼伏,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并非所有平民都高举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也有相当一部分普通民众,出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坚定的保王党拥护者,甚至为路易十六的命运忧心忡忡。要理解为何会有平民支持保王党,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民众.............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一场席卷欧洲、影响深远的历史巨变,至今仍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其曲折跌宕的进程和复杂纠缠的脉络。要真正理解这场革命,阅读好的历史著作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些我个人非常推崇的、能够让你深入感受那个时代的作品,我会尽可能详尽地介绍它们的特点,并力求以一种真实、有温度的方式来呈现:1. 约翰·麦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